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19 02:0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锦集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是一本由穆华黎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329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0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精选点评:

  ●作者主观偏见太大

  ●似乎是一本作者偏见比较明显的书

  ●三无产品的御用文人。

  ●最终还是决定给五星。历史谁能弄清楚呢?多看终究是好的,尤其是看到不一样的~

  ●当时是借朋友的,一口气读完,有些地方不太懂,值得一读。

  ●作者个人观点实在不敢赞同

  ●全面、详实地讲述欧洲宗教改革历史;客观、真实地评价诸位宗教改革人物。可以说是纪录教会历史最伟大、最经典的国人著作!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一):值得参考的一本著作

  作者对于基督教新教的历史和发展花了很大的心里,从各处收集了许多华人教会首次出现的一手资料。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中最大的亮点乃是对于英国改教历史的介绍。

  英国作为基督教新教教派发源最多的国家,其16-18世纪的基督教历史不但精彩,复杂,混乱,也是最难以介绍的。许多所谓《基督教会史》一碰见这段历史,往往就是草草数笔带过而已。经过作者的整理,这本书基本上能够提供一段对这段历史的清楚脉络。可以说,是目前华人基督教界唯一能够比较具体、清楚描述这段历史的作品。非常值得参考!

  至于改革宗方面对于这本书的批判,不过就是因为本事作者对于改革宗某些史实的披露和批判。(改革宗方面在同时,也应当反省自己对于其他教派的态度。)虽然作者某些批判是蛮激烈的,但是【瑕不掩瑜】。对于那些想要清楚了解新教在英国发展的历史的人士,本书可以说是华人基督教界唯一的材料。值得收集,参考之!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二):非常偏颇

  1、对著作权很是怀疑。本书引注不明,往往只有书名作者,且无原文,无出版年月、出版社。全书没有前言后记说明,图片也无出处引证。看内容,觉得有翻译(编译)之嫌。关于作者也无任何说明,也不知是真名假名。

  2、作者不信。从行文来看,这位作者/编者并不信基督,是一位对基督教史有了解、但未信神,主要立场建立在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上,参杂马克思主义背景,神学观点近阿米念派。

  3、反对加尔文。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因为即使是不信者所写的新教史,也没有人如此诋毁加尔文的。书中所写的诸位名人,各有褒贬,惟有对加尔文通篇没有一句好话,甚至把加尔文描绘为一名人文主义者,把他的神学曲解为资产阶级服务。同时,对阿米念大为推崇,塑造为一名坚持真理遭受压迫的斗士。就新教史而论,大肆贬低加尔文实在不符合实际,对学习这段历史也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无法将本书作为一部新教史的介绍材料,读本书,只能了解一些传主的生平行止了,评论部分无法接受,就史而论,不信、不实。这本书只是作者/编者个人观点和情绪的表达,对基督教有很大的误解,甚至是反基督教的。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三):图文并茂,资料却不尽翔实

  是了解宗教史的好书,但如果入门的人只看这本,那麻烦就大了。在许多问题的细节上偏见太大。

  个人并不认同约翰诺克斯将现世信仰和政治挂钩的所谓“不怕人只敬畏神”这种境界。

  但是在加尔文的问题上,显然和其他史料相比,实在偏颇。

  先声明一点,本人绝非高举宗派,只是就事论事。加尔文有他的问题,但穆华莉的语言风格太像文革时期的非黑即白的处理了,于是无法说到加尔文的点子上,变成在一味的攻击谩骂。

  梵蒂冈已经准许汉语里的“天主教”称呼了。我所遇见的天主教教徒也自称“天主教”,但是穆华黎继续使用“大公教”称呼,初看有点不明就里。

  虽然颇多微词,但是对于了解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成因、经济和社会背景很有好处,在人物的描述上,多数章节还是能给人许多启发和造就。

  对于天主教历史中的谬误,据说教皇已经多次认罪,并且在修改其教导中也有体现。这点也建议读者阅读时能够多方查阅相关文献,也自己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信徒朋友,相信你的收获比看这本书还要大很多。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四):神的手在火焰中

  在中国大陆有一些基督教相关的书籍,比如《耶稣的故事》、《基督教音乐之旅》、《圣母马利亚的故事》、《荒漠甘泉》、《黑门甘露》等等。这些书籍往往包装华丽,有的全是彩印,每页都配有西方绘画或者建筑装饰图案作为插图,装饰“华丽”。不是非常清楚这些书籍的来由,或许是主内弟兄为了能够公开发行而做的一种努力,或是商人牟利的一种手段?不论如何,这些美工装饰稍微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

  一年半以前有一家主内书店在特价推广《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买了一本,以为是那些书中的一种,没有重视就随手放在家里。后来才渐渐得知,这本书有一定的影响,于是翻出来认真读过。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翻译作品,作者“穆华黎”之前未曾听说过;作者对历史的讲述比较详细,估计是编译了一些史料,大量的插图并不是无的放矢的胡乱“美化”,都是和主题相关的资料图片,这一点难人可贵。作者言辞犀利,其观点显明,在全书一贯始终,绝非三三两两的编译材料拼凑而成,作者必然做了很多筛选和整理的工作。

  之前看到评论认为本书作者不是基督徒,而是对基督教、天主教有所研究的历史学者。但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本书作者应当是一位基督徒,并且应该是注重圣灵的工作、内在生活、等候神、活出基督生命,反对主流加尔文派神学(Calvinism),支持亚米念主义(Arminianism),可能是走弟兄会、内在生活派、奥秘派等路线的。这本书也不是一本纯历史著作,在史料的引用上并非使用学术的方式,乃是按照作者的主题而使用。我认为作者不仅是一位信徒,而且是在力图对当今教会的状况特别是中国家庭教会的走向发表一些看法。

  这个结论可以从作者的立论中清晰地看出。虽然这本书是在写宗教改革中的15位名人的传记,但是并不是在为写人而写,乃是将作者的观点贯穿始终,自圆其说,试图让读者按照作者的思路将历史贯穿联络,用以支持作者的论点。作者的主要观点包括:

  1、教会的领袖应当是有生命的基督徒,不凭着人意和血气,乃是等候神的带领,顺着圣灵的感动来牧养教会。神学教育并不一定有助于灵命的成长。

  2、信徒应该过敬虔的生活,走圣洁的道路,注重属灵的成长,与世界有所分别。

  3、人文主义者在宗教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高举人类的理性,随意解经,自以为得到了真理,实际是破坏了教会敬虔的传统,造成新教宗派林立的局面。

  4、大公教会(天主教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这样的传统。

  5、加尔文是最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从没有敬虔的操练,也没有牧会的经验,凭己意强解圣经写出《基督教要义》,强调“预定论”,把人分为“上帝选民”和“上帝弃民”,强调“上帝选民”的标致是属世的祝福。他们迎合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奠定了神学基础,造成了贫富差距和种族歧视,成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根源,将后来的“革命”推向反对神的方向。加尔文派总是试图控制政治,排挤异端和其他派别。

  这些论点,前三条我认为是非常淅沥、独有见地的。教会应该走属天的道路,顺从神的引导;但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教会走属地的道路,迎合人的喜好,在这其中,以人为本、高举人类理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无疑是祸患深远。该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长久以来人文主义者对于中世纪历史的抹黑,他们将其描述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看到统治欧洲千年之久的基督教王国是怎样保持敬虔的传统的。(不独此书,许多教会历史也说明了这段历史是长期被扭曲的)。不过作者坚持把Catholic church翻译为大公教会是不恰当的,改教之前称之为大公教会是可以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之分别;改教之后,对应的翻译就应该更改为“天主教会”,以示区别。作者在书中片面强调天主教会的敬虔传统,但是极力弱化天主教在圣经教导上的偏差和教会的腐败,这是有失公允的。

  该书主要的争议在于对加尔文主义的极端批判。在书中,加尔文被描述为一个没有内在生命的人文主义者,将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考带入基督教。《基督教要义》第一版是一本通俗性的著作,将中世纪高深的经院神学世俗化,但是在后来的改版中不断被扩充,最终成为加尔文派传道人都看不懂的著作。该书对加尔文神学思想的理解大约按照一下的逻辑:

  1、加尔文主义是使用人类理性来强解圣经,不注重圣灵的工作。

  2、加尔文主义的核心“预定论”,将人分为“上帝选民”和“上帝弃民”。

  3、“上帝选民”的标致是事业成功、家道丰富、家庭幸福,维持私有制小家庭;即“上帝选民”的标准是迎合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需要的。

  4、得救的关键是成为“上帝选民”,要“成为”选民,就要满足以上那些“蒙福”的条件。因此这些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政治和宗教手段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5、加尔文五要点中强调圣徒蒙保守(即中国教会所说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因此成为“上帝选民”之后,就可以任意犯罪,总不影响得救。从而信徒就没有敬虔和圣洁的生活。

  6、社会底层、有色人种和殖民地的原住民是天生的预定的“上帝弃民”,因此没有必要向他们传福音,可以任意将他们赶绝。

  7、既然是“上帝弃民”,就没有得救的指望,于是加尔文派统治区的这些“上帝弃民”只有自暴自弃,陷在罪中。

  8、强调过敬虔生活、向“上帝弃民”传福音,都损害这些认为自己已经得救的“上帝选民”的利益,因此他们要起来逼迫这些真正走主的道路的教会。

  9、“上帝选民”要扩张自己的领地,赶绝“上帝弃民”,因此成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根源。“上帝选民”的标准将耶稣变为资产阶级的上帝,而不是穷人和罪人的上帝,因此后来的革命变为反对神的革命。

  因此,在该书结尾的时候,作者给加尔文派下了如下定义:

  “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功劳,从引诱人随意解释圣经开始,直到把救世主的形象任意歪曲,这些都是从人文主义最初放进宗教改革的那点酵中发酵出来的,从小小的日内瓦蔓延到全世界。正如耶稣传道时教导过门徒的,坏树,终于结出了坏果子。”(《荆棘中的火焰》,金城出版社,第一版,313页)

  “当希腊哲学的种子发芽,长出人文主义的树苗,又接触加尔文主义的果子时,大大混淆了上帝之道,‘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的福音变得遥远了。”(《荆棘中的火焰》,金城出版社,第一版,324页)

  如果顺着作者的思路,那么这一套逻辑大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可惜,作者对于加尔文主义的一些基本理念解释错误了。正统的加尔文主义绝非不强调圣灵的工作。如果说“预定论”是加尔文主义所常用的一个术语,但是神的“拣选”却是圣经里面明明写着的。关键在上述第3点和第4点,改革宗神学并没有说“上帝选民”会蒙属世的祝福,得到物质的好处,也不可能通过家业的增长“成为上帝选民”,因为圣经明明说了神是在“创造万世以前拣选了我们”,并且“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这就是说,“神的选民”这个概念是存在的,但是其标准并不是属世的,乃是完全在神的主权。谁是上帝的选民,也不是由人来判定的,但是却能从其是否过敬虔生活、有基督的生命、背十字架跟从主、轻看世界重看神国、结属灵的果子等方面反应出一些来,而这些恰恰都是被作者标榜为加尔文主义对立面的。

  不能否认历史上有一些极端加尔文主义者谬解加尔文主义,使“预定论”变成“宿命论”,称为信徒犯罪的根源。如今在中国教会,也有人将“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解释为信徒“得救”后就可以随便犯罪的,这实在是偏离了圣经原本的意思。

  总体看来,作者是把谬解圣经的“加尔文主义者”当作加尔文主义的主流,将加尔文派扣上反对神的大帽子,将其描述为资本主义的神学基础,把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全部归结在加尔文主义的流行上,最终使其成为万恶之源。这实在是一种一竿子打倒的极端观点,是非常值得思辨的。

  因此,阅读此书,希望能够多看到其中的正面描述,包括对属灵、圣洁、敬虔的追求,顺服圣灵的引导,过内在生活等等,对于其中的批判性内容,应当慎思明辨。作者将书名取做“荆棘中的火焰”,意在借用神在荆棘中向摩西显现的经历,表明改教以来,教会确实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局面,也走了许多偏离神的道路,仿佛荆棘丛生(作者认为荆棘就是加尔文主义,其实应该是人意和血气,各种属世不属天的东西),但是神的手依然在引导着教会,就如同当年“荆棘中的火焰”,即不把荆棘烧毁,也不停止燃烧。因此我们今天应当定睛在神的“火焰”,而不是看着人的“荆棘”,放下属于人意和血气的种种争端,遵循圣经真理,走一条单纯爱主的道路,才是教会走向合一的方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荆棘中的火焰-欧洲新教15名人传》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