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世记》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J.埃利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创世记》精选点评:
●作者选取六个重大历史事件来叙述美国建国历程,角度独特,文风朴实,史料丰富,让人受益。
●嗯,还不错,精美必读书之一
●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是只要不输,坚持到最后就算赢,独立容易,建国后的一切事物才算最困难的,毕竟那时的那群建国国父们是建立了一个以前没有范例的政体,一切都要摸索,在尊重所有人的权利的是建立在无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权利的基础上的,伟大的事迹应当被记住,可因当时的局限而犯的错就不要再出现了。
●国父们对共和的理念、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至少在奴隶制度和对待原住民上。以建国时追求的共和精神来看今日的美国,真的是走远了。世界上没有真的民主、自由的桃花源,从前以为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墙外的美利坚也不是,那样光明的目的地我们要自己走去。当然合众国的成立和维系,给我们在路上提供了模糊的方向感(路标?。
●在老美土地上看这本书的确有种奇特的感觉,也是最佳的催眠神器
●埃利斯选择1775-1803年这28年作为美国建国史,并分别截取六个历史切面从不同的时间地点详细切入介绍,《独立宣言》的精神、独立战争的胜利、联邦宪法的建立、现代政党(具体是两党制)的形成、西部领土的扩张等几个方面形塑了新诞生的美利坚,奴隶制的保留、夺取印第安人领地同时是美国建国的真实“阴影面”,以点窥面 作者以此方式避免大量历史材料铺陈给读者带来的枯燥,比较拓展个人知识面的是路易斯安纳购地和印第安人问题
●文风和对人物的评论都深中萌点
●亚当斯作为保守的革命者,最有价值的论点是,人民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多元矛盾且并不神圣。为了人民着想,政权的合法性不能单单来自人民。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一):美国历史
如果你问我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强大了,我只能告诉你如下的几点 :一是强大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处于制造业的最高端,是高科技的结晶。二是无人能匹敌的信息产业。当今世界最优先的信息技术公司都在美国。三是美国的创新能力数一数二没问题。看看财富五百强,最好的公司美国占了近一半。四是抛开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不谈,好莱坞的电影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传遍全球各个角落;还有世界各国的人都在拼命学英语。五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现在最好的大学都在美国,六是多元化的文化集中在美国,自由而又民主的社会给人一种舒适感地理环境,加上年轻,思想的文化历史赶上了潮流的和机遇等等方面让它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当然美国也逃脱不了是用屠杀当地印第安人的血,换来的这片土地。
约瑟夫•J. 埃利斯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他的《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和《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分别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埃利斯主要研究美国殖民地和建国时代的历史,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历史普及作家,为广大历史读者打开了了解美国建国史的窗口。
通过《独立宣言》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具有更高的政治追求在这个世界,"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当美国人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都是热血沸腾的。
而且美国解决了南北部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路了道。在以后的历史中,美国又不断通过完善法律等手段致力于解决社会出现的弊端,种族差异和种族隔阂,保证人人平等 。当然了美国政府在对待印第安人的手法和态度上,都必须被谴责。在印第安人的土地问题上,美国政府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无耻撒谎的政府。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二):“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
一、独立宣言与美国自由精神的由来
至此,一切都尘埃落定,剩下的只是公开宣布独立。于是,会议指派了一个由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等人组成的五人委员会,负责起草一份宣言。亚当斯指定由杰斐逊执笔,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仅对草稿做了少量的文字修改与润色,在7月2日通过“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法理上有权成立自由独立的国家”的决议之后,大会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审议、修改和删节宣言草稿,修改的重点主要放在后面的控诉部分,对宣言的开始部分并未理会,编辑定稿后于7月4日正式对外公布。公布时也没有人注意到第一段有何意义,无非是为了引出后面的重大话题而已。没想到多年后,反而是第一段文字,55个英文单词,“越来越具有丰富的意义,成为美国信条的开创性表达”。
二、独立战争的战略转变
在独立战争中,英军与大陆军的战斗力严重不对称。从数量上,大陆军满员尚不足英军的一半。从质量上,当时的英军可谓世界公认的一流劲旅,官兵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装备精良,大陆军只是各殖民地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支杂牌部队,而且兵员来来去去,动态变换,犹如“旋转门一般的兵员更替”,“折叠门一般的兵力消长”,武器、弹药与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如果正面对决,大陆军必败无疑。
三、制宪与宪法批准
美国革命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但两个阶段体现的美国革命精神是完全不同的,独立战争代表的美国革命精神(或称“76”精神)是独立、自由,制宪建国代表的美国革命精神(或称“87”精神)是国家主义,两次美国革命最终形成了一个往返循环,前者的目标是挣脱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赢得自由,后者是在各殖民地之上创建一个新的中央政府,以确保美国未来的发展。战时成立的联邦本质上只是过渡性的政治结构,最终要么走向解体,要么走向团结。
四、印第安原住民的问题
五、政党的诞生
1787-1788年的麦迪逊本是一个激进的国家主义者,也主张联邦权力大于州权。到了1790年,麦迪逊又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一方面是受其政治导师杰斐逊的影响,此外也是对汉密尔顿设立联邦银行,出现金融投机者,影响到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种植园主的利益。
六、路易斯安那土地购买案及其影响
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领土扩张,曾以说出“不自由,毋宁死”闻名的亨利·亚当斯认为,“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堪与赢得独立和采纳宪法相提并论的重大成就”。美国西部历史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也曾评论说,“在跨过密西西比河的决定性一步之后,美国扩大了眼界,稳步前进,直到拥有太平洋,从这一事件开始,美国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既提供了美国人继续西进、扩张共和国的机会,也提供了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以及解决奴隶制的机会。对于印第安问题,杰斐逊采用的是加速西迁政策,不但把印第安人赶过密西西比河,现在还要继续西迁,然后出售腾出来的土地,以付清购地款。对于奴隶制的问题,可以利用购买路易斯安那土地与法国签订的协议条款,制定法律,规定路易斯安那土地上产生的新州必须禁止奴隶制才能加入联邦,然后利用出售土地的巨大收益,补偿南方几个蓄奴州的奴隶主,解放黑奴。本来,杰斐逊对奴隶制是有深刻认识的,在邦联议会时期,杰斐逊曾经提出一个议案(仅以一票之差未通过),禁止奴隶制扩散到其他领地。现在有了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提供的机会,作为总统的杰斐逊反而忘记了他早就一再谴责的、违背美国革命精神与原则的奴隶制了。对此,作者给出了深入的分析。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三):伟大而不无争议的美国革命
---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的简评
受益匪浅,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按照阅读的顺序一一简评如下。
评《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聚焦于1776年夏天的书。它并不是一幅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景图画,因此让我这样的读者稍显失望。
本书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本书主要围绕着1776年夏天展开,从《独立宣言》的起草、修改、颁布,到大陆军的匆匆成立及与英军的接战,以及这一段时间内,美国独立运动的几个关键人物的思与行,英军领导层里在对“反叛”的坚决镇压和仍然将“反叛人士”视为“兄弟”或“表亲”两种立场上的犹豫不决,作者对这些都做了生动的描述。
历史不容假设,但有时假设一下,也无伤大雅。假如英军在纽约之战中全歼大陆军,美国独立运动就会失败吗?恐怕大陆会议的领袖们绝不这么看,因为“他们都将美国独立的命运视为天定”。
评《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作者用了六个分标题,来讲述所谓的“美国开国之父”们的一些故事,从政治理念的分野,到相互攻讦、诽谤,从相互拉拢到友谊破裂,甚至到用手枪决斗的地步。
故事生动有趣,作者的文笔也不错。不过,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本书面向的读者似乎只是美国读者,或者说是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解的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对当时的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政见的不同没有太多了解,对当时的总统选举过程以及联邦政府的决策过程一无所知,读这本书只会有更多的问题。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作者确实是美国建国史研究的大家,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
可以说在作者的文笔的影响下,我扭转了以前的狭隘看法---美国独立战争不过是美洲的殖民地从英国分裂出来而已,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那是一场革命,而且那场革命确实给这个星球以及人类带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东西,比如“疆域如此之大的共和国”,比如“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比如那些伟大人物,比如那些伟大的文件,比如那些伟大的辩论。从这些角度而言,称颂那段历史绝不过分。
但,那场革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作者本书的书名所指明的,革命带来了胜利,但同时带来了悲剧。其中两大悲剧就是:印第安人的被强迫迁移和在白人的移民浪潮中走向灭绝,以及奴隶制根深蒂固的生存并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此外,就是号称“共和国”的美国最后其实走向了帝国主义。正如作者所言,“未能阻止奴隶制、未能保留和保护北美土著人是建国一代遗产上的两个重大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伟大人物以及伟大文件其实又是虚伪无比的。
只是,斗转星移,时空转换,作为今天事后诸葛亮的我们轻松地在此简单褒贬,显然对两百多年前的人和物有失公允。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
平心而论,这一本比前面刚刚读完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要稍逊一筹。
首先,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而在很大范畴上和政治学相关了,因此作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将《邦联条例》等文件列于书后。因此,如果没有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对《联邦党人文集》之类的文件又完全没概念的话,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最后,既然牵扯到政治学,就像作者所言,“任何合法的政府都必须以民意为基础,但我们不能相信大多数民众都能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悖论”。回到现实中,就算两百多年来,美国人多么相信“Manifest Destiny”,多么相信“这最不坏的制度”,2016年大选以来在美国国内外造成的民意大分裂都是显而易见的。
正想作者在开篇所说的,这个男人就像“月亮上的男人”一样充满谜团。
1. 身为英裔,并且曾经追求成为英国军官(而且曾经是殖民地的英军军官),他的独立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 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如何拥有了几乎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力,判断力和坚毅,坚持打独立战争,坚持美国要有一个中央政府,坚持美国的前途吧在欧洲而在广袤的西部,成为几乎是“半神半人”?
3. 并未有过成熟的军队指挥经验,是如何被推举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并最终打赢了独立战争的?
4. 作为殖民地出生和成长且没有受很多教育的一个武人,在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地位后,究竟为何会有绝不贪恋权力绝不恋栈的意志力,而没有最终堕落为英王乔治三世之后的北美乔治一世?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
此外,由于不想写一本流于形式的普通传记,作者特意撷取了杰斐逊生命中的几个时间段来做详细解读。这样的风格显得超脱,但整个解读就变得支离破碎了,特别是对于杰斐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人物而言。
当然,尽管伟大,但作为一个凡人,一个男人,免不了犯“男人都会犯的错”,即婚外情,并且有了非婚生子女。只是,彰显杰斐逊乃至其他美国国父虚伪一面的是:杰斐逊一方面反对奴隶制,另一方面却认为白种人确实比非洲人有人种优势,而不愿努力废除奴隶制。更加奇葩的是,他和自家的女奴隶有了婚外情和非婚生子女之后,竟然未在去世前给予她自由,而且在他的非婚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依然将他们列入奴隶名册。
这是多么强大而扭曲的心理。
读这样的人物的传记,哪怕他在某些方面再伟大,对他也殊难有好感。谁让我们是平凡的凡人呢。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四):美国如何成为美国 | 《美国创世记》
美国人说自己的国家是“山巅之城”,回到美国的建国历史就会发现,创建一个国家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美国的创世是在特定时空,由一群生活于特殊时代的人比较偶然创建出来的,这个建国历程持续了近三十年。可以说,美国的创世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特殊道路。
历史学家约瑟夫·J.埃利斯是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知名学者,而他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他说,“假设叙事是历史分析的最高形式,那么通过聚焦某些重大时刻,来讲述其中的故事,我就有机会遭遇并捕获我的猎物。”
在他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中,我们能够看到美国诞生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一个个鲜活故事背后,是建国的逻辑以及美国的历史基因。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而美国建国历程中的经历和挫折,至今依然影响着美国的行为。
作者 | 孙兴杰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作者:(美)约瑟夫·J.埃利斯译者:汪蘅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1775年-1803年是美国成为美国的28年。这28年间,它是一个脆弱的、前所未有的新国家,和那个严酷的时代展开了搏斗。经过几场军事、外交、政治、思想的交锋,美国找到了它走向强大的原动力;而此时留下的历史遗憾和隐患,也成了历来美国南北分歧、种族冲突的根源,直至今日。
特殊时空
美国革命也是启蒙之子
美国也是革命建国,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美国的革命与法国的革命又形成了鲜明对比,相比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的恐怖与长期战争,美国革命显得平淡很多。埃利斯认为,美国革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同一批人,既发动了革命,又去稳固革命成果,是不太常见的。”而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革命者采取了渐进革命的策略,将革命的进程延缓了,如同缓慢流过的溪流一样,避免了疾风骤雨带来的各种问题。
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后续的建国行动,是在一个特殊时空下进行的。从时间来说,美国革命也是启蒙之子,美洲大陆虽然远离欧洲,但是在文化和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美国的大学要比美国的历史更加久远,亚当斯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精通历史与政治。启蒙运动也意味着贵族政治的衰落,美国没有贵族政治的羁绊,而启蒙的命题是解放,尤其是精英阶层对自由的追求,民主政治还不是主流。美国革命发生在后贵族时代和民主政治时代的转折点上,因而,革命者可以进行一场观念的实验和建国的试验。
从空间来说,新大陆意味着广袤的土地。广阔的空间意味着很多矛盾都可以被疏解,甚至是抵消,生存空间对新大陆的挑战远远没有旧大陆那么严峻。而新大陆的广袤也给革命者带来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尤其是远离旧大陆,即便军事力量比较孱弱,依然可以用空间来消耗欧洲列强的能量,从英国到法国,帝国的雄心和意志最终消弭于北美大陆的广袤之中。
美国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强国,取得了独立;创建了一个世俗的国家;在广阔的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建立了新的稳定的联邦制度。这些成就几乎就是美国政治的密码,在今天已经成为教科书上的知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中,这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十三块殖民地怎么可能打败刚刚赢得七年战争的“日不落帝国”呢?
在宗教信仰盛行的时代,世俗国家要维系稳定的秩序并不容易,依靠宗教的纽带才能将上帝的子民整合到一起,世俗的秩序最终通过民族主义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才能保持凝聚力。至于在一个大陆建立共和国,也是前所未有的,共和国只有在一个“熟人社会”才能存在,而主权在理论上就是不可分割的。而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美国的建国者都做到了。
独立战争
文人领军的传统
美国革命现在来看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从独立战争之后,大英帝国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依然是世界霸主,而且大英帝国此后并没有与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地翻脸,英联邦作为一种形式依然存在,英国女王还是一些前殖民地国家的元首。两相比照,美国革命似乎又是特例。埃利斯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大英帝国政策的失误,如果英国能够将主权视为可以共享,并在国王之下设立多个议会,那么革命就可以避免。
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后欠了钱,希望可以从新大陆多收税,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殖民地人民提出“无代表不纳税”,这一口号背后其实是一场宪政危机。亚当斯认为,美利坚的利益不由英国议会代表,而是由殖民地立法机构代表,只有这个机构能够合理地为美利坚的利益讲话,因为只有殖民地机构的代表们,是通过适当方式选出来负责这一事宜的。
从1775年到1776年7月间,第二次大陆会议反复提到:解决方案就是共享主权,北美殖民地依然是大英帝国的忠诚子民,但保留对自己内部事务的控制。而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和议会僵化的思维,断送了这样的机会,1775年6月18日,邦克山之战基本结束了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争吵,革命几乎不可避免,一是找不到和平谈判的途径;二是英军损失惨重,打破了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励了美国走向革命战争之路。
1775年5月10日,在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政治辩论
奠定第一个现代共和国
相比于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的立宪似乎并不受历史学的关注,但是《联邦党人文集》已经成为政治学的经典,这是一部为了批准宪法而进行辩论的檄文集,虽然是急就章,但见证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创世过程。
《联邦党人文集》作者: [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美]约翰·杰伊 [美]詹姆斯·麦迪逊 译者: 程逢如 / 在汉 / 舒逊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5年12月制宪会议及其后续辩论的主线并不是民主,而是州权与联邦权力,到底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可以保障自由,构成这个国家的单位到底是州,还是人民。最终形成了一种妥协,除了三权分立之外,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制衡,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联邦制”。
“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概念本身就内含着妥协,合众的国,还是合的众国,这样的争论一直存在。而麦迪逊将这一妥协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升华,“主权既是共享的,也是分离的,这个论点的天才之处在于,把制宪会议上达成的全然务实但政治上令人痛苦的妥协,提升到新颖的政治发现的高度:政府并非为了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框架,在其中持续辩论重要议题。”可以说,美国宪法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而可以随着时空转换而不断改进,实现渐进的演化。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作者:(美)约瑟夫·J.埃利斯译者:宣栋彪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8日这一弹性开放的系统,让美国成为第一个稳定的现代共和国,虽然建国之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并没有出现倾覆。只是建国者们并没有考虑到种族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创建了一个白人的共和国,奴隶制毫发无损,他们也没有计划黑人和白人可以共处于一个国家,尤其是杰斐逊总统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让奴隶制如癌症一样蔓延,共和国成了“分裂之家”。最终通过一场血腥的内战,才解决了建国者留下的巨大漏洞。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孙兴杰;编辑:徐学勤、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