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炳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8 03:2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炳的读后感大全

  《阿炳》是一本由庞培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炳》精选点评:

  ●差评!!!矫揉造作!!!

  ●大学一年级时读的,那时候很喜欢新散文,包括庞培,张锐锋,雷平阳等

  ●这个比旅馆那个稍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

  ●大一时候在上图借来读的~怀念换两趟地铁和朋友去图书馆的日子~

  ●单纯为悲伤而悲伤

  ●失望……

  ●写法简直是莫名其妙,这书读附录足以

  ●深呼吸散文的八本书奠定了新散文浪潮的精神气质。现在绝版了实在太可惜,希望未来能重版或重印。

  ●一个中午看完。古今中外的沟通,又融于20世纪江南市井的时空背景,一个不幸又万幸的时代孤儿。至于有没有“现代性”、联想的是否太广太多,这个之后详述(这也是我想要打四星的原因),最终打了五星,因为去过二泉,后来又特地为了感受《二泉映月》再去。作者也是无锡人,有一定的共鸣。

  ●我是吃喝嫖赌的精。——时代弃儿,阿炳。

  《阿炳》读后感(一):作者的感情比阿炳还要丰富

  阿炳的脸上被这个叫庞培的人摸黑了。

  煽情从头到尾。

  你要拜阿炳为师,你都会弹三泉映月球了。

  其实书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后面的附录好看。

  煽情煽情再煽情。

  让我以为你一直在思考阿炳的那几个女人是怎么被阿炳泡上的。

  阿炳的艺术造诣每个人都承认。

  阿炳的生活每人有权利说三道四。

  要是写传记之类的多叙事好抒情。

  要不是写传记,那作者的水平也有点太中国作协了吧。

  《阿炳》读后感(二):早干什么去了

  很是不喜欢这类书的论调。

  费劲心思地歌功颂德,就不能实实在在地写写确乎的事么?读者想看到的是阿炳的一生是怎样的存在,哪怕你的立场是反面的,也总归是呈现了一种事实。花几个小时谁要看你的词汇堆砌啊?!

  又何苦埋怨这个民族?不好听得话说,你又有怎样的资格去自封地站在这个角度上?何况,阿炳一生的苦与难,阿炳的才华与天赋,这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埋怨说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没有慧眼之人,后话谁不会说啊。老周有句话说的好,阿炳死后,好多人去他的家乡想给他写书,都早干嘛去了!

  抱着结果推原因,自然是柳暗花明,如今我们知道阿炳是一个奇迹;可若是同生在那样的时代,谁又敢有勇气说?没有逻辑的因果完全是扯淡。

  一切的预设都是可耻的。一切的自封都是卑鄙的。

  《阿炳》读后感(三):阿炳,阿炳!

  真正认识一个人何其难,认识阿炳,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阅读《阿炳》之前,我对阿炳的认识,除了那张唯一的黑白照片,就是许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留给我的肤浅而模糊的记忆。而音乐也无法帮助我还原阿炳真实的样貌,无法勾勒他完整的人生,透过音乐,阿炳只是一个遥远而虚幻的存在,仿佛一个传说,只能感知,不能窥见。

  《阿炳》则试图打开一扇通往阿炳世界的小窗。借助文字和想象,庞培就像一个勤奋的清洁工,努力拨开纷乱的历史,抚去那些覆盖在时间之上的尘土,为我们还原阿炳的真实。然而什么是真实呢?就像庞培在文字结束前所认识到的,“对于阿炳的生活和音乐,整个近代社会的存在都是一种误解,一种惊人的冷漠。这一误解的情形,在当代人那里只是愈演愈烈。最近的50年里,报界、传媒甚至包括所谓的音乐界人士,都在阿炳问题上各取所需。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阿炳音乐的价值,而是通过阿炳故事说出的他们自己。”我想这是客观而冷静的分析,甚至饱含悲痛。但惟其如此,真实就更变得遥不可及,而任何还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地会清晰地打上作者主观的印记。《阿炳》的副标题是“黑暗中的晕眩”,其实在黑暗中,“晕眩”的不是阿炳,而是阿炳之外的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

  但不管怎样,庞培的真诚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真诚有时会表现为一种美好的一厢情愿。庞培的文字充满诗人特有的美感和张力,个别段落也不乏真知灼见,但大段泛滥的抒情势必会冲淡读者对阿炳这样一种“世俗”人生的独特感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资料太少,而只能靠渲染来填充。根据出版商的安排,《阿炳》被列入“深呼吸散文丛书”,这也许是有道理的,虽然有传记的影子,但通观全书,更多的还是庞培对于阿炳身世和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解读。作为以人物为主的散文作品,《阿炳》确实有点儿煽情,至于书中的大量引文,则完全是画蛇添足,不仅装腔作势,而且不知所云,不如全都删去。相比之下,前些时读的《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著)倒是更加从容和恬淡,而感情也更质朴和清新。当然,我这样来比较两本书,本身就不够厚道。毕竟,阿炳和那些“老头”到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面对阿炳,庞培,甚至我们这些读者,又如何能从容恬淡下来呢?

  第一次读到庞培的诗歌,是在几年前的一本诗歌选集里,因为喜欢,所以就留意。在卓越网上搜到庞培的《阿炳》完全是一种偶然,但正是这一偶然,使我得以通过庞培的眼睛,重新认识阿炳。这是我和阿炳的缘分,但也要感谢庞培。我知道,在任何条件下,客观地了解总要包含太多主观的因素,对此,我并不介意。其实,包括阿炳在内的过去的一切都只是宇宙进程中的一个瞬间而已,只有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他们才得以继续存在,并被赋予意义。我认识的阿炳注定与别人的不同,但让我感动的《二泉映月》却同样会感动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关于《二泉映月》,任何空泛的溢美之词都是对阿炳的亵渎。这样的音乐,就像梵高的画,都是用生命铸就的作品,不能评价,只能聆听和感受。

  窗外骄阳似火,屋内冷气袭人,在奥运会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坐在舒适的靠背椅上,书写街头卖艺的阿炳,心中不是滋味。这些文字对于阿炳,注定没有任何意义;那对于我呢?不是为了纪念,不是为了感伤、不是为了……,但一定不是为了忘却。

  2008年8月15日

  《阿炳》读后感(四):阿炳----黑暗中的眩晕

  “为阿炳撰文相当于为虚空作传。”庞培说。凭遗留下的有关瞎子阿炳寥寥的资料,(包括《无锡史志》)为其作传,不足依靠。就说阿炳的出生年份,1938年7月10日的《新锡日报》载:“讯其岁,五十一,光绪丁亥生。”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荫浏断定他“生于1893年(癸已年)。”(杨荫浏《阿炳小传》)相差竟6年。这只是细节,文字传承历史,书写者往往决定历史的面目表情。即使单看现代史家,读冯友兰范文澜柏杨就有不同的感觉。我的意思是说,历史的再现是有个性和主观性的。说到阿炳,电影《二泉映月》阶级观喧宾夺主,徐沛的《风流道士阿炳》则接近人物传奇,杨荫浏的《阿炳小传》又过简洁嬴瘦。庞培写阿炳,聪明的在史料匮乏的巨大空间里挥洒笔墨,思辨的考察了阿炳的一生。庞培用古今中外的音乐家诗人做比较对象,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强化他所理解的阿炳。庞培竭力设身处地站在阿炳的无锡,望着许多年后的落雪,想象老迈的阿炳,在城门紧闭的雪夜,是如何拉响那支家传红木胡琴。他一定是听着二泉映月写完这本书的。所以,庞培的《阿炳》是对阿炳及其思想音乐的思辨性的散文,而不是人物传记,尽管此书按照阿炳的一生轨迹写就。这样的写法不免偏颇,难逃描写英雄牺牲前的心理活动的嫌疑。但仍是我见到最好的纪录阿炳的媒体。

  毫无疑问,了解阿炳的媒体是他的音乐。阿炳说,“龙虎山上的张天师,是祖传的。我在乐器上,是自己修练成了小天师。”小泽征尔表示,二泉映月需要跪下来聆听。和郑燮说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一样,艺术大师粉伟大的艺术,现在粉丝无法比拟。我初次听到二泉映月,是在20多年前的同学家。我也是第一次在电影之外看到唱片机。黑色的唱片,奇怪的唱针,它发出的声音让那个盛夏的午后穿越时空,高保真的悬浮在我敲击的键盘上。当时我不知道阿炳,不知道那是纯正的忧伤,象“一颗流弹打中我胸膛”,并且一直留在某个角落,时时发炎。我当时说,“关了吧,听着心里不得劲。”今天,我仍不敢轻易听,下跪虽然麻烦,主要是我承担不起。建议你若听二泉映月就读着《阿炳》听吧,让视觉分担听一些。

  据传阿炳创作和改编的乐曲多达六七百首,幸存仅六首。感谢太上老君(阿炳是道士),二泉映月留下了。最早看到杨荫浏抢救阿炳音乐的故事是在《读者文摘》,简单的叙述隐见惊心动魄的曲折,庞培的《阿炳》一书,对其过程有细致记叙。我看到此处,叹命运多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阿炳》是文联出版的深呼吸散文之一。“深呼吸”的说法很对,读《阿炳》,你数数自己长吁的次数,看看手腕是否被扼痛。书中依照具体文字插入近50幅外国黑白版画,也值得细看。柯勒惠支的最多,这名字眼熟吧,她是德国女画家,被鲁迅先生激赏并介绍到中国。

  《阿炳----黑暗中的眩晕》 庞培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定价 30.00元

  附一

  我写的阿炳小传

  阿炳,音乐家。无锡东亭人。本名华彦钧,艺名瞎子阿炳。出生年份不详,现多认为是1893年,卒于1950年。父华清和,号雪梅,善管弦,道士。母不详。妻董翠娣。

  阿炳少聪颖,11岁入观,父授乐器并工尺。15岁即有小名。20岁第一次创作,曰《太湖烟波》,二胡曲,已失传。21岁,《二泉映月》初成,后不断改进。

  阿炳性放浪,情暴烈。常因不合丝竹而于同道嫌隙,乃至拳脚相见,摔坏乐器无数。喜酒嗜赌吸鸦片好色,自言“吃喝嫖赌的精”。28岁花柳病至右眼失明,35岁左目失明。同年正式启用名扬天下的艺名“瞎子阿炳”。

  阿炳自幼承音乐之家传,后天孜孜,访遍无锡丝竹高人。不泥古,曾将胡琴中弦改粗弦,创“拟声法”。亦善唱,其声如金石,所唱新闻传说,童妪皆解。能以精神至魂魄入丝竹,尤以胡琴琵琶为甚。若中志在抑郁,闻者无不潜潜涕下。可以管弦模仿禽鸣犬吠人语哭笑。传说雪夜拉琴,使日本人动容,为其破例打开城门。

  阿炳性烈,至死不改。尝因录音人员好心赠与的钱财而勃然大怒。

  1950年,杨荫浏等人用简陋的钢丝录音机录下阿炳的6首曲乐。曰龙船,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寒春风。此外无他。同年12月4日辞世。其妻随后亦去矣。

  内容文字来源:

  1932年《无锡报》

  1937年《人报》

  1938年《新锡日报》

  杨荫浏《阿炳小传》

  庞培《阿炳》

  附二

  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

  现在无锡锡惠公园内。唐诗人李绅云“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为沏茶佳水。宋徽宗将其列为贡品。历代骚人皆有诗文赞叹,苏轼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广为流传。阿炳过玉泉观访道友不遇,在泉边歇脚,遂成二泉映月曲,至此,曲,泉,人天下闻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炳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