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7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精选点评:
●想起冉云飞那句话,中国几千年来哪有什么主义,有的只是三国演义!
●很多受教,了解民间生活比读帝王将相功绩有意思也更有现实意义。
●非常棒的解评,当然充满了新主流话语
●略嫌玩票,但读来颇发人深省
●一直想读.闻一多曾说过,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斗争着一个贵族,一个游民;一个绅士,一个流氓。
●各取所需
●没有想象中出色。论述徘徊在文学与史学之间。不过还是给人以启发,对我颇有助益。
●忒费劲,浪里格浪,有点多余的绕。内容本身还好,视角很棒,就是300可以说完的事,说了700页。所以只给3星,现在谁还花这么多时间看本这样的书呀。
●对于中国草根游民文化的研究,不可轻视。尤其是,此种游民中游离出来的底层知识分子,恰恰经常改写了精英们书写和创造的历史。
●11年7月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一):中国的另一面
以前想到中国文化,一直就以为是什么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但王学泰先生的这本著作却揭开了那个一直潜流汹涌,但却常被忽略的隐型传统。王先生注目于传统社会中那些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探讨了游民群体的形成,并通过当时流行的通俗文艺作品,分析了这些游民的性格特征、愿望需求、内在缺陷,以及游民性格通过这些文艺作品对中国国民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人展示了这个以前不大为人所知的传统。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二):小说教与中国
书中涉及到了一些中国社会的基本基因,同儒释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却又不同的一些基因。
这些人、这些因素,因为很少被文献记录、因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所以很少被关注、最起码是没有被学术界充分关注。
但它们确实是巨大的存在,并且不断生化繁衍,不断用新的形式表现着它们的存在、它们的影响。
此书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品,但我以为这方面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三):类似于《潜规则》从书面的文字中发现背后的规律,偏学术
本书类似于吴思《潜规则》,从书面的文字中发现后文字所不载的内容。当然本书比潜规则早,也比《潜规则》专业得多。
全书重点是说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文化背后,有很大比例的社会边缘的游民,他们的文化与正统文化差异很大。他们的文化主要要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评书中去找痕迹了。当然天地会等秘密会党留下的文字资料也是重要的一手材料。
本书是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如果作为通俗读物来看,可读性不好。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四):有意思的题目
看完了上册,大概要过些时候再有时间继续
正面1,这个题目的意义是无法忽视而又欠缺研究的。看《东晋门阀政治》,田先生指出了流民帅的作用。我就关心这些社会群体里面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意思流变,但看到的研究既少,涉及日常的更不多。
正面2,创见可能不多,但许多观点,即便不是直接关于流民的,都颇见道理。当然,也可能使我孤陋寡闻。
负面1,取材有限,主要是通俗文艺作品,这可能是史料限制;贴近不足,大多在隔空抛论,或许下册说到近代会好些。
负面2,引用体例不佳。可能全部参考文献列在下册,上册以脚注形式给出的信息太少,基本没有意义。引用书多出当代人,此外就是常见宋朝笔记。特别的是有很多转引,嗬嗬,说明人家老实。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其实中国人身上一直都存在着这种游民精神。只是在读这本之前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或是说还不知道用个什么词确切的加以定义。
首先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长,有些语言叙述有重复不够简洁。就作者提到的游民思想来看,个人觉得中国人身上最危险的就是“无信仰”。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没有自己的信仰,人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做一个魔鬼。无论是在三国,还是水浒中的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出这种思想的流毒。在失去了道德约束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做出一些灭绝人性的是事情,这就是游民思想的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