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初读《江村经济》
九月份的读书会活动多了《江村经济》这本书的选项,本来并不想选读,因为对经济类书籍确实不很感兴趣。但经过书友马老师的重点推荐,决定还是读一读,读好书总归都是好处的。终于在书友会上见到了这本书,初印象觉得很厚实,线缝书,有插图、表格等。还是抱有些期待的,这可能是自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主动接触经济学类的书籍了吧。 首先详读了书前的序和前言,通过作者和其他学者对本书的介绍有了初步了解。一位严谨的社会学家对中国长江流域某农村各方面的详细介绍。读序的时候很喜欢布·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对费博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那句评价,尤其是道德态度上,“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另外序中强调了蚕丝业这一章的成功之处,在读的时候就会格外关注这一章。同时序中出现了“保甲制”这一名词,也吸引了我的注意。作者在1936年7月至8月总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该村的调查,同时奠定了这本作品的基础,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布·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曾说过,“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给西方读者看的”。仔细读下去不难发现,书中关于祭祀、父系、母系关系的时候尤为明显,解释了一些可能中国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外国人看来就颇为费解。在第六章第三节关于祭祀灶神的描述中,原文是“灶王爷就由火焰的指引回到了天堂”,不知是不是译者翻译为了更便于西方人阅读的缘故而故意翻译成“天堂”,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神仙是要上天庭见玉帝的,上天堂见到的应该是上帝。而在后文中又改变成了中国人惯常的“天庭”说法,我猜测前文可能只是译者的一个小笔误应该,我也咬文嚼字了一回。 在书的前几章介绍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风俗。第三章第四节中,父母与子女。作者详细介绍了在母亲怀孕时期便有了明确的责任,孩子出生后的迷信“鬼怪恶煞”,有了我们通常说的“贱名好养活”。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要将流露出表面的珍爱小心掩藏起来,用淡漠的态度来迷惑鬼怪等。第三章第七节,家中的儿媳妇。在描述婚姻上,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在婚后。女孩子嫁入丈夫家后,失去了在娘家的自由,还要受婆婆的监督与管教,只有通过养蚕技术与生育来确定自己在丈夫家中的地位。尤其是生育,特别是生了男孩,家庭地位可以得到提高。在生育之前,丈夫对妻子十分冷漠,与妻子的亲属也没有密切联系,只有孩子降生后,妻方的亲属便成为孩子的母系亲属。 第六章第三节,宗教和娱乐团体。十年以前,开弦弓村每年都有一次机会,在经济萧条加深以后,集会暂时停止。人们不会认为是暂停了集会而造成的经济萧条,相反认为是经济萧条造成了集会的中止。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能清醒而正确地理解经济萧条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未寄托于迷信宗教活动,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 书已经读完了大概,作者在详细叙述他的观点,我一边接收一边感受,再与我的生活阅历作对比,往往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新的知识点就会源源不断进入我的脑海之中。其实还是浅读,没有深入去细琢磨。而且由于个人爱好,我对民俗、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较感兴趣,对农业、种植方法、经济改革的兴趣较小,导致读完以后很多理论上的知识并不清晰,我将重读这本书,希望会有更新的感悟。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中国的缩影---江村
《 江村经济》出自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知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他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査》《行行重行行》等,影响深远。 而一个人的辉煌成就绝非生于凭空,也不是一个有关天上掉馅饼的传奇故事。一个江村见到了中国,江村是中国的缩影。一本《江村经济》读懂了费孝通,《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一生辉煌的先兆。一本不足400页的著作却耗费了他半辈子光阴。中国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奉献,同时也牺牲巨大,在1935年,考察大瑶山时,费孝通先生失去了她的妻子,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
精装外壳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重返江村>,<三返江村>。第一部分较为详细,深入研究江村,讲诉了许多当地的现象。如婆媳关系中婆婆占有绝对权威,香火延续十分受重视,蚕丝业等。这些内容对我们了解农村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费孝通的文笔老练易懂,是专业类书籍中较为通俗的一类。假如你对社会学一窍不通,我依旧推荐你阅读这本书,它能增加你对中国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同在乡村长大的我是有许多共鸣与相同经历的。例如,在农村妇女的地位十分底下,在整个家庭中,媳妇必须听从公公婆婆的教导和指挥,对于丈夫的责骂不能反抗。除此之外,在称呼上也表现了极大的不平等,例如,媳妇叫亲戚,要随儿子。而这些现象都是源自古代中国文化,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西周宗法制的祭祖观念。而这些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若是从人类学看,就例如,媳妇在家受婆婆欺负压制,等做了别人的婆婆就会以同样的手段,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去对付她的儿媳。这一来是人性长期受压制的反弹,二来是思维形成了惯性,把原本反常的行为当作平常。 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在城市地区消失。而在落后的农村却依旧保留,小小的江村就是中国一段时期的缩影。 遥远的江村,缓慢的渔船,赶不上时代高速运转的列车。年迈的渔夫,用沙哑的声音唱着一段久远的歌谣,叙说那被时代遗落在一旁的曾经。
说起来这原本是一份论文,而且专业性很强,所以我这样的俗人只能略略地读,能够读进去又能引发思考的地方可能只有一两章中一部分,虽然其他的章节也是极好的。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这样的普罗大众能够读得津津有味的恐怕就是部分的章节了。毕竟个人的 阅历、水平有限。
77,讲到财产的传递,其中提到了婴儿。让我想到了时下特别流行的一句话;父母等我们说谢谢,我们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讲的是所谓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专制,不良影响等。其中对孩子的专制应该说在这一页很明确地给出了一个确凿的答案。
因为一个婴儿初到这个世界,是依靠于父母的供养。只有通过父母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书中写到:成人控制孩子同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孩子的福利或为了防止孩子由于技术不熟练而用坏物品。显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起源于最初的这种理由。然后接下来书里也写道:孩子增长技术知识并参加了生产劳动,就逐步获得了那些属于家的物品的使用权。但真正专门归他用的或可由他自由使用的物品极少。他所消费的物品类型和数量也总是在长辈的监视之下。所以你看,哪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掌控仍然长达到孩子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这种控制欲显然从农耕时代就深入父母之心,并且逐步地传递下去。因为孩子从小就是被父母全权付出下长大地,哪怕是长大成人之后已经可以经济独立,仍然也要活在父母的”控制“下。最可怕的应该不是这样掌控,而是明明自己对这种所谓的掌控深恶痛绝,却仍然在试图掌控自己的孩子。
63到P66中是第三章-家,第七节,家中的儿媳妇。此节结束有这么一段:日久天长总有公道。因为当这个女孩子自己有了一个儿子并娶了妻,她自己也能享受当婆婆的特权。想到现实生活里,总有闺蜜和婆婆的各种不对待,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有的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是因为生活习惯,还有的完全就是三观不符。看到这节,才禁不住想要笑,原来婆婆和媳妇的不待见,自古就有,且有着深厚的传统呢。毕竟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江村可以算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地区,一直以农耕养蚕为主,所以媳妇嫁过来,最重要的就是传宗接代,然后就是给家里创收。而因为男性家庭成员,比如丈夫和公公要去耕地,所以她的实际直属领导就是婆婆。加上当时结婚年纪一般都是偏小,所以婆婆还要担当媳妇后来的教育工作,由此一来,脱离了原先的母亲关爱,又处于新的领导管辖下,自然有所抵抗。所以婆媳关系也就很难融洽。
209中,举了一个有点极端的例子。这个例子放在当时的中国可能算是极端,比较可爱的是放在当下,貌似相当普遍。说的是一个妇女在结婚后与其他男人同居,后又分离,回到原配家中时,婆婆却放弃了将她另嫁以收钱弥补自己的损失的想法(毕竟这在近代或者当代都是奇耻大辱)。为啥呢,因为这个妇女可以在本村的丝厂工作能够为家庭赚取更多的金钱。并且待她一如既往。而她的丈夫完全被动。
说白了。就是她能赚钱,所以婚内出轨也可以被原谅。而在当今社会,这种男人有钱就在外包二奶,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的例子比比皆是啊。大房二房或者三房和谐相处。或者只要男人浪子回头,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而论其内在根本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实力雄厚。
读得不多,所以略略写了这么一点点。肤浅得很。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生动全面、立体丰富的社会学著作。它描绘了一轴婉约细腻的江村画面。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实地调查、记录数据、分析整理后写就的一篇论文,原文名字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英国Routledge书局以Peasant Life in China的名字出版了该书。所以这本书最初是以英语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世事沧桑, 1985年才由戴可景将此书译为中文,潘乃穆校阅,直到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才将此书的中文版本与广大读者见面。此后,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鹭江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多次再版。此书问世之艰难、反响之热烈由此可见一斑。
这本书给我们描绘了一轴婉约细腻的江村画面,画面涉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吴地江村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各个生活场景。这轴画面的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的精美是通过形形色色人物的表情动作、酒楼茶肆的门庭若市来体现的,而费先生的《江村经济》则是通过归纳总结将江村百姓各个生活场景分类化、数据化、表格化、公式化来体现的。两轴画面之所以精美,是源于作者细腻的、敏感的对生活画面的体察。
《江村经济》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写的却是一点也不枯燥,活色生香。书中关于“上山丫头”、“回乡丫头”、“黄泥膀”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社会关系的描述,用令人难忘的方言的形式命名,用逻辑严密的现代汉语进行了名词释义,可谓科学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典范了。
以书中关于“消费品估价”的调查分类为例,作者从“那些从市场买来的消费品”和“消费者自己生产的物品”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的,如此细致的分类可以看出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和不辞劳苦。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记录分析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弓弦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场景,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但后面又补充了作者1957年 “重访江村”和1981年“三访江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就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辩证性。
细细品读费孝通先生写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我们依旧可以对现在中国广大地区(不局限于江苏地区)的农村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情况、农民的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有很好的理解和认识,对现在农村工作依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之前也拜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总的来说对先生作品的印象是严肃活泼、生动有趣的。如果大家有精力有兴趣,建议大家也把《乡土中国》找来读读,相信也一定受益良多。
《江村经济》读后感(五):见微知著:以小村落见大中国
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以改革开放弯道超车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和平崛起睦邻友好的政治大国。无论是近些年大国重器的不断发明,还是高铁航天各领域的迅速发展;无论是抗震救灾的迅速执行力,还是也门撤侨所彰显的强大国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都融汇成一句话——此生无悔入华夏。 大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疆土,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拥有56个民族。无论是从地理地貌、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中国都有着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想要充分了解大中国着实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近日有幸,拜读了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济》,这是一部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对于这本书,伦敦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布·马林诺夫斯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作者选取了名为开弦弓的小村落作为调查地点,该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这是一个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区域,十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开弦弓村地址位置开弦弓村周围的环境中国乡村千千万,就只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村落也是数不胜数,起初在阅读时,我一直好奇开弦弓村究竟有何种魅力,能到到费孝通的垂青。作者仿若洞悉了我的困惑,随后便给出了答案。所选理由有三:其一,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可作为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二,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开弦弓一带农业发展水平很高,可以为研究中国土地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实地调查的场地;其三,这个地区广泛使用水上交通,有网状分布的水路,城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能够通过典型来研究依靠水上运输的集镇系统。
费孝通在江村调查中国古代,大禹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启,结束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有此历史渊源,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年间农村地区更是如此,一个农村,同一姓氏,家家户户连着亲,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作者在研究开弦弓村经济之时,也首先探讨了农村的家文化。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支预算,他们通过劳动的分工过着共同的生活。儿童们也是在这个群体中出生、成长并继承财物、知识及社会地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姻亲为纽带进行财产的传递与继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小农经济时期农民养家糊口的方式。当然,还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比较文艺的说法。所谓农民,始终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在开弦弓村,根据作者所做的人口普查,一共有四种职业,分别为农业、专门职业、渔业和无业。当然,在本书当中,这些职业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于开弦弓村的所有居民来说,农业是共同的基本职业。别去仅仅在于侧重面不同而已。作者还详细地列出了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时间表以供读者学习。
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表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说过,开弦弓村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显而易见,蚕丝业是这个村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当然,这也是太湖一带农村的主要特点。这一带的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时值作者在此考察时,蚕丝业已经迎来了它的新改革。经历了蚕丝业的衰落所造成了深刻影响。政府和其他机构都开始了经济改革,以期减轻或消灭蚕丝业衰落带来的后果。
蚕丝业变迁过程图解1蚕丝业变迁过程图解2蚕丝业变迁过程图解3人类学在我心目中始终是高大上的存在。我的自身知识储备量更是不足以支撑自己简单鄙陋的想法。读完此书,算是略知皮毛,感觉开弦弓村,实则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缩影。从小小的开弦弓村为了发展所作的一步步改革,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为了发展所做的诸多努力。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难啃,错过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