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机组乘务员》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6 06:35: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机组乘务员》观后感摘抄

  《机组乘务员》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米塔执导,格奥尔基·热诺夫 / 里奥尼德·费拉托夫 / 栗原小卷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组乘务员》精选点评:

  ●小时候看的印象很深

  ●去舱外修飞机印象深刻

  ●学生时代看过,当年的特效大片,有我喜欢的童自荣老师配音。当飞机安全着落后有句台词:请原谅我没有死

  ●通過這部電影,我才知道,蘇聯電影也是注重刻畫人物的。

  ●好像是翻拍的,以前看过的。

  ●这个国家就像这架飞机一样,解体了。缝缝补补并没有什么卵用。

  ●扯、乱、糙,前后脱节,生硬套路,既没惊心动魄,也没视效奇观,失望得很。

  ●真的好难看……

  ●小时候的灾难大片

  ●踏上飞机前我们各有各的烦恼,有各自的喜怒哀乐。可在飞机上我们所有人的人生捆绑凝聚在一起,只为活下去

  《机组乘务员》观后感(一):虽然过了20年了,对一些镜头的印象还是很深

  印象最深刻的是乘务员冒着生命危险,钻出高空飞行的飞机,修补机体上的裂缝,还有最后降落的时候机尾断裂的镜头,里面的特技效果在那个时候算是令人大开眼界了。另外我记得影片里的险情是发生在高加索山脉的某个地方,不是介绍里面写的南非。

  《机组乘务员》观后感(二):说一下大概的剧情吧……

  《机组乘务员》:禀性有异,对生活持不同态度;殊途同归,为事业都奋不顾身。安德列是国际民航大机组的机长,是个热爱飞行事业的老飞行员。几十年来他出航归来,老伴迎接他,得到的回答总是“一切正常”。这次回来,安德列听到了一个出乎自己意外的消息,心爱的女儿娜塔莎未婚先孕了。安德列生气之余,找到了使女儿怀孕的小伙子,可是责任在女儿身上,又是女儿不愿意嫁给这个小伙子。任性的女儿决定要把孩子生下来,今后还要安德列来带这个小外孙。这深深地剌痛了安德列,因为他最怕让他停止飞行。

  高级飞行员瓦连京性情温和、工作认真,为了和相爱的阿莉娅结婚,他放弃了莫斯科开大飞机的优越条件,来到阿莉娅居住的小城市驾驶小飞机。此后他一直毫无怨言地爱着妻子和患有口吃病的五岁的儿子阿利克。可他俩的婚姻并不美满,阿莉娅以为,她失去了去莫斯科的机会,丈夫又一心扑在工作上。最后夫妇俩感情破裂,终于离婚。没想到阿莉娅不通人情,在法庭上竟然提出不让瓦连京去看望自己心爱的儿子。[2]

  机组机械师伊果尔是个年轻能干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但在男女问题上却很随便,说什么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无忧无虑的人。很多姑娘垂青他,甚至委身于他,他也不愿建立家庭。年轻姑娘塔玛拉被安德列招来担任机组服务员。伊果尔看中了漂亮的塔玛拉,很快他俩幽会了。这次不同的是,他俩产生了爱情。有一次,塔玛拉来伊果尔家,遇见了伊果尔过去的一个情妇。塔玛拉感到自己受了侮辱,就和伊果尔分手。伊果尔多次向塔玛拉解释,甚至提出和她结婚,被塔玛拉拒绝了。

  安德列警告伊果尔改邪归正,不然就让他滚蛋。安德列又将瓦连京招回机组。这四个乘务员将共同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前往亚美尼亚,为专家、技术工程人员运送药品、食品,那儿正发生着严重的地震,他们还要把工程技术人员的家属及伤员撤回。这架飞机来到盛产石油的山区城市比特里。由于不断发生余震,附近一个炼油厂发生爆炸,泥石流夹杂着滚烫的石油向位于山谷底部的机场袭来。安德列机组用高超的技术,让客机顺着山谷滑翔,冲出火海起飞。在返回途中,机尾外壳板出现裂缝,飞机濒于坠落的险境,瓦连京和伊果尔拼死抢救,光荣地完成了任务。飞机最后顺利在莫斯科着陆。]

  春天又来临了,伊果尔和塔玛拉登记结婚了。失去家庭的瓦连京对娜塔莎母子俩非常关怀,生活将不会使他们不幸。瓦连京接替因受伤无法继续飞行的安德列担任机长,他们开始了新的征途

  《机组乘务员》观后感(三):还有谁记得《机组乘务员》

  大概是小时候看过次数最多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是前苏联70年代拍的,讲的是几个飞行员的故事。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每个人在生活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机长安德烈虽然已近退休年龄,但他热爱飞行,希望能一直飞下去。他在一次执行任务完成后回到家却发现,他的尚未成年的女儿已经怀孕了。瓦列京本来很有希望留在莫斯科,在大型客机上工作,但他为了自己的爱人来到外省,驾驶直升飞机。他们的儿子先天口吃,再加上瓦列京经常在外工作,夫妻两人的感情日渐冷淡,最终不得不离婚。机械师伊戈尔是一个花花公子,但当他最新的女友发现这一点并离开他后,他才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他们三人曾经共过事,瓦列京离婚后又回到莫斯科,加入了安德烈和瓦列京所在的机组。他们面临的任务是驾驶图--154客机前往苏联专家工作的南非某国,那里发生了地震和泥石流,他们需要把妇女、儿童和伤员撤出来。经过种种严峻的考验,他们终于完成任务回到了莫斯科。安德烈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再飞了,不得不接受退休的现实。伊戈尔又重新找回了曾经失落的爱情。而瓦列京则接替了安德烈的位置。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其中的灾难场面。地震、泥石流和油厂爆炸环境下飞机的艰难起飞,在幼时没有看过美国大片的我来说,自然是壮观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后来则慢慢发现,影片中那种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更令人感动。无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烦恼,他们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镇静、坚毅和勇敢却令人唏嘘不已。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没有嘉奖,没有庆功会,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安德烈每次执行任务完成后回家,妻子问他怎么样,他总是说“一切正常”,这次也一样。妻子追问他为什么耽搁了,他说“起飞时天气不太好”,如此而已。对安德烈来说,让他遗憾的是他不能再飞了。影片结尾,昔日的同行都来看他,树林里大家有说有笑。大家离开后他显得有点落寞,他抬起头,此时一架飞机正轰鸣着掠过他的头顶。这个结尾有点感伤。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虽然我印象里小时候看过很多次这部电影,那时候电视里好像也经常放,长大后却似乎难觅它的踪影了。问周围的同龄人,他们也都没什么印象。后来自己有了dvd,也开始收藏一些片子,但从未在谍店里看到过它,我也从没有抱过这个希望。确实,它太普通了,也许它只对我个人有意义。

  前两天去逛镇宇(已经好久没去了),却意外地在架上看到了它,我不禁“哦”的惊叹出声来。老板说片子进了有一段时间了,我激动地说这是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她笑笑没说话。也许在她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片子了。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好像一直在等待我的到来。买回来后立刻重温了一遍,过了这么久它仍然对我保持着强大的冲击力。自然,在看惯美国大片的我们看来,它的灾难场面不算什么(其实那个时候拍出这样的场面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它所蕴含的那种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却如好酒一般历久弥香。比起刻意渲染英雄主义精神的美国大片来说,要真实自然得多。

  我很少在后窗上发文,虽然经常来看。写这个帖子是对童年记忆的一个纪念,同时也是想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也从小就喜欢这部电影,和我共享同样的记忆。顺便说一句,给伊戈尔配音的童自荣也是我童年美好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机组乘务员》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