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是一本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著作,480.00元出版的2008图书,本书定价:66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精选点评:
●还有待改进
●爲什麽發了稿才成功看到……爲什麽好資料都是最後才找到……留著下次用吧。
●真实的历史照片~三寸金莲是真的好小,想象不出要经历多大的痛苦~看到清朝官兵照片,很现代,一直以为都是留辫子的~太古原来是家大型船厂~~~
●照片很震惊。需整理。
●本书所收照片的时间跨度从1860年至1930年,虽然并非专门记录老北京的照片集,但内中涉及到老北京的地方不少,如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照片、北京的全景图;约翰·汤姆逊在北京逗留期间拍摄的城市建筑以及从高官到平民以至乞丐的照片;托马斯·查尔德眼中的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建筑;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拍摄的老北京生活场景等;都是北京近代史地研究者与爱好者必备的第一手资料。
●在图书馆借书,看到这套摄影集。打开看,里面好多照片都和谢子龙“当历史回归彩色”馆藏展有重合,而且更详尽。比如北京南门城墙那张,我讲解了那么多次都不知道原来菲利斯比托拍的是由六张照片拼起来的全景照。还看到了三处信息跟馆藏展的展出信息有出入,等于说我跟别人做讲解的时候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有点郁闷☹️。
●内容啥的不记得了,只看了上册,历史的故事,自带味道。
●I am especially in favor of the portraits taken by The marquess of Zetland. His name is Lawrence John Lumley Dundas, was a politican and administrator in India, who served as Governor of Bengal from 1917-22. He was also an enthusiastic traveller and big game hunter and in the early 1900s travelled extensively through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图像内容还是非常直观的,能感受到当时的落后,无论是粗糙的炮台,还是尘土飞扬的京城大道,抑或是破破烂烂的莫高窟。其中的很多人物肖像的质感还是极为不错。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读后感(一):真实的历史景象
照片提供很多直观、生动信息,很多之前只见于文字的记载却在此书中活生生的体现,虽只是一些片段,但是足以串成一幅连环画。
书中关于城市的照片居多,以北京为最,这自然与当时的历史密切相关。仔细看了和上海相关的部分,照片还是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城市面貌、建筑特色以及一些生活场景以及大事件的记录。
图多字少,适合放松时翻翻。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读后感(二):随感
主要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建筑物照片,广州建筑十分精美,特别是内室,官员居家内部多挂书画,器物繁巧,黑白照更衬其典雅,外部花园用长方形,圆形还有八角之类的墙隔开。男性衣着更笔挺,会把脚上靴子(也不知道是不是)露出来,女性多用长衣遮住,且头饰低矮,整体观感上男性更加挺拔一些。有些墙镂空也不知道叫什么,上次去水长城也见到很多这样的。商人之类的,就上下一套,上面那件不如官员的长,想来是为活动方便,但冬季外面毛毡非常厚实,看着也蛮贵的。广州商业发达,巨富之流家中中式花园盆景众多,夏季枯荷下设,乱中取静,别有情意。
寺庙罗汉堂宝塔之类的都很漂亮,佛教文化不太懂就略过。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读后感(三):照片上的历史
相比于留在文字上的历史而言,留在照片上的历史,显得更真实。
一些信息:
2、广州,十三行样貌;旗昌洋行前后十年的变化;浆栏路;花塔;中式房子内景;种水稻的中式花园池塘;花船;
3,香港,帕西人(伊朗人);初建格局和1874年9月22日台风过后的样子;稻田中的“肯靠迪亚号”船(被台风吹到内陆);皇后大道;帕西人公墓;铜锣湾中国医院;
4,厦门:鼓浪屿上的共济会大楼和礼拜堂公墓;
5、福州:万年古桥;左宗棠办的福州马尾水师;天后宫
6,浙江:普陀山
7,江南:上海九曲桥,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提到陕甘同治回乱)、苏州河景观;嘉定孔庙;龙华塔;徐家汇法国修道院;吴淞铁路;法兰西外滩(中山东二路)
8,长江沿途:巫峡、汉口黄鹤楼;新式装备的清军和革命党人;汉口大火;重庆朝天门;
10,南部:腾越镇台将军刘万胜;云南大理、昆明、三塔;
11,哈尔滨:火车站;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读后感(四):看西方人记录的老中国
一直以来,以前的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始终是我比较好奇的一件事,每当在不同书籍中读到外国人写的和老中国相关的话题,都会反复看了再看,我始终认为,尽管西方人可能并不十分懂得中国文化,可是,他们的视角往往会比中国人自己看自己更加冷静客观,遗憾的事,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这类书籍并不多,我的好奇心也没有得到过充分的满足。不过,入秋以来与好书艳遇的运气实在是很多,几乎每周都在以各种方式得到向往的书籍,这里用艳遇,不仅仅是偶然相遇,还包含书籍的价格合理品相完好的意思,这其中就有一套西方人拍摄旧中国的图片册:《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虽然照片只是瞬间记录,可是将无数个不同的瞬间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串到一起,就是一部历史,那里面有战争有苦难有沧桑也有诗意,通过阅读照片看西方人眼中的旧中国,也是一种相当享受的阅读体验。
这套书分上下册,共收西方人拍或为西方人拍的中国老照片517帧,真的很厚很重很厚重,是2008年中英联合举办的中国老照片展的全部照片集,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到1930年结束。 对历史了解的话,应该知道,1860年的中国发生过多少事情?1860年之后的近百年里,中国又有怎样的巨变?这一年,好端端的圆明园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在这一年结束;有失大国尊严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不该签也签了。图片册从有如此多故事的这一年开始,并非偶然,而是图片挑选者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浏览过上千张照片之后确定的展出主题之开篇,贯穿展览的主线为改变中国历史的三大事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00年义和团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当然,照片又不只是这三大历史事件的还原,还有不少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题材的照片穿插其中,令旧日中国的历史更加丰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