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14 15:1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摘抄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一本由梁漱溟 / (美)艾恺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会好吗》精选点评:

  ●米国的翻译有时能让内容更确定,有时粗浅。梁老早说了,阶级矛盾不是中国的矛盾啊。。。浮动的阶级与松散的社会结构

  ●算是艾恺对晚年梁的采访录了,能够直接了解梁对那时一些人一些事的描述和回忆。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真是令人向往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办法不是在说服,办法还是在养成。”呵呵,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沉重的历史 静不下来的心

  ●还是被阉割过 读的外研社英文版 好多地方戛然而止

  ●怎么说呢,标题党~里面扯的有点多,有价值的东西少

  ●对民国历史和一些人物的了解有些帮助,对佛家和儒家的异同之处有所呈现。可读可不读。

  ●这个版本上的采访不全。

  ●思想家跟学问家不同,学问家他知道的东西多,他吸收的东西多,那么在吸收、多看、多知道里边当然也有创造,没有创造不能去吸收。可是在一个思想家来说,他不同于学问家的,就是虽然他也需要多知道些东西——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个知识,他也没法成为思想家——但是呢,他的创造多于吸收,跟学问家不同。那么,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是本着自己的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佛教和儒家的梁先生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一):未来会好吗?

  在这个严控流感病毒的关键时期,足不出户看艾氏此书也别有一番滋味。该书基于1980年艾氏对梁漱溟的访谈整理,并根据访谈的主题做了分类,主要包括梁氏对儒佛的看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评及对个人的一些说明。

  通过艾氏此书不难看出梁氏的思想- 思想上倾向于佛家,但身体力行者为儒家。儒家相信人,而品行、人格则是儒家判断的依据。对梁氏而言,最后的儒家名副其实。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二):摘抄

  他的思想非常通达,在杂糅和圆通这个方面值得信赖,将来我若想继续研读关于印度文化、儒家文化的东西,或许可以借助他老的著作。

  通达我是喜欢的,就是不断归类,归到最后只有一两个不能再细分的门类,而这两个门类是可以统率全体的。梁分得很好,且能宽容矛盾、冲突之处,不会被它们为难到。

  他的话听上去很好,不过其中一定有一些错漏,因为我自己知识的缺陷而没有注意到。不过反正目前是没有认真对待起来的打算的。较为突出的一处是在最后几页,说到女权,我不太满意他的态度,认为女人只是大小孩,使命就是生育,思考啊这类工作还是交给男人就好——在我听来很刺耳。另讲到,“办法不在于说服,办法还是在于养成”,就联想到某种厚黑学吧,乃至于是能够和阴险狡诈联系起来的,他思想中“术”的这一方面我也很讨厌。

  摘抄:

  23 一切的学习,实际上不单是一种因袭,不单是向人家学。一切的学习都有创造,都有自己的一面。

  203 中国的过去的几千年,过日子就是这么样子过日子,消极地彼此相安,而没有一种很积极的统治。它就是本着习俗,过着一种散漫的、和平的生活,散漫嘛就容易和平,和平嘛就容易散漫,换句话说,斗争嘛就容易造成团体,而有了集团就更容易斗争。所以中国人他不晓得什么叫“国家”,他只晓得“天下太平”。什么叫“天下”啊,天下是没有边的,“国”嘛就是有个范围的,国与国的对抗性,对天下没有。中国人啊,他总是梦想天下太平,他就是要过一种消极相安的日子,希望朝廷啊、官府啊不要多干涉我。

  217 离身体太近的好恶很难相同,超过身体的(心理)的好恶比较相同。

  221 “极高明而道中庸”

  “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247 办法不是在说服,办法还是在养成。

  17.7.22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三):"yes" "no" "maybe"

  最近看哲学比较多,中西的差异性从梁先生的语句中不难读出来,很浓厚的古人文味,大致上和我价值观相符,梁先生很客观,受王阳明的影响较大,接下来我也要读一读王阳明的书。 段落中一个个人名都被我记下,王心斋 程颢 陆心渊 伍观淇 马一浮 罗近溪 揣摩把玩回味,不亦乐乎。一个有意思的理念是说到中国是散漫而容易和平的社会,因为西方社会本来因为宗教的关系而有团体的习惯了,中国的老社会是缺乏集团的,它尽是家庭,家族,过去的皇帝,统治者,他最好的道路是不干涉老百姓的事,越是随他去,随他自己去生活,越好。中国的过去几千年,过日子就是这么样子过日子,消极的彼此相安。而没有一种积极的统治,它就是本着习俗,过着一种散漫的,和平的生活,斗争就容易造成团体,而有了集团就容易斗争。

  在我看来梁漱溟先生的理念,无疑是极具智慧的,对于儒家学说他的确很好的传承并发散下来,对女性的看法却有些勉强。 我不好评判他的观念,对于男女平等这四个字所发散的东西或是斗争都太单薄了或者说是太大 太空,如果改成平权会不会好些? 在书中梁先生引用说有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德国人,叫叔本华,他说妇女不像男人那样能够沉的住气,有点浮动。好像自然,天给男人的任务是创造,不要把创造指望于妇女。梁漱溟认为女人重要的阶段是生孩子,任务在于身体上,而男性的任务在于头脑,所以关于做学问,做政治家,军事家,女人都不合适。 我不置可否。

  读完此书我对耳熟能详的"三十而立"有了新的见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我们不好懂,实际上每一个阶段用的都不好懂,不能乱猜想。"十五而志于学" 好像还懂一点,"三十而立"那个立是立什么呢? "四十不惑"中的不惑又是对什么不惑? 而什么又叫做"天命"和"耳顺"呢? 想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我们都喜欢把任何事物引用到自己身上来理解消化它,这样说来它本来的含义似乎并不重要了。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也在不断的反思,我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被某种东西束缚了,十二年的应试教育造就了我思想中的一部分,幸运的是我现在开始明事理了,希望还不算晚。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四):会好的:分久必合,合而不分彼此

  梁漱溟闯入我的阅读视野是很偶然的事,一句“我生有涯愿无涯”吸引了我,于是看了同名书。之后和他结下了缘分,相继阅读了《梁漱溟传》(马东玉 著)、《梁漱溟说佛》(李璐 段淑云 著)、《吾曹不出苍生何》(梁漱溟 著),到了这本《这个世界会好吗?》已经是第五本书了。之前读了几本关于梁老或者梁老自己的著作,我对梁老本该足够了解,但说实话,直到读完本书我觉得我才算真正了解了梁老和他的思想。

  最后一节《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梁老说自己并非圣人,回顾一生,认为越平淡越好。通过艾恺的询问,梁老简略了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谈起了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也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人,若非知道梁老的成就和名声,谁又会肃然起敬呢?所以梁老跳出自身去评价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凡人。

  梁老自问自答,这个世界会好吗?会好的。当然会好,既然世界的思想最终会在充分交流下相互融合,那么世界人民也可以相互尊重,彼此友爱。现在世界一体化已经实际形成了,特别是在经济贸易上。虽然局部战争仍然不断,亦有言论说世界和平不到百年又将开启世界大战,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乐观一些,我们不要只看到竞争,合作也是无处不在,思想也在相互影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理性去看待他国的文化,而不是视为威胁,认为是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怀着包容的态度,一切不就好了吗?

  或许我们担心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梁老那般思想活跃,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自由开放的吸取,最终反而会被洗脑,而非得到成长。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迅速传播,可以说是给所谓的文化侵略提升了效率,不过更重要的是,各种思想会在互联网上更激烈的碰撞,只要我们不是只会储存信息的电脑,又怎会被洗脑?

  希望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愤青,为自己认同的事情据理力争,乃至破口大骂,但是随着年岁增长,又能够平和心态,如梁老一般,将平生经历好好消化,形成一种大包容之心,从而明白,世界会好的。之前的美好,局限于个人生活,是自己奋斗所得,之后我们不囿于自身,看待世界形势,人类文明是奔着美好前程而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