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欲之港》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6 07:3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欲之港》观后感摘抄

  《爱欲之港》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Nine-Christine Jönsson / Bengt Eklund / Mimi Nels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欲之港》观后感(一):“这个晚上我们是先生和太太。”

  初看来,是一部的爱而不得的片子。

  “这个晚上我们是先生和太太。”

  她小时候家庭的破裂,跟陌生人走,被发现,被送入管教所。后来被一个个男人抛弃或男人的父母嫌弃,于是跳海,被某男救起,某男得知她的过往,也不能接受她。

  为男人多次流产而得不到爱的。

  《爱欲之港》观后感(二):波纹的光

  

下坠是可怕的

当失重被全部的重量所依托

你与真空摩肩接踵,

曾以为那些都是拥抱

逃离被遣回自己的家

回到母亲与母亲形状的孤独

与嫉妒;对于固傑的岸

每种流水都是罪过

你被遣回你自己的家

他们将他们剪下的

又塞回那片云

阿伽门农的死

是他们对青春的炫耀

爱情被你当做抗争

遇上一个幸存的人

他说着完全不同的声音

像这舞厅的空气,尚不分明

他赢下求婚者的战争

输掉的是波尔波涅和她的子宫

孤独不是岛上七年

“我们只是一天的夫妇与情人”

真实已然扣响苦甜

夜里密密吻你的齿。

今天的鸟儿明天离去

我就永远不会怨恨

因为世间独下坠是可怕的

你与所有的负责擦肩而过

而底下没有他接住你

给你一块拼图

金色的梦是那些流产

在夜晚的第一次哭声。

  《爱欲之港》观后感(三):光明的尾巴——《爱欲之港》

  熟悉电影史的老师们会鸡啄不断的教导我们:“那时候,全世界都中了新现实主义的毒……”说的是二战结束以后,意大利的导演们脱下了电影贵族般华丽的外衣,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

  1945年罗西里尼拍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7年维斯康蒂拍摄《大地在波动》,1948年德·西卡拍摄《偷自行车的人》;1951年德·桑蒂斯拍摄《罗马十一时》。短短数年间流芳千古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如同雨后春笋接踵而出。意大利成为战后世界电影艺术新的中心,新现实主义的风潮也迅速的向全球蔓延。1954年,伊利亚·卡赞拍摄《

  码头风云》,朴实无华的画面以及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再配合Brando的自然方法派演技,使得大洋彼岸的电影王国也有了牛仔和舞女以外的选择。

  作为一个时年29岁的导演,伯格曼不可能对这一风靡全球的潮流视而不见。事实上,这一阶段的他还在自己风格的形成当中,于是乎,《爱欲之港》作为伯格曼导演的第五部电影为新现实主义添砖加瓦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

  《爱欲之港》毫无疑问继承了新现实主义的许多形式特征,最显著的比如说关注底层生活的真实再现,朴素的电影风格:尽量用自然光,结构大部分为顺叙,少用闪回及倒叙等复杂形式,使电影真正回归生活本身。

  这种近乎偏执狂的冷峻拍摄风格多少让人想起了n年后的Dogma运动,有时候电影潮流这种东西还真的是古老当时兴,风水轮流转。但是这也造成了影片总体色调偏暗,尤其是夜景的时候画面更为模糊。而非职业演员生硬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使得剧中的重要人物Berit和Gosta的形象有点模糊不清。

  当然,伯格曼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它几乎每部电影都能打上自己的烙印而使之不朽,哪怕他还只是一个年轻而且平庸得可怕的导演。Truffaut说:“从来没有一个导演敢把镜头和脸贴得那么近的。”而实际上29岁的他就已经肆无忌惮的对准着演员的面孔,放大他们的表情。只是此时他还没有遇上Max,没有遇上Liv。

  剧情方面,一如既往地陈述着一个个生活当中让人沮丧甚至绝望的故事。仅有的一次闪回当中,Berit自小就丧失了父母双亲的爱。在伯格曼的世界里面,即使是爱也只能以恨的方式出现。看到这里,不禁涌起了一股伤感甚至是怜悯之情:这个人才只有29岁啊,怎么会拥有如此黑暗的心灵。

  让人欣慰的是,Berit和Gosta最终都在阳光明媚的港口上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一个光明的尾巴总算是伯格曼予以他的影迷们为数不多的希望吧。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欲之港》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