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读后感(一):从严嵩到张居正,首辅众生相,还有海瑞
489-13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 中华史,终于出新了,纸质书追出网文的感觉。 严嵩与张居正,从嘉靖到万历,不同的首辅不同的皇帝,从嘉靖从安陆到北京开始,到万历见了朱元璋,明朝的马车在死气沉沉的旅途中,终于要驶向悬崖,只不过车上的人不知道而已。也许海瑞,张居正看到了,可这辆马车,已经拉不住了,即使能拉住,车上那些既得利益者,安于现状的,目光短浅的,又岂能容得了?所以海瑞打击贪腐,纵使自身硬如钢铁,也只能被供上神佛,所以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全世界,最终身死名灭。自此以后,怕是更没人拉的住了。退一步来讲,明朝皇帝独权下,又有谁能拉的住呢?两代皇帝,爷爷如提线木偶般地把持住主要权利机构,几十年不上朝,孙子却没学会精髓,却钻了空子,几十年不上朝,任由百官空缺,理由仅仅是不想被人管?而这又说明了,明朝政治之无聊——之前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先是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又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挣得你死我活,又怎样?皇帝要是直接不管,如万历,又争的是啥?另,不得不说易中天的文字水平还真不错。期待下一本。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读后感(二):变态帝王的权游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读后感(三):奸臣教你升官发财,清官教你博取名望,皇帝教你榨干下属的价值
历朝历代,有清官就一定有奸臣,有良将就一定有莽夫,正是因为朝堂上存在着这样的黑白对立,才会流传着那些脍炙人口的官场故事,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等等。但要说贪官,那明朝的第一奸臣严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在《明史》中,严嵩被定义为明朝六奸臣之一,但据史料记载,年轻时候的严嵩,身材修长、眉目清秀、声音洪亮,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特别是他的双眼,清亮明澈,宛如朗星,远远望去,竟然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混迹大明官场近半个世纪的严嵩,在其从政的前二十余年里,有着很好的“清誉”,是个让百官交口称赞的好官。那严嵩又是如何一步步位极人臣,并摇身变成一位贪得无厌的“奸臣”的呢?
因《百家讲坛》被大众熟知的易中天教授,在自己的新作《严嵩与张居正》一书中,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为我们讲述了严嵩的上位之路。
在易中天教授看来,严嵩能够得到皇帝的青眼相看,从而快速在官场上崛起,靠的无非是两大手段:
一是挖心思以媚其上。
纵观中国历史,媚上术是奸臣上位的最核心技术,没有之一。但这一招说来简单,却不是人人都能用好的,这需要建立在你对领导的深刻研究之上,从而投其所好。就拿严嵩来说吧,他的领导嘉靖皇帝最缺的是什么?缺钱?还是缺女人?都不是!严嵩发现,嘉靖皇帝唯一的爱好就是道家的青词,于是严嵩每天就琢磨写青词,最终靠着一笔好青词,得到了嘉靖皇帝的信任,从而登阁拜相,权倾天下。
二是激帝怒以成其私。
韩非子在《八经》里说:“明主,其务在周密,是以怒见则威分。”这就是说,一个英明的君主,要做到严谨缜密而不露声色,一旦君主对某人或某事的愤怒表现出来,那他的怒气就会被有心之人利用。严嵩就是摸透了嘉靖的脾气,从而能借皇帝的刀杀人,比如,严嵩曾趁着政敌徐阶触怒皇帝时,对嘉靖说:“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
但凡是领导,最恨的就是怀有二心的臣子,因此,嘉靖皇帝听了严嵩的话后,一怒之下就把首辅徐阶赶回老家养老去了,而次辅严嵩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首辅。
除了严嵩这样的顶级奸臣之外,大明王朝还有一位最顶级的清官,那就是海瑞。
海瑞字刚峰,这位著名的清官人如其名,刚的要命,甚至敢公然上书骂皇帝。海瑞曾经给嘉靖皇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把这位倒霉的皇帝大骂了一顿:
“现在人民的赋役要比平常多许多,到处都是这样。您花了许多钱,用在宗教迷信上,而且一天比一天多,弄得老百姓都穷得光光的,这十几年来闹到极点。天下人民就用您改元的年号嘉靖,取这两个字音说,‘嘉靖’皆净,家家穷得干干净净,没有钱用。”
这种大骂皇帝的话,不仅当了几十年皇帝的嘉靖从来没有听过,就是历朝历代的史书上也找不到。不得不说,海瑞的话句句刺在嘉靖皇帝的要害上,这让嘉靖又气又恼,把奏本丢在地下,大喊左右立刻去抓海瑞,不要让他跑了。
这时,宦官黄锦在旁边说:“听说这人自知活不了,已向妻子作临死告别,托人准备后事,家里的佣人都吓得跑光了,他不会逃。这个人素性刚直,名声很大,居官清廉,不取官家一丝一粟,是个好官呢!”
嘉靖一听这话,反倒愣住了,又把奏本捡起来,一面读,一面叹气,最终也没再说什么。
有了大骂皇帝然后全身而退的战绩,海瑞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虽然孤军奋战的他,永远无法改变大明的官场,但关于他的故事却永远被老百姓口耳相传。据史料记载,海瑞出殡那天,南京城所有店铺都停止营业,全城民众白衣白冠为之送行,队伍延绵百里,哀声不绝于道,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位正直清廉的官员送上了诚挚的感激和哀思。
当然,无论是严嵩还是海瑞,到头来都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两个牵线木偶,就像电视剧《大明王朝》里面,嘉靖皇上那句台词所说的那样:
“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这些人有些是云,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你看,看似修仙问道、不问政务的嘉庆皇帝,帝王心术玩的是炉火纯青。做圣上的,无论心里怎么想,明面上总是要不偏不倚,既让人猜不透,也能安抚人心,从而牢牢握紧手里的权利。
在明代所有的皇帝当中,嘉靖是最长袖善舞的。他既能够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样辛苦,倒霉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国。
嘉靖在位期间,首辅如走马灯般更替,直到严嵩上台。但终其一生,严嵩都只是宠臣而非权臣。他虽然害人不浅,却终归被嘉靖皇帝坑了。
至于几经沉浮的海瑞,更是反映出一个怪现象:谁都知道海瑞是清廉的,但几乎谁都要孤立他。孤独的海瑞甚至不能辞职,只能当作活化石供在南京,作为帝国推崇道德的招牌。
还有嘉靖皇帝的继任者万历帝,从三十三岁以后就不再上朝,而是躲在深宫悄无声息。阁臣爱见不见,奏章爱批不批,他到底干了什么呢?大明是否如后人所说,亡于万历而非崇祯?
易中天先生在书中尝试回答:这一切是为什么。他用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更上层楼的生动笔触,尊重人性之复杂,拒绝“昏君”“奸臣”之简单化标签,还历史人物一个公道。
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而《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他坦言:我想从读者的角度来诠释史学的概念,写出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
于是易中天教授就开始动笔撰写这套兼具文学的笔法、美学的视角、历史的逻辑的《易中天中华史》。在这套皇皇巨著中,易中天把一本正经的历史当成艺术品来解读,就像他本人所说的那样:
“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反观自己,发现自己,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也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办。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以5到8年的时间,撰写出版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只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说只弄清楚一句话,就是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希望大家能陪我一起去揭开这张历史的底牌。”
我们看历史风云,看权力争斗,其实看的都是人性。无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一种东方独有的智慧。从大秦结束春秋战国统一帝国开始,甚至更早,这种智慧就一直在我们的骨血里代代相传。
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这部书,上承文化,下启智慧,只有把当时的历史吃透了、嚼碎了,才能重构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有把国事往家里写,大事往小里写,才能真正做到以小见大、从家见国。
但读这部书最大的好处还不止于此,而是学做人、学做事。书里随便一句道理,如果你能真正把它悟透,就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黑白通吃,从而让自己彻底立于不败之地了!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读后感(四):士子梦,皇权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