《白银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时代》精选点评:
●画着后现代主义的画,撕扯着自己的衣服,搔挠着蓬杂的毛发,然后窝在单人沙发里,看香烟湮出的烟圈升起、消散--我所想到的与之相称的画面
●世界是银子做的,那要多可爱。总以荒谬写事实,读了又笑又心悸。像喜欢的人无需漂亮,她只是恰好漂亮罢了。喜欢的人也并非要丑陋,他只是恰好是王小波罢了。
●我没读懂,放上一段时间,不知道会不会懂。
●我现在是在公司里,除了“生活”无事可做。所以我只能重返大学二年级的热力学教室,打算在那里重新爱上老师。
●语言太贫了导致有点阅读疲劳。有些比喻还是很形象的。
●黄金时代是冲动的青春,白银时代是个社会边缘的青年,挣扎的躁动。不去追究反映的深层意义,故事角色有点乌托邦。
●久违捧个纸质书看
●不管什么时代,都是王二的时代.
●读到2015我就读不动了
●小说从来就没有脱离过生活。
《白银时代》读后感(一):忘却的几年
昨天唱歌了 依旧是beyond
逛豆瓣 依旧是王小波
莫非是我从来没老过 或者从来没进步一些。。。
时间真是永远公平 所以我没去怀疑时间 2009
《白银时代》读后感(二):第一次去看他的书
读高中时,好像学校的学长们曾经出了一本校刊,叫《后现代》还是什么的。里面都是一些当时来说比较高逼格的文章,犹记得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名字,就是在这本校刊上面。那时候就心心念念着,我也要去看这个高逼格的作家写的书。当时入手了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但是从来没有去看。后来长大了,又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深以为然。于是更是觉得一定要去看他的书。直到最近,在图书馆看到他的书,觉得也许是时候了,借吧。然后,回到家后,开始看了几页之后,就觉得是不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为什么都看不懂。偏偏我是有强迫症的人,看不懂我也要看完。再接着上豆瓣百度什么的看大家的书评,发现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好吧,我释怀了。书中有很多句子,很让人激赏。网上也有很多的语录。而看不懂的情节,也许,是我还没看懂他的涵义吧。
《白银时代》读后感(三):没有乌托邦
白银时代隐喻international
他们说:“白银时代的人蒙神恩宠,终身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灵都像儿童。
死掉以后,他们的幽灵还会在尘世上游荡。”
真的吗?
看看王二描述的这个时代吧:
2米1的头头“克”,处理稿子总是不冷不热、循规蹈矩,让2米1很是失望。
他无限神往的头头,是梦中的埃及艳后,把他绑在沙漠里的绞架上。他感到痛,却心甘情愿。
“棕色的”已被洗脑,接受了这个白银时代的价值观,“相貌和心灵都像儿童”。但她却一次次被这个时代随处飘荡的欲望所伤。面对这个索然无味的人,2米1更中意梦中那个成熟风骚的女老师。
看到了吧,在白银时代,世界同此凉热,毫无生趣,就如同"生活"。
这个时代的天才,如2米1,只能幻想,YY;
一般人,如2米1的同事,只是循规蹈矩,一切都是例行公事,甚至ML也是;
而迷信这个时代的人,如棕色的,只会被无法消除的罪恶轮J.
人是有欲望的, 人们带着他们的欲望组成了社会,而社会永远不能消除人的欲望。
所以International一定能实现,才怪。
《白银时代》读后感(四):我崩溃了,重构中!
写的根本不是这本书的书评,我没资格,看完书后直接崩溃。
不是完全看不懂的,我能感觉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因为不久前刚刚看过《1984》,所以打开《白银时代》这一篇,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暗喻,但是又与《1984》不同,这本书没有那本书的直接,没有那本书的压抑与深沉,更显得奇怪的荒诞,甚至开始根本不知所云。《未来世界》和《2015》相比《白银时代》更有意思,好读多了。尤其是《2015》,诙谐的语言让我从头笑到尾,含着眼泪的笑,脚踏实地的无厘头幽默,竟然让我想起周星驰。所以,一定先读《2015》才更能读下去。
读这本书前还是看了王小波的评论的,大致的了解了他对小说和艺术的看法。所以,我能读出来他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性的追求,暗含的幽默和趣味以及对传统隔阂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对两性的描写中)。但是,这些东西只存在我的感觉中,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在作者的文章中找不到依据,只能说我自己太矬了。
于是,这本书给了我一直动力和视角,不再以情节和思想评价小说了,好比对于一座房子,不仅看外表和用途。第一次,我想要去深处去探究一下,这座大楼到底是怎么盖得。
:在网上搜了一下,《白银时代》基本上算王小波三部曲中最难读的小说了,可偏偏这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好不容易读完了,自信心瞬间受到打击,选书读一定看时间。
《白银时代》读后感(五):这是一个荒诞的受压抑的时代
最喜欢那种反讽的语气。现实很不让人满意但是他不会花太多的笔触去描写现实的人是多么多么惨,即使有能力不如《2015》中的二舅进入习艺所,在碱场做着常人不能承受的体力活,绘画不被人理解,要被改造成完全不像成为的工程师。作者也没有用很多笔触去触及二舅内心是多么郁闷和无奈,如果有太多那样的笔触,我也不会有耐心看下去。就比如太多描写战争惨无人道的叙述,看了以后只会更加累,无奈。但是王小波的书那种藏而不露,对现实用沉默反抗,调侃和游戏性分析更意味深长。
白银时代描写我写着不是自己想写的小说。情节也是各种联想穿插着。
《未来世界》写小说家、历史学家、哲学家都需要执照,小说家地位是最低的。哲学家最高,可以把人看不懂的说成是深奥的哲学道理你懂嘛。这么看中文凭,不看重能力对现在中国的看中文凭是一种提醒。《2015》要把画家改造成工程师能泯灭人的个性,作家也不懂他画的是什么一定要说出意味来,就比如现在小说什么的一定要有内涵有含义。就如王小波说的知识分子又没有那么傻,一定要在书中宣扬某种高深的道理,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非常同意!曾经看书是一定希望在能寻觅到让我恍然大悟的道理,但是有必要吗。其实道理也就那么些,主要是书本引起的共鸣和书中对情节的记录。不管这个记录是想象或是真实。有些真实就算记录了也是很没意思的。《2015》把画家改造成工程师反映了人们对自己不懂的一定要压制,不能追求个性发展。又让我想到了中国对个体的确定是通过人与人关系阐述的,比如“仁”,个体的个性发展却不是主要问题。最后小舅被释放因为我找到一个破电脑也能画出那样深刻的画。小舅出来后斗志也没了,生活变得平淡而惨淡。社会就把每个人都往没有激情的方向压迫,死气沉沉。
但是,书中的女性通常是很有见地的。不管遇到主人公是男的多么潦倒,仍会不顾一切爱上。《2015》中的警察爱上二舅,《未来世界》小姚阿姨爱上大舅,F爱上我。女性都是有修长大腿,善心悦目的美女。但是都不是那么的势利小人,关注男的是否有钱有成就。如果画能给她震撼感触,书本触动其内心,就不管一切会和他结婚。但是受着打压的男性最终变得没有个性,最后的生活终究趋于平淡。
《2015》中有个小偷进入二舅家偷钱,还和二舅讨论了其作画方式不对,后来都在警察局遇到还像熟人见面一样热乎。不管是小偷还是流浪汉,其都是出于社会的不公正。想起了梅娘去日本留学后归来,写了8年书,后来却被迫做清洁工,保姆等。社会没有对人才尽到合理的利用怎么可能发展。
乌托邦本身就不存在,那么多人的思想怎么可能依靠个体的定义就认为这是大家都想要的。下一步多去看些反乌托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