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是一本由黄颢 / 吴碧云著作,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图书,本书定价:2.04,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精选点评:
●最近迷上了那个流浪在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
●伊说:“若非死别,决不生离”
●勉强看完了 藏文看不懂 所以只能通过译者来判断了 在众多翻译中 以七言律诗最为优美 其诗歌远不如其身份引人注意 而伪作更是不值一提 《读者》一书害人不浅
●这个书有点早,感觉像单纯地收集了资料,而没有仔细整理,去粗取精的感觉。
●5.0分。 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是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仓央,一个纳兰,有关的东西可以了解一下,他们也是很多人的情节。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想要听到他的故事
●就是这一版,听说网上炒得很贵,在拉萨的古修哪买走了最后一本,也是我离开书吧的那天,送给了男人。很精彩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一个僧人写出了传世的情诗
●还原一个真实的活佛。资料很全。书评书单。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读后感(一):荡气回肠的浪漫~~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读后感(二):很漂亮的藏文
并不是第一天喜欢仓央嘉措,这也不是买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书
但是这是第一本有藏文原文的 觉得惊喜
毕竟再好的翻译都少了原文的那一份不可言说的意味 即便根本看不懂但是却有满心的欢喜 恋物癖吧
有恋物癖的人内心对人的温度都很低
想起这句话
对了 对旧书 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以前出版的书有莫名的好感 总觉得以前的以前的文字较之现在多了许多郑重与严谨 读者与编者是志同道合的 书是会受到疼爱的
因为已经厌倦现在的精细的印刷和光滑的纸张 所以 他显特别和安静 很宝贝这书 要一直带在身边 直到我可以自己读懂那些画儿一样的文字
好吧 你可以说这书一点都不好
可是我觉得 他很好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读后感(三):一点感悟
历来关于这个颇为传奇的人物,解读很多,翻译上的争论很多。我并不能确定哪种说法是为正确,只是梳理一个问题。
主要一个问题的仓央嘉措这些诗的主题问题,很多人是不赞同“情歌”一说的。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久矣,后来又有“沉郁”等文艺理论,也就是说倾向于认为好的诗文作品即使字面上是风花雪月,内心里蕴涵的也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屈原算是开了一个先河,后来李商隐的诗由于其晦涩就常常被作这样的解释,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六世达 赖的这些诗作表达的也是当时西藏的社会民生。然而也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这就是情歌,普通读者一般也倾向于这么认为。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的话这种作为情歌的解读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全然说不顾作者毕竟也不是太好。
话说回来,对于一个不去试图研究其诗歌的读者而言,想这些实在是没必要的事情。刚看到一段比较有趣的对话:
一人说:“世情世法,载体而已。若把载体看作了真,倒不如说只是读了翻译者的卿卿我我。与仓央上师何干?无非是污浊他人耳目,揽取一己之私罢了。”
另一人回:“孰真孰假,是情歌是佛偈又有何區別?LZ豈非著相了嘛”
这个回的人境界似乎就比较高一些了,孰真孰假,是情歌是佛偈有谁现在能知道呢?有什么必要去区别呢?
能留给读者来感叹一下“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也就不错了。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读后感(四):实用主义读书笔记
关于仓央嘉措生平:
正史版本是仓央嘉措被挟持入京,路上死于青海湖附近,享年25岁。秘史版本里他活着进京,见了很多藏人,后来云游川藏甚至到了印度,治病救人,脱离政治漩涡,是个西藏人民的好活佛。民间版本是他失踪于青海湖,随即去了五台山观音洞。
关于《仓央嘉措秘传》,庄晶译本:
印象最深的是李雪琴先生提到的那段,说仓央嘉措幼年有一次不想听经了,他的根本师手捧经书追着他苦苦哀求。根本师说万一第司知道了,自己就会没命。仓央嘉措于是又坐下来听经,根本师喜得向他跪拜叩头。仓央嘉措对秘传作者讲到这里,潸然泪下,用拳头打自己的头,说为什么世间的高低贵贱悲欢,全都集中在自己头上了呢。
关于情歌译本:
曾缄译很大程度上是译者的发挥好,“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别的译本里根本没有意思相近的话,估计完全是译者自造。刘希武译有一首“我过高僧前”特别喜欢,别的一般。于道泉的英译本感觉非常好,可能因为我英语一般,陌生化之后阅读节奏更适合诗歌?中译本跟王沂暖译风格相近。
以下节选几篇我喜欢的译作:
六世达赖情歌六十六首 曾缄 译(1939年) 其二十四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其六十六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情歌 刘希武 译 (1939年) 十七 我过高僧前,求指光明路。 尘心不可转,又往情人处。
仓央嘉措情歌 王沂暖 译(1980年) 63 在这短短的今生 这样待我已足 不知来世少年时节 我俩还能不能会晤
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于道泉 译(1930年) 13 写成的黑色字迹 已被水和“雨”滴消灭。 未曾写出的心迹, 虽要拭去也无从。 33 彼女不是母亲生的, 是桃树上长的罢!? 伊对一人的爱情, 比桃花凋谢得还快呢! 47 虽软玉似的身儿已抱惯, 却不能测知爱人心情的深浅。 只在地上画几个图形, 天上的星度却已算准。 50BC 薄暮出去寻找爱人, 破晓下了雪了。 秘密也无用, 足迹已印在了雪上。 62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识,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读后感(五):被禁忌的情感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年轻的仓央嘉措在面对佛门的清规和贴心的爱人时,一定有过万般的无奈和挣扎。
但是,他不可能有选择。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原籍西藏南部门隅地区。父名扎西丹增,出身于宁玛派咒师世家。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第巴•桑结嘉措选为五世达赖灵童后,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藏历九月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受戒,同年十月于布达拉宫行坐床礼。在著名学者桑杰嘉措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尤其对诗的造诣很深。
他是藏传佛教里所有转世灵童中最特别的一个。别的灵童被选进布达拉宫的时候,都还是懵懂无知的幼童。唯有他,进宫是已经是在辽阔的高原上驰骋了十五年的少年。再辉煌的宫殿,再惊心的权势都无法动摇那颗年轻的向往自由的心。
化名为唐桑汪波的仓央,出现在拉萨街头的酒肆中,全心全意地享受着难得的欢娱。邂逅了美丽的玛吉阿米,为她写下了大量的情诗。在这些诗中,你可以看到一颗洁净光明的心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也可以看到身份与自我的矛盾是怎样深深煎熬着诗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他们永无可能。不只是因为佛门的戒律,不只是因为他们恋情被揭露后,她悲惨的早逝。还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是权力的牺牲品。拉藏汗灭桑结嘉措后,仓央嘉措被康熙帝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为由废黜。
“耽于酒色,不守清规”——喜欢这个他被废黜的理由。虽然一般人的耽于酒色的确是很讨人厌的。比如,罗马教皇约翰七世(公元十世纪时人,比仓央早出生六百年)。这个年仅18岁的教皇不断盗窃教会的财为来满足他日益增长的赌博嗜好,他还通过雇用一批暴徒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他荒淫无耻的生活导致了他最后的倒台。他有过许多情妇,数目之多以至批评者说他把神圣的殿堂变成了妓院。公元964年5月的一天,他同一个情妇通奸,当场被情妇的丈夫抓住,此人忿怒无比,他对这个掌有通向天堂钥匙的教皇毫无畏惧,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顿。估计这顿揍的质量不错,因为3天后这个教皇既没作忏悔,也没接受神礼就离开了人间。
一样的耽于酒色,一样的不守清规。可是人品的差别,让这两个同是宗教领袖的人高下立分。
约翰能做到仓央那样吗?
仓央嘉措将被押解北上的消息传出后,拉萨的僧众一片哗然。当仓央嘉措与押解士兵起程之际,哲蚌寺的喇嘛将其抢走并藏于寺内。拉藏汗调集兵卒围攻哲蚌寺三天。 为了避免寺院与僧众受到严重伤害,仓央嘉措悄然下山。
于是,官兵押送着他踏上了北赴京师的漫漫旅途。途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我也很喜欢这个“不知所终”。
他人生的记载到此为止。时年23岁。
他和他的爱人,都是不守规矩的孩子,消失时都很年轻。不过这并不妨碍真正喜欢他们的人记着他们。
而最终,西藏的高僧们是这样评价他的——
“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