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由[法] 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元,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精选点评:
●马塞尔的意识流回忆录,自我感觉的细致描述,从他的自我回忆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出了当时欧洲上层社会的生活。读这本书需要极有耐心,细细品味作者的感受,最好是能融入其中,把自己当作者。这本书就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多细节的描写就是为了让读到它的人能慢慢的把自己化成书中的条条线线,体味书中的生活。
●终于读完了!!
●是一段很长的故事,长到很深的体悟,我记得曾有个人这样对我说过,这本书很少有人去看,是因为它很长,所以显得很百无聊赖。作者的意识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就像我们有时候会自言自语一样,旁观的人会觉得很奇怪、很无趣,可是当局者却觉得越发有趣。其实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不一定全部看懂,因为年华本身就是一部读不懂的书,只是有人这样去审视、阅读它,因此格外有趣。就像书中说到的,“我的孤独是一种精神沙龙,控制我话语的不是我本人,而是想象的对话者,我表述的不是我认为的思想,而是轻手捻来的、缺乏由表及里的反思的思想,因此我感到一种纯粹被动的乐趣,好比因消化不良而待着不动时所感到的被动乐趣。”
●追忆似水年华,只是以回忆这种形式,将时间这位主角以淋漓尽致地呈现。普鲁斯特与马尔克斯一样,可以用简单的笔触描述出令人倾尽一生的时间.或许这是我念念不忘的缘由。时间是最终得亦是最公道的审判者...
●1 2 5卷读周克希先生的翻译 6 7卷读这个群译版 剩下 3 4两部准备读徐和瑾先生的 就书来说 周版和徐版注释 梗概 译后评价 徐版还有插画 都是比较为读者考虑的 。这个群译版字小排版又密集 稍微有点伤脑筋啊。顺便第七卷里紧扣标题重复出现的 “似水年华 ”一词 感觉怪怪的 。按主人公的说法“失去的天堂才是真正的天堂 ”个人还是喜欢“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个带着动词变位意义的翻译法 。
●太美了……每一页都充分到让人有点受不了,很喜悦但惯常的阅读速度又难以充分的让身体领略这种饱满似的,我希望我能慢一点读完,每次被情节鼓动得一目十行的翻过去事后就觉得很内疚……
●很奇怪,以前标记过的版本找不到了,高考完之后的暑假读的,还记得是两大本字典厚的书,字很小,读了大概好多周。当时没什么太多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却会动容,人的一生就是由那样看似无聊的一件件小事组成的,每一个细节里都藏有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读着普鲁斯特的流水账,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逝者如斯夫。
●这书可以随便从那里翻起来看。因为它太厚了。我不是很喜欢。
●实在是对意识流无感 但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Finally...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一):慢读追忆似水年华
分享一个本雅明对普鲁斯特的评价
普鲁斯特不可思议地使得整个世界随着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一同衰老,同时又把这个生命过程表现为一个瞬间。那些本来会消退、停滞的事物在这种浓缩状态中化为一道耀眼的闪光,这个瞬间使人重又变得年轻。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时时刻刻在试图给一个人生整体灌注最彻底的意识。普鲁斯特的方法是展现,而不是反思。他的直觉是:我们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各自生活的真正的戏剧。这正是我们衰老的原因。我们脸上的皱褶登记着激情、罪恶和真知灼见的一次次造访,然而我们这些主人却不在家。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二):漫长的旅程
终于读完最后一卷,在如此漫长的旅程过后,我就像一场超长马拉松后的村上:
“终于再也不用跑了。”
隔着一种语言,我们最多只能依靠人性中的共情心和感应性来触摸当初写下这厚厚的文字背后的一颗灵魂,想把之前读完了一半《墓畔回忆录》重新读完,但体力不济了。
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以根植于各自民族血肉中的脊髓为营养,透过译本,透过作品,透过作者,它们带着我们逆向而行,返回隐藏着确实存在过却又为我们所不知的事物的深处,重建真正的生活,恢复印象的青春。
这些发光源,无论叫莎士比亚、卡夫卡,还是叫罗丹、伦勃朗,尽管在一些世纪里会变得黯淡、消匿身影,但它们永远会对执着走向它们的人发出特有的光芒。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三):普鲁斯特行动
做爱和爱是不一回事的。或者也是一回事、对吧。
我觉得作者就是回忆加意淫。
昨天看到石头的嘴从来没有停下过。益鑫还是和上次去人大一样洒脱,蜗牛做市场营销,銘毅昨天匆匆忙忙,阿远还是像个白痴一样,叶钰博一直在说,高位,然后很犯贱的要让老师请,结果开溜。然后去吃饭的时候突然说有个音乐演奏会,就后悔的不得了,但已经不法开溜。整顿饭吃下来看来还是我比较沉默内敛,拥有成熟男性所具备的条件。一句话都不说。我也把自己吓了一跳,一句话都不说?我在干嘛,我又没打炮。
整本书翻译很差,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把它看完了。翻译法语学的那么差?比我学习日语还不好。
作者长得很帅,是个喜欢男人的种马。但是是不是像我一天洗一次头洗一次澡就不得而知的了,听说法国人都不爱洗澡,都喷香水。
这就是我的普鲁斯特行动。很不华丽的行动。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四):读罢三分之一后所感
有这么个笑话,大概是说几个朋友站在河边,打算下去游泳,却不知水温如何。甲先跳了下去,显出很舒服的样子,并招呼他的朋友们赶紧下来。乙随后跳了下去,却发现上了当,水其实是很冷的,可他本着“有福同享”的原则,也学起了甲的样子,好把剩下的朋友也骗进河里同他一起享受这冷水浴。我就像乙一样,被骗了下去,可我不打算骗别人了,我要爬上去,穿好衣服,赶紧让自己暖和暖和。我不是说冷水浴不好,因为只要方式得当,这也是很有益于健康的,不是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冬泳吗?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得不偿失。
好像是从“人一生中必须要读的多少多少本书”中,知道这部书的吧,于是我就买了一套。收到后一看,好家伙,三大本,两千多页,吓得我赶紧收了起来,因为我当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读这样的大部头。最近,突然想写点回忆的东西消遣消遣,就想起了这部书。可一读起来,就十分地后悔了,因为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读这样的书。对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我了解的太少了,要想从这部书中体验到阅读的快感,必须要明了很多背景知识。我勉强把上卷读完了,因为我读书向来不半途而废,即便是让我一句话都看不懂的海德格尔的书,我都能坚持看完,更不要说这部书了,但剩下的三分之二,我恐怕是不会再看了吧。
我的感想其实就是一句话:在决定读某本书之前,真的要先称称自己的斤两啊!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五):普鲁斯特的,我的
关于《追忆逝水年华》的最早记忆,是一句早已记不清来处的话:读了普鲁斯特这个法国男人写的东西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想来,看过这话已有几年了,现在才将这书捧在手里,确实是有些对它的不恭了。
果不负了我望,现这书尚在阅读之初,我心已为之所动。在幼年时,一首《春晓》便能够让经历未多的自己那般鲜活地感受春雨过后的清晨——空气有几多湿润、有几多凉意;落在地上的实实在在就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而且那些淡红泛白的薄薄的花瓣上一定还溅了几点泥星儿——不会多也不会少,一定就是那么几点;尚带着睡意的推开屋门的一定是个男人——虽不晓得他的面目,但我总觉得那就是孟浩然,然后他便抬眼望去,不会是别处,一定是院中不远处的桃树,不是自夜里听闻风雨便一直好奇着“花落知多少”么,不看向那里他又该看向何处……还有呢,彩页的画书被我裁得七零八落,剪下的草木虫鱼鸟兽人随了自个儿的心意在墙上贴,现在想来那只不过是些线条粗陋、色彩夸张的纸片罢了,可那时贴在墙上的那株大树是那样真实,仿佛从树下走过它浓郁得下垂的枝叶便会抚乱我的小辫儿,以致每次去看树后的小溪和红顶的漂亮房子时,我的目光便真会像走路一般,总要猫了腰或者从树边绕过去绕过去……慢慢长大了,还是欣赏周遭的景,看完了,再回忆时却是一张张静止不动的照片,本没有发现,普鲁斯特却一下子将这不同呈现在眼前,措手不及。果真是岁月么?它就这么贪婪,将我们初识这世界时那么多的鲜活都吮吸了去,越来越,所以,后来,我们再欣赏到的美便只剩下一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