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12 03:0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锦集

  《一起走过的日子》是一本由胡伟立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起走过的日子》精选点评:

  ●正傳部份好過日記部份

  ●几年前疯狂崇拜黄霑胡伟立时读过

  ●92/100 胡伟立老师的自传,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难以形容,一读再读。虽是胡老师的自传,却可以充当一个大时代的资料史。

  ●够直接

  ●自传&珍贵资料 附赠CD音质一般

  ●无限回味

  ●这么打鸡血的书,应该中信出版才对

  ●当然不能从文学角度去评价这本书,当中自传部分老胡的乐观和刻苦真的很打动激励像我这样有梦想但是懒散的人,感谢他为音乐为香港电影做出的贡献。

  ●应该是博客文章集结,有记流水账嫌疑,做自传可看性并不强;做资料考据也并不详尽。

  ●泛泛而谈,算是对胡伟立的一个基本了解吧。印象最深还是徐克那句“我特别怀念黄霑,怀念他那种将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植入中国的民族情感,并将它演变成音乐的造诣”。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一):vvv

  看来工作真的都不累啊

  累的都是心累

  全身心投入工作无人事干扰无环境纷扰

  工作并不累,工作效率和成果都可以大大提高

  知天命之年而重启生命,厉害

  86年去香港,97年已经可以移民加拿大,才华给人希望啊

  /////////////////////////////////////////////////////////////////////////////////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二):幕后工作者的那些日子....

  这本书有看完好长一段时间了,不过也是断断续续看的。

  以前读书,看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只看明星,后来看得多了,才知道原来明星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幕后很多工作还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

  书中印象最深的部分,除了胡老师半百之年去到香港,自力更生,到最后移民加拿大,感慨命运的力量,其它就是他在周星驰电影中的配乐生涯,比如唐伯虎点秋香当中架子鼓那段,其实就是胡伟立的杰作,真厉害。

  黄英华也是胡伟立的徒弟,周星驰21世纪所有的电影配乐都是黄英华包办的了。

  可能是因为很多合作的人都还在世,基本上很少说所谓的圈内秘辛,都是夸奖的态度,不过书籍的重点的确也不再这些上面,更多是他自己工作生涯的回顾。

  很厉害的人,佩服。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三):[书摘]陪周星驰玩无厘头

  1986年我初入 TVB 不久就做了由李力驰执导,周星驰主演的单元剧[哥哥的女友]的配乐。

  1988年我配乐的TVB重头剧[大都会]中也有周星驰参与,但是当时的星仔尚未走红只演了个次要角色。1993年李力驰找我为他执导的[唐伯虎点秋香]配乐时,周星驰早已由星仔贵为星爷大红大紫非同日而语了。

  [唐伯虎点秋香 ]中的秋香找来了国际当红的女星巩莉主演, 对她来说是个新的挑战,第一次接触到星仔的喜剧风格加上香港电影拍摄的规律与大陆差异令巩莉十分不适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很快地就适应并投入紧张的拍摄工作了。

  我前面曾多次提到过,香港电影留给后期工作的时间从来就不富裕,一般来说也就是十天或两个礼拜,这次也不例外,音乐合成的那天,有一段唐伯虎在华府的两分半钟的戏:唐伯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其实是在念快板,但当时我手头的工作带是无声的,只能看到他的嘴在忙碌地动着),一边敲打着面前一大堆不同的凳子和灯罩,一般这种情况是由动作效果的配音员来做的,所以事前我也就没去理会,但是混录那天导演突然告诉我这场戏的音响要作为音乐来处理,让我为这段画面配上一段打击乐独奏,按常规这种情况应该在拍摄前用先期录音预先将音乐录好,拍摄现场再放音乐,演员根据录音的节奏去作动作来拍摄,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在拍摄期很短,拍喜剧片又经常会有即兴的想法出现,很多时侯也就顾及不到了,再加上时间紧迫出现了沟通上的问题,这下子可就苦了我了。要配合上说快板的节奏,又要和手型配合,还要有音乐的动感,更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你,真是件近乎不可能的事了。形势摆在眼前,除了想办法完成任务外别无它法,只能先把这段跳过去放在一边,先继续配下面的音乐。

  凌晨四点放工后回家后,不敢休息,马上将工作录影带反复看了十几遍,因为动作实在太快太花捎,试了好几个方案自己都不满意,觉得根本无从下手,虽说对观众只有短短的两分多钟,但也不愿敷衍了事草草交差,海报业已打出,首映的时间已迫在眉睫,绞尽脑汁不得其门。在这种频临绝境的巨大压力下,忽然让我想到将两分半的画面从录像带输入到电脑的硬盘,这样就可以将每秒二十四格的画面逐格逐格仔细观看,任何细部一览无遗。从当时电脑的技术水平来说这样做是很费时间的,但我已经清楚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质量,所以当机立断马上自己焊线把录像机和电脑连起来将画面转过去,下一步再把音乐软件和画面用时间码连锁起来,根据动作以及敲打不同的东西,配上不同的打击乐器的音色,等大的架子搭好之后,再一点一点逐步加工成一段和眼花缭乱画面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的完整打击乐独奏,电脑科技又一次帮了我一个大忙,解决了一个近乎解决不了的难题,整整一个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任务时已经到了要赶去上班的时候了。

  进了录音棚,马上放片子,混录打鼓这一段,大画面加上放大音量的敲击鼓声,乒乒乓乓和快板节奏配合得丝丝如扣,把周星驰表演的喜剧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场的导演及录音师还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参观的同行都因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而表示赞赏,我自己则为整个事情的过程而忘掉了疲惫,也为又掌握了一个新的工艺感到欣慰。

  事后很多同行为这件事埋怨我宠坏了导演,做坏了规矩。其实规矩是人给订出来的,目的是用以保证工作完成时达到一定的标准,但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千遍一律一成不变的,突发事件出现在面前时怎么去解决?推托?逃避?放弃?用规矩做借口去推搪?除了耽误最宝贵的时间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承担责任,尽快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事后再去总结,以利今后的工作。正因为我是抱着这种态度,才会和很多导演保持着长期合作的关系。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四):自由者胡伟立

  一九五一年,新中国欣欣向荣,胡瑞祥因肝癌病逝。不过,他肯定无法预料和他相依相伴的大哥胡正祥,这位哈佛医学博士,却在祖国的牛棚悲怆地结束了生命,而他两个儿子的日后经历也完全是另一番人生轨迹,这恐怕也是他更想不到的——他们都先后“出走祖国”,天各一方,再没归来。 说起来,胡伟立最初选择离开大陆,并没有像他的胞弟胡伟杰那样迫不及待,甚至在此之前,他经批斗、受屈辱、遭抄家、面对情同父子的大伯自尽、以及自己被下放五七干校;哪怕工作二十六年间从未涨过仅供餬口的工资,饶是如此,他也原本 “就是打算出去转个圈,十年八载后叶落归根再回来,平时有空回来传授点知识,当是电影学院在境外开设的一个窗口”;“想想自己一辈子,年近五十,长此下去虽说不至于没饭吃,但庸庸碌碌地老是重复自己,看不到有什么重大的转机变化,总是心有不甘”。这是他南下前的心境写照,但似乎别人并不这么认为。胡伟立前脚刚踏上香港,北京的“家”(分配的2居室教职工宿舍)就被 “退职收房”,更惨的是被人破门而入,“将家里所有的东西,包括我所有的手稿、进口的三角钢琴、家具细软一股脑都搬空堆在露天的楼下!” 这是他第二次被扫地出门,不同的是,这一次是被扫地“出国”,心思单纯的胡伟立也难免伤怀了:“这几十年在内地的辛勤劳动,除了沧桑的人生经历和浑身的伤痕病痛外,真是一无所有了。” 不过,他还是选择重整河,就像当年他在干校下苦力之余还能半夜爬起来偷偷画五线谱一样——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爱会让他无论在哪都能享有自由。 九零年代初的香港, Time is Money如同真理一样存在,全岛上下不亦忙乎。胡伟立也像拼命三郎一样分秒必争:钻研新潮音乐器材、看新书、学粤语、听音乐、学开车……大有时不我待之感。从兼职钢琴伴奏到TVB配乐台柱子,再到抢手的配乐巨擘,最终奠定武侠配乐泰斗的名号,一路老当益壮。胡伟立的疯狂博得了“08-26”的江湖赞誉——意思是早八点开工,凌晨两点收工。这种工作节奏,就是今天把奋斗挂在嘴上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打死也不情愿。 这期间,他老婆——毕业于东京国立音乐学院的帅纪元,也忙碌一如既往。尽管书中对她着墨不多,但仅有的几处细节就已点画出她特有的柔韧。后来追忆前生,胡伟立借用了一句调侃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敬爱,他说:“自杀的办法有三百种,嫁给艺术家是一种。” 直到一九八六年底,他与妻子一直租借在徐悲鸿孙子徐小阳的两居室,两家挤在一起过活,亲如一家。可能是祖国彻底断了他们回家的路,胡伟果断置业。自此,这对加起来一百多岁的夫妻俩并肩作战,从早到晚免去一切娱乐玩命工作。这简直就是一出当代漂泊一线城市屌丝男女的心灵励志秀。 而这一切,又跟他在音乐学院教书时甘当万金油,在农场时设计孵蛋箱、做脆香鸭何其相似。这其中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着人往前走。除了业已炼就的韧劲,更多的就是他对音乐的热爱。音乐于他,落地生根,充盈欣喜——“如果要问我的宗教信仰,我的回答是音乐”。也正是这一点残存的爱,才让他“不相信人性的庄严和对美好的追求会被永远扼杀”,让他始终执着于“正直地做人,干净地做人,善良地做人”。也许他最好的思想表达,都不在这段话,而在他倾心浇筑的音乐作品里。 与胡伟立相比,曾为八六版《西游记》配乐的许镜清,他的境遇就着实让人唏嘘了──不过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书的开篇,胡伟立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亲人们! 我则谨以此文,献给胡伟立以及那些为自由默默攒劲的人们。 二零一四年八月 参考: http://zh.wikipedia.org/zh-tw/User:BunnyandYummy/sandbox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起走过的日子》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