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槟榔》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11 07:41: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槟榔》经典观后感1000字

  《槟榔》是一部由杨恒执导,田力 / 梁宇 / 吴敏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槟榔》精选点评:

  ●处女作有点岩井俊二的感觉

  ●玩风格而已

  ●大屌大胸多毛直男大宸事前说此片“具有原创性镜头语言,音乐好,总体比翁首鸣那片要好…”,骗炮事毕拔屌而去,当事人默泪床头,悔不自己

  ●06年我也刚上高一,不过我的生活里没有渔船和长堤,没有那么多待以虚度的时光。其实当时特别想爬上教学楼顶,看看长廊上摇曳的草是如何长,看看晚自习前每层教室的灯是如何亮。

  ●以前总觉得要发生一点什么事情,记录才有意思。但我们的日常就是平淡如水,反反复复。没有什么大不了,尖锐的事情也没那么多。以前也总觉得爱情要常想厮守什么的,现在觉得,要什么长久,见一天是一天,爱一天算一天。很多事儿吧,压根儿就没谱。国产电影,我居然看英文字幕才看懂。

  ●当时的影像有点粗糙,导演调度很厉害,缓慢的长镜头,源源不断的信息

  ●关于青春,杨恒的记忆是一群光着膀子骑着摩托抽着烟的少年。没有看到清晰的故事,却感受到一种情绪的表达。湘西炎热的夏日,少年的爱情如同汗水和香烟,咸湿又苦涩。那应该就是导演记忆中的样子吧…

  ●

  ●有爱情的片子总是能看得下去,虽然这是杀马特的爱情。刚开始俩男的,就看不下去,快进到出现女的才继续看完了。

  ●音乐很好,开篇很美

  《槟榔》观后感(一):《槟榔》观影感受

  写在前面:当时在2013年9月份,湖湘青年电影社组织了一场观影,第一次看独立电影,只能提供一些个人的视角。

  趁着记忆还温热,洋洋洒洒写下一些关于《槟榔》的观影感受,谁知一下还写了挺多,不过还是觉得下面几段更能完整表达我的想法: 昨天观看《槟榔》的时候,我终于又一次嚼起了槟榔。突然我尝到多年以前被甜味压倒覆盖的苦涩。我想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官体验就正如这颗槟榔带给我甜中有轻微苦涩的滋味。 影片围绕着几个湘西吉首小镇青年那平庸甚至乏味的青春期所展开。对看过小津安二郎、侯孝贤、杨德昌电影的人来说,长镜头的缓慢叙事、固定镜头的静态呈现已然是家常便饭。只是在导演杨恒对摄影的独特美学表达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槟榔》里除了长镜头、固定镜头之外的一种更细腻的生活质感。 终日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不去上学,不去找稳定工作,整天骑着摩托在城镇里晃悠。没事就去网吧打游戏,在河堤上抽烟发呆。当得知朋友的弟弟被打时,二话不说带上小伙伴们复仇。暴打他人之后便在昏暗的KTV里撕心裂肺的唱着Beyond。可以说这是所有生活在偏远小镇的那些普通青年漫长的、无奈的、有点不知所谓的青春的一段真实写照。

  其实我倒不大想用残酷、沉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们的青春,相反我在《槟榔》里看到的那一幕幕表面平缓流动的情绪和那些没有名字的男孩女孩间微妙的关系,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汹涌起伏的情感,看似微波轻柔的湖面,实则湖底有股涌动的巨大暗潮。也许在青春期里,我们消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意义的,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意识到。而导演杨恒却很轻巧地捕捉到了这些无意义的时刻,并用沉静、平稳的语言将这些时刻组合,令它们呈现出一种生活的意义——日常生活的的确确就是如此的寡淡且苦涩,可那些像槟榔一样有着淡淡甜味的时刻更值得咀嚼和回味。

  《槟榔》观后感(二):没有激烈事件的青春期其实很诗意!

  作为影像的《槟榔》是一部非常单纯的电影!《槟榔》是关于两个不良青少年无聊生活故事。与其他青春电影不同,影片《槟榔》没有阳光灿烂的青春故事,也没有热情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没有未来的青春肖像画。

  片中的男女主角没有姓名,他们的存在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形式,影片对话极少,以至于片中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被观众选择性放大。人物处于远景的拍摄范围内,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极具东方式创作神韵。如果观众心理敏感的话,专属于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内心故事也被观众深刻的体会到。

  很难说杨恒导演的《槟榔》没有受到侯孝贤的创作风格影响。影片拍摄手法单纯;几十个候孝贤式的长镜头像“槟榔”一样码放成一排,组成这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给适合他的观众消解,里面的故事和场面调度像极了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除了开始没有多久两个人在河边石头上抽烟那个镜头没有细节刻画外,其余的每个长镜头里都有精心的调度,戏剧张力十足!

  最让人感到惊喜的一场戏是片中低矮男孩把所喜欢女孩的自行车撒了气。一个固定长镜头,前中后景分明,三个不同的地点暗示了其关系的发展状况,前景青年男孩的预谋和女孩对已发生情况的未知,中景青年男孩的目的和女孩对已发生事情寻求解决方法,后景男孩“英雄救美”式的出现与女孩被骑摩托车的青年男孩带走,导演不仅再现了一个亲年追求女孩的智慧,并且运用了极其巧妙的视听手法让观众惊呼其手法的成熟。

  全片的长镜头基本以固定镜头为主,全景展示,只有3处镜头用了缓慢的摇镜,观众不注意也不易觉察,因此看片的时候有种远远注视的感觉,一幅写实的生活图景展现在了观众眼前,观众和片中人物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远远的看着他们的青春时光流逝,看着他们的小生活、小情谊、小爱情、小故事、小世界!

  而这种距离正是导演刻意营造的。一种对现实的再现,对现实的窥视,对现实的理解和感悟。长镜头更像是中国的一种影像化表达,它是现实的生活图卷,有着自古以来的东方神韵,西方长镜头讲究景别和运动,而中国的长镜头吸收了古典绘画的美学特点,将人物置于景之中,人物与环境与现实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变化存在于观众如何观看影片中的人物。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也因此距离让长镜头美幻绝伦,影像没有被打断,像湘西的那条河流默默的流淌,内里深沉悠远!

  《槟榔》作为杨恒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他拍出了那个时代湘西青年的孤独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但爱情又可遇不可得,青少年的迷茫感被导演用影像纪录在了影片中,朋友间的情谊、少年内心的空虚、他们之间的琐事都被观众以一种冷静的距离观看着!

  《槟榔》观后感(三):说说槟榔

  我愿意把这片子叫作青春片。我能肯定青春片和青春期有关,和性、冲动、叛逆、理想、荒唐、无聊、搞笑甚至磕药这种时髦的字眼有关,遗憾的是,这部片子里一点与此相关的酷意也没有,这么说吧,这片子一点也不酷,相反,它很闷。闷得像风景点旁被人忽略的毫不起眼的山峰,像大热天里被藏在柜子里的棉被,既无秘密可言,也不能提供什么听故事的好奇心,它像一段被遗忘的、没有任何可供骄傲的亮点的生活。

  而我喜欢它的理由或许是出于一些一厢情愿的观念:生活并不会制造出什么亮点来也不会有什么惊奇,所有故事都是假的,远离本质的艺术都是庸才的艺术......可能我一直对一个地处湘西的陌生小城里的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期的少男女们的生活状态有莫大的幻想与认同,我有时候会觉得,那种对我们处身的这个剧烈变化的世界反应迟钝一点的人,那种对自己的日子并无太多体察与反省的人,那种表面看起来懵懂无知并且都不觉得自己在忍耐的人,才真正具备坚韧和打动人的品质,才令人喟叹和深思。因为,他们是钻在青春期的里面的,像钻在一个狭长而无尽的坑道之中,闷热、黑暗,不知道前面有什么。而我从屏幕上看到过的大多数标榜青春的电影,都是已经苏醒了、抽身在外的人的一些得意风光的总结和相互采访,像一个荣归故里的豪门在炫耀曾经的贫穷痛苦,那些回忆无法不被装点得光彩十足和诗意盎然。我讨厌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谓青春激荡,像一本时髦杂志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一模一样的表情。在我看来,它们总是在青春期的外表面上绕来绕去,无法真正进入到细腻别致的体验之中。

  “槟榔”是一点一点、慢慢地进入到你的味蕾中的,你需要细细地咀嚼。它不会教给你什么感知“艺术”的优越感,它只能是经由发现才能到达的幽美无邪。我看见少女在网吧努力用普通话和陌生人视频聊天,看见在大堤上漫无目的小跑着的少女,看见少年在河岸边呕吐出宿醉的酒臭,看见灰暗泥泞快要干涸的河滩上,少年总是无法打着潮湿了的火机,无法点着他苦闷的烟...在那样看起来封闭的小地方,一个少年对少女的暗恋和追逐偷窥,仍然有着整个时代的混乱的烙印,有着欲望和纯真混合的美丽形状,这让你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如何打发漫长而并没有什么新鲜指望的青春期,你只要想到“打发”这两个字,就已经是苏醒的了,而“槟榔”中的人物都不是这样,都还正带着一些兴致和一些无聊无奈,游荡在我们模糊的梦中。摄影机冷静地交代给我们青春的另一种沉默的冷峻面貌,在我看来,比那些可以被喊叫出来的生生死死和痛苦还要残酷和本质------它不是要告诉你什么青春的道理,它是让你觉得青春毫无道理,里面凝滞着让人憋闷的麻木和空白,空白中显露出一点点温情,就像荒漠中石缝里的绿芽般让人心动。这种感悟甚至是超越地理局限的,想象在你度过的人生中,有什么是不曾被更大的时间之手拧出汗水来的吗?“槟榔”中的人们,总是有一种少年老成的外貌,一种沉默和忍耐的老练。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会是这样日复一日苦闷无聊,为什么一直没有什么等待中的变化发生?都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年纪,这会伤害他们生活的热情吗?他们不去言说和分析,只是每天骑着摩托闲逛在山路上,弄点小钱弄点小是非,下河或上岸,抽烟或发呆,无所谓满足和不满足,不离开这个地方,也没什么更大的刺激,没有什么希望和失望明白地暴露出来。我觉得他们老了和我也没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的命运真相。它不是那么悲哀,也不是那么让人绝望,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像口中含入一棵槟榔,酸甜辛苦,总是复杂得有点说不清。

  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的结尾。少女坐船离开这个江边小镇,仿佛带走了整个故事维系下去的动机,一切好象不曾发生就结束了。少年骑在摩托上,河岸高高在上,似乎离别的氛围一点也不曾带来什么令人期待的伤感,除了一丝异样的情调:远望去,少女沿码头的石级缓缓而下时,举在手中的悠然的小遮阳伞;船舱里,她在马达声中被催眠般地闭上了眼,一支烟还夹在指间,没有熄灭......或许在她的梦里,另一段生活正等待着她,而又一个白天,少年架车停在山路上,回到了电影最初的场景,他们脸上的表情,似乎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的痕迹,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看不到变化的生活已经熟练得像起床和睡觉......

  相关资料:

  幕后制作:

  杨恒的“别样青春”

  一部讲述不良青少年无聊生活的故事。与其他青春电影不同,《槟榔》里的青春故事灰色而慵懒,没有惨烈,没有激情,没有未来,但也没有绝望,仿佛他们本来就是这样。

  偷摩托车、抢小孩子钱、打群架、幼稚的恋爱,两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让导演杨恒拍出了有如风景画般的质感。影片里划船的场面让人一下子就回忆起夏日的午后。看不出未来的他们,对未来没有期盼,也没有焦虑。导演强调的是平和而不是绝望。

  片中与男友分手后坐船离去的女友,一副犯困的样子,让人感觉对杨恒来说故事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连接故事的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槟榔》的确是一部别样的青春电影。

  花絮:

  .本片在第十一届釜山电影节竞赛单元获得新浪潮奖,该奖与马来西亚导演的影片《爱情征服一切》一起获得,这两部作品各自获得了3万美元的奖金。

  .一部个人化的作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以至场工几乎都是杨恒一个人,所有的演员都是湘西一个小镇上的少年。

  .“湘西电影小组”共8人,来自州内各行各业,有电视台记者、个体老板等。其中,杨恒是导演。2003年,杨恒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创作了一个剧本。见到这个剧本后,本是朋友的他们萌发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想法。2005年,他们开始着手拍摄、制作,当年10月这部命名为《槟榔》的作品完成。

  .本片主要是以原生态纪实手法,表现几个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作品采用了前卫、时尚的拍摄手法,如电影全部采用湘西本地语言讲述;演员全是湘西当地群众,其中男女主角均是吉首市的高一学生;拍摄地选在泸溪县浦市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槟榔》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