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一本由[美] 费正清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精选点评:
●熬过第一部分的翻译,这本书就渐入佳境了!美国自由主义的看法,美式幽默。直抒胸臆坦诚的措辞方式,另一种视角观点的介入。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是不停地丢书,要么是丢下书感叹历史的玄妙,要么就是丢下书大骂翻译太烂,两星都扣在翻译。
●三星。为什么我不爱个人回忆录,作为史料无疑是具有价值的,作为书籍是在太流水账又啰嗦了。
●学习中国近代史不能跳过去的一个人。
●一个清醒睿智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个可爱幽默的老头,书中许多洞见着实是负得起历史学家的使命。我觉得费老将他在中国期间的日记出版,应该更是扑面而来的趣味和生动吧。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专家,费正清最终成功地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许多精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中,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个中国精。如同他最后说他的成功是“应运而生”,这不正是我们的“时势造英雄”?或者套上某长者的话:一个人的一生,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重要的途径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很多话读起来颇为拗口。回到这本书了与其说是“中国回忆录”不如说是费正清自传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大篇幅的并不涉及中国,反而对其成长和哈佛大学教育着墨。但看得出来,费正清的意见对美国政府很有影响。
●磕磕跘跘看完,中国亲历部分有点兴趣,凡学术研究章节看不进去,几次停顿,看别的书去。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好像也是现在普遍的问题
●比较好奇李约瑟、芮玛丽、史景迁这些西方汉学家是如何评价费正清的,不知道与我们的评价是否有出入。在麦卡锡主义盛行一时的美国,费的处境尤为困难,但倘若没有这样的穷途末路,又怎么会在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了麦肯锡和越战那一段,也就很容易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有反叛了。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读后感(一):活成有趣的老头
尘封一年的新书,正如费老沉淀下来的回忆,历久弥珍。
作为历史学家自己的自传,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琐碎而不遗巨细,既有超出同时代未卜先知的宏观视野,也有对不同地域民众吃穿住的细致观察,不可谓不让人倍感新奇。同时,冠以“中国”为题的个人自传,其实并不是中国人,而且一度并不被中国的意识形态所接纳——正如其所回忆的那样,作为中国友人的波折起伏,囊括五十年的研究与生活,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兴趣与追求。
“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显然在探寻历史的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并作出了“贡献”。他最喜欢抑或是最擅长的研究方式就是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了,通过他的忆叙应该说展现了中国近代史更有生机的一个侧面,那么多书本上的名字都变得更加鲜活,是怎样往来又堪称怎样的评价,真是耿直得有些可爱。
中立客观的历史研究是多少人自诩的追寻,但当真正坐下来著书立说时,却又有几人能让后来人读出实事求是的味道。以学者的严谨身份供世人仰望的费老,自传里却通篇是流水账式的口水话(应该和他的口述著书有很大关系),冷不丁还有和读者交谈式的戏谑俏皮话,也确实是活成了有趣的老头。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读后感(二):序言以及一些图片...
序言
拿起桌子上的电话,我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成千上万的人进行通话,尽管我们彼此语言并不相通。幸运的是,他们不会真的给我打电话,而我也同样不会作此尝试,但是,这在未来并非不可能发生。媒体、弹道导弹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正是这种距离的缩减,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去了解其他的国家。在过去的50年中,我一直尝试去了解中国。然而,随着我关于中国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关于它的知识盲点也在不断增加。问题总是不断涌现,而要找到与之匹配的答案却需假以更多时日。为求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们在更大的广度上作出努力,而这种努力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如果一个人对中美关系不感兴趣,不对其感到诧异、恼怒,或是惊恐,那么他对中国的研究就不会长久。事实上,研究中国的人会发现自己对于中国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影响和作用。就像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他不可避免地会为他所写的历史作出大量的贡献。这样的想法让我觉得,为自己撰写自传是合情合理的,而我自己也有此意。
外封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读后感(三):是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厚。
新年的第一本书选了这本,主要是因为它够厚,560页。费正清的名字一直是如雷贯耳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个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的局内和局外人,他的自传自然是要看的。这本书的初版是2017年,2019年再版。从1月1日开始断断续续的读,已21天。时间之长,已然不记得前面的内容。
要站到多高的高度,才成把一生写成一本书,从1907年开始写到1981年,大概他也像玄奘一样是记日记的人吧。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很明确,做学术成为专家,因为研究中国,所以来到中国,进入的时机刚刚好,所以那个年代的前前后后,他都会有深刻的亲身经历。他眼中的中国,和美国眼中的中国,为什么美国会支持国民党,这些问题都有涉及。前期的一些介绍有点像流水帐,很多问题浅尝辄止,不好明言。
书里的有些部分很有意思,比如:
“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作为英国的第一位大使来到北京,意图使中国对英开放通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认为东亚近代史的开端是从这一年开始,而中国却将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
倒是最后几部分更让人看得进,本来想看看与梁林的交集,但着墨不多。他的“中国通”在于他对于中国的了解,这种了解是通过和中上层的文人、政治家的接触所得到的,外国人的身份有着先天的优势,自身的学术敏感度也是一方面。作为一个学者,在当时那个年代,不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美国以外,都要靠智慧同各方面的“想法”不断斗争,才能在慢长的历史中留下名号。是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厚。
祝大家新年快乐!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读后感(四):费正清的中国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