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是一本由舍伍德.安德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3,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畸人》精选点评:
●越读越有味道,尤其是最后两篇...
●25 9|7 5|8 5
●“一旦为自己掌握了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虚妄”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求而不得的经历,灰暗阴郁令人伤心。还好,在故事集的最后,安德森给我们留了那么一丁点的希望,串起整部小说的年轻人乔治·威拉德选择了离开这个被视为“畸形”的小城,拉开了生活里的另一场大幕。
●建国前旧译。一种诗意始终贯穿于全书中:对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进程嬗变中的小城的一种朦胧缅怀,和对作为人生梦想源头的故乡的回顾。小城,各方面都不乏可爱之处,但时代大潮不可逆转地侵入或许还要卷走它,正如人不可避免地要成长随波逐流于生活之河,怀梦少年乔治•威拉德从这里出发了(作家早年的印记);从时代的发展来看,美国也由此逐渐汇入并终将改变世界历史的主流。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本书既是一本短篇合集,里面的人们又出现在别的故事里,充当配角,甚至充当点缀。这不止是关于乡村,关于兴起的都市。更是关于情欲,关于信仰,关于彷徨的现代寓言。
●几乎是最好的短篇小说集
●在其中能看到我(的一部分)。不知道人生是永远如此格格不入,还是只有年轻时拧巴?
●被忽视的大师
●2016-11-19
《小城畸人》读后感(一):小城
读书笔记292:小城畸人
整本书阴郁苦闷,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并没有什么肢体残缺,都是精神出了问题,作者用这些人物组成了一个系列,一点点勾勒出了俄亥俄州小镇的全貌,多多少少同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有点相似。每个故事既是独立的,也是关联的。
一共是二十五个短篇,有被指控猥亵学生的老师,丧偶的医生,被情人抛弃年华老去,最后崩溃裸奔的妇人,白手起家的农场主,像亚伯拉罕一样准备给上帝献祭,祈求启示,也有希望走进婚姻,最终失望的旅馆老板娘,所有的人物都由她的儿子乔治串联在一起。
写作于一百多年前,工业化方兴未艾,作者比较迷茫,他同情小人物,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回归到乡村的田园生活,然而故乡也已然永远回不去了,体现到他的作品中就是苦闷,抑郁,最终小说的主人公坐着火车去了大城市闯荡,并不是希望的终结,或许是苦难的开始。
《小城畸人》读后感(二):回忆像个说书的人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个战地记者,然后去硝烟弥漫的战场采访,但是天不遂人愿,学了语言,来到了非洲,只能通过书籍去看另外一个世界,书中的主人公是个报社记者,所以小镇上的所有人都和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平实的叙述中却是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
这个能让人想到《围城》,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每个人背后都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酒吧,去人多的地方遇见不一样的人,听不同的故事,感受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世界这么大,总有你想象不到的故事,而我,也希望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下更多的故事。
《小城畸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1
11月29日
今日,读了舍伍德 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的几个短篇。题记提到了此书纪念母亲,“母亲对周围生活的锐利观察,首先在我心中唤起了,透视生活表层之下的渴望。”我想,写小说的人,必须对周围生活有着锐利的观察,但是,生活到底是平淡的,平凡的,他必须能够透视生活表层,捕捉到了那一丝人性。
小说写的的确是畸人,他们或者因为逃离,或者因为不明确的原因,或者是土著,而在小城生活着,但无一例外,他们过着平凡、困苦又失败的生活。他们之所以失败,或许正因为拥有着一颗敏感的心。或许,因为敏感,那些人物,才能为了畸人。小说写的东西似乎很小,很简单,但是,仔细回想,又会沉浸在作者制造出的那种压抑的气氛中,那些人物的荒凉心境,似乎也传染到我的心中。温士堡,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座阴暗、破落的小城市,到处都是有着失败的人生的人。正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对于那个青年,乔治 威拉德,他们眼中有为的青年,抱着极大的热忱,急切地想把许多道理和人生的经验,告诉他,让他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比德尔鲍姆告诫的是:“你必须忘掉你所学到的一切,你必须开始做梦,从此你切勿信旁人夸夸其谈。”父亲希望他能有所成就,做个成功者,不要像他一样碌碌无为,母亲则要他过一种有价值,不乏味的生活。他们夫妻俩,将各自的期望都加在儿子身上。而帕雪瓦尔医生则希望他能够帮他完成他的书,书的中心思想是:“世界上人人都是基督,而他们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小城畸人》读后感(四):(摘录)母亲与儿子的共鸣
摘自《母亲》一篇结尾,P22~23页
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呜咽,伊丽莎白.威拉得吹熄了桌上的灯,软弱无力地站着,在黑暗中颤抖。她身体内奇迹的力量已经消失,她摇摇晃晃地走过去,一手抓住了一只椅子的靠背。就在这椅子上,她曾度过了那么多悠长的日子,越过白铁皮屋顶,凝望着温士堡大街。走廊里有脚步声,乔治.威拉德走进门来了。他坐在他母亲旁边的一把椅子上,开始谈话。“我要离开此地了,”他说。“我不晓得我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或者是去做什么事,但是我要走了。”
坐在椅子里的妇人,等待着,浑身颤抖。一阵冲动袭上心头。“我想你最好抖擞起精神来,”她说。“你想到这点吗?你要到城市里去发财,是不是?做一个商人,眼快手快,精明活络,你以为,这样于你更好吗?”她等待着,浑身颤抖。
儿子摇摇头。“我想我不能使你了解。但是,啊,我希望我能使你了解,”他热切地说道。“我对父亲甚至连提也不能提这件事。我没有试试。试也没有什么用。我不晓得我要做什么事。我只是要出门看看人家,然后自己想想。”
寂静落在孩子与妇人坐在一起的房间里。象别的黄昏一样,他们又觉得尴尬了。过了一会儿,孩子又竭力要讲些话。“我料想这一两年我还不会走,但是我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他说,站起来走向房门。“父亲说的一些话,使我确信我是非走不可了。”他摸索门上的把手。妇人已受不了房间内的寂静。她欢喜得想哭出来,因为从她儿子的嘴里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可是欢喜的表情,在她已是不可能的了。“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室内待得太久了,”她说道。“我想我还是去稍为散步一下吧,”儿子答道,窘迫地走出房间,并且关上了房门。
《小城畸人》读后感(五):读书笔记2:破败的温士堡
11月29日
读《小城畸人》,读着读着,头脑里,会慢慢形成一个破败、压抑的温士堡城的形象。
在城郊,有一栋小木屋,半朽的走廊,“越过一长块种了苜蓿却只生出浓密的黄色芥草的田地,他可以看见公路,看见路上行着一辆满载从田野回来的采浆果者的运货马车。”(《手》)
威尔德的旅馆是破旧的,走廊都是黑暗的。“她没精打采地在乱七八糟的陈旧的旅馆中走来走去,瞧瞧褪色的糊壁纸和破烂的地毯。”(《母亲》)
里菲医生诊室里的窗子布满蛛网。“有一次,在八月里炎热的一天,他想开窗了,却发现窗子轧得紧紧的,打不开了。”(《纸团》)
帕雪瓦尔医生在大街市梢一家鞋子修理铺的楼上租一间房,挂牌做医生,“他睡在他的脏不堪言的诊室里,吃饭却在车站对面小木屋里的比甫•卡特小饭店。夏天,小饭店里充满了苍蝇,而比甫•卡特身上的白饭单却比他的地板还脏。”(《哲学家》)
“《鹰报》馆后面的小巷却是漆黑的了。一群系在黑暗中某处桩上的马,用脚蹬着晒硬的土地。”“温士堡各家店铺的后门全开着,他看得见人们正坐在店铺的灯下。在梅耶勃姆杂货店里,酒吧间老板娘威利太太,臂上挽一只篮,站在柜台旁边。伙计西德•格林正候着她。他俯身靠在柜台上一本正经地讲着话。”“这时他循着街道而行,经过一排长着玉米的空地。玉米高及人肩,一直种到人行道的旁边。”“人行道的缝隙里长着高大的莠草,有几块砖头散失了,人行道是粗糙而高低不平的。”(《没有人知道》)
我只读了这几篇小说,但是,作者的调子是缓慢的,有点哀伤,有点压抑。必须得慢慢进入,才能品咂出味道来。我对《手》和《没有人知道》,尤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