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9 03:3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摘抄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是一本由朱鸿召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精选点评:

  ●2.5

  ●有缘的话,想收一本

  ●领袖、统帅、民选工溜子。

  ●读的有点辛苦,作者精神分裂文字好像走路画罗圈腿,一会冷嘲热讽,一会饱含情感,不知哪段是原创哪段是抄袭。

  ●康生,王实味,讲话,秧歌,整风,吴光伟好漂亮好气质不知是否善终。

  ●扎实认真料多,不过某些主观部分却显示出不相称的不高级。

  ●史实还算有,文笔一般,组织语言是门硬功夫,不是单把事情罗列出来就好。可以作为参考索引,去引读更多一手材料。anyway,还是有收获的

  ●黑不溜溜花, 送给八路军, 此十年即彼十年, 延河又名濯筋川

  ●三观还是不正

  ●考研时看的,还行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一):政治没有正义之言那~~

  首先值得怀疑的是这本书为啥没被列为禁书。

  当然,据说,我们作为大国子民应该自信。

  一旦被禁,我们作为同样的大国子民,应该大度。

  总之大国子民应该用良好的态度看这本书。

  看完,我只是觉得,历史书是骗人的。

  虽然经常听人这么说,但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这种骗人,是包含了片面与宣传的双重性质。

  另外,我还觉得,政治没有正义可言。

  这个正义,出自所谓的“冤魂”。

  前一阵子某前国家领导人的自传在香港出了。

  有网友感叹XXX真是冤魂之类的

  我想冤魂多了,难道因为他位高权重,就显得更加冤屈吗?

  在政治舞台上哪有什么无辜,选择了这个道路,除了凭借智慧活下去,没有其他办法吧。

  既然大家都不是无辜的,就不要怪他一时得意,一辈子失意了。

  而我们又总喜欢做简单的事情,比如大家都说他坏,自己也跟着说坏是最简单的;

  后来大家又都说他好,那么自己也跟着说好呗。

  然而有人就在别人说他坏的时候非说他好,在别人说他好的时候非说他坏。

  做了复杂的事情,就不要怪别人用复杂的眼神看你了。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二):昨日黄花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看到某个豆瓣朋友说了句推荐看看这本书,所以才找来看看。作者自身供职于政府宣传系统,但是作为一名学者官员,写完这本史料繁多的书还是颇费周折的。显然,书的内容并没有标题显得那么让人枯燥。

  它也似乎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开始出现剩余的时候,变渐渐产生等级制度,并且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当时,主要是表现在物质分配的严格的等级上,包括食物、医疗设备等,就算是稀缺的女性的分配有时候也不是以个人意志为先的,虽然有些苛求前人了。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理论认为,一个组织再如何民主,它本质上仍然是由少数人所领导的,似乎也得到了印证。但组织的权力如何制衡,不是能从外部得到解决的,延安的经验也已经得到了说明,但是外部环境始终是在影响着延安革命人的命运,在皖南事变之后,延安仅有的有些民主、自由也渐趋消失。这种一元化的权力体制,人治的社会,仍然亟需改变。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三):晦涩而有良心的延安记忆

  书是好书,但基于大家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原因,书中的文字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就过于琐碎和疏离了。如果你对延安的生活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你很可能会被本书的作者云里雾里的春秋笔法搞得晕头转向;如果你没有对中共运动史有所了解,你可能不清楚书中所说的延安整风与其后种种运动的脉络传承,总之读本书之前要么你提前做些延安时期党史的功课,要么读完再补充一些类似资料,不然要完整的理解全书的意思是有些困难的。

  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绕不过北京与延安。北京暂且不说,对于延安的映象大多数国内受教育的民众还停留在宝塔山、延河水、枣园和窑洞上,记得我读书的时候,中学的课本里就有着一篇回忆枣园的文章,文中充满了革命激情和苦中作乐的精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我认为是延安精神的全部。这种多少有些宗教意味的延安记忆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呢?这种延安映象有多少是今天的国人想听的想说的,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是有所助益的呢?或者说有多少历史可以透过厚厚的白粉的掩盖看到一点点真实历史的狰狞呢?这些疑问展开来说都可以是一篇篇大论文,所幸朱先生的这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有他自己的一个解答,虽然是晦涩的曲笔,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本有良心的书。

  对于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延安,这本书在资料的注释和引用上堪称严谨,在官方强大的延安正面宣传下,个人的独立的记忆与思考就显得尤其珍贵,对重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延安必不可少。文中有不少精彩章节例如关于狼与虱子的思考,关于秧歌的革命演变都是让人击节赞赏的章节,更让人叹服的是作者对看似平淡无常的事物背后掩藏的意识形态专制的揭露。说回来也有一些遗憾虽然书中延安整风运动占的篇幅很长,但总觉得欲言又止,至少作为延安整风运动标志性事件的王实味被枪杀,书中谈的又太少,至少我个人以为用子弹来解决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比用鞋子来表达不同意见不知道要卑鄙多少万倍,文中在这一点上蜻蜓点水的略过削弱了延安整风作为其后中共各项运动的预演的批判力量。

  延安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曾经是中国最进步最开放的言论的保护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是如何慢慢的发生演变的,是为何发生演变的,这不但值得朱鸿召先生思索,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索的。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四):乌托邦杂俎

  光看作者介绍,以及后记,我差点放弃阅读的想法。不过也可能是我偏狭,看不得作者在后记里讲自己在上海街头动辄“50元的交通费”。此书既非课题成果,亦非学位论文,从“无功利性”而言,人家作者提提交通费,抱一下屈,也不算大事。

  虽然后记里和封底,都强调着知识考古学,不过读起来还是觉得似乎更像《文史知识》一类的传统野史写法。“秧歌”一节,写得比较知识考古,讲意识形态如何将作为祭祀礼仪、作为乡村聚会娱乐的秧歌,从骚情的变成革命的,把秧歌从娱神变作娱革命,对革命的身体进行控制等等。

  其他的节不太能感觉出来,只是让延安生活更立体了一些。史料还是很不错的,大约在能允许的尺度范围内,讲了不少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里面提到延安情杀案女主角刘茜家人的情况,岂是一个惨字了得。还有一些事情,是读来有“啊原来是这样”的感觉,比如鲁艺,最早的院长位置是留给蒋介石,因为想争取教育经费;比如最早国民党政府拨去的经费占延安日常财政收入的90%。

  封面的推介slogan写:激情燃烧的岁月。确实很激情燃烧——各种年轻女学员们不懂避孕、老革命围着女学生转、还有学生运动积极分子们“大被同眠,胡天胡地”。很刺激呀!不知道有多少在家里不受宠爱的孩子们,像Ben一样去投奔了The others。革命者们是多么需要被弗洛伊德老爷爷分析一番啊,有多少革命者是因为受到冷落、感到虚弱,才找到让自己强大起来的组织的啊。这个地方就好比皮诺曹历险记里那个把小孩子变成驴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被吸引去的年轻人遇到的后来的命运,是他们和家里人吵架、受冷落的时候没想到的。(如果引起反感,sorry啊)……

  还有更多的,就只有一个“冷”字。医生们打小报告--因为在红朝前身,一样是无法通过正常程序解决问题的,一样是外行领导内行。整风运动的精神控制--后来历次运动都有了标本和榜样。

  革命青年们,好比何其芳把延安比作乌托邦。这本书则讲的是乌托邦的万丈光芒下,人们身后拖着的那些影子。光越是强烈,影子越是黑暗。看完这本书,对历史课本的编写者可能不会再恨他们,而是强烈地同情他们,多么可悲,多么可怜。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五):这也是延安

  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白羊肚毛巾红腰带,铿锵秧歌扭起来;大生产南泥湾,还有王贵李香香;“正月里来是新春,猪呀牛呀拜个年”;……这些碎片在我脑海里拼凑出了一个叫做“延安”的地方。

  延安,被称之为革命圣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像一块熠熠闪亮的宝石,吸引着无数青年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国民党设的藩篱,来到宝塔山下,延水河边。他们热情地唱道:“你是真理的标志,是光明的象征”。最近读了朱鸿召教授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这本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描述了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读来很有趣,它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的确如封面上写的,“展示一个你不知道的延安”。

  与“国统区”的腐败、污浊、专制相比,延安的确是民主的、自由的、进步的、抗日的理想社会,洋溢着蓬勃的革命朝气,令人神往。可它毕竟地处人间,而非天堂,所以也有非常世俗的一面。比如,延安曾经风行跳交际舞,每当周末和节假日的晚上,中央大礼堂、鲁艺大礼堂、八路军总部大礼堂几乎都有交谊舞会,毛泽东等领导人也经常光顾舞场。在这里,不少由于战争而耽误了青春的高级将领解决了婚姻问题。可是它却触犯了革命女将的安全感,毛泽东回忆说“我那贵妇人贺子珍就对跳舞不喜欢,她尤其对我跳舞这件事很讨厌……”当时史沫特莱的女翻译,叫吴光伟,年轻漂亮,长发披肩,气质高雅,会写诗,会演戏,因工作关系与毛泽东很接近。一天,毛与吴正在史沫特莱的窑洞里面对面谈话,贺子珍一腔怒火冲进去,向毛发火,又把手指划到吴的耳朵和脸颊上。吴也不买账,很厉害地吵开了。史沫特莱劝架,毛既扫兴又尴尬,赶紧把妻子拉回家。事后,吴毫不客气向有关方面反映贺子珍打人;康克清等女英雄极力支持贺。最后,吴和史沫特莱先后被“礼送”出延安;稍后,贺也经西安赴苏联,给江青腾出了位置。我乱想,如果当年延安不风行交谊舞,或者虽然风行,毛先生却不感兴趣,贺子珍就不会怒走他国,自然就没有江青日后的显赫,按照“红颜祸水”的逻辑,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有点两样呢?无从揣测;不过这种夫妻间扯不完的“官司”,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伟大领袖更人性化的一面,看到了延安那么神圣的地方也有醋坛子。世界并不大,人世更狭小,我笑了。

  可是那个“黑色的七月十五日”就让人怎么也笑不起来了。1943年的那一天,康生做了动员报告,延安各单位、各部门就开展了坦白运动和抢救运动。像开展劳动竞赛一样各单位比赛检举揭发的特务人数多少,有“照相法”,看谁像,就叫谁承认;承认了就上台坦白,结果大礼堂里一大半人都成了特务。体罚、刑罚、逼供信,作家刘白羽写:“我为了洗去我的罪恶,连骨头缝都掏挖净尽了,可是还不行,这怎么办呢?”他说“羞涩心加上耻辱感,使我整个灵魂都悚悚颤抖”,他差点一死了事。……这让人不能不联想起几十年后那席卷全国的以“革命”的名义出现的“红色恐怖”。把责任全推给康生有失公允,30年代初期的红色根据地不也搞过类似的对自己同志的“残酷镇压,无情打击”吗?这固然与环境险恶有关,可是最高领导阶层对读书人始终放不下心,怕也是个重要原因吧。不管怎样说,革命要流血,可是不该流同志的血、战友的血、同盟者的血;延安的遗产也是应该批判地继承的。

  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被那里的生气蓬勃所震撼,他问毛主席,历史上农民起义,兴也勃,衰也勃,你们怎么跳出这个规律;主席胸有成竹地回答说他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武器,这就是民主。共产党一定可以打破那个规律。说得真好。可是1973年,周总理陪同外国元首到延安访问,他“私下”去农家看望,却为那种极端的赤贫老泪纵横,连声说:对不起延安人民……历史有时竟是那么沉重!

  我女儿去年去了延安,她告诉我,宝塔山并不巍巍,延河水更是混浊;不过延安百姓倒是凭借着“红色旅游”的优势富裕了起来。小城里都开张了肯德基。我想到“肯德基大叔”成了革命圣地的荣誉市民,头顶白羊肚毛巾的延安人津津有味地吃着汉堡,就觉得历史毕竟是幽默的。延安也许不再神圣,可是她将会更加美丽!

  (6月4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