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兆日元的赎金》是一部由河野圭太执导,香取慎吾 / 本田望结 / 仲里依纱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千兆日元的赎金》精选点评:
●池!炸!天!四十代和十代的BG感。這劇情走向又是純愛又是狗血最後還是BE……但人好看什麼都無所謂!
●三星半。结尾才是正片。
●太好看啦!!尼玛中间偏后时刻爆出泪点,最后的片尾更是笑点泪点并存,慎吾少演奇奇怪怪的角色,多演的这种的多好!
●披着悬疑的纯爱剧。这么大的年龄差我都接受了
●相信看到片子最后的时候一定都忘了这部影片的简介吧...绑架者与被绑架者之间,才是本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确实,最后5分钟的彩蛋,暖的实在太甜。绑架者最后水池中的嘶吼只是给了一种问题症结微小可能的方向而已,但或许也如他所提到——答案会如斯简单——像那位警察一样,然而也许仅仅只是呓语。
●剧情2星+香熊2星+萝莉1星。剧情有点薄弱,简单而言就是临终前想挽救一个孩子的亲情故事。最后的反转有点小意外,整个故事感觉是用演员的演技和颜值撑着的。
●庆幸从头看到结束。看过香取吾慎的花屋,一直想看到哪怕是他类似的演绎,这部远远超过我的期待,可是怎么办,虽然很过瘾,还希望看到他这种很细腻的演绎。萝莉演的也很有味道,小小年纪,比很多大人演技好。
●最后几分钟还蛮温馨的。
●开篇场面不小,有关政治的呐喊、革命者、正义的绑架,结果故事的走向一落千丈,台词糟糕敷衍流水一般展现了日剧假大空的煽情桥段,你看杉本哲太的表现就知道了!!没用!!都没用好吗!! 烂透了!! 这么感性心软矫情的绑匪第一次见!! 全片能看的只有本田望结的演技,说实话这个剧本都对不起本田望结的演技!!
●
《一千兆日元的赎金》影评(一):披着炸弹的糖衣玻璃碴子纯爱剧
《一千兆日元的赎金》居然是一部以政治做掩护 绑架为手段的 实实在在的纯爱剧
hingo和本田小妹妹谜のCP感 片尾诱拐犯夫妇の日常糖里带着玻璃碴 可爱到哭 然而并没有在一起...心已碎
对于这种忘年恋我也怀着一颗日月可鉴的禽兽心 《花屋》里没有出现一段惊世骇俗的父女畸恋我也是暗地里惋惜了好久...
《一千兆日元的赎金》影评(二):一个是大叔中的大叔,一个是萝莉中的萝莉
想要说点什么又不剧透,挺难;提前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结尾,看起来就太无趣了,所以我只能说几句。
一个是大叔中的大叔,一个是萝莉中的萝莉。本来是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人。但俩人都对自己存在的世界过于失望,所以选择结伴逃离,相互陪伴。
小女孩的世界很简单,即使被长辈忽略,遭受校园欺凌,只要还有关心爱护自己的妈妈愿意为自己挺身而出,就算是得到了救赎。然而成人的世界是复杂的,一个年轻人放大到一个群体,生来就有不得不去承受的负担。只是这重担不是源于上帝,而是身不由己被卷入时代之流,政治之争。
这里当然没有解决办法。shingo嘶声力竭地呐喊着的,是不满,饱含愤怒,但更多的是提醒,出路只有一条,发生在我们这一代的悲剧,不能继续转嫁给下一代。
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想,这么做,大人的世界也会很美好。可是这样的理想大概只能出现在日剧中吧!... ...
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的,明明是明白的,可是为什么还是愿意去相信呢?
大概,故事的结尾能够诠释这一点:现实生活中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年龄身份背景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居然可以相知相惜,相互陪伴。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也许,这个世界还有救。
《一千兆日元的赎金》影评(三):没有革命者的“革命”
最近看了《小森林》和《海街日记》,对于日本电影惯有的“小清新”美学风格极度地审美疲劳,所以《一千兆日元的赎金》开头部分就出现的“革命者”三个字立刻吸引了我。原本以为终于有人愿意剖开日本社会的真实,直面真实的残酷。然而看完电影后却只能说,是我想多了。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男主角绑架了前副总理的外孙女,索要1千兆日元的赎金,但在绑架犯与人质共处的过程与警方一系列的调查中,真相终于被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一起绑架者与人质共谋的案件,甚至连绑架的提议都是出自人质之口。
整部电影开始于旁白所铺垫的日本财政赤字、养老金问题、高龄化、少子化等导致的年代差距,结束于绑匪与人质这对惺惺相惜的忘年交共处时的温馨回忆,这看似是为所谓的年代差距找到了一个秘密出口,让忍受着孤独的一大一小互相做伴。适时留下伏笔、抖出包袱、解开谜底的推理型叙事因此而完满(虽然我猜测这多半是借光于作为推理小说的原著),观众则会为帅大叔与萌萝莉的角色配对买账。
但,“孤独者因为什么而孤独?”“绑架犯又为何称自己为革命者?”才是电影真正的问题意识,可惜的是,电影以其幼稚的政治想象,封闭了求解的路径。女主角在家中饱受父母与重男轻女的外公的忽视,在学校又因外公不得民心的财政政策而深受无知同学的欺凌。男主角的亲人皆以经营为业,因破产而自杀,男主角因而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如果说女主角的孤独反映着一个显赫家族的阴暗面,男主角的孤独则很直接地映射着“安倍经济学”所导致的日本中小企业的困境。
在二人共同作案的过程中,身患绝症的男主角有意唤醒了女主角的母亲的爱女之心,让女主角回归母亲的怀抱,而自己在针对日本的社会问题发表了一通慷慨陈词后壮烈地自杀。他虽以“革命者”自许,在他看来,所有的政治问题却都变成了社会问题,指责前副总理在其位却不能带给包括自己外孙在内的日本年轻人幸福,指责日本的年轻人只有不满却毫无作为,而他眼中的希望却仅仅是一个施行了助人为乐善举的年轻警察。这分明是在呼唤着雷锋的出现,共建温情的社会,却不知:温情丝毫不能触动日渐僵化的社会结构,激发富有想象力的改革措施,只能成为政治正义之果,却不能作为其因。
同是所谓“无缘社会”中的现代主体,电影制作者大约像其片中主角一样对孤独有着深切的体验,但是在这告别革命的年代里,他们却不懂也不想懂“革命”的脉络谱系。所以当“革命者”自杀后,观众不会追问这份牺牲背后的血泪与沉痛(因为观众或许更倾向于他的绝望也或多或少来自于他的绝症),只会在大叔萝莉天人永隔的悲哀反衬下,为结尾的那些点醒前情的共处画面落下几滴眼泪。或许对于这起共谋的绑架案,电影制作者自以为是地赋予其革命的浪漫色彩,但男主角并不是革命者,只是一个充满戾气的愤怒青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