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17 18:5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有感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是一部由约翰·霍华德·戴维斯 / 伊恩·迈克纳顿执导,格雷厄姆·查普曼 / 约翰·克立斯 / 艾瑞克·爱都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精选点评:

  ●大概是“看完之后觉得世间万物都变得好笑了”类喜剧(比如Big Train)的鼻祖。

  ●sketch show始祖,终极段子手。那个笑死人的笑话真的很好笑。

  ●啊啊啊好爱这部剧<3

  ●阅,弃。

  ●我爱英国男神天团巨蟒!夏末秋的字幕大力点赞

  ●天底下排第一的喜剧。

  ●不知疲倦地发疯!

  ●只能说神奇 因为正常情况我完全找不到笑点 但是飞高了喝醉了再看...就是one of the best....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扯淡耍宝锋利尖刻,至今无见出其右者。

  ●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 Season 1 (1969)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观后感(一):很有趣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第一季》从形式上看类似于今天的电视小品,但它绝不受任何一种规范或模式的约束,我们从头至尾也看不到一个惯用的伎俩或模式化的重复。6个高智商活宝的创作灵感永远天马行空随兴所至,每一集的内容或破碎或连贯,可能是几个独立的故事,可能是几条相互交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堆毫无瓜葛的碎片。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观后感(二):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打三星不是因为不好,它的精华值得五星,但精华也许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观后感(三):巨蟒剧团的前世今生

  2011年,在看到古装电影《武林外传》出戏的现代词汇、借古讽今的戏仿桥段和插入的动画过场而开怀时,也许不少人会怀念全盛时期的周星驰。但有多少人能想到,这些在大银幕喜剧里已经司空见惯的后现代表现形势,始于四十多年前BBC一档深夜播出,经常被挤占时段的边缘小剧《巨蟒剧团之飞行马戏团》。

  CNN的追忆文章曾感慨“巨蟒改变了世界”。巨蟒剧团(Monty Python),指的是当年自编、自导、自演了这套剧集的六位年轻人组成的喜剧团体。这个名字,在今天不仅仅指向他们合作的四季电视剧和四部故事片,不仅指向成员们单飞后的作品序列,也不只代言喜剧的后现代面孔,而俨然已经被推崇为后现代的文化符号,有喜剧界的披头士之称。

  小品喜剧的诞生

  《韦氏新世纪英语词典》将“巨蟒体”(Pythonesque)一词收录其中。在英文俗语中,这个词指的是如巨蟒作品一般超现实的、出其不意的幽默。

  近来,有评论家认为,巨蟒剧团将一切嘲弄推演到极致的古怪幽默,在喜剧史上的江湖地位是值得怀疑;奥斯卡·王尔德以降注重故事线的佳构剧(well-made play),才是主流。巨蟒体只是一种讲笑话的方式么?巨蟒剧团已经过时了?回应这种质疑,就得问问巨蟒剧团的精髓究竟是什么,从何而来,又在何处得到传承?

  剧团兴起的六十年代,正是英国戏剧界时事讽刺喜剧风起云涌的时代。即兴的滑稽喜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在当代,集合了剑桥脚灯戏剧社和牛津讽刺剧社精英的“边缘之外”剧团,五六十年代之交在舞台上第一次突破了英国不讽刺王室和现政府的藩篱,并在表演中加入了大量超现实主义元素。

  而作为后辈的巨蟒剧团成员,除了美国人特里·吉列姆,其他五位格雷厄姆·查普曼、约翰·克里斯、埃里克·艾多尔、特里·琼斯和迈克尔·佩林,都出自剑桥和牛津的这两家剧社。他们1969年10月开播的《飞行马戏团》将这种夸张、荒诞、没头没尾、嘲弄现实的小段子合集搬到了电视上,电视剧领域的“小品喜剧”(Sketch Comedy)就这样诞生了。

  这部剧集共四季四十五集。其中,这六位干将分身饰演各种角色,从维多利亚女王到酒吧老板,从兽医到神父,从电视台主持人到二战士兵等等,桥段没有任何章法可言,也没有统一的故事线,贯穿始终的是荒诞与讽刺。虽然上了电视,剧集仍以舞台布景为主,小品、独白、动画、即兴演奏和文字游戏穿插其间。

  历史上最有名的鹦鹉

  除了上述几点,《飞行马戏团》在形式上走得最远的,是文字游戏,以及将日常生活中的古怪现象极端化呈现,这两点可能是后世承袭最少的。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死鹦鹉”的段子。

  新近上映的《里约大冒险》里的蓝金刚鹦鹉布鲁,不知道能不能压过那只“死鹦鹉”的风头。后者可能是四十年来最有名的鹦鹉了。维基百科给它开了一个词条。

  故事发生在一家宠物店,一位客人抱怨他半小时前刚买的鹦鹉在购买前已经死亡,是店员把鹦鹉钉在了杆子上他才没发现,而店员坚称鹦鹉只是在休息,然后两人陷入了一场文字游戏,大量英语中“死亡”的表达方式在两个人的机锋对峙中喷涌而出。

  日常生活的极端生产,有一个段子讲的是,有些人开始想在生活中扮演老鼠,电视台记者装扮成田鼠混入其中暗访偷拍,并请来其中代表自剖心声,那人在镜头前说,假扮成老鼠的时候才感到舒适安逸,电视台于是呼吁大家尊重别人扮成老鼠的权利。另一个段子,讲一个笑话作家写出了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看后必然笑死,无人生还,在战争中英国将其翻译成德语,作为“大杀器”对付德国人。

  笑、战争与死亡,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全然的无厘头没心肝的表达中,恍惚竟然有了哲学的思考维度。在这个意义上,电视剧作为受众最广的艺术形式,能学或者说愿意学巨蟒剧团在全然去道德化的讽刺中思考“上帝、时间与死亡”、“生存还是毁灭”的,以前寥寥无几,以后也很少有。被视为巨蟒体第一代表的“死鹦鹉”段子始终离大众有段距离,这正是巨蟒剧团身后事的吊诡之处。

  有趣的是,倒是一部美国电视剧《宋飞正传》(1989年),在情景喜剧和日常生活的外壳下,同样是将一切推进到极致以彰显现实的荒谬,同样看似无脑,其实在荒谬中进行无道德感的冷峻思考,还同样善用戏仿。

  在表现形式上,巨蟒剧团留给后人最大的恩惠,大概就是穿越和戏仿了。

  穿越,是指在古装戏里嫁接现代人的语言、逻辑和行为。剧团1975年的电影《巨蟒与圣杯》有了故事线,而无厘头依旧,没钱买马的剧组用椰子壳敲打声代替马蹄声,被人识破后,亚瑟王跟人争论了一番在温带的英格兰怎么会有椰子,运椰子的燕子能不能承受椰子的重量等等。后来,圆桌骑士们还在古堡里跳起了康康舞和踢踏舞。

  华语电影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周星驰。康康舞在香港古装片里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武林外传》里,无双说将地产商的鬼哭狼嚎剪到预告片里“有助票房哦”。这些作品在创作时,未必会想起亚瑟王和他的椰子。就像一个小服装店的老板也许没看过时装周,但这并不妨碍巴黎春季T台上的新款剪裁和流行色,在两年后经由一线和二线品牌传导到她店里的衣架上。

  至于戏仿,二十世纪最先娴熟运用的,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1922年)对《奥德赛》的现代重现。而在影视领域,将戏仿大规模作为讽刺现实的手段,始于巨蟒剧团。

  这是好莱坞滥俗救世主情节剧的冷酷对照。冷酷背后,是深深的悲悯。用尽力气将传统打得稀烂的,是传统最后的守墓人。粗俗市井、百无禁忌的面纱之后,是至为精英的探寻。观众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到现实,而是为了躲避现实。巨蟒剧团在这里主动与普罗大众拉开了距离。

  巨蟒剧团的遗产

  电视喜剧的主流仍是情景喜剧,而成功的情景喜剧在英国大多是佳构剧。佳构剧的结构完整严密,结尾高潮迭起,情节推动依靠复杂的巧合安排和情节之外的故事“前因”。言巨蟒剧团影响有限的论据之一,是佳构剧今天还是英国喜剧的正统,从1892年王尔德《温少奶奶的扇子》到1994年的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到当下流行的情景喜剧《冤家成双对》(2000年)、《布莱克书店》(2000年)和《IT狂人》(2006年),一以贯之。

  然而,且不说在当代戏仿已是喜剧的常规武器。上述三部情景喜剧没有一部没用到。在英国之外,《宋飞正传》全剧都是对超人的戏仿,主人公宋飞,是整天把超人放在嘴边,但拒绝成人世界、甘守肤浅幼稚的“反英雄”;而电影《大开眼戒》(1999年),电视剧《监狱风云》(1997年)、《火星生活》(2006年)又是全程对电影《绿野仙踪》(1939年)里桃乐丝“沿着黄砖路”、“跨越彩虹桥”翡翠城之旅的再现。

  再以英国电视剧史上的情景喜剧名作《是的,大臣》(1980年)和《荒唐阿姨》(1992年)为例。《是的,大臣》是佳构剧的范本不假,但没有巨蟒剧团在时事政治讽刺上的禁区突破,荧屏上怎会出现如此题材?没有巨蟒剧团在形式上的开拓,何来对戏仿时尚行业的《荒唐阿姨》?

  何况,英语中的“垃圾邮件”(Spam)一词就来自《飞行马戏团》的一个笑话。“这是一只‘前鹦鹉’”也成了英语的固定表达。还有以“巨蟒”命名的计算机程序和蛇化石。

  —————

  苏宛

  2011年5月20日·《文艺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