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1 01:49: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

  《方言与中国文化》是一本由周振鹤 / 游汝杰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方言与中国文化》精选点评:

  ●词源考古、移民、植物、地名、戏曲小说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心里就一直有个疑问,为何学校和家长都不教现在的孩子们说方言了,最开始觉得是很多人不注重传统的文化。但是读完这本书,想想确实是这样的,传统的文化在现代的文明冲击下,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到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能把我们的文化记录传承给后人看的学者,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大二读的,那时候学习是真有劲头啊,怀念

  ●方言学入门书。非常开眼,简直像掌握了第七种武器。“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发展史”一章和利用方言对戏曲小说进行校勘一部分很棒。五星推荐。

  ●语言是各种人群的核心。

  ●除去看不懂的部分,非常有趣。对黛玉用扬州话作诗的片段印象深刻。

  ●部分很好,部分异议,毕竟80年代的书。

  ●讲方言的融合较之于讲对于边外的融合要有趣,后者少了许多新鲜感。无锡、余姚的首字都来自于古百越语的发语词。莫名想起El Calafate。

  ●是写洋泾浜的时候翻到的书 文化是很玄之又玄的东西

  ●现代方言的宏观格局是在唐末期基本形成的。南方的方言形成是通过北方一次次的移民,成为各方言源头,或是成为北方方言的新分支。因此方言可以用来溯源。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一):学术

  周振鹤先生的这本书是一种学术性的写作风格,所探讨的问题的也大多是一些学术性问题。然而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读完的话,还是能对中国境内各地域的方言以及相关的民俗有更深刻的认识。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二):拓荒

  本书是中国方言与文化交叉领域的拓荒性研究。既称拓荒,自然是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很有参考的价值;但也正因为是拓荒,有许多问题未能进一步深入,这对本书固然是一件憾事,但于后来者未尝不是幸事。况且一门学科草创之时自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本《方言与中国文化》中的研究虽然暂时还不能用“学科”这样的大范围词汇形容,但假以时日,未必不会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又,可以依本书成例,从未来的角度回眸当今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性特征,应当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社会科幻作品吧。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三):方言与文化

  周、游教授合作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读来让人觉得精彩纷呈,不枯燥是本书的一大优点。作为语言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部“开山之作”,本书从方言与移民、方言与人文地理、方言与栽培植物发展史、方言与地名、方言与戏曲小说、方言与民俗、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来讨论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本书丰富的史料和精彩的笔触,让笔者耳目一新: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来书写。

  文化本就是极其复杂的,以方言为视角来分析文化,视角新颖,弥补了过去研究的不足。

  本书引用和分析的方言史料,多以南方为主,作为非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读到一些南方地区的方言时,有些吃力。并且对本书中的一些标注发音的符号不太了解。

  如果在史料充足的情况下,笔者人文本书的每一章节,其实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独立的研究。史料有待更加完善。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四):简评

  本书是周振鹤、游汝杰两位先生合作。

  第一、二、三章较成系统,因为周专治历史地理、移民史,游则侧重对语音材料的梳理,所以写来游刃有余。所提出的“历史地理分析法”,观察行政地理对方言分区的影响,很有趣。但是这种方法作者也说只能针对行政区划稳定的区域,适用范围有限。并且,所做出的只能是模糊分区。虽然,以同言线划分方言区确实有缺点,但历史地理法似乎还不足以取代。对于各时代方言区的nice,似乎也都略嫌空疏,宋金部分略好一些。游后来曾提出文化语言学的范畴,本书可说是先行者,即以语言学为切入点,从文化史视野对各方言现象进行观照,较之新观点而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新方法,但这个方法是否妥当还有待考虑。并且,就是在李荣先生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时,也提到以流域名称、旧州府地名、山名、摘取旧府名或今县名对方言片、小片进行命名(参方言存稿45—46),可见不是没有考虑到作者所提出的行政地理、交通地理、自然地理因素的。所以,我以为所谓历史地理分析法,作为参考比较适宜,还无法独立运用。此外作者认为南方方言有古越语层面、有南方文化层,最表层才是北方文化,并进行壮汉对比等,似乎推测多而证据不足,因为对于诸语系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第四章后探讨植物称名、地名、戏曲小说、民俗、语言接触等,越来越侧重方言词汇,这部分内容之前较为零散,作者搜集例证更多而使之渐成系统,但较之前三章之新,似有所不及。第六章戏曲小说部分,考察《白兔记》,认为是苏南吴语区作者,而非永嘉才人,肯定《张协状元》作者是温州人,以及对“艳”字的解释,指出《红楼梦》中的江淮官话成分等,都值得参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