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2 03:3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精选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本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Hobsbawm)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与民族主义》精选点评:

  ●对比昨天读的空洞到吃手手的学术著作,这本讲座结集让人觉得更有洞见,当然霍布斯鲍姆极度的乐观结论以及中间论证的断层削弱了整本书的力度,但……这是讲座结集啊。

  ●从平民角度出发关注民族主义思潮。。。。作者认为,民族主义终将被全球主义所取代,伴随着民族之下的地方主义,始终觉得,事情没这么乐观,因为很多社会事实要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见研究生毕业论文

  ●精彩,对于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和政治体定义民族的过程有非常丰厚的例证和细致的阐释。尤为突出语言在国家和民众两重视角中定义民族的作用,霍布斯鲍姆老爷爷写的文字可读性很强

  ●Karl Polanyi将一战二战的爆发原因归于欧洲19世纪的金融体系和金本位制的崩溃。而E. J. Hobsbawm在这本书里则认为,是1789年后宗教和君主制的至高地位被法国大革命打破,民族主义产生,经过整个19世纪的发展,公民社会与各国民族主义融合的结果。两者各能解释一部分事实。

  ●老爷子好厉害啊……这本好读!

  ●民族主义必將隨着民族國家的消亡而消亡

  ●1.)不应该对讲座结集的小册子要求太高;2.)结论没法说服人;3.)还是再读一遍安德森吧XD

  ●经典之作,核心阐述“并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时间上从法国大革命贯穿到20世纪末,对每一阶段“民族”背后之建构动力剖析细腻;空间上横跨欧亚非,智识储备无匹。【讲稿的原因,部分章节略散】【熟读欧洲史再读此书应另有一番滋味】

  ●大一初读时候觉得很有道理,里面对于数据的分析,文献的梳理也让刚刚高中毕业我大开眼界。但是6年后再回想这本书,还是太过于偏颇,本书太过于侧重民族主义是建构出来的,忽略了民族主义产生的自然原因,与一些常识有些违背(同是汉人南北差距之大足以产生几个民族但是被文化和国家统合在一起)只能说是上个世纪左派民族平等主义的产物,而在右派保守主义愈发激烈的今天也更加引发思考――即使是政府和学界这么否定民族主义,反建构民族主义,而它还是愈发激烈,也必须让我们对民族主义有个新的认识。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更新中)

  尽管“民族”没有一个能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保持一种个人的看法。基本上我以为,“民族”首先是一种主观的认定,其次才是基于客观的语言、文化、肤色、居住地等因素而产生的群体。换句话说,我倾向于赞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Austro-Marxists)的说法:不管人们在哪里居住,只要他们声称自己是(民族),他们就是。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二):读后感

  按霍布斯鲍姆的说法,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官方民族主义向民众支持的民族主义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精确定义民族主义是什么...似乎这已经被讨论得有些过于拘泥于概念了。

  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着不同的内涵,需要我们重新界定。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强调的不是共同体内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比如说在法国大革命跟“民族感情或民族原则并无多大联系,甚至是相冲突的”(18页)。确立集体认同,主要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相同之处,比如说大家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因此,革命的民族主义似乎是和肤色、种族、语言等要素是无关的。语言、族群特性都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关系并不是很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也不是等同的,有些可以称之为“非国家式的民族主义”。

  所谓的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这个时期似乎也是群众运动逐步兴起的年代,就如勒庞等人称之为“乌合之众”一般。民族主义一开始还只是存在与知识分子或者是少数人的语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也逐步被政治化,投入到民族主义的浪潮中去。

  民族主义的高峰出现在一战到1950年。民族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更多地是同爱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结合的一起。他们随着统治者的不同需求而占据着比例不同的地位。但是发展到二十世纪晚期,民族主义已经逐步衰弱,霍布斯鲍姆也觉得这似乎有些看的久远。民族主义在一些地区,在某些时刻,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三):从时间维度看民族主义

  想象的共同体从地域分布的角度介绍了民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而本书在时间维度分析了民族主义的消长,并预测其终将消亡。大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各国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同时,既往的国民情感寄托来源——帝国、宗教等的影响力日益衰微。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凝聚国民情感,民族主义应运而生。早期的民族主义发迹于史上长期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统一国家中,其目的是促进既有国家的统一,其手段是通过建立共同的民族语言以及其他民族象征来凝聚民族情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统一成为了早期民族主义的两个门槛。随着19世纪中期掀起的方言民谣整理活动,各个小民族的方言口语逐渐被文字化,进而形成了定型的民族语言。此时的远距离移民和各族群混居也让底层人民逐渐意识到族群差异的存在。加之以上层阶级对民族的宣传,普通大众和少数族裔对民族主义逐渐认同。因此,在19世纪末期,民族主义运动掀起了第二波高潮,小型民族和大国内的少数民族纷纷要求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或提高本民族的待遇。随着一战结束,欧洲绝大多数土地都成立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促进国家统一的初衷逐渐转型成为分离主义的借口。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期是民族主义的最高潮。由于经济萧条,各民族国家越发封闭,国内矛盾也被归咎于敌国,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发迹。在反法西斯阵营中,左派运动和民族主义的结合也让民族主义更加勃发。二战结束后,随着主流政治矛盾主要成为两大阵营的竞争,民族主义的声音逐渐减小,经济的全球化和分工化也促使国民经济逐渐式微,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逐渐减少,因此,民族主义不再是推动政治进程的主要声音。然而,大规模移民引起的原住民恐慌为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继续存在提供了土壤。但是,国际合作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民族主义必随着国际合作进程的推进而消亡。

  就目前世界,民族主义仍是凝聚民众情感的重要口号,但是,亚民族主义同样对国家的统一造成巨大负面效应。以中国为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是重要的政治口号,同时,地域歧视或地区独立等亚民族主义也在部分地区得到广泛支持。因此,对民族主义这一双刃剑的使用必须慎重。经济萧条是国家封闭和民族主义的助推力,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萧条也给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是,只要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发生改变,民族主义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弱。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四):民族主义入门指南

  短短七条,简单易懂,受益终身。

  1. 如果一片土地曾被我们占有500年,被你们占有50年,它是我们的 —— 你们是侵略者。

  2. 如果一片土地曾被我们占有50年,被你们占有500年,它是我们的 —— 领土边界绝对不可改变。

  3. 如果一片土地在500年前曾被我们占有,不过之后一直是你们的,它还是我们的 —— 它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4. 如果我们人民的大多数住在那里,这片土地一定属于我们 —— 人民需要民族自决权。

  5. 如果我们人民的一小部分住在那里,这片土地一定属于我们 —— 人民需要被保护以不受你们的侵略。

  6. 以上五条只适用于我们,不适用于你们

  7. 我们的远大目标是历史的选择,你们的是法西斯主义。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A Beginner’s Guide to Ethnic Politics

  1. If an area was ours for 500 years and yours for 50 years, it should belong to us – your are merely occupiers.

  2. If an area was yours for 500 years and ours for 50 years, it should belong to us – borders must not be changed.

  3. If an area belonged to us 500 years ago but never since then, it should belong to us – it is the Cradle of our Nation.

  4. If a majority of our people live there, it must belong to us – they must enjoy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5. If a minority of our people live there, it must belong to us – they must be protected against your oppression.

  6. All of the above rules apply to us but not to you.

  7. Our dream of greatness is Historical Necessity, yours is Fascism.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五):诚实的"新左派" (附书摘)

  众所周知,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是著名的左派学者,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民族与民族主义》不是他博得大名的四部曲系列,在这本以“民族主义”为名的书中,他在政治上把“民族主义”放到了一个从属者的地位上,把它视为政治涵义上的一种“发明”。以此而言,霍布斯鲍姆的“诚实”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拥护者和辩护人,反而将它们和威尔逊主义等一起放在被严峻审视的范围里。霍氏由建构主义观点而形成的“政治民族史”,从自由主义始,以自由主义终,他相信一个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体系会让政治化的民族主义最终消失。虽然这个愿景有些过于乐观,但其对民族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是严肃正确的。在愿景的设想这点上,霍氏保留着左派的底色,即用自由主义的宏大目标代替共产主义的伟大空想。

  由民族主义的政治史轨迹,可见美国之成为“山巅民族”,乃由于其以自由主义的“人民主权”民族主义为立国的根本,犹如其政体保留了都铎时代的自由主义基因。合众国历史上的族群冲突,并没有分裂国家,反而增加了美利坚民族的认同感。历史愈推演,则民族主义掺杂的种种政治私货愈多而变得愈加复杂不清,故西欧较美利坚下之,中欧近东又下之,中东远东更下之。而国民一体,不曾受过殖民的日本,乃罕见异数。

  “中华民族”作为民族概念,乃自梁启超于1901年在《中国史叙论》中“发明”而出。其本无由,借政治需求而获得生命,竟然成大众脑中执念,就是所谓“想象的共同体”。殊不知其中隐含危机。汉藏蒙维满,共处一国,是“五族共和”好,还是一顶大帽子下面不分你我好?路径选择的结果要看终点的风景如何,不过机会窗口一旦错过,肯定是倒不回去的。另,华北与川湘苏浙赣闽粤等,为诸夏间的族群关系,十八省所系,认同远大于分歧,碎片化概率极低。

  ~~~~~~~~~~~~~~~~~~~~~~~~~~~~~~~~~~~~~~~~~~~~~~~~~~~~~~~~~~~~~~~~~~~~~~~~~

  以下书摘部分:

  民族主义早于民族的建立,并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

  (19世纪)有两种不同的民族看法:其一是革命民主派,其二是民族主义派。两者都将国家等同于民族也等同于人民。对民族主义者来说,构成国家的人民,必须先天上具有显著不同于外国人的共同性;就革命民主派看来,享有主权的全体公民即等于国家。

  日常通用的或文学惯称的“母语”,并不等同于民族语言,因此民族语言基本是人为建构出来的。

  “神圣图像”的内容包罗万象,是象征、仪式或集体习俗的表征,它具现了想象中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原型的重要关键:对某个既存政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政治民族”是结合民族性、政治效忠和政治体制这三大要素的“贵族民族主义”。

  爱国者的本义,是形容那些企图通过革命和改革,来表达对国家之爱的人们。而他们所效忠的并不是先前的国家,而是经由人民的政治选择所创建的“民族”。

  构成这个“民族”的不同部分,不同地区和不同地方的传统,都会被收编为全民族的传统,在更高层次的民族主义协调下,达成最终的和解。

  国家经常靠着“发明传统”乃至发明“民族”,以便达成整合的目的。

  “根”这个字就像“武力外交”一样,最早都出现在群众集会的大厅或广场上。这种情感并不是政府创造出来的,而是把它挪用过来,并促使它不断成长。

  民族主义的根本效忠对象,并非这个国家的原版,而是经过某种改写后的版本:即意识形态所建构出来的国家。

  19世纪最后10年,“民族主义”从自由主义转向右派民族主义。

  (由于社会地位的危机感)在低层中产阶级当中,民族主义便从一个原本与自由主义及左派有关的概念,转变成种族沙文主义、帝国主义及右派排外活动,更精确地说,就是转变成所谓的“激进右派”。

  选择集体认同并不像穿鞋子,一次只能穿一双。只有当各类认同发生直接冲突时,才会出现选择难题。

  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诉求有很高的重叠度。对政治现实独具观察力的列宁,便因为看出此点,才将殖民地视为共产主义的主要基地。

  以地缘为导向的解放运动,多半是建立在殖民政权所创造出来的基础上,因为这就是其未来国家唯一的共通性和民族特征。由殖民征服及行政管理所造就的一致性,有时反而会使当地人民产生一种民族感。

  在和平时期,国际体育已经成为民族竞争的另一战场,运动员对外即代表他们的民族和国家,代表了他们想象的共同体。

  1945年之后建立的新国家,其内部多半可以再区分成2到4个区域。这些区域各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文化传统,族群属性,以及政治特征。如果碰到相应的国际形势,可能会沿着这些区域裂缝彻底分裂。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1988到1992年的分离狂潮,称它是“1918到1921年的未竟事业”,无疑最为贴切。

  在都市化和工业化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不同的族群团体注定得共居并存。传统的多族群体系,大多都是明显的经济体系。

  排外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散布最广的群众意识形态,它是弱势不满者的反动,想借此筑起壁垒挡住现代世界的侵袭。

  今日我们活在一个奇怪的组合里,这个世界以20世纪末的科技,依循19世纪的自由贸易原则,在中世纪的贸易转接中心,运作超大规模的世界经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