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算什么》是一部由杨科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不算什么》精选点评:
●可以看到电影成片的完整和成熟,主题很明显。
●“我最坏的行为和思想也没有丑陋到不可告人的地步。”
●能用 15 分钟的时间来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把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透过镜头传达给观众,导演对剧情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厉害的。女教师匆匆的做着每件事情,使影片透着很强烈的紧迫感,通过简练的对话,让人遐想着在台词后、剧情后的绵长故事。相信如果影片更长,导演是有能力拍出一部错综复杂的情感大戏的
●剧本是随便想出来的吗?
●其实挺好的,完整而工整,但是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迷恋一切在困境中踯躅不安的人物,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活着的样子。讲述道德困境的电影这两年屡见不鲜,但本片的出众之处在于似乎给出了一条可行的出路,那就是在敞开心扉的真诚交流面前,无论有多么不安,无论有多少猜疑,无论有多少阴暗,it’s no big deal.
●7.6,很喜欢这种两位一体,小格局的故事。被质疑的手持长镜头是必要的,写实的同时成功地将观众从座位上抽离,进入影片。结局虽主题浅显,但大胆地完成了一次反常规的师徒关系中制高点的换位。当两人说出真相,环境失声,只剩内心的回响。
●这是我的好朋友杨科导演的另外一个作品。首先祝贺今晚西宁first首映成功。 和《揍》比起来,故事更加巧妙。可能用光还要稍微加强,很有潜力。
●镜头很乱,无意义的长镜头很碍眼。结尾看似留白戛然而止,实则就是烂尾。
●道德情境看的就是人物的焦灼,手持较好地捕捉到这一点。只是最后物归原主的和解落入了小学生作文的窠臼,真是扫兴。
《这不算什么》观后感(一):片子很有张力,很特别。。。
片子很有张力,很特别,内容也很深刻。。。。跟着人物的故事发展引人深思。。。。最后面的反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非常巧妙。。。。老师表演的非常棒,表演出了既是一个老师又是一个母亲的感觉。。。。。。。。。。总之就是很棒啊,鼎力推荐,哈哈哈哈。。。。。我的妈呀为什么一定要140字,写出自己想写的不就可以吗
《这不算什么》观后感(二):这真的不算什么吗?
一,古语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社会却不容回头的浪子。钱丢了,还是有过前科的人“嫌疑最大”。既然如此,所谓金不换就不过是虚伪的谎言罢了。放眼当今社会,不正是如此吗?犯过错的人无论就业还是生活都会受到莫大的歧视。你若隐瞒过往,那你就是不真诚。你若坦诚,对不起,请另谋高就。这不是要把他们再次推向浪子之路吗?
二,中国古语真是异常丰富。从相反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他再次把手伸向了老师的钱包的时候,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屡教不改的人,使得那些真正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的人却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了。
三,这就是一个矛盾,就是一个无解的题。导演试图通过最后老师与学生彼此认错,来解题,来向我们传递出一些正能量,不过是一个理想罢了。
四,说说那面镜子。如果换成相框,或许更好。老师端详镜子那一幕,当然是为了最后摔碎做铺垫的,可以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什么要偏偏端详一面普通的镜子呢?假如换成相框,老师端详一下的话,应该更有意义吧,更值得端详一下吧……
《这不算什么》观后感(三):恶亦有善,善亦有恶。善恶念间,皆可感化。
对人性的探讨很深入,信息量巨大。为什么说电影9分钟内容有人家90分钟那么多,因为你没有任何没内容的镜头,甚至空镜头都没有,每一个镜头都是有内容有故事有剧情必要的。学生卢斌炒菜,老师说不及格,重做。然后说让他脱衣服帮他去柜子里放好。目的一,取得钥匙。目的二,争取时间。走前,老师看了一眼学生的纹身,学生低下头,我感受他并不是特别自豪这个纹身,也不是特别想让老师看到纹身。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有些人纹身,有时候是为了壮胆而已,他们不一定欺负别人,但并不想被别人欺负。老师出门碰到另一学生来集资,说是给卢斌过生日。老师一摸口袋,发现钱包不见了,但她是个善良的人,嘱咐学生不要急,明天开会再说。看到这里,我感觉起码卢斌人缘不错,虽然不一定是常规意义的好学生,但起码同学并不排斥他,相反有关心他。老师不放心卢斌炒菜,让学生帮忙看一下。楼下因为女儿报名英语班需要钱,可是老师钱包不见了。我注意到老师走路的时候,卢斌衣服口袋的钥匙响了,这是隐喻。老师和另一老师桂茹去看卢斌的柜子。之所以老师需要卢斌的钥匙,就是为了打开他的柜子。起因是卢斌在桂茹办公室时候,办公室的奖金不翼而飞了。卢斌老师不信卢斌偷了这么多钱,其实卢斌小偷小摸估计老师也知道,但是如果说偷这么大数额的钱,不能因为怀疑随意下定论,也需要证据。桂茹老师却咬定卢斌有这个嫌疑,理由是他说感化院出来的,而且办公室只有他一人在场。另外桂茹把万一学校报警了卢斌更会被调查作为道德要挟,再强调没这个钱工资发不出,老师女儿没办法报英语级。其实丢钱了,或者奖金不见了老师比谁都急,学费又涨了,我感觉到老师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柜子,是一道最后的信任防线。十字架钥匙就是上帝对信任的守护。打开柜子后,看见平板老师并不十分意外,只不过意外从她办公桌偷。这时候我脑子有个想法,卢斌也许是知道老师没收后是放在抽屉的,于是偷来用到放假再悄悄还回去。桂茹突然接到电话,说另一个老师帮她把钱收起来了而已,匆匆离去。老师一急,踩碎了卢斌的镜子,一面他用来审视自己的镜子。老师匆忙回到教室,看到卢斌烫伤,既心态,又自责。如果不是这出乌龙,老师本不会离开岗位。老师赶紧为卢斌冲洗。卢斌看着老师,他感觉老师身上有母性的关爱,渐渐融化了他心里的冰。放老师说对不起时候,我看到卢斌心灵的闪光点。他说,这不算什么。这是电影第一次出现的原谅。卢斌提出来,自己柜子里有药膏。其实厨房教室和柜子,也并无多远。老师还是贴心去准备冰块。走到一半,卢斌告诉老师,柜子里并没有药膏(当然,柜子里有一个秘密)。卢斌充满愧疚,掏出了钱包,说,老师,我偷了你的钱包。这时候,电影达到高潮。老师百感交集,老师又何尝不偷了你的信任呢?两只手摊开,两个头低下。一只手里不只是钱包,还有内疚,和改过自新的决心。另一只手心里并不只是钥匙个十字架。我看到了老师的内疚,我看到了主的宽恕,我看到了老师对卢斌说的话的信任。我认为偷钱包也许也有一些难言之隐,所以老师还是非常善解人意的。我知道你想阐述的东西很简单,很纯粹,就是宽恕和原谅,当然我还看到了谅解,看到了更多题外的,联想到了更多现实生活的种种。我看到了另一层东西,恶人非恶,善人非善。之前有一个漫画,第一个人物是一个在他人眼里吊儿郎当的一个痞子,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出去喂流浪猫,隔壁老奶奶家起火了,他想都没想就第一个冲进去救人。第二个人物是一个大家眼里的好人,背地里贪污腐败,乱搞小三。就说明了,看到人只是一面。常人眼里只看到恶人坏的一面,又有谁看到他善的念头?亦或者只看到善人好的品性,又有谁能看到他恶的花火?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读一遍,就有好几个卢斌。短短几分钟,杨科导演赋予了角色血肉。并不是平面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真实角色。而且我发现类似反讽的戏剧冲突用的特别好。比如卢斌不光是偷了老师的钱,而且其实是偷了他自己生日的钱。因为外面时候,老师听见他过生日需要500,老师不假思索去掏钱包的。小小烫的去还有点小惩罚的意思。太美妙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