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说词讲稿》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迦陵说词讲稿》精选点评:
●叶嘉莹谈诗论词,可谓生动形象形神俱佳,虽然这些都是根据她的讲演录音整理的文字稿,但仍然不乏视频的精彩,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直接观看视频来得更加易懂。不足的是因为是在不同场合的演讲,所以有时不同的篇章举的实力会有所重叠。另外,此书的部分章节与《风景旧曾谙》有重叠。
●有一些重复的地方。附录,特别是讲红楼梦中诗词的那篇太着急了。
●我真的看太多叶先生的书了导致好多文章观点引用都看起来非常眼熟,权当温故知新吧
●最感动的不是说词,而是叶先生以她一生的坎坷与深情,证明了“读诗可以让心不死”。
●偶读此书,诗词还是那么美
●在整个系列中,应该是技术含量最低的一本。
●感谢叶先生 每次都给我这么多启发
●2013-07-12
●前后花了很多时间来看,不过读完了以后觉得很值得··
●分析的很独特,但因为是各个讲稿,有些内容重复了,读起来就显得啰嗦了
《迦陵说词讲稿》读后感(一):宋词入门
古人说:文载道,诗言志。那道和志以外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于是有了词。词是最初是专门用来抒发小情绪的。《花间词》是最早的词集,收编的词全部是写女子相思和闺怨的,而作者全部是男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男词人不敢直接说自己心中的苦闷,而是虚构了一个女子,借女子之口写自己细腻的情感。因此词有了一种很微妙意境,似雌非雌。因为毕竟是从男性角度写的,所以很多词都是以观察者视角在写女性,写女子如何“懒起画峨眉 小窗云鬓寒”,而不是以第一人称直接写感受。李清照和苏轼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家。李清照是第一次从女性角度写女性,苏轼是第一次用词来言志。作者叶嘉莹是老一辈大家,出生在20世纪初,文学功底深厚。这本书把词说得非常通透,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对词的了解上了一个档次。
《迦陵说词讲稿》读后感(二):意在言外
作者把词的境界讲的深入浅出,讲透了词这种需要感受与联想的幽微精妙的文体,与言志的诗何以有明显不同。从诗经到离骚再到词,“兴”的手法一以贯之,只是到宋词更为淋漓尽致。词较诗更浅白,却更有未尽之言。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还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过去看不懂《人间词话》,如今看了叶先生这本讲稿,忽然有开窍之感。
不过由于是讲稿的集结,前后没有清晰的逻辑,而且大部分内容重复,几乎通篇在强调词的要眇幽微,意在言外,读者自身去感受演绎解码的重要性。书里说,词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五代花间集以美女与爱情为内容,到了苏轼直抒胸臆的诗化的词,再到周邦彦铺陈的赋化的词。对于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更详细的展开。有些遗憾。
这个演讲集还有另外几册书,专门讲宋词,人间词话,清词等等,不知会否有更精妙详细的解读。
《迦陵说词讲稿》读后感(三):几点感触
一天时间,马不停蹄,快读完了。看到评论里对先生重复地方的诟病有点难过,不同地方演讲的合集,内容驳杂,重复的例证不可避免,况且先生从不事先写好讲稿,而是随性感发,这样更真实。 熟悉先生讲稿的,便知道例子都是她常举的,王国维,张惠言等等。先生讲它们,是因为它们一则最典型,二则最为先生所熟悉,讲得更深入,更容易给听众以触动。 不可否认,书确实有缺陷,内容琐碎,有时也许牵强附会,不如《十七讲》系统深刻,开卷有益,瑕不掩瑜,但读来仍是收货满满。 清以后的词,总体已大不如宋词,但其中也有翘楚,比如,我很喜欢石声汉先生,科学家竟有如此文学功底,不易。这本书里,先生穿插着讲述了她的经历,其他几本里很难见到,虽不完满,但我也十分珍视。 读《十七讲》疑惑先生为何不讲李清照,这里终于有了一些启发。《十七讲》是男性视角下的词的发展历程,里面的词都有“双性”的特征,李词与这一系统是有出入的。但先生很欣赏李清照,因而在这本书里,单列一章出来讲她。
《迦陵说词讲稿》读后感(四):迦陵说词讲稿书评
因为是叶先生各处讲演整理所得的集,难免前后重复繁多,且叶先生体贴听众,每至一处,必絮絮解释其所思所得的来龙去脉。作为静不下心的读者,讲稿的坏处在于体系不足,哕嗦有余。讲演者潜心修学,其讲演内容必集其所学精华,又精诚所至,恨不得满腔倾之。弊端之二便是,一处讲学并未将计划的内容完成,因此也将导致集册体系之不完整。例如在讲到词的演进时,详叙了歌辞之词,而对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难着笔墨,渐入佳境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遗憾。好处是语言通俗浅近,阅读感容易得到满足。
做阅读笔记时能感受到编者有意使之,成为体系,选择的几篇讲稿有一脉相承之处,且能集中体现叶先生的核心观点。例如从西方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词与词学家,多次引用张惠言王国维周济等词学家的评论。因此通读此书,总能拾得叶先生所讲一二遗珠。
个人的最大收获即是解决了小词为何有引人幽思的妙处的困惑。以及在无数被小词千回百转的况味所击中灵魂时的心情,如周济所言,是"临渊窥鱼,中宵惊电", 古今中外,情自难掩。不得不说叶先生的讲话也蕴含了要眇之美。
此书适宜茶余饭后、瓜果消遣的薄薄懒倦之时,闲闲翻上几页。抑或如笔者午后阳光下正襟危坐,任思绪穿越,大梦千年。
《迦陵说词讲稿》读后感(五):造梗终比玩梗高一筹
通篇读完,最让我有所感的并不是叶先生反复阐述的词与女性、词的美学观点,而是一位从未听过的女才子—贺双卿。不同于先生介绍的另外几位家世显赫女词人,双卿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女子,日夜操劳,疾病缠身。她用词平淡无奇,但“忠厚缠绵,幽冷欲绝”。
于我这种粗人而言,在叶先生诠释下读罢引经据典的词,再读双卿,第一感觉是亲切,内容全部出自日常,描述几乎没有用典,但是凡而不俗,用简单的词汇达到词评家所谓“要眇宜修”的境地(评词不敢轻易用境界,都是王国维害的),清水芙蓉,巧夺天工。
我对于传统文化一直有那么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认为传统文化中,很多用法和玩梗一样。成语自成语境,“负荆请罪”除了描述一个动作之外,自带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林则徐《月华清》词中“认前身”,“鞅掌星驰”等等都有超于文字本身的代指,也就是先生介绍“互为文本”,“语码”等西方文学评论的概念,与网络时代的玩梗其实很像,只不过一雅一俗,一广一狭的区别。
如此比较,那么“玩梗”的层次终归要比“造梗”逊色。使用语码,最高也不过一个“合适”的评价,忧思语境,作者“凭栏”,才貌兼备,那就“画峨眉”,总之,引得合适就是用的好。使用语码的诗词,语码的用意是压缩篇幅,出彩之处基本都不在于使用语码,而是自己新创语码。就像学位论文,绪论写得天花乱坠,文章的价值还在于创新点。
说回双卿的词,真是粉碎了我对传统词作的认识,不堆砌辞藻,不引用语码,几乎全用创新,虽然有些创新稍显笨拙,但也笨得可爱,笨得得体,而“碎剪红鲜”这样的天才创意,更显出词人横溢的才华。避免使用语码,虽然无法压缩篇幅,在有限的文字中注入大量信息,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稍有文学常识就能无障碍享受词人创造的情境(好想用境界啊),打个比方,就好像萧峰打的罗汉拳,明明人人都会,明明天天见面,你却想不到有人能用出如此境界(算了不忍了),真是令人惊异,感慨,继而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