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26 23:4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精选

  《从上海到平遥》是一部由王静执导,郁竹青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上海到平遥》精选点评:

  ●镜头和剪辑可以,拍主人公的视角克制自然。大世界和生煎!流动间山西和上海语言和文化塑造了几代人。导演非要加人类学注解牵强了 At北电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四代同堂的隔阂被语言和身份认同放大。历史通过方言的保留,食物的回忆,地标的确认,亲人的聚散所表征。关于语言,关于记忆,也关于亲情。

  ●影片标题有误导性,是对一个三线老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兼讨论移民、人生、身份认同问题,对三线的直接牵涉很少,略失望。应名为《从平遥回上海》,江苏家中的吵架和奶奶对着蟹黄包流泪的镜头是最打动人的。总体而言是一部有意义、有诚意的散漫的流水账式的家庭DV。

  ●今晚吃了导演做的红烧肉,还聆听了导演的职场教诲…

  ●“生何处”“到哪里”“做什么”“嫁给谁”似乎已足够决定一生。愿垂垂老矣回首往事时少一点错过汤包的遗憾,有几位想起来不由微笑或流泪的人。想奶奶姥姥了,也祝郁奶奶一家&咪咪都好。谢谢导演。

  ●今天突然想起来评分……那只猫犹如神来之笔,太喜欢了。

  ●奶奶很可爱 看电影时旁边的老爷爷说血压140不算高

  ●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命运流转。回不去的都是远方,到不了的都是家乡

  ●他乡的客人,永远回不去的故乡。郁竹青的人生是一大批回不了故乡知青和支内人的经历。当年为国家建设不得不背井离乡,他们的后代也植根于此,尽管乡音不改,但其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感谢导演为我们娓娓道来。因为你,让我慢慢地回忆起30年前穿着绿军装,英俊的范庆元,那个叫东壁景堡的巷子。。。

  ●题材很好,但叙事有问题,人物行为的动机可以再挖掘,同题材想到了《赤脚医生》可以参考。家乡话也是真的亲切。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一):《从上海到平遥》,一梦如是

  从上海到平遥,一千三百多公里,1960-2018,一个上海女人59年的孤独,59年的思乡之情,都在梦中的生煎里。 我不是一个容易被打动的人,可当我看到那个清瘦的老太在镜头中用上海话吃力地和平遥人交谈时,我落泪了。乡音未改鬓毛衰,83岁了,她依然只说上海话。 身在平遥心在上海,她始终是想回来的。在平遥的每一天,她都只是一个外乡人。老太口中谈到最多的都是关于上海的回忆,一副扑克牌是她最亲的朋友,也是它默默吐露着老太的孤独寂寞。 二十几岁的时候,她没有办法自己选择去留,八十三岁的她也同样做不了主,被迫从上海去了平遥,又不情愿地从平遥古城搬进了新房,似乎随波逐流就是她的命,毫无存在感。 老太五十几岁的时候没了老伴,老太儿媳妇说有人曾想让她再嫁回上海,但老太没有,因为她和老伴是自由恋爱的,这一点让当地人有些羡慕,可我却觉得难过,老太始终不想留在平遥,她选择和自己一起去平遥的同事结婚并没有嫁给当地人,算是一次对命运成功的抗争。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脑子里只有四个字“格格不入”。餐桌上,老太和儿子说着上海话,儿媳妇说着平遥话,实在是不亲。老太清瘦的体态,笃定的步态,慢条斯理的上海乡音,这些都让她和平遥这座城格格不入。老太活在城里,却又浮在城外。 她的心在梦中的生煎里,在大世界的哈哈镜里,在老母亲墓前的老泪纵横里,那一句“最后一次来看你了……”真真是戳心戳肺。是啊,1960年去平遥的上海姑娘已经83岁了,她的人生路也近终点,确实没有机会再去给老母亲扫墓了,往后她的上海梦也只能在梦里落幕。看到这些,我的心特别沉重,素昧平生,却如此心疼她。好在片尾看到老太的晚辈回到了上海,她的根总算是回了沪。我也平静了些许。 平凡的上海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这个国家付出的,都该被铭记。那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不凡之举,那是无声的眼泪,那是一生的挣扎,一个醒不来的梦。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二):观影杂记

  1.郁阿姨在新宅等电梯时让作者帮忙上前按电梯,作者希望假装某种不在场,但实际上已经摄影机与摄影机背后的人已经干预了所谓的“现场”。实际上如果导演不在场时,郁阿姨可能更加无助,我更喜欢作者在拍摄阿姨拧不开瓦斯时的做法,放映后听作者说当时是把摄影机放在一个地方但自己并未出现在“现场”,因此郁阿姨并不会像以往一样习惯地寻求作者的帮助。

  2.郁阿姨吃汤包时哭泣,恨自己在丈夫去世前未舍得给他买一个汤包尝尝,而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这部分镜头同一机位中间跳切了一次,作者回答这部分当时旁边郁阿姨的儿子一直在问作者要不要吃一吃之类的对话,其他儿子似乎也在旁边说话聊天,作者后来说,当时应该回答一句简洁的“好的”就可以结束对话了。剪辑上,我更倾向将这部分保持一个长镜头,不需要切换机位更要避免在情绪持续时的剪辑来打断观众的情感。

  3.作者的画面特别细腻,扫墓时虚焦了人物,聚焦在墓地旁边的松柏,特别打动我,家乡的习俗家里有人去世需要在胳膊上别松柏;此外,对郁阿姨吃各种上海食物的特写非常有味道,食物里关于故土的记忆是始终刻写在魂魄里的。这些画面里的细节非常非常动人。

  4.空镜头的呼吸感对于一个影片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信息量的某种冗余与匮乏其实非常个人,如何去把握这种平衡其实很难。最近上剪辑课实在太喜欢剪辑背后属于作者的情感流动了。

  5.放映现场最打动我的启发。政治话语随着时代变化在流动,每一个上位者有其自洽的“任人打扮”的逻辑体系,而只有聚焦在个体生命乃至群体记忆的情感叙事才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永恒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特质。动人的故事总是与时代相关,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叙事,将隐藏在历史缝隙里被遗忘的人们的情感情绪与日常生活刻画出来,将个人的情感再回归到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如此互文才能产生波澜壮阔的力量,这是书写的力量。我也在思考,那文字和影像这两者的表达方式如此不同,如何找到独属于影像的力量?留白亦或是具象?

  6.如何找到拍摄人物?一个人如何深入拍摄?如何取舍该拍不该拍?许多问题只有在进入拍摄对象的生活和内心里你才能得到答案,或者永远也得不到答案,永远被其缠绕。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三):当你83岁的时候,会为什么掉眼泪呢?

  我想导演一定是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还特别温暖。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从上海到平遥》,也不过是“一个异地生存老人晚年的孤独片刻”罢了,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是故事片段还是镜头语言,都将这种孤独在抽象的态度中具象化了,似乎无意但又真切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如我这样二十几岁的“小年轻”,也能感同身受一回。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之一是郁竹青老人拿着一副扑克说那是自己最亲近的伴儿了,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父亲。年过五旬的他也没别的什么嗜好,就是玩牌,有人玩就一起,没人玩就自己,那洗牌的动作二人都有着某种相似。外人眼里总觉得父亲不务正业,爱打麻将,只有我妈,常说人家就这一个“爱好”且玩且开心着呗。想到这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是因为母亲能这样理解父亲,难过是因为,我爸的孤独终究无处排遣,唯有玩牌消解。

  虽说是纪录片,但我想导演在片中倾注了不少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态度。

  老人在影片中多次一个人孤零零的处在画面之中,或是有框的房子,或是空旷的天地,空白的环境和独身的老人,很难使人不进行联想,这份年老的孤寂,也着实能打入人心。

  从影片的后半部分能看出来,老人多子多孙,从山西到上海,算是有一大家族的人口,这样儿孙满堂,似是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但诚如我们看到的,老人一直很孤独,在难得一聚的家宴上大儿子还醉酒滋事,在大儿子被搀扶出去,众人也纷纷散场之后,镜头在老人身上停留了一些事件,老人眼神呆滞,面容憔悴,悲伤流露,过了好一会,才对邻居说出心中所想:他老子就是被他害死的。

  老人一直记挂着,记挂着可以说是英年早逝的丈夫,他们还是自由恋爱,丈夫去世后,老人也不肯改嫁,尽管喜欢上海,怀念上海,但她终究是留在了平遥,留在了这个有他们记忆的地方。

  片中老人一共有两次流泪的场景,第一次是去祭拜自己的母亲,第二次就是在吃汤包的时候,想到丈夫生前想吃,自己觉得太贵,便没有买,现在后悔不已,饭桌上痛哭流涕。老人今年83岁了,丈夫去世的时候才50多岁,这件事情在心里压了30多年,30多年呀,老人不仅青春一炬、芳华不再,连黄昏景色都有些奢侈了,但这份真情,是真的天地可鉴,赤诚仍在。不仅让我联想:如果我能活到80多岁,那个时候,我会为什么而掉眼泪呢?

  片中时常出现一只猫,导演真是有心,将这只猫作为整部影片的一个点睛之笔,实在是精妙。某种程度上这只猫可以看作老人的另一个化身,它被人照顾着、又观赏着;把玩着、教育着。在搬进新房子之后的胆小和不适应,几乎就是老人的映照。

  值得反思的是,现代人总以自己的方式要求他人做出改变,并美名其曰的打着“文明”的幌子,刚开始的时候,猫也不适应,人也不适应。

  不知道是不是我多想,我总认为猫这一意向,还更深层次的体现了老人周围的人对老人的态度,猫毕竟只是一个动物,可以对它生气对它发火,在它不听话的时候还能说出“饿着就好了”这样的话,但是人不能,某种程度上,周围人对老人的“怨气”通过这只猫体现了,抑或是说,转嫁到这只猫身上了。

  影片的最后,定格在了那只猫身上,响起了《小推车》的旋律,非常的乡村和悠扬,让人在一个全片讲孤独的故事中,竟感受到一丝温暖。

  大家爱那只猫,当然也爱老人,但爱是复杂的,爱中也包含孤独。

  要我说呀,爱也是羁绊。

  看完想给奶奶打个电话。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四):老太太和那只猫一样:从平遥到上海 从老屋到新房

  我去搜索了平遥二针厂。

  它坐落于平遥古城内,这是个由上海迁到内地的老国企。1960年前后,国家将一大批工业企业由沿海城市迁到了内地,上海裕纶针织厂便是内迁企业之一。落户平遥后,裕纶针织厂分为一针厂和二针厂两个企业,一针厂主要生产内衣裤,二针厂主要生产袜子。也就是老太太所说的二针,制袜子的。

  关于1960年代一大批工业企业由沿海城市迁到内地,继续搜索,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的名词就跳出来了,“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到198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主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当时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由于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

  历时15年之久,三线建设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合计新修8000多公里铁路线,完成上千个建设项目,十堰、六盘水、攀枝花等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平地而起,超过400万人迁移到了“三线“,涉及了数百万家庭。三线建设者从上海、沈阳等工业重镇向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支援“三线”发展,在穷乡僻壤之地扎下了根。

  当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1980年代后,“三线”企业由于位置过于分散、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部分企业经过“军转民,以民养军”的调整改造实现了凤凰涅槃,有些成为了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而有些“三线”企业或搬迁、合并,或破产、重组,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捋清这段历史背景再来看这部片子,这不仅是在叙说老太太从上海去平遥的58年,更是展现了三线建设的潮起潮落及其遗留的社会问题。从老太太在公园里跟游人搭话,可以看得出谈起那个时代很自豪,二针的袜子在当时名列前茅,被问及厂子当年为何来平遥,“这里没有厂就过来了,不过来户口工资都没了”。无奈。当时推进三线建设的办法主要是政治手段,包括:政治动员和号召,阶段斗争和大会战等。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二针厂略显陈旧的设备、庞大沉重的包袱,面对许多富有朝气和竞争实力的新兴袜业集团,这一老国企面临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的困境。先是“三线建设”,随后而来的却是工厂改制,下岗潮。国家已经不再需要他们, 留下的社会问题谁来拯救他们。沉默的旧厂房,沉默的大烟囱,沉默的家属区,这里面藏着多少家庭的五味杂陈。

  当年,随着企业的整体搬迁,数百万家庭从南方来到北方,他们带来了工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食物、方言。老太太形容一开始不会包饺子,把自己逗笑了,现在自己熟练地煮饺子,看起来是融入了北方生活。但在后来吃到了上海的灌汤包,回忆父亲与自己相处的短暂童年,拿筷子的手随着全身颤抖,不由啜泣,我想当时一定是回忆随着食物再现而在线。

  南北食物差异大,老太太在与儿子谈起元宵时,打趣这不就是汤圆么,他们说的平遥最好吃的元宵我并不觉得好吃。始终顽固的饮食习惯和东西混杂、南北不靠的厂矿口音都是无声的抵抗。一家子都说平遥方言,只有老太太永远一口上海话,与当地人交流略显吃力,显得格格不入,真的就是乡音未改鬓毛衰。

  倔强的老太太说着上海话,打着扑克,弱小无助像极了片中的猫。猫极好,是老太太的化身,猫从平遥老房子到楼房,跟老太太从上海到平遥是一样的,不适应,胆小,无助。

  在去上海探亲时,老太太终于又看到了大世界,吃到了生煎包,站在锦江饭店门口一遍又一遍说我爹爹(爸爸)下电梯我从这就能看到,仿佛那一刻她又回到了童年,是一个小女孩,爸爸最宠爱的女儿。与在上海生活的三弟见面令人唏嘘,三弟从上海的厂退休,女儿在复旦附中任教,饭桌上老婆在说上海人的养生,用山楂做糖醋排骨。这一切与平遥一家人形成鲜明对比。

  告别上海前,老太太去公墓看望了父母,在母亲墓前痛哭,“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

  我一下就落泪了。

  ——2019.6.3《从上海到平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上海到平遥》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