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7 04:3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大全

  《城南旧事》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精选点评:

  ●看得叫人忧伤。气质上跟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点类似,品质上也不输于呼兰河传

  ●简单又不简单的童年,很经典~

  ●质朴悠扬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儿,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看完干涩的眼角有一团哀伤,怎么也滚不出来,郁在嗓子眼儿,又推回眼角,又郁回嗓子眼儿。这是在哀伤什么?这是谁的哀伤呢……

  ●有些事小时候我们未必懂。长大了,慢慢的知道越来越多,童年的心境却没有了。这本书也一样,小时候是看不太懂的,有了一定阅历后才知道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但是回不去了

  ●纯真总是会滴血的~

  ●在课本上看没有一点点感觉 现在读来 却感忧伤 很好看的一部书

  ●童年一去不复返。可对童年的回忆那么深刻,那么清晰。作者让我想起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无忧无虑,像鸟儿在天空恣意翱翔……

  ●最美的童年回忆

  ●很袖珍的一本。

  《城南旧事》读后感(一):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刚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学校讲座老师张立军的推荐。原以为它是温暖的、光明的、可笑的、稚嫩的、快乐的、美好的一本写童年的书。谁想到它是悬疑片、侦探片、智斗小三家庭剧……最后两篇才算在平淡中透着些许伤感、怀旧,回归我心中的正常。所以,它是一部出乎了我预估的写童年的书。但读到最后,掩卷长思,这么“跌宕起伏”的童年才叫人回味啊。

  小的时候想着长大,但长大之后还是觉得童年最美好。和谁都能成为伴儿,可现在身边的伴儿越来越少,才发现,越长大越孤单。

  想到作者和疯子、弃婴、盗贼、风尘女、奶妈成为伙伴,是因为她的纯真善良,正如小时候的自己。可现在选伙伴,也许是“条件”定的太高,猜疑、不安全感让可以陪在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有机会记录下自己的童年,希望永远不要忘记。

  《城南旧事》读后感(二):写得很好,但我不喜欢。

  简单说一下感受吧,上次读已经是小学的时候。说说感受吧:

  这本书用孩子的口吻写了成人的事儿,如果把这本书看作是《朝花夕拾》那种,可就错了。这不单纯是一本“稚拙”的书。每一个故事的选择,包括人物的设置,都是经过一个成熟作家筛选过的。以小见大的映射时代背景,是核心的感受;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条线引出一个关键人物,一个关键人物背后都有一段关键背景,关键背景都牵扯到一系列“旧时代的社会问题”,讲述完毕之后,林海音一拉线,故事收回来,用“孩子”的眼神在做总结“我还小,我不懂,但我真挚的眼神看到了世界的本真”。

  正因为如此,在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林海音的“企图心”。就是她不是在跟你回忆童年,而是在跟你讲述时代。原本心情轻松的阅读体验预设,发现不太对。老太太在角落隐现之间,都在告诉你人事沉浮变化沧桑,就好像他自己说的“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好像分不清好人与坏人”。一本回忆体的小说,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你要问我喜不喜欢,说严重点,我觉得小说写得很“功心”,不“真诚”。写的很好,但我不喜欢。

  但就小说来看,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情节得当,松紧适中,人物刻画尤为成功,每一个人物几乎都可圈可点。

  《城南旧事》读后感(三):城南旧事

  最初对这本有兴趣,是之前看微博关于中学教材删减的变动,发现当年上学时候很多课文都没有了,看到这篇想说了解下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学什么课文。

  没想到不当学生多年,以社会人的身份再看课文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上学的时候当做任务,人生阅历有限,教材这种东西完全不是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的吧,更谈不上喜欢了。突然兴起了把当年学过的节选都找全文来读读的想法。

  (完全看不下去李娟之类,莫非我是需要代入感的地域偏好?那本文盲是不是可以从老舍入门一下京味儿文学了...)

  身为城北人民对虎坊桥哈德门西交民巷这些地方并不熟悉,很多都是成年以后才去过,但并不妨碍对胡同童年生活的感同身受。

  《惠安馆》这篇读到一半才想起,惠安就是我去看过洗牡蛎的那个福建惠安。是不是每个小孩童年里都会有一个被家长危言耸听用来吓唬的疯癫传说?真相背后不过也是各有可怜的普通人罢了。

  《兰姨娘》是最有意思的一篇,看小姑娘为保家庭和谐努力撮合潜在威胁的时候真是忍俊不禁。

  《驴打滚儿》前文中并不可爱的奶妈也有了自己令人同情的故事。家里雇了保姆接触了这个群体,才知道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生计离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生活在别人的家庭里,那种分离之苦,佩服和心酸的同时,跟主顾之间既是亲密无间又永远无法成为真正家人的那种矛盾感,非常写实了。

  最后一篇后劲儿太大,父亲离世,小孩子失去了与世界最后一道屏障,被迫硬着头皮学会一切之前不需要承担的事情,才是所谓的成长。

  《城南旧事》读后感(四):重建回忆:观察童年的成人视角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法兰西学院课程之“长篇小说的准备(一)”提出“素材不应该取自过去,而应该取自当下”。然而,这样的即兴写作并不适用于传记小说,如《城南旧事》。一方面以儿童的认知视野不会考虑立传,另一方面即便有日记等记录当下的书写,但写作技法的青涩与内容的生疏不足以化为书写的本体,而仅作为一种辅助后来书写的参考。但正是由于成人视角的观察手段成就了《城南旧事》独特的童年书写。 一、时间-心灵 本书共五篇,以时间为顺,刻画了英子的心灵成长史。 《惠安馆》一篇,英子尚未上小学,所受教育由爸爸传导,如描红“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因此,英子大部分时间用于玩耍,即和“打花鼓”的妞儿、“疯女人”秀贞相处。她不仅仗义善良,赶走欺负妞儿的人、不顾他人闲话和秀贞讲话,也敢于探究、勇于行动,查出妞儿的身世并让她和生母秀贞团聚。此外,与妞儿的嬉闹、偷金镯给秀贞做盘缠等细节也折射出英子孩童的无邪与单纯。 在《我们看海去》中,英子以“我们看海去”这首短诗鼓励了陌生人打定主意要供弟弟出国,这表现了英子的阳光与向上。另一方面,文章末英子在知道陌生人被抓的悲剧后打算写“我们看海去”,折射出英子对“好人与坏人”的理性思考。 《兰姨娘》篇,英子目睹父亲和兰姨娘的不雅动作,为了化解家庭危机,做了兰姨娘和德先叔的媒人。可见英子通过此事,从旁观者的视角玩味并参与了家庭、婚姻与爱情的复杂关系。 《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两篇构成家庭悲剧的对偶。前篇围绕从旁观者视角叙述宋妈丧子的悲剧,后篇则是自身视角下的丧父悲剧。由对他人的同情过渡为对自身不幸的反思并成长,这是英子心灵进化的一大标志。 二、空间-身体 身体对空间的占有,即是身体主体表达和空间客体衬托的表现;同时身体亦由空间生产并塑造。 英子一家人北迁北京,最显著的生活差异即在语言问题上。如同样是“惠安馆”,操闽语的父亲说“飞安管”,母亲说“灰娃馆”,顺义县的宋妈说“惠难馆”。第一篇中,疯女人秀贞总是出现在跨院中(让人联想到《简爱》(Jane Ryre)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一方面隐喻她封闭的内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农村作为熟人社会(《乡土中国》,费孝通)的“家丑不可外扬”的社会形态。这亦解释了秀贞未婚先孕所生之子弃于城门下。 从北京的住宅到新帘子胡同的切换,拉开了本书的第二章,而英子的新住所本身就是巧妙的隐喻。 《我们看海去》中的空草地,草比人高,是放赃物的地方。一方面空草地的普遍性不易使人起疑心,另一方面,草地提供了隐蔽的可能,外加旁边骇人的鬼屋,使得普通人不会踏入此地。如鲁迅先生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兰姨娘》中,兰姨娘的年轻火辣不近体现在我和她乘洋车的“舒服”与母亲的“拥挤”截然不同,也体现在她在卧榻上和父亲抽大烟并发生不雅举动。 至于最后两篇,前者宋妈进死胡同找闺女和我在台上唱真正的毕业骊歌都暗示了结尾的悲剧。 三、互文与隐喻 《城南旧事》中的互文和隐喻并不少,本文仅举个例。 第一篇秀贞等大学生六年但不归,可与 《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互文。第二篇《我们看海去》中天空和大海的“海天一色”在此处隐喻了人世善恶之复杂难分。(There is no good or evil but man made it.)第三篇《兰姨娘》对女子反叛传统、追求爱情自由的人物塑造,不难使人联想到《雷雨》中的周繁漪和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第四篇的《驴打滚》,如其标题,有三重所指(signified),其一是宋妈之夫“黄板牙”带来的驴在地上打滚,其二是小吃“驴打滚”,其三是宋妈遭命运打击之无奈。最后一篇以父亲所植垂落的夹竹桃喻父亲之去世,让人涕零。这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形成对照。从整体上看,《城南旧事》如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但文体异也。 正如本书出版后记所云,“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如果说回忆童年有诸多方式,那么以成人的视角重写童年可能是最浪漫、最堂吉诃德式(Don Quixote)的。城南旧事9.0林海音 / 201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