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同学》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10-25 07:1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同学》经典观后感集

  《新同学》是一部由阿什维尼·伊耶·蒂瓦里执导,斯沃拉·波斯卡拉 / 拉特纳·帕塔克 / 潘卡·特里帕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同学》精选点评:

  ●美国有《飞鹰艾迪》,日本有《垫底辣妹》,印度就是《新同学》,励志的故事模式经久不衰,掺杂喜剧元素更是加分。北影节最后一场,片尾在影院里哭成狗,也算完美收官。

  ●民族融合

  ●

  ●这部的视野不算特别大,主要关注下层社会子弟,由于周遭环境限制了视野,对学习上进的消极态度,但也算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近年来有意无意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印度生活方方面面的电影。这一部的视野不算特别大,主要关注下层社会子弟,由于周遭环境限制了视野,对学习上进的消极态度,但也算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要感谢用心良苦的母亲,但也要感谢她打工那家开明主人的支持,甚至还有同样经历读书改变命运的税务官。类似的问题在中国会是怎样的?

  ● 蛮鸡汤的,女主根本没必要和女儿一起上学呀,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去教嘛。很静谧的小镇,女主蛮可爱的,演技很好

  ●“她并没有把梦想强加在你身上,你就是她的梦想...”

  ●电影里那个学霸和校长都非常励志。顽固不化的女儿演得很好,那种嚣张几近于Arvind Kejriwal XD。。不过“励志必然成功”的结局和逻辑 似乎也是一种精英主义视角。。

  ●非常功利现实,又有点无奈。且不论母亲的做法是伟大还是自私,留给穷人的选择真的不多

  ●主演: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被要求演小於自己的角色,但這一次,我要演一個五十歲的auntie⋯⋯?

  《新同学》观后感(一):她不是把梦想强加在你身上,你就是她的梦想

  我不是很清楚印度的风土人情,在新闻上看到的印度似乎是一个很糟糕的国度。以至于,当我得知我们被安排在2号厅看印度电影时,略带失望,电影主创出现在现场时,我也没有很激动地起身去拍照发朋友圈。

  看完了整部电影以后,我之前对印度的印象完全推翻。我哭得泣不成声,大约是同理心在作祟,因为我是妈妈养大的,看到片里的女儿叛逆,无知,挥霍,我想揍她。母亲那双大眼睛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它有时噙泪,有时欢欣,她的目光永远追随着她的孩子,即便她的孩子做了在我看来无药可救的事情,她都不愿意放弃希望。剧情有些奇异,但又似乎顺理成章。

  铺满地面的五彩斑斓的沙丽,印度人黝黑的皮肤,母亲临走前匆匆贴在额头上吉祥痣,印度女人鼻子侧边上闪亮的鼻饰……印度女人,自有一番风情。没有我熟识的明星,甚至不是我喜欢的国家,看电影的时候才更纯粹地看电影本身。本来厅里人很少,但电影结束之后,掌声热烈,我还能听到前座的姑娘的啜泣声,我们都是发自本心。灯光亮起,我们惊讶地发现影片里为人动容的母亲就在现场,我激动地站起身拍了几张主创们的照片。

  这部电影令人我很惭愧,惭愧于对其他国家的偏见,我想以后我会更会撇开偏见好好去欣赏好的电影。

  《新同学》观后感(二):梦想

  对于高大上的梦想来说,普通人的梦想可能显得俗:比如相当公务员,比如不要再当女仆。但对于生活贫困的人来说,摆脱现状,永远不受穷却是最真实的。 阿普诗曾是一个悲观到极致的姑娘。我试着理解她:父亲去世,母亲每天疲于奔命,一天打几份工,带着孩子住在贫民窟,每天睡地板,想买的东西只能看看因为买不起,想吃的东西永远在别人嘴里……物质上的贫乏能带来两种症状:一是动力足足,急切摆脱现状而奋发向上;一种是日渐麻木,认为努力与不努力都一样摆脱不了宿命。阿普诗无疑属于后一种。贫穷,像基因一样刻在骨子里,她没有不甘,只有任命。 她的妈妈钱达,把女儿的未来充满担忧。但她有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钱达做俑工的阿姨是医生,是知识女性,阿姨受到的尊重和她的开明思想一样,钱达耳闻目睹,并视为榜样。钱达将雇主医生阿姨视为精神导师,视为她心理能量的来源。在医生阿姨的鼓励下,她试着理解女儿,她试着改变自己,放下一切心理包袱,和女儿成为同学。迟到总比不到好,钱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女儿证明:没有学不会,只有不想学……望女成凤的母爱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结束,阿普诗考公务员,正在接受面试。不能不说,有一点落俗套。当主考官问她:为什么想考行政官。她回答:因为不想成为女仆。这个答案如果放在10年级的阿普诗身上,一点毛病没有。但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阿普诗来说,这个答案毫无出彩之处。公务员面试能通过吗?我们不妨想象下。

  《新同学》观后感(三):家有叛逆期孩子的更应该看

  对于高大上的梦想来说,普通人的梦想可能显得俗:比如相当公务员,比如不要再当女仆。但对于生活贫困的人来说,摆脱现状,永远不受穷却是最真实的。

  阿普诗曾是一个悲观到极致的姑娘。我试着理解她:父亲去世,母亲每天疲于奔命,一天打几份工,带着孩子住在贫民窟,每天睡地板,想买的东西只能看看因为买不起,想吃的东西永远在别人嘴里……物质上的贫乏能带来两种症状:一是动力足足,急切摆脱现状而奋发向上;一种是日渐麻木,认为努力与不努力都一样摆脱不了宿命。阿普诗无疑属于后一种。贫穷,像基因一样刻在骨子里,她没有不甘,只有任命。

  她的妈妈钱达,把女儿的未来充满担忧。但她有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钱达做俑工的阿姨是医生,是知识女性,阿姨受到的尊重和她的开明思想一样,钱达耳闻目睹,并视为榜样。钱达将雇主医生阿姨视为精神导师,视为她心理能量的来源。在医生阿姨的鼓励下,她试着理解女儿,她试着改变自己,放下一切心理包袱,和女儿成为同学。迟到总比不到好,钱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女儿证明:没有学不会,只有不想学……望女成凤的母爱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结束,阿普诗考公务员,正在接受面试。不能不说,有一点落俗套。当主考官问她:为什么想考行政官。她回答:因为不想成为女仆。这个答案如果放在10年级的阿普诗身上,一点毛病没有。但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阿普诗来说,这个答案毫无出彩之处。公务员面试能通过吗?我们不妨想象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同学》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