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箭穿心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27 02:4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箭穿心读后感100字

  《万箭穿心》是一本由方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箭穿心》精选点评:

  ●字字泣血。

  ●苦。

  ●一提到新写实小说,马上就会想到方方,倒没看过更有名的《风景》,对《万箭穿心》印象极深,17年暑假读的,现在还有余波回荡。《春天来到昙华林》里的同性情感,让我有种异样的感觉,心里似乎有枝狗尾巴草在瘙挠……

  ●昨晚看的,把万箭穿心放在最后看,看完一晚没睡好

  ●各自却有各自的悲剧。

  ●看得非常生气,人的命运如果可以这样随意被语言捏造/篡改/涂抹,人生还有什么指望?作家的心在哪里

  ●书中的小宝比电影里的还气人,电影中建建比书里少了些许深情,只有宝莉,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让人怜惜。

  ●《出门寻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不要痴心妄想的改变什么,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万箭穿心》,改变还得提前做,不要等到无法挽回时,那一切显得晚了许多,而且可能会成为恶的缘由。 《断琴口》,一次偶然事件引发的悲剧,围观群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出门寻死》就是中国版《逃离》哎。方方绝对是新写实主义作家中的佼佼者,每一个日常场景,每一处情感细节,都来自于生活中切肤的感受。《万箭穿心》最好。故事中的女性角色总是在家庭的底层,面对自我否定,还好她们最终坚韧而有力量。

  ●方方的中篇小说真的很好看。本书收录有名作万箭穿心,是方方笔下典型的武汉女人故事,然而同类型最优质的还是出门寻死;中北路空无一人是男人戏,然而方方下笔落落大方;相比起来琴断口就平庸得多,方方写言情不如叶兆言

  《万箭穿心》读后感(一):万箭穿心

  生活不易,万箭穿心,怎能习惯,太苦太苦,一个女人的悲欢人生,还是觉得她太苦太苦,也有太多无法理解的事情,她竟然可以这样活,不禁联想到生活中周围的人们,许多人们,都在艰苦的生活,有时候,习惯了苦,反而以苦为乐,人生啊,总是这么多样,观照自己,观照别人,珍惜拥有的。不论怎样,生活不应摧残人心,最重要的是有爱,是爱和被爱。她的儿子与公婆太让人寒心,而她自己,不能说是性格问题,也不得不说有性格原因。人生百态,这个故事,很生活,很真实,很万箭穿心······

  《万箭穿心》读后感(二):636.20.17《万箭穿心》—方方。

  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小小的一颗心被万箭穿过是什么感觉,为什么它还在跳动? 当所有的恶意化作利箭射向李宝莉,她反击以满身刻骨的伤痕,只要精神不死,纵使万箭穿心、支离破碎,也能熬下去。 但是对读者,这些真的好残忍,你就看着李宝莉被背叛被误解被儿子憎恨被赶出家门,那种无法冲进书里摇醒她的无力感太让人烦躁了。李宝莉当然不无辜,她间接害死丈夫的负罪感,让她急需身边人的“蹂躏”,越无情她越舒坦,但作者让儿子被恨意蒙蔽心灵,亲手将母亲赶出家门,这个处理真的要这么绝吗?儿子是她的命,早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李宝莉考虑的就是后代智商问题,这样一个被珍重的儿子,因为母亲平日对父亲骂骂咧咧,因为她间接害死父亲,就可以无视她数年自苦的赎罪,无视她是称职的母亲,甚至将她赶出家门流落街头?作者你哪怕留套空房子给李宝莉也好啊! 也许艺术的创作总是追求冲突尖锐,也许是想给李宝莉扎上最重的箭,然后看着她 人到底还是独立的,当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都弃她而去,反而更剩下铮铮铁骨,枯黑的一身硬骨头,愣是在人世间戳破一方天地,任你周围狂风暴雨,这身骨头兀自巍然不动。 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对待生活要小心了,穿心而过的万支利箭上冷冷的闪着光,你若不留意会以为那是光芒万丈。

  《万箭穿心》读后感(三):方方笔下的一类人物(20170423)

  方方笔下有一类人物,比如《出门寻思》中的何汉晴、《中北路空无一人》中的郑富仁、《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

  第一,他们都处于社会底层。“钱”总是牢牢抓住他们生活的命门,让他们一刻不得喘息。何汉晴因为穷,一瓶蜂蜜就是奢侈,郑富仁凑不齐父亲住院的费用,李宝莉十三年奔波于汉正街当扁担,甚至要卖血换钱。穷,使得他们的人生少有回旋的余地,原先他们穷得平常、穷得稳定,而一旦稍有变故(比如郑富仁父亲的意外,李宝莉丈夫的去世),平衡打破,生活立刻急转直下。

  第二,他们都有极其强悍的性格。不服输、不怕苦、敢爱敢恨、任侠仗义,这是他们好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暴躁、粗野、控制欲强、有时比较狭隘,加上他们文化程度往往不高,因此又很容易在有点文化的其他家庭成员面前碰软钉子、吃闷亏,做得多,又常常说错话得罪人,使得矛盾更加激化,内心愤懑与日俱增。

  第三,他们坚守某种原则、理想、身份。虽然出身草根,但他们绝不是狡诈奸猾之徒。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绝对律令”驱使他们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委屈。虽然一家子都不待见他,但何汉晴还是做牛做马,就算出门寻死一场,最终还是要回来。“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这一场累?……可能人就是得把他这一生该受的累受完,才能去死。或许只有那时候的死,心里就会塌实,就不会像我今天这样左右为难。”这是何汉晴的人生观。何汉晴毕竟不是理想主义者,她的出门寻死不同于娜拉的走掉,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抑郁、痛心,她一直被裹挟在这种生活之中,按照这种生活的逻辑去思考,所以不论如何,最终还是得乖乖回到生活中去,认命。郑富仁是他父亲的精神继承人,只不过原先工人阶级占领的中北路现在“空无一人”,老一辈的价值观到了郑富仁这一辈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好人难当,但是“道理就是道理,没得人要也是道理,当剩饭也好,当猪食也好,都是道理。你这辈子,事业不成,我也想得通。不怪你,这时代有问题。但是你起码给我做个好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做一个正经人。你不能一头都不图。”父亲的话是郑富仁这类人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何汉晴也好,郑富仁也好,他们都十分确定自己的位置,生活虐我千百遍,我还是认命,低着头朝前走。

  这种命运观到李宝莉这里达到一个新高度。十三年的眼泪,换来的只是亲人的背弃,根源却在自己。怎么办?李宝莉固守着在她看来不可动摇的真理:她是小宝的妈;她要为马学武的死偿债。因此日子过得再苦、再难她也能扛。但与何汉晴不同的是,李宝莉最终离开了“家”,不是她扛不住,而是她看透了:“小宝的妈”毫无意义,马学武的债已经还完。“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得要走完它”。她要离开这个“万箭穿心”的旧家,去活自己的人生。比起何汉晴和郑富仁,这个活出新命运的李宝莉,更加光彩照人,因为这是平凡庸常的我们难以做到的。也但愿万小景和建建把她抓得牢牢的,因为我们心疼她。

  《万箭穿心》读后感(四):江边的西西弗

  (一)

  记得第一遍看《万箭穿心》是在2012年11月。当时电影刚上映,因为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宣传,要跑很远才能找一个有排期的电影院。

  国产电影每年产量很高,但佳作顶多一两部,2011年的《钢的琴》、2013年的《大明劫》、2014年的《绣春刀》以及2015年的《大圣归来》,加上2012年的《万箭穿心》。

  这些电影口碑好,但也称不上经典,不过比起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都好出太多。

  电影烂一方面怪题材或者剧本,另外就和演员hold不住角色,演技差有关。有的演员你实在看不出在演什么,一出场观众的尴尬症都犯了。

  比如最近Angela Baby出演了《独立日2:卷土重来》。给她的戏份也不少,但是她的演技似乎还是打酱油合适一些,倒不如QQ和蒙牛的植入广告给人的印象深刻。

  有人在微博上做过小调查,问你觉得中国哪些演员的演技很烂?

  下面的评论举双手双脚赞同都不够:邓超、黄晓明、杨幂、Angela Baby、唐嫣、李易峰……这个名单可以列好长好长的一堆。

  似乎还是我们的公仆干部们更懂得如何在镜头前演戏。

  (二)

  还没有去过武汉,于是两个武汉本地作家,方方和池莉的小说就构建起了我对武汉以及武汉女人的多数想象。

  同样都是写柴米油盐,讲人情冷暖,池莉着重于武汉的风土人情,方方则更显现实冷酷,《万箭穿心》原著小说算得上代表作。

  方方的小说原著与电影有几个不同。

  首先,电影里只有男一号马学武的母亲搬到了他们的新家来住,而且这个老太的性格也不是特别刻薄弯酸;小说原著里搬来住的是马学武的父母,而且极其冷漠,只知道找李宝莉要钱。

  其次,电影的男三号建建在批发市场收保护费,中途因为打群架坐了十年牢;小说里的建建因为急需钱给母亲看病替人顶罪坐了十年牢,出来后当年犯罪的人发了大财,给了建建一家酒吧算是补偿。

  第三,电影里面的男二号,李宝莉的儿子小宝提出让母亲搬出房子是在高考结束后;小说里面李宝莉一直把小宝供到大学毕业,结果每月收入过万的小宝贷款买了一栋别墅,需要卖了房子去给首付。

  这些不同让小说与电影有了明显的差别。比较而言,电影时间段,需要把很多情节杂糅在一起去释放冲突,过于跳跃和直接,而小说在整个故上更合情理,张弛有度。

  (三)

  武汉三镇是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可这城市越大,偏偏留给李宝莉这种底层市民的生活空间越是狭小。

  小时候连红砖房都没住过,所以李宝莉的人生愿望特别实在:自己的家里能有单独的水管,有单独的厨房,有单独的厕所……

  不管后来的李宝莉多么自强自立,但在故事一开始,她底子里还是个家庭主妇的形象,在批发市场做事也完全是打发时间,顺便挣点菜钱。

  丈夫是家庭支柱,妻子负责家事。李宝莉把现在寄托在丈夫身上,未来寄托在儿子身上。

  托丈夫马学武在国企当厂办主任的福,李宝莉的房子梦想解决了,还是临长江带电梯的。

  这个时候,即便是听到“万箭穿心”的不吉利说法,李宝莉的内心也是“我是不是一步登天了,我的八字哪一笔转了运?”,喜上眉梢,好不得意。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被罚把巨石推到山顶,快要到顶的时候,巨石就会滚下山去,一直滚回山底,西西弗斯不得不重新回到山底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没有完结。

  搬进新房的李宝莉原本以为苦日子熬出了头,实际上却已经走上了人生的最高点,之后便是一路狠狠地摔下来。

  (四)

  李宝莉人生的滑落,也许搬新房前就开始了,也许是住进新家当天马学武要跟她离婚的时候,也许是打电话举报偷情的马学武嫖娼的时候。

  总之,一旦轮盘开始转动,就再也很难回来原来的位置上了,一个表面和睦的家庭就该彻底分裂了。

  在马学武跳江自杀之前,李宝莉一直在“自作”,所以马学武死后的“自受”并不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当然,这些“自受”看上去很多都是外人施加的,比如公婆和儿子的冷漠。李宝莉的日子过得很惨,但如果站在每个人的位置来看,好像谁都没有错。

  公婆和儿子小宝都没有经济来源,这个钱只能李宝莉去挣;公婆在乡下做过教师,李宝莉文化水平低,需要公婆监督小宝的学业;李宝莉只关心小宝作业,没有在乎儿子过得开不开心,也没在乎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小宝不爱搭理她也不算是故意的。

  在众多负担之中,最重的还是养家糊口。所以李宝莉不得不自己肩扛手挑地推动生活的巨石,开始了自己在汉正街批发市场做扁担的工作。

  都说上坡容易下坡难,好在李宝莉并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人,很快就习惯了从家庭主妇到劳动苦力的角色转变。

  除去春节,李宝莉都在起早贪黑地挣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就在这段长达十年的劳苦日子里,李宝莉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犹如英雄人物历尽千辛万苦的觉醒,人生又开始向上而去。

  (五)

  李宝莉是个大处较真,小处粗忽的人。

  在李宝莉眼里,马学武是个窝囊的男人,翻不了江,倒不了海。其实她没有想过要换个更男人一点的男人,也没有想过要打破原来的生活。

  可她并不知道自己对马学武“恶语相向”会带来什么,没有细想马学武多么在乎自己的尊严。很多小问题她都不过问,也没有想过,而正是这些小问题累积起灾难性的大变化。

  李宝莉料不到曾经跪着求爱的马学武会要求跟她离婚,更料不到马学武还会选择一死了之。

  李宝莉不像她的闺蜜万小景,不管自家男人在外面如何鬼混,只要把她的花销给足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李宝莉眼里容不得沙子,关键时候脑子里也转不过弯。

  她以为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丈夫,事实证明这样会摔得很惨。

  李宝莉曾经对母亲说,我的人生过成这样蛮没得道理。她母亲讲了这样一段话,这个世上没得道理的是比有道理的事要多。不用去想什么道理不道理。人生蛮多事,其实根本就没有道理好讲。

  故事从“新房”开始,也将从“新房”结束。

  李宝莉以为把小宝供到高中毕业就轻松了,但是上了大学的小宝各种花销,逼得她多次去血站卖血。大家都说不管怎样,等你儿子大学毕业就能享清福了。但是最后儿子却要卖房,逼着母亲搬出去。

  曾经向上的那块巨石再次轰轰滚落。

  加缪写西西弗是这样表述的,真正的救赎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西西弗的石头,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

  加缪说你们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是快乐的,因为向着高出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人生是荒谬的,所以要认真生活来对抗荒谬。

  身上的伤疤还在,但终究没有那么疼了。

  李宝莉不可能懂得加缪如此高深的道理,她顶多可能想通了母亲说的话。说快乐是不可能的,但披星戴月、风吹日晒,李宝莉少了那股泼辣劲,只剩下坚毅的眼神。

  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并非易事。

  李宝莉选择搬到扁担们居住的廉价旅馆,重新开始生活。她想,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总得要自己走完它。

  一切似乎都尘埃落定,不会再掀起大波澜。但是,谁又知道生活的巨石不会再一次残忍地碾压回来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箭穿心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