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尸人》是一部由彭韬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焚尸人》精选点评:
●讲冥婚和社会底层人的状态,其实更像一个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葬礼这种文化太具有研究价值了。
●三星半。沉默的焚尸人,看似对人生漠然,却因女孩学姐姐而唤起了内心的人性,但人生却到了尽头,之后进行了他之前看到的各种仪式。故事想法很好,但叙事较为拖沓,想当然的灰暗和悲剧色彩。
●观影环境真的很重要,音响一直嗡嗡作响,不知哪位大哥的脚臭味弥漫全场,身后人(看不清是男是女)的阵阵呼噜声,右排尽头的频频闪光灯,还有2位大哥的争吵,此次看片真是头疼欲裂⋯⋯⋯⋯
●比想的要好
●前面情节紧凑挺好看,后面略显拖沓,三星给题材
●虽然彭导演在巴黎献媚式的脑残问答会,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有3星的水准。反观电影来说,故事的选材算是国内独立电影里非常有新意的,但镜头过场过多的强调构图而忽略故事整体的流畅性,显得整部电影呈现一种矫揉造作的观感。甚至对话情节都是为了批判而刻意为之,只能说是“如父如子”的作品。
●死人周边产业展示,客观视角,道德困境
●2012金馬第二場。在他鄉看熟悉的文化,滋味不同。
●因为在西安拍的全篇陕西话我给五星
●[3] 選材特別,也有揭示社會底層生活面貌的意思,不過故事拍來無神無氣也無力,不要跟我數到去賈樟柯吧,去跳跳舞、放流行樂不算的啊,哈哈。
《焚尸人》观后感(一):和我乘白鹤去做个对比
两部都是天画画天资助的,也都在TIFF2012上映,我又是差不多连着两天看的,难免会做些对比。
整体评分的话我觉得差不多,因为两个电影其实很多地方来说是完全相反的。
焚尸人属于手法特别中国的,不论画面还是氛围,都是典型的中式艺术片,很沉重。构图和颜色,都是高浓度而沉稳的,特别工整。故事内敛而平缓,冲突都被缓缓的放出来(在保证速度不会太慢的同时),每步都很踏实。
而我乘白鹤去的手法几乎不像是一个国内导演拍的。随意很多,而且氛围也一直轻松。一个很容易被拍成太过煽情的剧本和题材,导演几乎是朝着反方向走,让人没有一处哭得出来的(因为稍一沉重小正太就会立即爆出笑点超可爱哈哈哈)。故事线也随意的到处晃,直到最后十分钟,小孙子突然冒出的鬼主意和老爷子突然改变出的同意。
两部都以火葬/火葬场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当代人对死亡的态度。我个人感觉讨论的都蛮有深度,很棒的两个case-study。虽然没感觉到需要满分的地步,但是4.x是绝对有了!中国地下电影现在拍的其实很不错嘛。:)
《焚尸人》观后感(二):焚尸人
不知道是不是资金的问题 我觉得剧本有一些问题 其实这片子题材是不错 展开了一个很少见的视角 冥婚的习俗让我耳目一新 但剧本总体是失衡不成熟的 后半部分很多地方很突兀稚嫩 显得头重脚轻 不知道是不是资金方面的问题草草收场
焚尸人与情人住在一个简易的平房内过着夫妻生活 固定镜头记录 二人吃饭说话 之间对话很少穿插着二人去歌舞厅跳舞 我记得有个镜头是二人坐着看别人跳舞 之后就转场了 后面又出现二人在舞厅跳舞的镜头 其实很多镜头只是起到了转折的作用 并没有考虑作为转折之外的的叙述价值 家里的环境与舞厅的搭配我也不是很喜欢 家的色彩和舞厅的灯光对比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如何 让我觉得别扭 觉得组合一块不合适 没有因为这个把焚尸人情感生活的戏剧性表达出来 当情人冷冷的说我和老公回老家了 其实这部分的叙事都太平了 焚尸人做着冥婚的勾当这部分 也不觉得他有多少愧疚 以至之后遇到对小女孩后的自我牺牲让觉得牵强 平静叙事是一种风格 但导演确实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在和小女孩的故事线之前是焚尸人去街道召妓的部分 在屋内焚尸人抚摸女人的身体 与在太平间抚摸尸体的脸 是一个片子中比较好的细节 很好的表达了焚尸人的心理 抚摸带有温度的肉体多么可贵 为简单的嫖娼带上了点形而上的味道
之后和小女孩相遇就是一个和钱有关的故事了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各种钱不够用 对钱的刚性需求是现实的 但导演没有很好的放到故事中 以致破坏了故事整体的结构以及意图 小女孩突兀的当了因为没钱当了妓女 之后焚尸人被抓 缴了钱从所里放出来 咳了60分钟的焚尸人最后终于病倒
而因为没有钱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在结构上好像完成了一个循环 似乎是一种良知的回归 但这样说来也太过勉强 因为之前也没多少对这方面的铺垫 焚尸人和小女孩好像被金基德射中一箭似的 后半段发生着莫名其妙的事情 但又不像金基德拥有的内在信仰 两人关系说是出于淳朴的道德友谊 我还真觉得挺可笑 一个乡村女孩因为没钱第一反映想到就是卖身 她能有道德去回头救焚尸人吗? 最后小女孩像受到了圣光的洗礼后 还为焚尸人做了场法事来超度他 让后半段这钱钱钱的故事来了次霸王硬上弓的升华
总体来说视觉新颖但故事把握能力不成熟 有细节但不能很好的为大方向服务 摄影全片光影柔和 和这平静叙述倒是很配 青灰的调子也很统一 视角加上摄影给片子添彩 勉强够到6分
《焚尸人》观后感(三):文化性被继续探讨的可能
在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片目中,中国大陆出品的并不多,对于国外的片子,不论是欧洲片还是第三世界的片子,观众都特别多,甚至许多都满场。而香港观众对大陆似乎不太感冒,上座率低,且在影片结束的Q&A环节里,提问者寥寥无几。提的最多的,也大概是“大陆拍这样的电影有没有什么困难麻烦啊?”“政府或者公安会不会干涉你们”之类的。
对于前者,香港人是悲悯的,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他们会想拯救和关心落后。对于后者,则是咬牙切齿,其实大陆人时常觉得没钱会被香港人看不起,此话不假,但其实有钱了也一样,因为有钱也是当官贪污的,或者做生意暴富的。总之就不是苦心耕耘,正经踏实的致富。况且大陆人到香港后,时常是节衣缩食后攒好钱去好好消费的。而且人好不容易出一趟大陆,旅行的状态自然很嗨,说话声音大些,精神状态不那么“文明的克制”,很容易被定义为没有素质。
素质,这个词好久没有提起了。谁提谁俗,谁没文化。
《焚尸人》这样的片子,很明显是走影展路线的。不过不必揣测导演的意图,导演彭韬在解答中提到,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他觉得不论主题还是视角都有可挖掘之处。片子本身也是好看的,从老曹凄凉的一生,折射出整个殡葬行业的形形色色。
影片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气场,当然也跟影片格调有关系,低照明高反差,精炼的语言,一场一镜,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冷峻的气氛下,却又常常迸发出笑点。
殡葬业的道士和一些仪式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毕竟传统文化被翻了个底朝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被植入的很深刻。隔着银幕去看这些花花绿绿的“做法事”,会有一种很荒诞的很诙谐的感觉。当然这也归功于演员,片中许多演员都是实际工作这行的,他们认真的在演,认真的在自欺欺人,那样子真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回到老曹这个人,他的职业被嫌弃,讨不到老婆,没有人跟他做朋友,都觉得晦气。这种人注定要孤独一生。但是按中国的习俗,这份工作又必须有人要干。透彻的看,老曹就像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替身。活得好好的时候,有钱有势,万万不会想起他,甚至觉得八竿子打不着;但一旦老了,病入膏肓,入土为安了,才会想起这么一出来。蹦得再高,也还是要落土归根。这很像以前听到过的一个说法:不管穿的再体面高档,包包背的再名贵,一张口说话,那口音,是改不了的,你从省会直辖市,还是二三线城市,还是乡镇小县,一下子就暴露了。乡音,改不了的。
片子最大的看点,就是冥婚。但究其冥婚这条线并没有很戏剧性的展开,影片也没有想很dramatic的窥探性的去揭露什么。只是一个边缘人活着的最后一百天的奇遇记。他遇到一个少女,在活着的时候和少女相互照顾,死去后,和少女的姐姐在阴间冥婚。纠结在这三人关系里的,是钱,是寻找。尸体保存费、火化费、住院费、手术费、冥婚对象介绍费等等等等。三千、五千、两万、“您看着那个意思给点就是”等等等等。殡葬行业终其一句,就是活人为死人花钱,给自己买个心安。心安理得,背负了很多道德上的责任,想卸下,却又不可。
片是好片,讨论的东西由一个人物牵引出的东西很多,包括社会化的传统的东西。当然也因为这个题材,肯定无法登“大雅之堂”。不过,静待导演在小试牛刀后,积蓄一个更有爆发力的现实主义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