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是一本由罗伯特·保罗·沃尔夫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是什么》精选点评:
●入门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讲清楚了“哲学”这个词,第一章通过哲学家在思考什么介绍了哲学的思考内容。从研究内容入门,比其他从哲学家或者流派进行先后安排的教材好很多,更符合作者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个人觉得更符合认识学习新事物的阶段过程。(一个哲学家、流派包含对多方面问题的思考。)当然想仔细研究某一流派和哲学家,这本书就不太合适了,毕竟连黑格尔都没讲,尼采及现代、后现代的也没讲。总之此书对受众是非常友好的(一些章节还是有难度的)
●哲学启蒙书。有论题、原典;语言口语化,条理清晰。真心不错。
●力荐
●哲学导论著作,配合《大问题》甚好。 先看此书,了解某一领域的简要架构与思考,再看《大问题》,对这一领域提出的反思,两者交叉互看,十分受益!
●这本书是高一读完苏菲的世界后读的,手不释卷,爱不释手,可惜被一借不还了
●沃尔夫对不起,这本书我第三章还没看完就放弃了……
●没看完。。。
●#熊猫书院#(第三十五本书)对于自己其实一无所知的自知之明。
●摘要版 挺有意思的 能够看得下去
●目录不错,把握哲学大树的各个枝桠伸展方向。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一):反思哲学、立论观点、启发思考,好书
70年代写的书,相当的精湛。在读过苏菲的世界之后在看这本书,很多概念想法还算容易理解,佩服的是沃尔夫是建立在前辈的肩膀上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世界。
认识论、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社会与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全书有用自己的语言反思世界,也有具体精华章节的引用,可谓照顾到了不同的层次。(就我而言,直接的原文看起来相当的费劲)
那怕到了最后的哲学论文如何写作都是妙笔生花。
不管怎么样,看了书,一方面似乎对哲学世界有加深了认识,另一方面貌似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了更多的思考。
这是一本能启发人思考的好书,推荐!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二):粗浅书评
About philosophy中文被译为哲学是什么。
国内的哲学史的教科书一般都按时间来写,而这本书分为八章,分别为
什么是哲学
认识论
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
科学哲学
伦理学
社会与政治哲学
艺术哲学
宗教哲学
虽然大部分的哲学书都会以什么是哲学开头,但是要去深入理解第一章以后的真正哲学还是需要一些背景知识的,甚至不是看过几本不同作者的哲学史之后就能体会的。
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与时俱进。因为这已经是第10版修订,所以引用很多当代哲学观点和报刊杂志原文。在每一章之后有一个当代运用,对应这八章分别是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
虚拟实在
计算机会思考吗
全球变暖
同性婚姻,类固醇与体育
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对决——酷刑案例
色情艺术与审查制度
伊斯兰教与西方的文明冲突
另外一个特色是,在我看来是,翻译的优点,会把许多概念注上英译。语言的问题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障碍,无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多么深刻,对每个词的译法都有他的意图,翻译来的东西对读者的理解总会有些偏差,而某些词的原文参考总会对理解有所帮助。
这本书很厚,除了摘录当代评论还有一些哲学史上名家原著,而作者的解释易懂,举例恰当又不乏趣味,另外附录有对于哲学学习的不少指导,都值得慢慢揣摩。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三):我们还需要哲学吗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却没有标准答案。古往今来,关于哲学的定义不下数百个,可都不能成功,这在客观上也说明,人文领域真正实现科学化,还有异常漫长的道路。
中国读者大体不喜欢哲学,因为太难、太深奥,和生活没直接关系。因为我们从小学习的是大陆哲学,以法德为代表,在大陆哲学看来,哲学是最有概括力的学问,它能为存在找到一个终极的解释,依据这个解释,我们才能获得活着的意义。
但事实上,欧洲还有另一个传统,即海洋哲学,以英美为代表,它相信人类的理性永远无法概括世界,任何本体论架构因无法实证,而不可能成功,真正的哲学只能从经验开始,从我们面对的具体困境开始。
两者虽截然不同,但都在衰落。前者因“二战”等灾难,让人类对宏大叙事丧失了信心,而后者则因现代生活高度圆满,人们对哲学已无迫切的需要。中国老一代知识人曾倾心于大陆哲学,这或与经学传统有关,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他们对更接近道家气质的海洋哲学,很难产生亲近感。然而,随着生活的基本问题日益改善,价值观的缺失正日益浮现出来,年轻人对生活对世界,越来越需要一个全新的会通与解释。
那么,新的会通将是海洋哲学的进路呢?还是大陆哲学的进路?是回归经学传统呢?还是寻找道家的逍遥?
应该看到,中国和世界并不完全同步,我们仍在文化重建中,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仍然需要哲学思考,仍然需要本书这样经典的教材。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四):这是哲学课本
相信在中国对康德有所涉猎或者说有些了解的都会知道或者听说两个人,邓晓芒和李秋零。在万圣书院看到这本书摆了很久,每次路过都会翻一翻也的确是因为“邓晓芒作序”这几个字,但是会买却是因为一位前同事(这个人是一棵神奇的树)。
他买了本心灵哲学的书(不是廉价的成功哲学那种)而自身不知道并声称自己不看哲学书。我在提醒他,嗨,哥们。你买了本哲学书哦。之后老毛病(喜欢自我提问,自我纠结一些基本知识)又犯了,我开始问自己我真的知道什么是哲学吗?在纠结了一个星期之后,我贪婪的食指在京东网而不是万圣书院做了一笔价值49.9元而不是68元的交易。当时快递员在接到九团皱巴巴像猫吐出来的毛球一样的一毛纸币之后惊讶蛋疼的表情,至今记忆犹新。
书的内容没什么意外的。首先这不是一本哲学史,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自那些问题产生以来对其回答中相对经典答案的简单介绍。书中有一些游戏性的写作和关于《人性论》,《纯粹理性批判》,《利维坦》等等哲学经典论著的引用和内容上的介绍。简单点说这就是本关于哲学和一些哲学基本问题的入门书。本书甚至对于如何撰写哲学论文都做了介绍。想要专业点的可以把它当做入哲学之门的敲门砖,不想专业的也可以拿来翻翻然后在出门把妹泡仔的时候把里面的内容当做谈资让对方误会为你真的是个哲学家,然后顿时觉得你是个不靠谱的青年,从此对你敬而远之,恨不得与你老死不相往来。
书本身的结构很简单,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第二章 认识论 第三章 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 第四章 科学哲学 第五章 伦理学 第六章 社会与政治哲学 第七章 艺术哲学 第八章 宗教哲学。值得称道的是每一章的最后都会加上一个当代应用的小结,来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现实世界所面临或者说要担心的问题扯上关系(其实国外的本科课本经常这么写的)。特别是第二章的“缸中之脑”案例今年就有一个电影版《源代码》(豆瓣评分还不低有兴趣自己去看),让笛卡尔恶魔这个看似荒诞实际上越来越可能成为现实的问题,值得被认真对待。还有第一章,从苏格拉底之死开始了哲学对哲学是什么的追问然后再从海德格尔是曾经是积极纳粹分子为章节结束去探讨哲学家本人和其起自身学说的关系。
哲学与文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必须面对站队问题,即当你在思考或者试图回答一个哲学问题的时经常要面对的。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或者是二元论者?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我们所有人包括这本书的作者本人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是一个统一的意识体。我们在正式思考所要面对的问题之前都事先接受或者被教育了一些观点。所以请在面对你不苟同的观点时也稍微看一些对方的意见,毕竟也许按照他的逻辑你才是疯子。或者以后(不知道多久)有可能你会在探索中被某一方劝服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不论到时候你是走火入魔还是破茧重生,路都还很长这本书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