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26 03: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是一部由荣光荣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观后感(一):时间到了,看吧!

  《怕鬼》的中英文片源,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VAUMTNpee3GbaBToTGMFA 密码: kaca

  清明节导筒在上海策划了放映,原本计划要做线上谈的,

  因为非常非常不重要,但是又事关尊严的事,我又打架了,结果QA的事情完全忘记了。

  那天上午在跟几个编辑谈一个新的剧本,还是关于孩子,还是发生在云贵地区,这次我想带孩子寻找快乐,也许只有进入那片古老原始的森林才能得到。

  也许有些嚼性,无所谓,我觉的是这样,那就这样做吧!

  不恨,不忘记,不放弃

  其它的管理不了太多了!

  秦山 2018-04-10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观后感(二):魔鬼冷默

  8.0分。

  漫漫黑夜,绵绵狗吠;屡屡探求,表演游戏。

  肆意欢笑的孩子,边缘游走的导演;恒被干扰的拍摄,絮絮愤懑的旁白。

  导演用诗句旁白诉说着自己的观察以及对漠世(即来自网络世界,更来自村里人)的质疑与愤慨,结合各种实验气质的叙事影像(比如:用过家家式的童话表演替代未被记录下的被驱逐的真实;用不断重复的“左转”之间的画面切换来戏谑这条进村的道路;用当地留守儿童拍下的照片黑白化后剪辑成一段段对真实、对恐惧的控诉),将整个探寻真相背后的过程处理得恐惧紧张,并通过不断重复进村道路和黑夜光斑来强化这种恐惧,导演的旁白也不断把真实事件的细节引入(比如You call your mother 'mom')。

  导演最接近真相的一次记录也只能来是来自村里的孩子,因为他们未谋面魔鬼,但孩子也终究未能回答为何“自杀”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感觉导演最痛心的诉说还不是那个旁白中撕心裂肺的怒骂“养不起就不要养!”,还是那句“人们的漠然已然.....”,正如片头导演说的“如有雷同,纯属真实”一般深切。

  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个深夜光柱下爬行的癞蛤蟆,彻底加剧了我对这趟窒息的旅途的恐惧,唤起我儿时对那种满身凸起物的惧怕以至于时常搬起石头砸死对方的恐惧,也许它便是我的魔鬼;而孩子们的魔鬼是这个缺爱、一心试图摆脱他们的冷漠世界。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观后感(三):吴文光-这是一部阿荣的故事影片,别无其他

  吴文光

  昨晚阿荣的片子第三稿亮相,他的特点是,一开始就明目张胆亮出:这是一部阿荣的故事影片,别无其他。阿荣在影片中要实现的解决,是如何追求到“魔幻现实构成与魔幻表现手法”(姑且让我先这么形容,昨天他的片子第三稿放映,让我实实在在触摸到他的这种狂妄野心。)

  终于,该说到阿荣的片子了。我用“终于”这个词,是秦家屯剪辑工作坊第三轮结束,也是这个夏天7月初开始、持续近半年的马拉松工作坊划上句号(从光着膀子坐在院子露天,到身体包裹成个狗熊,屋外是残存积雪)……舒了一口长气。我这一生人从没做过这样的工作坊,各种“从未有过”。

  好吧,开始说阿荣的片子。片名第三稿定名《堡垒》,70多分钟。这部片子偏复杂,多条叙述线并进:

  ——“我”,生活在北京,一个男人,一个父亲,非新闻工作者

  ——发生在遥远贵州一个小村子的新闻事件,“我”的个人生活出现“暂时离轨”

  ——北京到贵州毕节村子,试图潜入新闻现场,未遂,被驱逐

  ——“动画片”:一只手摆设熊猫、猴子、猪狗等小动物,讲述故事,被驱逐现场“复原”

  ——被驱逐事件过程的回溯和恐惧来源追寻

  ——对新闻现场村子落脚的第一户人家的六个孩子印象追记

  ——贵州群山村落间游荡,若干山区孩子的相遇和度过(一对少年兄弟,一对少年姐弟)

  ——“我”的一桩童年往事(与自杀死神擦肩而过)回忆

  ——“我的梦游”:若干次试图再次进入那个堡垒村子

  ——重回北京个人生活家庭

  我 凭记忆把这部片子的构成主干罗列下来(上述文字开始是在一个整段文字中,我发现这些文字拥挤一起,庞杂,就用这个特殊格式重新规整了。)我知道,这只是片 子的大意、梗概或轮廓,没有办法抓住影片的灵魂和特点,现在说片子,我还是得努力把我看这部片子的想法(包括心情)说清楚。我预感我以后会为这部片子写一 篇长文,现在先记下关键部分,也算是日后文章的草稿。

  工作坊那天放完这部片子,所有在场看片者都说完之后,我开始说我的感受。我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有效的版本,结构有效,旁白有效,剪辑有效。说这句话之前,我在脑子里来回倒腾要说的话,我想讲出“有效”的话。

  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从7月初看这部片子的初稿,到一个多月后的8月 下旬第二稿,现在第三稿,五个月时间里,我看着这部片子如何一稿接一稿完成“由一个社会新闻事件转化为个人内心的故事讲述”。第一稿,作者就挑明片子“要 讲的是个人故事,而非新闻真相”,初稿明显是某种头脑膨胀状态下的产物,叙述呈枝叶乱生状,头绪繁多,素材缺乏精准使用,有堆砌感。一个多月后拿出的第二 版本,初稿中的漏洞明显被堵住了,但似乎缺少“灵气飞扬”的铺展、纵深、还有完全可以展开下去的想象。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一个判断是,阿荣似乎被什么东西拴住,作品中看出作者有“欲飞状”,但很快翅膀收住,变成“栖息状”。他是不是在“纪录片”“影像创作”“个人书写”之间打转、平衡、左冲右突?

  工 作坊第二轮和第三轮之间,也就是片子第三稿剪辑前,工作坊有一个建议被讨论,是否有必要暂时扔下片子剪辑,先做一个“文字文本”——可以是与剪辑中的片子 有关,比如片子台本、剧本类,也可以是由片子引发而出的另外一个东西,中篇小说,散文,报告,心灵日记,等等——努力追求,“飞起来”。

  之后我们在邮件组看到阿荣分9次发上来的文本,字数两万多字。好了,在这个文本中,我终于读出阿荣放肆之后的狂野。这个“放肆”是在摆脱视频捆绑后,叙述、思考到情绪的恣肆生长。之后,借以文字的放肆撒野之气,再收拢归回到影像构成中,然后就看到现在这部片子。

  当时看完,我有胸口被什么东西有力击中感。这是我看了一部好片后的习惯反应。

  讨论时,我说了开头的那句“有效”后,接着说,我感觉这是一部影像小说。“影像小说”这个词,我不记得我在哪里读过或听说过,貌似我当场的一个杜撰。

  暂且先说这些吧。话肯定没说完,我也再慢慢想想。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观后感(四):实验电影抵达的地方

  2017年,中国独立影人荣光荣获得了鹿特丹影展NETPAC奖,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我看了无数的艺术电影,无数的中国独立电影,但他们都有套路,他们都有规则。我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等我知道了这些后,我就更不要跟他们一样。”他的获奖影片《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恰恰就是他身上那根反骨的生动诠释。

  所谓规则与套路是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条便捷路径,依据套路和规则创造的内容可最大化地唤起观众普遍的情感体验,它本不是什么坏东西,但人们在阅览了大量规则和套路的产物后,大脑在惯性思维中变得日渐虚弱,心灵也逐渐丧失了对事物的敏感度,艺术不再是艺术,而变成了量产的工业品。一小撮创作者不甘心成为规则的奴隶,他们刻意回避主流文化,于是实验电影应运而生了。

  相比独立电影,笔者更喜欢把荣导的作品称为“实验电影”。正如荣导所说,艺术片和独立电影也存在套路,而实验电影则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了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探索被主流忽视甚至否定的东西,是实验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扛起的使命。

  既然是反主流的实验作品,那么就无法给《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归纳为某一种类型的片子。豆瓣上给这部片子贴了“纪录片”的标签,但它分明不够客观,从头到尾都被大量主观意识的独白所占据;有人称之为伪剧情片,但这部作品除了取材于真实的新闻素材,85分钟的时长里都未曾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本片不但没有规则和套路,甚至连逻辑都被踢到了无关紧要的位置,它粗暴地把观众从习以为常的观影语境中驱逐出来,强迫观者接受这样一部充斥着叛逆思维的作品。

  荣光荣的叛逆首先体现在作品形式上,本片形式上的反叛大致可归纳为三点,即时空的跳跃、叙事角度的跳跃以及静动态影像间的跳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时空的跳跃。电影以贵州毕节那片浓得化不开的夜色为开场,黑暗里间歇传来令人不安的犬吠,随后场景切换到了北京荣导的家中,不紧不慢地拍摄着孩子玩玩具的一系列动作,并向观众展示了手机短信,表明此行的目的——前往毕节探究四兄妹自杀的真相。如果说影片至此还尚存逻辑的话,那么荣导到达毕节后的情节则完全抛弃了线性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碎片化的影像和诗性的独白。镜头时而出现在村民家中,时而跳跃到案发现场,甚至多次出现在走夜路的车里。其中车子于黑暗中行进的场景出现了十数次之多,并伴随着单调的GPS导航提示音,车灯扫过玉米地,玉米杆的影子摇曳在墙上,像极了张牙舞爪的魔鬼。导演手中的镜头透过车窗直勾勾地注视着暗夜里的一切,像一只没有思想的眼睛。从后期访谈得知,荣导在毕节只待了不长的时间,且没有行走多个村落和城镇,因此可得知这些影像片段的剪辑并非在遵循时间或者因果上的线性关系,而是完全跟随着导演的情绪意识在流淌。笔者不负责任地揣测,那不断出现的沉闷的夜路场景,大概就是导演在毕节遭遇警察驱逐后内心恐惧与绝望的外化吧。

  除了时空的跳跃,叙事角度的跳跃也是本片的一大特点。荣导的身影出现在影片中时,一会儿是成人阿荣,一会儿是小孩子;一会儿以成人的视角宣泄情感,一会儿又以小孩子的角度阐述事件经过。对于如此“人格分类”的角色设置,荣导在颁奖典礼后的采访中解释道:“我的童年是被放弃的,在一种被压迫的生活环境里成长,其实我总想着要是能不长大多好,但是你已经长大了,回不去了,那怎么办?所以我会一直在某种我虚幻的童年,和现在的我之间摆荡。”两种叙事角度的变换比本片中时间空间的转换更跳跃,更无章法,对于习惯了第一人称视角或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切换显然更加降低了影片的流畅性。然而流畅的叙事对实验电影创作者来说显然是细枝末节,打破电影的局限性、表现现实的复杂性才是这些小众影人的艺术追求,而现实的复杂恰是根源于人性的矛盾。

  除了时空和叙事角度的跳转,大量静态影像的运用也是荣导在电影形式上的创新。电影诞生之初,打破了照片的局限,以更生动具体的动态影像来丰富人们的观感,然而在电影技术光速发展的今天,荣导却将大量的静态影像用于电影中,制造了大块的留白。诚然,这也许是荣导在当地受警察掣肘未能拍摄丰富素材的权宜之计,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导演在艺术形式上不拘一格的态度。

  笔者上述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影片在形式上做出的叛逆之举,但私以为本片最有叛逆精神的地方就是对于所谓“真实”的拷问。艺术如何反映真实呢?剧情片模仿真实,纪录片记录真实,但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在再现真实上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局限,就是艺术的原罪。于是,在遭遇了警察的驱逐和村民的冷遇后,导演干脆放弃了在影片中一步步探究真相的想法,他在类似呓语的诗性旁白中大胆地主观臆测真实,愤怒而急促地喊出了他对主流媒体、孩子父母和政府机构的质疑,从而把影片的情绪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为何就在他们去那里完成工作指标的那晚发生了惨剧?那么多高大的身体是否有人蹲下跟孩子温柔地说话?他们和双头龙、大嘴一样凶吗?管不好就别管行吗!”

  从观者的角度来看,本片及多数实验电影都存在着主观意识过于强烈、不顾及观众感受、观赏性差等缺憾,然而独立影片中表现出来的非专业性,有时却成为了无心插柳的点睛之笔;那些低成本独立电影呈现出的粗粝感,往往又给人带来一种朴素的感动。它们也许不能像主流文化作品那样登入“大雅之堂”,却因其蕴含的多元性、探索精神和无限延展的可能性,能够抵达精致的高成本商业片所不能抵达的地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害怕魔鬼》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