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27 02:2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摘抄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是一本由Marina Lewycka著作,Penguin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6.5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精选点评:

  ●作者是想说,即使曾经从狗洞里爬出来过,还可以做正常人么?

  ●这本书其实我根本就没读。。。

  ●不是农业科技书><。东欧前xx阵营人民的黑色幽默移民史,某些地方会有共鸣。另外,乌克兰国旗的颜色是天空和大地,啊朴实的解释。

  ●非常不喜欢各处出现的括号里“我”的感想,觉得这部分可以更好地融在正文里。结束时的家族史有些突兀,可以早点写。

  ●不怎么地啊,作者喜欢叠加和排比。。一个略俗气的女作家的视角

  ●让人啼笑皆非的家庭闹剧,看完却笑不起来

  ●好好笑,推荐!

  ●我常想把这本书介绍给一个嫁给了年纪比她大许多的英国男人的朋友,可惜,她不愿读书。还有,她也处于离婚阶段,让她看这样的书变得有点讽刺意味。只能自己在睡前看几页,消遣消遣,没想到也已经在三年前看完,只能怪这本书太真实地描写了移民婚姻的问题。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本欢乐又忧伤的书,亟待解救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像颗粉色深水炸弹,炸晕了在二战中的乌克兰幸存并移居英国的84岁老顽童,还有他那分别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长大、不相往来的女儿,过去的历史和情感不断泛起,还原出本来面目。接近被带入忧伤里时,老顽童新学会的仪式又把人带回阳光里。

  ●They were not heroic,they survived, that's all. To survive is to win.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一):有趣得都不像女人写的了

  咱不爱看安妮宝贝,咱动不动就忧郁一把,离那些有钱有闲忧郁得要死的人还是远一点吧,没啥帮助

  咱还是喜欢这种又尖刻又直接,又平民又摆脱不掉的知识分子幽默

  想不到在阿三的书店里逛,凭封皮和简介买回来的居然都是大名鼎鼎的好书,窃喜窃喜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二):这不是拖拉机简史

  题目很吸引人,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讲炼钢的,这本书也不是讲“乌克兰拖拉机”的。据说当初亚马逊上架时此书是分在非小说的科技类,后来靠读者口碑相传,才转入文学类畅销起来的。讲述一个乌克兰家庭的家长里短,兼带回忆过去的苦难史,生活味很浓的一部幽默小说。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三):拜金主义理想

  这本书我看还真是对了,书里面经常出现半俄语半英语的单词,不懂俄语的怕是不免看得一头雾水。

  搞笑的是,从一开始我就被书牵着鼻子走,NADIAD的那个老爸被那个乌克兰荡妇骗得团团转,我看书的人也弄得大伏天火冒三丈的,想想还真不值得。

  不过还真难以想像,乌克兰曾经是那么一个水深火热的地方,有那么吓人吗?看来文革还不是毛的首创,斯大林早就搞起这套东西了,真的那么民不聊生,宁可出卖家庭和自尊也要逃去资本主义国家吗?我看也未必,想VALENTINA那样拜金掘金的女人原本就是没有羞耻感,还无耻得很有理的样子,我嫁了你,你怎么可以不给我买豪华车,买现代家用电器,怎么可以不把你的钱通通给我吐出来呢?她自有她的强盗逻辑,并且还有她的委屈,好她的姐妹相比,对方刮了那么多油水都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她就这么苦命,找了个八十几的老头,退休金都花光了,债务累累也达不到她的要求。

  更难理解的是,有些男人中年危机不说,老了就变得更急色鬼,只要有个大乳女人,美丑也不分了,逻辑也没有了,一味被牵着鼻子走,把自己卖了都心甘情愿,真的是好丑陋啊,难怪他女儿都为他难堪。一辈子搞到最后晚节不保,倾家荡产的,还被悍妇痛打威胁,又是何苦呢,就这样一辈子都逃不过生理的掌控吗?一个如此让人无法忍受的女人,她乌克兰的前夫,NADIA的爸爸,另外加上三个情人,个个都那么稀罕她,怀了孩子还都抢着做孩子她爹,是不是太奇怪了呢?

  简单滑稽的故事,说白了有它的经济背景,贫穷的地区,在文化上又被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控制,在贫富差异下,就有了这样的无廉耻价值观。又何必一定是移民偷渡到发达国家才发生这样的问题,在同一国家的贫富不同区域也会有一样的故事,比如农村来的保姆勾搭上男主人啦,老弱病残都没有关系,只要达到在城里落脚的目的就好,一样是连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要骗的。但也一样会有清清白白做人靠勤劳打拼的人,关键还是个文化,在有的地方听说笑贫不笑娼的,便是一种集体文化的变质,也有像福建的某些地方,把偷渡看作光荣的,也是一种,物质的发达,真的有那样的吸引力吗?中国也是那么活不下人的地方吗?

  书里穿插了更多拖拉机的发展史,我读起来不太有兴趣,估计也影射许多政治上的问题,我更关心人文的问题,比如在完全不同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对姐妹,在帮助糊涂风流的老爸这个问题上团结了起来,其中的心理历程值得回味,终究沟通和理解还是最重要的。

  幽默,的确是这本书的最大特别,看到VALENTINA的盲目追求豪华,真的太好笑,弄几辆基本上破得开不动的豪华轿车放在院子里显摆,大热天也煞有其事地穿着裘皮招摇过市,这是她关于发达国家的 低俗的理想,也算是个孜孜不倦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人啊,她的名言就是:“我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得到的!”真是个让人受不了的人啊!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四):喜剧背后的乡愁

  去年痴迷英文小说的时候,知道这本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也知道它版权未定,尚不知何去何从。试图询问版权,后无果。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于是匆匆去浙图借,一查网络,竟然在架上,非常开心。然后,我在西文馆某个文学架的底层发现了它,静静地夹在一堆俄罗斯文学作品里面。本想先复印了来读,没想到它非常新,还是精装本,里面几乎没有翻动过的痕迹,想是一来因为这书确实出的晚,2005年才由企鹅出版,二是知道它的人必定也实在不多。

  说来好笑,为了借它出来,发现我的卡还没有权限借西文书,只好去加了50块。那个周末情绪非常烦躁,想跑出去读书,结果发现刚开的小咖啡馆没开门,肯德基全是人,社区图书馆2点才开,后来走了一段路去了家更大的咖啡馆,点了壶茶,才能安静地坐下来读它。

  结果一开场就是讲女主角两姐妹为了母亲的遗产吵架,“我”认为姐姐在临死前欺骗母亲,多拿了本该属于“我”的那份遗产,而姐姐却理直气壮。两姐妹互相谩骂,互相揭对方疮疤,其刻薄尖锐的情状,连我都看不下去,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英式幽默么。我不禁疑惑,我费了那么大劲要读的书难道就是这样么?

  嗯,说到这里,要解释一下,不要被这书名骗了,这可不是什么拖拉机研究图书,像国外闹出的笑话那样,把它归类到农业科技的图书当中去;这也不是什么俄罗斯文学,而是一位英国老太写的家庭小说,当然,这位老太Marina Lewycka是乌克兰裔的英国人,父母是二战后从乌克兰到英国的难民。这本小说是她的小说处女作,此前,她只写过一些关于老人护理的图书。出版本书的时候,她已经57岁,可谓大器晚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坦言,她想写的东西已经都在这本小说里讲完,企鹅却希望她写的更多。尽管她看起来没什么信心,但是到今年夏天,她应该已经出了第三本小说了。至于她得的奖,大家可以自己上网搜。

  小说的开头就冲突激烈,先是“我”84岁的父亲,爱上了一位36岁乌克兰美女,这位美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儿子,用旅行签证往返英乌之间,在英国做非常卑微的家庭看护,想以婚姻的方式获得一张英国绿卡。要知道“我”已经48岁,而“我”的姐姐,更是58岁了。这件事自然引起了两个女儿的巨大反弹,因遗产闹翻的两姐妹,竟然为了这件事又站在了同一立场。但是老父亲却为这个女人神魂颠倒,不顾一切地跟她结婚,为她写诗,包容她的懒惰(只会加热包装食物),用微薄的养老金给她做昂贵隆胸手术,为她买了两辆二手好车(虽然都不能开),忍受她在乌克兰尚有一个未离婚的丈夫,并在英国四处与别的男人鬼混。当然这个乌克兰女人也越来越嚣张,不仅霸占父亲的房间,将父亲挤到一个又小又冷的小房间,还不断地对他恶言相向。

  这场家庭战争在外人看来真是场喜剧。昏聩的老父,任性虚荣的继母,精明刻薄的姐姐,焦头烂额的妹妹,还有那活在记忆里,虽已死去却无时不在的母亲。尽管“我”认为,那些关于乌克兰,关于过去的痛苦记忆跟她并没有关系,她却时时回忆起过往。回忆起她母亲苦苦支撑家庭的努力,那些因为在斯大林时期的饥荒、纳粹占领时期的恐惧所形成的节俭习惯,曾让她们姐妹在孩子们中间蒙羞,却也让她的回忆充满温暖。

  价值观的冲突无处不在。

  虚荣、追求奢侈的继母,跟母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母亲节俭到甚至连衣服都要自己做,年轻的继母却认为她到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天堂,如果她没有罗尔斯罗伊斯,没有陆虎,没有新的厨具,她就不是真正到了英国,所以她铺张浪费,把老父那点可怜的养老金都挥霍光,以至于老父不得不求助于两个女儿,甚至最后动了要卖房子的念头。

  十几岁时的“我”,为了自由,为了权利要去参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68嘛),然而却把父亲气出了精神障碍,吵着闹着要回乌克兰去,因为共产主义乌克兰就有,何必辛辛苦苦跑到英国来争取。母亲又连哄带骗地把已经在火车站的父亲追回来。“我”没有见过所谓的共产主义,那是为了城市化可以选择饿死农民的地方;那是秘密警察夜半带走亲人,并让他永远消失的地方;那是他们家人颠沛流离无法团聚的地方。在英国自由环境里长大的“我”,是不能体会父母为什么会那么害怕警察,会战战兢兢从不违反法律,会谨小慎微沉默的生存。就像父亲最后说的,生存下来就是胜利。这漫长的生活,根本不是“我”原本想象中那样,父母都是英雄,战胜了恐怖,来到了自由之地。相反,他们真是卑微的可怜。

  不过,在那个遥远的故乡,“我”的父母相恋,那里曾经有广袤美丽的农场,有哀伤动人的民歌,有带一点恐怖的童话故事。那是父亲记忆里的祖国,虽然有那么多苦难记忆,他却毅然要写一本关于拖拉机历史的著作,他是一个工程师。

  于是在他糟糕的婚姻里,支撑他的就是写作。

  在跟乌克兰继母斗争的过程中,“我”跟姐姐突然增进了了解。两人的最大差别,就是姐姐是war baby,而“我”是peace baby。这个蛮横凶悍精明的姐姐,幼年时却是个沉默寡言听话的小女孩,在外公外婆家里常常无声无息地站在门口,等待漂泊在外的母亲回家,帮外公外婆干家务却被肥大的公鸡欺负,被罚站在角落里一个小时,脖子上挂着“我打碎了鸡蛋”的字条。在集中营里被别的小孩子欺负,去偷德国士兵的香烟,最终被德国士兵连母亲一起送去“死亡营地”,如果不是英国士兵到的及时,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回忆往事时,年近60的姐姐不顾一切地大哭,那是“我”所不知道,而家庭成员宁可选择遗忘的记忆。

  小说结尾时,一家人终于摆脱了继母,父亲离婚成功。但他还是恋恋不舍地拿出地图,看上面的路线,想着乌克兰美女已经走到了回程的哪一步。然而地图上还有另外一条路线,在“我”的追问下,父亲才说出,这是他们一家离开乌克兰到英国的路线,一来一去,令人唏嘘不已。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也顺利完成,并回到了乌克兰。那是离开者永远回不去,又爱又恨的故乡。那真是喜剧里的乡愁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