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论》是一本由奥托•夏莫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U型理论》精选点评:
●不太容易读懂,已弃
●向相悖的观点开放,遇见涌现的未来
●读的纠结 但确实是好书
●我也不知道该打多少分,弃书了。 我努力了,我读不懂。 而且不是那种因为书太差所以读不懂..就是自己太弱了所以读不懂。。。 。。。
●#论如何将灵修和管理结合#
●觉得还好 并不是特别深的理论 个人觉得例子举的不错!
●读起来很晕,偏偏我又不会用思维导图。混沌了。
●我们集体创造了不想要的结果,想起了在慈济听到的话,佛教不应该做出世的慈善,而应该入世,既然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我们就需要一起共同面对、实践和改变。
●非常喜欢!希望能够分享!
●U型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到学习型组织的升级,作为创意型团队的管理者,很受用。
《U型理论》读后感(一):U型理论,探索自我和组织的有效方式
这几年一直在做U型理论的自我和组织实践。U型作为一个变革的工具,左半边的观察、感知和自然流现是U最具特色,也是最有感觉的部分。突破以往的下载模式。进入新的方式,慢下来。
在以往的生活中遇到困惑,直接找解决方案。我们就是习惯这样思维和行为。喜欢How,直接去到怎么做。特别喜欢改变自己,以为这样就是提升、进步。U型理论的方式不同,它是不下结论,先进入观察。观察事实、然后感受,这个过程让我们可以有机会真正地处于当下,和困惑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这个过程可以让真相浮现,发挥右脑的巨大潜力。这也是U型理论最有力量的地方。我们问的是Why和Who的问题,什么创造了当下的现状,相关方是谁?我是谁?
从06年开始在组织里面进行领导力的发展的探索。发现领导力不是那些硬性的技能。更多是心智的转化。让管理者如何注重人的工作,如果激发团队,创造一个有效的文化和氛围,对于组织更重要。
在组织里进行对话,让团队交流起来。U型的对话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帮助他们看到彼此,而不是问题,才能共同形成创造力。这几年就致力于组织内对话的探索和实践。在过程中也发现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影响了Ta的对话品质,也反应了他生活的品质,对自我的发现的品质。
我是谁,我一生的工作,这两个问题,是所有人,所有管理者必须问自己的问题。当你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的时候,你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无法成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
《U型理论》读后感(二):找到真正的愿望、愿望实现被卡住障碍的转化、觉察当下与愿望的联接——对学生实验室解说员大赛的演讲心理辅导启发
昨天参加第四届轨道交通信号控制技术论坛的首场活动,实验室解说员预赛,为使决赛中学生们更好地表现,以及通过参赛获得更大的收益,特做以下微型心理辅导工作坊。
一、找到自己此次演讲参赛的真正愿望
与未来的自己及自己的场域联接。
二、看见过去自己的生命故事
正向经历和负向经历故事,情景再现,特别是唤醒细致的身心感受,并转化负向经历为正向资源。
三、觉察当下的自己及其场域
1.理解接纳自己的焦虑、担心和压力的感受,并觉察自己完全在当下的安定、从容,寻找并安住在自己的中心,保持有弹性的专注。
2.看见自己在实验室场里与相关的设备、建设者和参观者在一起。
3.看见自己在演讲场中与所有的观众、评委,以及自己的演讲内容在一起。
四、策略及行动
1.五项实验室文档阅读及每篇文档与同学老师讨论至少五个问题。
2.五项内容的相关教材或文献阅读及与同学老师讨论至少五个问题。
3.五次在实验室相关部分实地讲解练习。
4.五本书或五篇文章(有关演讲)阅读。
5.五场TED演讲观看并与同学老师讨论至少五个问题。
《U型理论》读后感(三):《u型理论》读后感
读完这本我花了两个月,
它的研究以及方法论在我看来已经有点哲学意味,换言之是充满抽象概念的译文,不易读。
当然更重要的是,刚好正两个月经历了双11以及组织结构变化,导致几乎把时间都花在了考虑工作上,很少读。
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的,给了我不少启发。
跟《黑天鹅》类似的是,它试图描述的是,不该单以过去经验去应对未来。
因为未来是复杂、充满变化、不可预测的,《黑天鹅》论证的是我们要变得更坚韧去应对,而不是预测。
《u型理论》则是想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让我们去溯源继而联结到未来。
溯源,就是将注意力从不可控的外部转向内部,探寻自己想要什么。
联结,就是基于心之所往听从未来的感召,从未来回探现在该做什么。
这确实很难,因为有多少人真正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但这个不知道,是甚少认真探寻,抑或是真正探寻过却一无所获呢。
起码我是前者,但其实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我越发赞同作者那句:意愿是唯一真正的力量。
所以这本书再次提醒我,要时常直面自己并保持对话。
也因此我突然对于冥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述是偏个人的部分,其实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解决组织问题。
而正巧最近有组织领导方面问题的困惑,它的指路和启发来得很及时。
这也是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之一,不是被动接收、被引导的情绪起伏,而是能在字里行间得到自发的顿悟。
既然未来越发难测,组织也再无一条确凿的明路可走,无法告诉大家做了1、2、3,就能得到4、5、6的时代什么才是更有效的领导力呢。
关键不再是保障执行、而是保持激励,跟每个人的意愿相联结,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以共同应对未来。
这个可能听起来有点虚,书中也有给出一些比较明确的操作建议。
比如关于组织聆听,应该要学会不带偏见的聆听,固有观点是一种思考捷径,能很快下判断,但这不利于应对现实;
其次,将自己也视为整体一部分地来聆听和观察,有时会很容易将问题归于外因而常常忽略我们也是“元凶”之一,因而总想改变外部,忘记“我”也该有所调整。思考问题的时候将自己视为客体,而非主体,能更好直面并推动改变。如果能让组织内部都意识到这一点,这大概也会是组织重要的顿悟瞬间。
书中有作者完整的理论方法,在此暂不一而足了,这本推荐开卷。
我也会参考此书建议开始践行起来,不会忘记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带来改变。
《U型理论》读后感(四):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双手
U是现在非常热的话题,学习U,实践U的人非常多,谈及个人、组织、机构、社会和各种系统发展与变革的时候,都会浮现出来U的框架和模型。U型理论覆盖了跨学科的理论,各种观点在整合和碰撞,佩服与作者的占位置高,也深深理解翻译人员的艰辛。
开头,作者将U型理论与大学的观点相连接,认为U型的七个步骤与大学“知止然后有定,定然后能静,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一脉相承,这也是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原因。
U描述了涌现的不同层次。分别是:下载、观察、感知、在当下、晶透化、建立原型、执行。个人感觉它可以揭示灵感、顿悟等行为发生的机理。至于在团队、组织、社会以及其他大系统方面的展现,囿于个人视野与日常接触范围,所感知比较有限。作者提出了一个理解这些问题、实践具体学习的一个框架,非常形象。
感受比较深的几个观点有: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双手;促成充满建设性张力的对话;如何越过过去的我,与涌现的未来的大我相连。很多内容涉及到灵性成长的范畴,需要进一步补充知识和经验。非常喜欢U型实践的24项原则,摘录如下:
共同发起:聆听他人的声音及生活对你的要求
1、 注意。每天晚上花4分钟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一切,从外部视角审视自己。留意你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以及他人要求或建议你做的事情。不要去判断,仅仅是观察
2、 联系。聆听你内在的心声聆听周围其他人的心声。坚持不懈,不要再拒绝或否定的数据面前轻言放弃。
3、 共同发起一个多元核心群体,激发共同的目的。
共同感知:前往最具有潜力的场所,以开放的思维和心灵去倾听
4、 组建高度投入的原型核心小组,澄清本质问题
5、 经历深度潜入旅程,达到最具潜力的场所
6、 观察,观察再观察。选择一个物体或者一个情景,集中精力观察至少5分钟。当你注意到思维开始转移到其他的意念或者想法上时,立即更正方向重新回到纯粹的观察任务当中。
7、 练习深度倾听和对话:以开放的思维、心灵和意志与他人相连
开放的思维:真诚的问询和兴趣
开放的心灵:欣赏和神入
开放的意志:关注涌现的未来和真实的本我
每天晚上花4分钟的时间回顾白天用到倾听的事例;挑选出你的各个关键利益相关者,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与之进行对话,从他们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
8、 创造一个能够让系统看到它自己的集体感知机制
共同在当下:静修和反思,让内在觉知得以涌现
9、 放下:摈弃必须消失的旧我和陈旧的一切。
勇气源于“敢死”的意志,源于潜入未来领域的意志,这个领域只有在你敢于涉足那个荒凉地带之后才会出现。这就是领导力的本质
10、 接纳:与希望涌现的未来相连并服从于这个未来。保证深度涌现的可持续性。
11、 有意的静默:选择一项可以帮助你与你的本源相连接的实践。晨练,
12、 心随所愿:做你喜欢做的, 喜欢你所做的。鼓励我们跟从内心动机而不是对外在奖励的承诺。
13、 在当下的群组:建立若干小组,支撑他们始终处于最大的未来目标。形成一个安全的集体支撑空间,以使参与者在感悟以及推进生活和工作旅程时能够相互支持。对定期探索个人和职业旅程的深层次问题怀有兴趣的成员以及对自己如何与组织和社会变革相联系等问题怀有兴趣的成员。
共同创造:塑造新的缩影,通过行动探索未来
14、 意图的力量:与需要你的未来相连接——晶透化你的愿景和目的
练习1:创造性张力练习。询问,我想要创造什么?当下的现实如何?将两幅图景画在一起,并注意两者之间的创造性张力。
练习2:设置优先处理顺序并管理时间。让能量跟随注意力。
15、 形成核心团队:5人即能改变世界。永远不要怀疑一组全心投入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实际上,这是唯一历久不变的事实。练习:问自己以下问题,目前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与哪五个人以正确的方式连接可能改变世界?要与他们真正地连接起来,我需要做些什么?要让这个核心团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必须移除哪些障碍?
16、 建立战略缩影原型作为涌现未来的着陆带。
17、 整合头脑、心灵和双手:用双手找寻;不要想,用感觉。遇到三种敌人,盲目的行为主义,优柔寡断,喋喋不休。接近智慧深源的练习要整合4项活动:聚焦(澄清意图);付诸努力(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任务中);大段工作流,转换情境,放松,关注涌现的想法(转变关注点);跟随开始涌现的火花,迅速为其建立原型,并在干中学习(迭代、迭代、迭代)
18、 迭代、迭代、迭代:创造、适应并始终与宇宙保持对话。将世界看做一个有益的空间。
共同进化:通过从涌现的整体中观察和行动来培育创新型生态系统
19、 共同演进创新型生态系统, 让人们从涌现的整体观察和行动
20、 通过为同事辅导塑造节奏和安全空间来形成创新的基础组织结构
21、 社会在当下剧院
根本原则:社会场的三个基础
22、 意图基础
23、 关系基础
24、 真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