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水下漫步》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1 03:53: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水下漫步》观后感精选

  《水下漫步》是一部由Eliza Kubarska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 / 德国 / Poland / 马来西亚 Malaysia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下漫步》精选点评:

  ●影片只有三星,虽然很美,但过于流水,虽说客观不刻奇,但冲突太不明显了。另一颗星给Poland Film Institute。看到波兰就激动没有办法。

  ●那种原始的捕鱼生活压力好大,对气候、环境的依赖巨大,每顿饭都要依赖自己的劳动,受到现代社会猛烈冲击的原始生活变得更加难以维持。

  ●之前看这些纪录片很喜欢,很美,很真实,但和自己没有关系,现在,一样的真实美丽,但内心有一种抵抗,排斥,身体会起一些反应,因为内心产生了抵抗,因为自己知道和自己有关

  ●原始和现代的冲击。那个捕鱼大叔的老婆无语,丈夫打了3条鱼回来结果一直埋怨,自己再外面打牌不去管丈夫小孩的生活。呵呵。捕鱼收入不好,还时刻有危险,难怪小男孩被大人劝说去景点工作。而在景点里,有人拿相机,有人放风筝,有美女穿着比基尼,说着英语。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配乐很棒,镜头写实,但大概是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有些地方不明所以。

  ●

  ●

  ●#潜水同主题浏览#

  ●他们真的想过这样的生活么?大海很美,音乐也好听,人却愚昧无知透顶

  ●U can feel Free walking under water,but freedom is not for their life.

  《水下漫步》观后感(一):水下捕鱼师

  之前看过一遍,印象很深刻,当时以为会有第二集。水下氧气好像是冰箱上拆下来的空气压缩机。bbc的南海猎人也拍了巴瑶人,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水下漫步》观后感(二):主题设置太刻奇

  20171112,三里屯老书虫,doco热纪录放映活动,一个人看的。 作为潜水爱好者,我对题材很感兴趣。但是也许我对纪录片过于苛刻了,坚持认为这个片子的缺点也非常突出:要说本片是猎奇的民族志,那么水下捕鱼的画面和具体作业流程展现得也太少了吧;要说本片不想刻奇,却偏偏选择并刻意营造了东西方文明/生活方式对立这样一个主题,甚至设计了小男孩抛弃景点工作选择跟叔叔继续出海捕鱼的桥段(这一段摆拍痕迹明显),这就让我很不舒服了。

  这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非主流人群的想象,是非常小清新的。就像小清新会觉得住在上海的石库门老房子里不仅浪漫,而且是对文化遗产和生活方式的延续与保护。然而,在石库门里长大的上海小朋友,大多数并不热爱那里的生活,搬进楼房是平民的质朴理想。卖了一线城市房子去云南盖别野定居的人,也一定要给别野安装完善的空调,饮用水和下水道系统呢! 对于本片主角--海上的吉普赛人巴瑶族人来说,认为他们更喜欢继续水中人工捕鱼却不要更现代更安全更轻松的生活,我想只是一厢情愿。 潜水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是一种娱乐和消费,是他们的选择;潜水对于巴瑶族来说,却是一种危险又艰苦的谋生手段,是他们的无奈。 当我得知本片导演是一位波兰女士,对本片拍摄工艺也非常好奇。导演肯定听不懂当地人的语言,拍摄的时候怎么知道人物说了什么?怎么知道接下来是否该换镜头机位之类的?那拍摄怎么继续进行呢?难道都是摆拍?后期剪辑的时候,请一个会方言的人陪着一起看素材吗?对了,本片录音真的不错,一定费下了很多功夫。综上,还是四星吧。

  《水下漫步》观后感(三):看完这部记录片,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颠沛流离

  提到大海,我充满了向往之情。

  微波粼粼的海面、火红火红的夕阳、相偎相依的背影……

  另一方面,我对大海又充满了敬畏之情。

  小时候溺水的经历,十几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啊!

  但真正让我下决心观看这部纪录片是因为题目中的“捕鱼”二字。

  海鱼多好吃啊!做成鱼片Q弹Q弹的,还不粘牙。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

  镜头对准了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巴瑶族人。

  他们生活在婆罗洲,位于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之间的岛屿和海上。

  一开始,叔叔压力山、侄子沙里二人驾着他们的小舟漂流在大海中捕鱼。

  叔叔教侄子在小岛上做饭、辨认鱼群、捕鱼技巧、敬畏神灵……

  这种纯粹靠天靠海工作的种类,不总是顺风顺水。

  可哪怕小小的问题,如夜间捕鱼需要的手电筒坏了,都上升到怀疑人生的地步。

  你可能会困惑,至于吗?换个新的手电筒不就好了!

  至于!非常至于!出海时的小灾小难足以让纯正的巴瑶族人怀疑自我对待圣灵的虔诚态度。

  巴瑶族人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

  驶入大海,祭祀海神,方可潜水;踏上土地,祭祀树神,方可进入。

  而今新时代的少男少女们哪有什么敬畏之心?

  谁还不是头像天天改,偶像日日换,游戏夜夜打。

  但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仅仅有关传承的纪录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巴瑶族人没有国家、没有文书、也没人保护。

  说白了,没有一个国家承认他们的存在。

  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他们的原始文化正一步步消失。

巴瑶族人的居住环境

  不让古老文明被世界白白遗弃,这是导演Eliza Kubarska拍摄本片的目的所在。

  影片中年幼的沙里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是继续跟着叔叔学习捕鱼,这也意味着收入微薄、浑身鱼腥味。

  还是听从长辈的话到学校学习或者到景区工作?

  沙里陷入了沉思……

  影片最后在一问一答中结束。

  沙里:叔叔,为什么水流有时向左,有时向右?

  压力山:潮水有高有低,就像人生有起有落一样。

  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但愿陷入低潮的你早日重振旗鼓。

  生活有意义的事情还很多。

  不要总想着消失。

  (这是一篇模仿鱼叔口吻的纪录片介绍,因为之前想靠着这篇文章应聘独立鱼电影的,但是我现在从事别的工作了,想着放在文档里太可惜就拿出来曝曝光吧,毕竟第一次这么认认真真写一篇推文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水下漫步》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