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天》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11-11 23:4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天》经典影评有感

  《三天》是一部由Sharunas Bartas执导,Yekaterina Golube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天》精选点评:

  ●PN

  ●偶尔美丽。久则无趣。

  ●闲着就会很伤感,镜头美感加分

  ●訇然老厂崩,别殿笙箫起。看得不认真,看过留脚印

  ●越来越爱巴塔斯,一切尽在不言中

  ●沉默

  ●

  ●詩意。//靜默。//孤獨。//蒼白。//能看到Bartas一部完整電影我實在珍惜!何況女主是PolaX里我最喜歡的美麗姐姐Yekaterina Golubeva:)

  ●苦闷和流浪。“生命结束了,好好考虑一下吧。”

  ●不佳狀態下終於「掙扎」看完

  《三天》影评(一):无题

  这是一部写意的影片,如果你想在这里看到剧情紧凑、逻辑连贯,那一定是错误的。时间在这里属于导演自己,他有自己诠释时间的权力。其中印象最深的场景来自于两人在床上相拥,背景音乐是对面舞会的舞曲。在这里,两个年轻生命所承受的压力、痛楚似乎得到了释放。热闹的舞曲放大了这种感受。

  《三天》影评(二):考里斯马基的邻居

  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与巨大的国土之间,被白俄罗斯和立陶宛隔断。而苏联解体过程中,立陶宛是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1990年3月11日)。小国立陶宛著名导演沙鲁纳斯·巴塔斯的这部几近无对白的晦涩电影,就拍摄于独立初期。镜头下,两个立陶宛年轻男人,来到凋敝的加里宁格勒河港,邂逅了两个俄罗斯女孩。寒风凌冽的初冬,从泥泞的港区堤坝到有着值班室的破旧单元楼,他们不言一语地寻找着可以睡觉的地方。

  全片冷峻的气质,无疑让人想到北方不远处那位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他早期电影《坐稳车,泰欣娜》,也塑造了两个沉默的芬兰男人和陪伴他们的无聊外国女人。《三天》有着1990年代同质化的昏黄胶片色泽,角色们近乎无意义的行为时间,为解体初期的建筑空间赋予可供读解的政治趣味。而镜中单人床上相依的萍水恋人,以及镜外单声道喇叭传来的舞会乐曲,又为分崩离析时代带来一丝温暖。或许正因艺术作品带着的这种无奈情感,片中女演员戈卢别娃,现实中成了导演的老婆。再后来,她移居法国,演了卡拉克斯名片《宝拉X》,却在2011年早逝,原因不明。

  《三天》影评(三):渣译存档(一)

  两个立陶宛的年轻人离开自己家乡结伴前往位于苏联的城市加里宁格勒,两人想要做一段旅行。加里宁格勒这座城市是战后在遗迹上重建起来的,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在这座重建起来的城市中,工业林立,天空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阴影。在此外,他们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姑娘四处游荡无所事事,在这座缺乏生气的城市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避风港,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只能与一个个男子上床换取暂时的住处,漠然地温存之后又冰冷地分离。三人开始聚在一起,两男一女在片中的话语交流几乎从不提到他们各自的生活方面相关信息,就连身体语言也寥寥无几。我们所能见到的影像是平静无波澜的,像俄国的索科洛夫一样,导演巴塔斯同样喜欢采用无法辨别的背景音充斥观者的听觉,观众从这些声音里,能够得到暗示,在画面之外发生着某些社会活动,意味声长。在导演创造出来的影像中,一个浓缩的诗的世界展开,生活总是发生在摄影机能够捕捉的范围之外。

  以下是哈佛影片档案

  立陶宛导演巴塔斯在众多的东欧电影人当中,算得上是一位拥有敏锐视角的导演,他擅长表现苏联帝国倒塌之后的东欧国家面临的动荡余波,挖掘社会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刻画那些被生活毁了的人们。巴塔斯的作品基本是对岁月流逝的表现,很像俄国导演索科洛夫以及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那些被遗弃的人们无法抛下过去的时光,且拾不起对未来的希望。在这种绝望的境地,人们苦苦被命运驱使着只能艰难地前行,言语的交流在这里失去了任何意义。巴塔斯在电影中相当大刀阔斧地精简对白,只用极少地精心的台词,大部分时间是运用人物的手势动作,以及面部表情,配合背景风光的力量,达到一种极简抽像的方式。

  IMDB观者感言

  今晚我观看了这部奇特而又唯美的影片。这是一部对那些孤独人们生活的标注,以一个清晰明了的故事传达着思绪。片中加里宁格勒90年代早期的影像,共产主义的分崩离析的大背景,一直使我在观影过程中五味杂陈。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不禁询问自己:“我所能看到的是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天》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