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岁前》是一本由许佳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250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五岁前》精选点评:
●忘了是07年31号还是08年元旦买于上海。当年还是在上海的公交车上读完的呢。
●她的书都看过
●晓畅清爽的文风。
●原来是几本短篇的选集,好在收了《租一条船漫游江南》,不过我已经没了看许佳的情绪了
●天才少女 无与伦比
●以前一直很喜欢她
●这个感觉成熟了许多
●我喜欢的
●看的时候一直在可惜我最爱的一位青春小说作家就这么长大成人了
●二十五岁以前想做的事想说的话,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青春活力。许佳、张悦然这一卦显然是比较好的。
《二十五岁前》读后感(一):无目的阅读
一直想买许佳的《租一条船漫游江南》,无奈也许是当初印的实在太少的缘故,始终未能找到。在读到《二十五岁前》的序言时,发现,原来就连写出那样一部游记的她也不曾留得一本自己曾经的书。这次终有机会在自选集里看到《租》,而且还被改回了原名《随波逐流》,好感陡然增加不少。
成年后的事,大学的日子,陪伴身边的朋友,公车上遇见的孩子,喜欢的歌手和游戏,看过的名著……这些事情我们肯定也曾经历过,却从未想过要把这样的故事和情绪说给别人听。
happy together 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法国电影,之前还不理解的情节在某个瞬间找到了出口,只是,就是不喜欢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爱情。奇怪且无意义地存在。
租一条船漫游江南,浪漫到甚至有点疯狂的举动。沿着江南的河道在铺着石板路的小镇兜兜转转,忽然很想在某个梅雨时节也去体验一番如此这般的漫游。
二十五岁前,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但更多的是等待我们去做的。
《二十五岁前》读后感(二):阅读,偶尔快乐,偶尔发呆
那是2006年的一天买了《有意义的生活》,说实话,书是没有看完的。再得知作者许佳已经是2007年了,认识了编辑时生,谈到他2007年的出版计划的时候,说到了一套作品选,然后在年末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二十五岁前》。
不过,看到这套书的时候,事情已经有了很多演进,在北京折腾了还不到一年的时生作为这套书的编辑,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所得,意兴阑珊的要离开北京,至少要离开现在供职的出版机构。不知道他将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新机构开始他新的编辑生活,也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样的未来生活。我们在我的办公室泡了茶,还说得过去的茶具,还说的过去的茶叶,你一杯,我一杯的,说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话。总之,还会有还说得过去的生活一天天过去,一天天到来。
昨天夜里,那些我崇敬有加的作品还在不属于我的书房中等待着我去接近,它们的内心肯定一如它们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已经过了焦虑地等待认同的世代,它们默默的存在,然后被会心的记起,或者被全无恶意的遗忘。那些被媒体和舆论堆积在我眼中的作品,已经尘封,我似乎能够看到他们即便是在几年以后都不会被人记起的伤心模样。
然后拿起了摆在床头的《二十五岁前》。看了里面的《随波逐流》部分,能够看得到许佳写作的真诚和技巧,能够看到她领着读者慢慢走过她走过的地方的样子,能够切身地体会到许佳有意识的放慢脚步,让我们这些读者慢慢靠近她眼中世界的样子。我呆呆的,文字在眼中流过,并没有太多意义产生。
对于一个以阅读为业的人来说,这样的阅读,轻松舒适,偶尔让人快乐,偶尔也会让我忘记了这是在阅读,而是在一个地方发呆。
其实多数时候,你都不能简单的把一部作品判断成好还是坏,这只是一部作品而已,她是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和她看到这个世界的好或者坏。内心柔软的时候也罢,内心淤积了块垒也罢,去看看吧。
《二十五岁前》读后感(三):二十五岁前的那台蓝色电冰箱
许佳的那本书,是从她25岁前就疑心已经是蛮大的后花园里,摘了几束她确凿喜欢的花花草草,包了起来,好象是为了防止喜气洋洋的外溢,再用滚金宽幅红腰封一扎,就变成这样一捧叫做<<二十五岁前>>的花束。
书是去年秋落时节,许佳给我的,见面时她和玛露露协调地各穿着一套网购来的日本女中学生制服,推推搡搡地挤坐在圆台面的彼端,因为那朵硕大无朋的蝴蝶领结很周到地悬挂在胸口上方那里,我就和煦地指出她们因此更象是国营县市级招待所里顶替进来的小服务员,每天应客人要求,急急踮着穿了布鞋的脚尖,到客房相帮送送热水瓶。当时她们的表情呢,就如同这张照片里展示的,
好象是被领导临时拉过来陪座,第一次见场面的那种小小的骄傲、小小的疑惑,并猜想着最终会有怎样的小小的回报。
说回那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随波逐流>>,03年单行本出版的
时候叫做<<租一条船漫游江南>>。虽然许佳写的是她十九岁那年,从8月7号到14号这个星期之间,自己从水乡人家租了一条机船,和小一岁的女伴进行的一次江南水乡的小旅行,她却是以写航海日记般讨人喜欢的风格讲述夏日里那次微小却隆重的消遣。读了许佳天真活泼的江南,在看几年后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同样忆江南,同样风景旧曾谙,便只能遗憾后者实在太拗,表达的野心大于写作的诚心。
许佳的笔触让人联想到一台天蓝色的冰箱,美国五十年代出产的那种,正面圆鼓鼓的,好像一颗发酵得体的主食甜面包所拥有的弹性凸面,可以由它进一步引伸出种种转瞬即逝的印象,比如:人间种种还没有吹拂到的天真-微微膨胀而没有威胁感-以RETRO出现的摩登姿态,等等。她就躲在冰箱后,以冰箱的视角讲话,想象着一个又一个因好奇来开启冰箱的人,被冰箱里面散放着一枚枚头一样小的西瓜和不能吃的北瓜,一串串等待着在油里深炸的臭豆腐,一叠叠从诸如锦溪,同里,周庄,东山,黎里等有着美好名字的江南水乡发来的明信片,一缕缕穿过时光的风而来的小姑娘间的闲话,一堆堆会因为温度的不同而变化着的种种可爱的叹词:‘哈哈,啊啊,哦哦’。。。。。。发出类似困惑一下,又随即心满意足到的表情。
小时候,家人会在烧饭时,等水收干块了的时候,及时地在湿润的米饭上放一碗诸肉饼子炖蛋那样的荤菜。每次等饭烧熟了以后,把那只碗取出后,米饭身体上就象文身一样地被留下一圈公章样的印迹。我本来对于盛饭这种事一概不热心,但是每次有这个印子的时候,我就会要求盛饭,为了可以抢先把那个圆圈挖出来,放到自己碗里,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可以暂时触摸到的未知世界的中心,实际又恍惚,遥远又接近。读许佳多年前的江南,就好象又寻到了当年迫不及待地要挖到那锅米饭的中心的心相。
另,<<随波逐流>>里的第二女主角严悦,应该就是书里另一篇里的那个玛丽同学,想象着小严拿到这本书时,第一遍应该是跳跃着看的,飞快地翻过一页页,一旦看到自己的名字,就立刻停下来,屏住呼吸的样子。
---------------------借题发挥分割线--------------------
书名叫做<<二十五岁前>>,很自然要引那些远离25岁的人掐指算一算,二十五岁前的时候,自己到底在哪里,干什么。无外乎为喜欢的人做出一些令人当时、令自己现在也微微吃惊的事情。这样的回望,就好像画家向观众们展示一幅伤感现实主义的油画作品,指指点点一番的解说后,观赏的人同情地点点头,参观完后就毫无留恋地走开了,而画家本人却将自己再次沉浸到创作时的那股惊涛骇浪中。然后再一次反问自己道,“爱情难道真是件只有到最终才有尊严的事情吗?”
《二十五岁前》读后感(四):许佳的佳作荟萃
许佳成名较早。1998年她的长篇小说《我爱阳光》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布老虎”丛书,名噪一时。在《我爱阳光》出版之后,她又创作出版了多部作品,题材多样,包括长篇小说,散文等。少年时期广泛深入的阅读为许佳打下了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之她目光敏锐观察细致,使得她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读来让人感叹:为什么寻常事物到了她的笔下,就那么摇曳生姿,活泼可爱。
收在这本书里的作品是许佳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她写学校生活,写身边人身边事,娓娓道来,情趣盎然。另有几篇偏议论的作品,也能独出机杼,写出新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篇散文《随波逐流》。这是许佳和同学租船游江南的实录,是青春写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少年许佳热情奔放,笔下汪洋恣肆,即使如她所说,偶或缺一点节制,有些罗唆,但这实在是白璧微瑕。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是满纸的灵气,也许更值得称道的,是她的真诚。这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很多作者、很多作品中一点儿也看不到,我们也许能看到技巧,甚至能透过作者的文字、言行,感受到作者出名获利的急切心理,但我们看不到真诚——相反的,写《随波逐流》的许佳是真诚的。即使在很多年后,许佳也可以靠这部作品笑傲众人。我觉得,它是一部可以写进文学史的作品,虽然它的体裁是散文。即使这一本书中没有别的作品,只有《随波逐流》,大家购买之后也会觉得值得的。
下面就是《随波逐流》的节选:
此刻我乘坐破陋的面包车,一路往高处去。的确这只能算作一个土包——从车窗望出去,坡度极其平缓地往下延伸到地面,一个人即便就此滚下去,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损伤。只见山坡上种满了橘树,一棵又一棵,连滚带爬,一直到山脚下。东山出的橘子,从前亲戚也送来过,我吃了不少。那叫做红橘,个小,没什么特别的好处,一瓣瓣吃下来,橘核层出不穷,多得就像银河系里的行星——我曾带红橘到学校里,分给要好的同学,大家比赛谁能创“发现橘核最多纪录”,乐趣无穷。虽然如此,红橘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橘子,正所谓名副其实,它是暖融融的深橘红色,正像小红灯笼。我望着漫山遍野的橘树,想象深秋橘子成熟的时节,墨绿的叶片衬着果实乡气而健壮的红脸———那时假如行车在这里,就会有热情的橘红色扑面而来,也许连风也被染红了,整个“土包”都是酸甜的。
橘树纵情奔跑到山脚下,就遇到了平原。树林在平原上摇身一变,成为鱼塘。我对江南乡间的鱼塘屡见不鲜,但是从没见过这样幅员辽阔的一整片地域中竟然肩并肩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鱼塘。极目远眺,银闪闪的水面由纵横交错的绿色田埂隔开,就像一袭珍贵的织物被卷成一卷放到山脚,接着滚铺了开去,也说不准究竟它有多大,总之是穷奢极欲地向远处铺张,明晃晃地一波一波,中间衬毛茸茸的植物,间或跳出来一幢黑瓦白墙的小房子……摊手摊脚地延展下去,一直到被水汽模糊了的灰绿色地平线上,也似乎没有止步的意思,让人错觉它腰一弯,顺着地球本身的弧度,汩汩流淌了下去。
我的目光顺着斜坡滑下去,在鱼网格的鱼塘群中,作跳房子游戏般地往远处单腿跳过去,一直跳到地平线上,溶化了——说不清那里水蒙蒙的灰绿色究竟是什么,只是很像长在水底的一大片水草,忧郁地摇摆着,往上,银白的天空是一个无边无际的鱼塘。好像有种玩具叫做中国盒子,就是大盒子套小盒子小盒子套小小盒子一直套下去——江南就这样富庶而绝望地被套在中国盒子式的鱼塘体系中,没有出路;江南摇曳着,很优越地占有这个水蒙蒙的盒子——就像人一样,有时候陷于某种境地而不需要寻找出路,因为可以满足。“故乡”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我收回目光,再照原路线放出去,跌打滚爬。滑下山坡……橘树——勇往直前……鱼塘——水汽浪花般拍上目光的脚背……地平线——在游乐场坐高空飞车似的突然笔直向上腾起……上面的天空。真是好风景。这就像给山路穿上一条绿色大裙摆的长裙子,裙子上装着巨大的、银光闪闪的裙裾,一直铺到天边。
《二十五岁前》读后感(五):随波逐流
认识许佳其人是在周嘉宁之后,豆瓣上的指示,我大概会喜欢上的作家。只凭介绍上说华师大中文系出身,就足以令我神采飞扬。这点与我对周的喜欢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我喜欢的作家,必定要有我所艳羡的生活,我所仰慕的城市。
也是相继看了周嘉宁《往南方岁月去》和《天空晴朗晴朗》之后才敢说这正是我喜欢的文字,温暖清新也正中那些少女时代无法表达的心事,之后愿意和她一起相信纯文学存在的必要性,相信纯真和勇敢。至于许佳,这本书选择从《天才成年后的二三事》说起,则明显是要准确无误的表明,这是成年后的故事。所以,如果说周的文字之于我的意义在于抚慰并肯定我的枯涩青春,那么毫无疑问,许佳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坚持这些信念并塌实的走下去,心平气和的走进青年时代。
许佳是个较真的作家,用她的话就是无论十年前还是今天,始终是有些自命不凡的。我认同她这样说,单凭她一再强调“最有意义的生活”,“最有意义的写作”。
“如果仅仅是重复,并且这种重复还仅仅围绕着自我,那无论写了多少,也是没有意义的。”赞叹她口出此言的勇气也不免暗自思量,怀疑尚存。毕竟“意义”是个过分厚重又过于模糊的东西,你所谓的“意义”放到其他人身上说未必就是“有意义”。这是一本自选集,精选了几篇散文小说之后就是《租一条船漫游江南》的游记。《租》的原名叫《随波逐流》,后为销售考虑而更改。这本选集之所以名为《二十五岁前》,应该也有类似缘由。
关于年龄。似乎二十岁之前考虑它都有些故作深沉的味道。以我今天太多幼稚想法尚存而过分狭仄的眼界去瞻望七年之后的二十五岁,或许更不足道也。其实细算下来,七年再久,不过一个等待北京奥运的时间。只消我们在闲暇之余去思考“我们会长成怎样的大人”之类的问题就打马而过了。
我最喜欢的女吉他手说,我们的性格,大多是在高中时代确定的。我喜欢这样的论断,也常留恋过去种种美好的小愉快并因此沾沾自喜。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年生可以持续多久。单纯的希望二十五岁前可以做到真正的自我收敛,内心沉静,这便足够。
关于天才。张爱玲在与我同样的年纪,写过一篇叫《天才梦》的文章,谈的是自己“天才梦”的破灭。许佳在第一篇引用吴虹飞的话说:“每一位天才总要到长大之后发现自己的平庸和梦想的艰难。”许佳是自命不凡的,就像她自己说的,高中时代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聪明、纯情、有理想、没见过世面、不够好看,也就是这样,怀揣着终未被磨掉的理想,学会面对现实。“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十七岁天才少女,没人再原谅我们疏懒,有时则有人怀疑我们狡猾”。
弱弱的说,从小到大,我就没做过天才梦,只做很容易就实现的梦,这样就会很容易相信,现实,其实和梦境一样亲善。
关于孩子。许佳所言,最有生命力的孩子就是那些能够专注、能够爱的孩子。她会忽然那么热烈的爱起什么东西,新鲜而有力,哪怕是站在拥挤的公车上聚精会神的吃一样东西。孩子之所以令人羡慕就是他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在什么都看不见的眼里散发出一种蒙昧的光,出起汗来,永远是粘粘的,散发出不刺鼻的味道。这种味道,一进入青春期,就会改变了。很久之前陈绮贞有首歌叫《孩子》,那时她怀抱吉他,微眯双眼,唱这首歌时是个满腹委屈的小女生。
十几年前,她是个孤独的小孩,不过容易相处。
关于夏洛蒂和艾米丽。相信很多人在最初接触这两姐妹时都还是小学生,留下的自然只是简单的情节。正是沉默寡言的勃郎特姐妹让很多人慢慢相信成长的意味。要聪明又要快乐,就是要得太多。如果妥协到最后只要精神上的快乐,又算不算真的快乐。
夏洛蒂是不完美的,她不够好看,于是会不快乐看到自己孤独的前景,胆怯、古板、敏感又不擅与人相处。过分要求自尊的人其实还是源于自卑——假如她美丽健康,她就会有好的多的人生,然而她触摸不到。
相比之下,艾米丽才是真正自由的。她不需要相信或怀疑,因为世界是她独自创造的。现实生活相对与她的天真执拗的强大气质不够亲善,她就照自己的逻辑建造一个幻想世界,以此赢得自由。她不加反抗,因为她有更强大完美的世界。只是,许佳依然会说,太像一首诗,就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快乐的人生。
关于江南。都说越是希望的东西往往越是难实现,有时也正是因了这难以实现而更显希望的珍贵。说到江南,从小就是令我魂萦梦牵的地方,却始终没能到达,神伤之余也只能暗自庆幸自己身上还有一半是南方血统,算是半个南方人。潇洒如许佳,坐着船漫游江南,韵味不凡的景致皆不曾错过。叹一句,有钱有心境真可算是人生最得意的事。
江南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因为一切都会让人太有熟悉的感觉,江南是所有人的后花园。
————————————————————————————————
二十五岁前需要完成的事很多,需要实现的是理想也是欲望。再次引用E.B.怀特的话放在结尾:“如果这个世界仅仅是勾人的,那就不用费神了。如果仅仅是挑战的,那也问题不大。糟糕的是我每天早上起床都会被改良世界的欲望和享受世界的欲望搞的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