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48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居正》精选点评:
●“精于治国,疏于防身。”熊召政是带有浪漫和理想主义写就了张居正。但其一生绝不仅仅此八字所概括。
●做大事岂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先读的《官居一品》后看的这本,发现两本书存在的好多相同之处,无疑三戒大师在写《官居一品》时对这本书借鉴颇多,对于内容不想做多比较,均是不错的
●看过这本书明白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什么要做改革,觉得张居正像极了邓小平,都是在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
●给作者四星,但为张先生,再加一星。
●哎、读的时候总是出现郭德纲醒目一拍来一段、真的啥时候开一段吧
●在历史基础上展现了政治抱负和实现抱负所需要的迂回挫折妥协忍辱负重真不是一般人所能
●黄老师处借来看,高三真美
●有收藏
●第三方视角描述张居正一生。虽然是小说,但并不窜改,比较公正的描述
《张居正》读后感(一):不畏艰险的做事能人
张居正让人敬佩的地方是其为国事不畏艰险,对自身及家人要求极严,观人心洞察入微。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在其身上的到了实践。
其为政的缺点首先是没有在其当政期间形成很好的制度,完全是其一家独大;然后是没有选好接班人。
《张居正》读后感(二):世间再无张居正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传统中下联要比上联高
可见人臣做到张居正的地步也别无所求了,他不正直,不清廉,不洁身自好,但是他只会一点——————做实事。
这就够了,他心系的是天下百姓而不是其他,这就是智慧。
《张居正》读后感(三):循例,清流
接连看了<<中国人史纲>>.<<明朝那些事>>和<<张居正>>对明朝的历史环境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张居正对于明朝无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张居正是明朝最有作为的首辅,延长了明朝的生命.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张居正的用人策略.即所谓的"多用循吏,远离清流".这一点在海瑞的任用问题上论证的很透彻.相信即使对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张居正》读后感(四):张居正读后感转帖
放下《张居正》,一阵唏嘘,144万字的《张居正》读完,窗外月夜的宁静,反衬了心中的波涛汹涌。张居正的一生短短五十八年,尚不足一甲子,能开创万历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就一番伟业,结局虽连累家人不保,却不能不说,熊召政笔下这铁面宰相真英雄的形象令人敬仰。 早在其初任首辅,"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的气概,当是诸多立志治国平天下的"清流"毕生未曾参透的体悟和权衡。这其中的拿捏和掌握,确非寻常知识分子所能理解。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一己之力未必能做成什么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可是,一旦牵涉到人的认知,却不那么容易了,若是与价值观不甚相投的人共事或者合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思想也就阻止很多人的脚步。浊世浮生,不可能所有周遭的人都与我们价值观相投,所以交往的圈子受限,而自封于自己用道德判断画的圈子,是常见的情况。却说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小民百姓,一生不过三万日,哪有那么多大事要做,与一班老友,闲适度日也可。可是,若将这"道德判断"预先置于脑海中,对"另类"人士打入"人际冷宫"<br>则着实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影响力。 这一点,可以从张居正对"清流"与"循吏"的对比得到启示。"清流"历来学问高深,颇得真知,却不能任事,他人任事,从旁督察谏言多过实际行动。用俗话说的是"端着枪"在背后等着。这等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发现有隙可乘,立即释放负能量。若是遇到借此玩弄权术之上级,常一拍即合。这一点,历朝历代,当代企业,都未能幸免。 "循吏"则不然。以任事、成事为己任,而敢于任人唯贤,举贤而不避亲,用人上大开大合,不循常理,敢于破格。处事方式上,也不避君子小人之毁誉,用正道,且讲究术或方法。 曾经听过很多次"同流而不合污"的高论,彼时听来,不能从心而服,如今看来,确实高论。抛开一身清誉而勇于做事,这必是真正悟道之人方可有的体悟。 道与术,原并没有高下善恶之分,所谓闻道而不用术的圣人,并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人皆非神。我辈可能或善于道或精于术而有分别,可是不能废此存彼,而应道术相合。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也如此。试想,当年苏秦与张仪一个善于道,一个精于术,各为其志,却也都在其师父鬼谷先生的"济天下苍生"的大愿之中翻腾,一个有着各类枭雄汇聚的团队,不太可能默默无闻。 道与术,在寻常人生中也可相安。夫妻之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谁又能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就一定是坏的呢?明明"审美疲劳",还会挖空心思寻找美,也可谓是一种别样修炼。这类术,举凡有智慧的男子都会使用,谁又能说不是善之道呢? 教子之道,与术也当融合。现在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看书,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平板电脑,把个阅读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来抓,道则道矣,孩子却不理睬,甚至叛逆。这就是不懂用术之拮据。实际上,每个人看书,莫不从"有趣"开始。漫画书,小人书,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书,却是最好的开始。从有趣,才能引发兴趣,读多了,自然懂得分辨,方能过渡到有意义。最反对的当是阅读功利化。因为写作文需要而去读书,因为要在人前显贵而让孩子背诵唐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教会孩子"走捷径","要面子",哪有乐趣可言。家长放下人言,倾心于文字,这是道,与孩子一起阅读,找到乐趣,却靠术。如此,带领孩子叩开书籍之门,不啻于引领他走入灵魂的旅程…… 社会的浮躁,给"术"戴上太多层道德面纱,而浅薄的理解,又让"道"沦为保守清誉而裹足不前。阅罢《张居正》,不禁慨叹,这中间杂糅而明朗的,即是人间正道: 任事何曾惧人言, 功过不畏后人颠。 习术从来行正道, 沧桑只当若等闲。
《张居正》读后感(五):丙申六月共读书目
高中的时候,买过一套丛书——《中国**传》,记得包括《中国皇帝传》、《中国宰相传》、《中国贤人传》、《中国皇后传》、《中国太监传》。
读《宰相传》时,常觉胸中气血翻涌、豪情激荡,也是在那时觉得自己这辈子不能出将入相,简直枉为人生。为此,大学前四年还在苦恼、犹疑。
张居正就是《宰相传》里让我胸中气血翻涌、豪情激荡的一位宰相,也因此,在大一的思修课上,自己学着“百家讲坛”把他介绍了一番,只是自己太乏功力,介绍的很没吸引力。
此前了解的张居正以典型事迹和评价居多,这次,借了小说,了解的可以说十分详细。然而,也因此,有些此前的看法有所改变。
此前,一直视张居正为治世之相,可谓“完人”,想来因此,总有意无意地忽视负面的评价,似乎怕因此丢了自己心中“完美”的形象。关于评价:
《明史纪事本末》:“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
熊十力:“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当代人有评:“张居正,治世里的孤臣,史书中的良辅,天下汹汹的独相,被抄家的罪臣。不知道那一面,才是真正的他。商鞅变法强秦,车裂,灭三族。但舍秦国之外,再无人给他这么好的舞台。吴起兴国利兵,却也是辗转流离于诸国,最后伏楚王尸大哭,被射成了刺猬。武元衡主持削藩,被刺死在上朝的路上,惨遭枭首。张居正变法,身前尊荣,死后多悲。长子自尽,少子充军。尤可悲怆者,救时宰相张居正。富国利民数十年,却早已是必死之局,必输之局。作为一个内敛型的第三帝国,明朝的辅臣之权本就不稳固,君权上升,臣权跌落。康熙朝的大学士李光地吹捧康熙帝,把皇帝抬到了理学宗主的地步,想来皇帝也很是受用。到后来乾隆帝的‘本朝无名臣’一论更是点出了这一时期帝王专制的发展轨迹。威福皆归于主上,臣子应如器具木偶一样遵守本分。这才是内敛踏实保守的第三性帝国明清应有的道路,这是归于皇帝们的时代。君权至于极盛,臣子如同木偶。不需要名臣,只需要奴才。偶有星辰遮蔽了太阳的光芒,也必将以惨淡收场。和第一性的血性帝国秦汉,第二性的开放帝国唐宋,完全不同。欲独任其事,君知其难啊。张居正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严重的错位于这个严苛矫揉的时代了。所以钱穆先生认为张居正放在汉、唐那是一个好宰相。”
读完小说,似乎真的毁了曾经心中那“完美”的治世宰相形象,但敬意似乎却不曾减!
曾经读“唐宋八大家”文章时,读得越多越深觉韩愈、王安石两位在自己心中愈来愈重于其他六人,似乎从他们两位身上感觉出有种敢于担承的纯粹感,而犹觉苏子瞻轻浅浮漂, 曾经在豆瓣上与一位姑娘有论及此,余评:
“华夏自轩辕氏开国,至今五千余年。此间俊士秀才,浩繁如星,雅客骚人,层出若笋。今单表一人,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传言此人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后世红颜慕其才而绝倒者,亦堪比雨后竹笋,层出不穷。今世即有姑娘**念念于怀。
神州自古育精英,一一祥论话难停。而今单表苏子瞻,说于**细细听:(认真的)炎黄尧舜,传为天人。余意于之罕有人情。自禹创夏以降,余心所戚一心为民者,文王也。且夫胸怀为民之心者,不惟无私意耳。其所居之位亦干大系。后之帝王一心为民者,凤毛麟角。臣民者,可想而已。夫帝王一心为民,天道也。以天下莫不归其也。如是以有私致无私,尚属不易之事。而臣民以帝王之属无私为‘帝王之民’,岂止难哉!周后至清,乃至于今,千百年来,帝王抑或臣民,心之所向,日趋名利。虽无可厚是非于此。然则事实也。或疑彼隐士者亦然耶?不过求安心顺意之私利矣。总之,处此世,无论进退,一如八戒对镜,里外非人。人,若能摒弃私欲,尽心为民或为他物,实属苛求。然则,心正性直,处事纯粹,是则可为。如此者,可谓赤诚。苏轼子瞻,才华有余,心性哗然,处事务趣。比之齐名者韩、柳、欧阳、王诸人,有失纯粹。诸君才华不下苏子,然其自知人之心力有限,但求专一。是以务自克心为政,由是诸君政绩皆出苏子之上而显才华略逊。”
我虽然尊崇孔孟之道,渴望为士为大为夫为士大夫,但也知道自古士人们指点江山者多,而实行者少,空言高义者众而担当实务者寡,大多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且不忍瑕疵,空言道德占据高位而鲜能有为。
张居正,固然有营党、专权、好色之事,然实出于本性乎?而其为国为民之心始终如一,强国富民之意坚定不移,比之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者,其担承之勇,何其大哉!
《明史纪事本末》:云“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可置公之于贞观乎?!
孟子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斯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