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康威(Stephen Conway)著作,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一):《造就美国的不止是一场战争》
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打响了莱克星顿的第一枪,甚至这声标志着当今世界最强大国家独立之战的肇始枪声究竟是来自英军还是美军也已无从考究。然而,这声“未必会必然发生”的枪响,却掀开了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篇章。
将美国独立战争放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是斯蒂芬•康威在其著作《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中所要尝试的新的研究方式。这场发生在英国北美殖民地上的战争,不仅仅是新移民为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进行的反抗战争,它更是一场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的再分配。无论从战争对于“日不落帝国”版图的影响,还是从参战国的数目上来看,我们都不能仅仅的将这场战争定义为简单的局部“内战”。
首先,从交战双方的主体——美英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北美殖民地的脱英诉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酝酿已久。英法“七年战争”在北美地区的争夺,在意识形态上培养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权威的意识。同时,英军对殖民地本土伙伴的轻蔑也让北美移民们认清到了自己在大英帝国中次等公民身份的现实。而随着大英帝国殖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北美殖民地在更大体量的帝国版图中无疑降低了话语权重。而英国议会在“七年战争”之后在北美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不断的侵犯殖民地的经济利益和自治权利,这也进一步撕裂了英国本土与北美殖民地的“手足之情”。最终,一场大英帝国内部的分裂之战无可避免的打响了。
战争开始之后,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列强相继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来。特别是法国的参战,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当然,事后来看,想要急于削弱英国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势力的参战动机似乎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选择。但在一个帝国主义争霸全球的动荡年代,敌人和朋友都很难保持绝对的界限。
当然,诸国列强的争夺远远不会局限于北美当地,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都处在了一种被反复易权的状态中。而在战争中及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西方列强重新分配殖民地统领权的碰撞期。这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也正是斯蒂芬•康威将美国独立战争放到全球视野下重新考量的重要依据。
另外,作为现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造就今日美国的可不仅仅是一场战争。它从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里继承来的议会制度,带有天然的自由基因,这既是当初北美殖民地寻求独立的自然禀赋,也为其将来的壮大和强盛奠定了制度基础。早期殖民地的议会制度,既继承了英国议会制度在平民参政方面的优势,又摆脱了英国本土的王权控制。而战争初期社区委员会的建立,更是加重了这种民主色彩。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直接决定了其参战的积极性,战争中小股民兵的游击战给了英军极大的困扰,民众独立意识的苏醒也就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梳理这场美国独立战争(或称美国独立革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酝酿已经成熟,战争的爆发和结果都有其偶然性,但如果我们将其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看的话,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而至于美国本身,如何在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中脱颖而出,成就今日之美国,其政治自由方面的基础准备自是功不可没。美国独立,它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
2018.3.8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二):一场英国内战,引发英法对战,最后缔造北美独立
18世纪,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不断提高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大不列颠王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反英事件屡见不鲜。随着波士顿惨案和波士顿倾茶等恶劣事件的发生,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爱国者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打响了反抗的枪声,并迅速传遍北美大陆,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而《独立宣言》的发表更是极大地动员了一切革命力量,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对争取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我想对杰斐逊来说,他这辈子最杰出的成就中,必然包含了在《独立宣言》中写下美国革命最响亮的几个字——人人生而平等,而这一信念也成为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对美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对独立战争的了解或许仍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对于战争发生的背景、始末以及历史意义都还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难免会好奇独立战争爆发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直到看完手边这本《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我才对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有了详细而全面的认识。作者斯蒂芬·康威认为,这场斗争不仅仅只是一个局部冲突,而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规模庞大的斗争。出于这种思考,作者大胆地采用全球化视角,将这场冲突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纳入进欧洲强权之间的全球化战争。 也就是说,在这个巨大的利益链条(战场)上,北美13个殖民地充其量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环,而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之所以会接受美国的外交政策,借用国际矛盾来施以援手,其实归根究底还是想来分一杯羹,从中获得最大的殖民受益。所以我们不要再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纯粹的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更应该清楚的知道,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英国内战。可以说,当时的英国遭遇了历史上最为孤立的一个时期,先是殖民地联合起来造反,再是老牌劲敌的干扰,从整个北美蔓延到整个欧洲,最终演变为全球的冲突,英国也不得不面临着严重的入侵威胁。 书中揭示了战争的深层原因在殖民时代早期就已经生根,此后它广袤的根须也在不知不觉间遍布各地。显然,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是内战的必然结果。若是单纯从英美关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北美独立问题,实在太过狭隘与片面,我们应该将视线放长远一点,看作大英帝国整体的内部政治,并把整个社会环境纳入更宽阔的视野,再结合各国情况做进一步思量。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三):与其纳贡求援,不如自己单干—美国独立战争的心里独白
又到初春,万物萌发,是个读书的好季节。又逢暖阳,气温初升,是个读史的好时候。信手翻阅《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整理了一下美国独立战争的脉络。一副有因有果、有高潮有低谷的抗争画卷徐徐展开。
现时,美国依然是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亦或统治力。但是,一谈到历史,往往会有很多段子应运而生,大肆嘲讽。其实大可不必,一个国家的建立肯定不是凭空而起,也不会因为二三百年从无到有,从蛮荒到世界之巅。
殖民之初的美国也是建立在英国殖民的基础上,联想到那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可以说,美国最初是靠在大英帝国的肩膀上你侬我侬的。虽然,最早的移民是在英国不受待见的清教徒。他们受着宗教压迫和歧视,带着一腔的不忿和怨念,虽然与英国同属一宗,又带着诸多的不满。但是骨子里他们还是英国人,后来加入的其他移民则是后话。来到北美这块蛮荒之地,在开拓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再加上受欧陆启蒙思想的影响,渐渐对英国君主制的态度变得不甚了了。文化独立的因子已经逐渐萌发。
英国自1607年起,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以及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之间贸易往来和交流频繁,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和相对统一的语言,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这是北美能抱团独立的认同基础。
后来在七年战争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让北美殖民者和资本家们愤愤不平。打法国时出生入死,结果战后不仅要向英国交税,甚至税务还增加了;另外就是几个殖民地呼吁英国议会能给予他们选举代表自己利益的议员的权利,却不置可否,这也增加了北美的殖民地争取政治资本的挫败感;在经济发展上,自己的地位只限于提供原料和劳动力的基地,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层层的阻挠。这种种状况的叠加成为了北美独立的政治、经济诱因。
不满情绪的积累,使得部分殖民地百姓开始抗税,继而与英国军人发生暴力冲突事件,慢慢地抗税活动加入了销茶和羊毛的事件,代表性事件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时候已经开始有造反和独立的呼声,但是,最后由殖民地公知(知乎Phil之语)组建的大陆会议还是决定向英王发出联名呼吁,希望英王满足殖民地的政治需求,提高政治地位,来安抚民情,缓解危机。但是,日不落帝国的尊严是高冷的,甚至下了诏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政治地位是不可能给,以前没给,现在也不可能给。你看看其他殖民地,特别的有才华,说话又好听,还听话的的不得了。”至此,大陆会议中温和派彻底失势,造反派成为了强势上位,并通过正式决议,并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宣告脱离英国和英王,正式造反,另立山头。傲娇的英王面对北美殖民地造反,表现出了坚决镇压的态度,决不妥协,大军集结北美,在一个偶然的地点,打响了必然的一枪。让莱克星顿永留史册。
英王的傲娇和冷漠,让美国独立战争有了其正义性,使其成为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这也是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并发动人民的原因。当然,面对日不落帝国的强大,战争的困难和复杂性也空前的。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没钱、没枪、没正规军的殖民地武装,发挥了“游击战”精神,“打一枪换一地方,只骚扰不久留”战术贯彻的游刃有余。使殖民地大陆军没有在初始的弱势阶段就溃败和覆灭,在慢慢熬过初期的艰难时期,攒够了钱和人,还借到了一个不久前刚动过手的强援(虽然法国想的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带着趁火打劫的中心思想才来援助的)。战争的事态得到了根本的控制和逆转。转折点发生在1777年10月的萨拉托加战役,大陆军取得了胜利。经过多场鏖战和拉锯,最终在1781年10月19日,英军于约克镇投降,标志独立战争在战场上的胜利。
美国独立战争实质上是一场以民族独立运动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场推翻殖民统治的战争,更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虽然在战后建立的是资本家和大种植园主的联合政权,但以此为起点,美国拥有了国家的自主性,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用了短短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就超越了原来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坐上世界第一强国的交椅,并独坐至今。
其实每个国家的建立或独立,都要有其最根本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诉求,并经过不断流血和牺牲,通过暴力的手段来实现其目的,过程必然艰巨和困难的并掺杂着诸多偶然性和戏剧性,即使强如美国,在初始的新手村也有很多次被扼杀于萌芽的危急时刻。
另外,本书不只是介绍了美国独立战争本身,还把视角从北美到欧洲到世界其他多个地方,让读者体会到战争中有股必然的态势在蔓延,仿佛是种大势所趋,结果呢?除了北美,其他地方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虽然英国是去了北美的殖民地,却成功地保住其他如印度、加勒比、西非、南亚等殖民地,而且出人意料地把战后问题处理得很好。并继续维持其统治多年,而没有出现北美独立的事件,这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给与失败方英国的一个亡羊补牢的契机。
这本《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作为一本通识性读物,在介绍独立战争起因、过程、结果和意义的同时,却出人意料地把视角置于全球化的语境当中进行思考,深入检出、抽丝剥茧,描绘出了在一场场局部战争里的诸多地区和国家的缘由因果,也使其成为历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了解和理解美国独立战争及影响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起点。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四):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一个全球化的故事
在我们谈论到一个古老国家诞生的时候,往往是孤证的、单一的,比如古埃及起源于两河流域,古印度起源于恒河流域,古中国起源于黄河流域,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各个文明之间,似乎都毫无关联,彼此封闭。而随着时间发展,一些较为新兴的国家,也常常与同一种族因为文化、宗教、战争的分裂有关。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诞生与美国类同。美国的诞生不是单一的,而是全球化的。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也是全球化的冲突,是多国族之间、多种利益纠葛构成的复杂战争。
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大前提,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是全球化的:那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也就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当时的欧洲,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列强,而是非常野蛮落后的一群国家。这些国家对神秘的东方充满着崇敬,以得到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为荣。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直接切断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交通要塞。
为了重新建立丝绸之路,欧洲的各国国王都绞尽脑汁,哥伦布应运而生。刚刚统一全国的西班牙女王,给了哥伦布一笔经济支援,让他出海寻找中国。结果无心插柳,发现了一个从未被发现的文明大陆,也就是美洲大陆。虽然哥伦布到死都没有到达遥远的东方,但是美洲大陆的发现历史意义,远比一场远程的贸易深远的多。
欧洲各海上强国前赴后继前往美洲掠夺财富,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而欧洲长期以来的贵族统治制度,堵住了平民向更上一层阶级攀升的渠道,加上宗教上的迫害,使得大批欧洲平民离开自己的故土,前往美洲寻找机会。美洲自此形成了空前的热闹景象。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围绕着北美殖民地的归属和海上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搏杀。最重要的是七年战争(1754年至1763年)的打响。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七年战争的结果是英国获得了大西洋的霸权地位,法国的势力遭到大面积缩减。英国一跃成为北美的大部分土地的拥有者。
而实际上大英帝国与北美(此处的北美特指英国13个殖民州,下属同)的关系并非从一开始就剑拔弩张,甚至在战争的初期,很多人还是对英王的统治心向往之——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随着大英帝国的版权扩张加剧,它越来越需要加大对北美殖民地的税务征集来缓解本土的税务矛盾。不可调和的利益,势必与热爱自由的北美殖民地人民产生冲突——本来这群人中的大多数就是欧洲大陆的反叛者。
大英帝国试图通过建立法案加大对北美的调控,例如设立了《印花税法案》。引发了北美的反弹,更为麻烦的是,北美的精英阶层还能够与英国派去的总督坐下来面对面和谈,但是“底层的人民不仅将他们的愤怒发泄在英国对殖民地的干预之上,也发泄在殖民地内部的政治和社会分配之上。”英国政府作为退让通过了《北美宣示法案》,实际上变相加大了对北美的经济干预。
1773年,大英帝国的茶叶关税最终引起了大规模的抵制运动,就是我们历史课本里所熟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正式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回顾美国独立战争,会发现真实的历史并不是书本所记载的那么简单。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是多方势力的角逐,是全球化的过程。除却英勇无畏为自己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北美人民外,还有英国、法国、西班牙乃至荷兰、普鲁士的多重影响。
先讲英国。作为北美的对战方,大英帝国对战争的影响是直接的。但是大英帝国国王和内阁议会的意见也常常相左,他们在考虑北美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幅员辽阔的帝国殖民地。加上离开欧洲大陆的远程作战、缺乏补给和及时的战略部署,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虽然在军事上大英帝国强于北美,也打下了几次漂亮的战役,但是始终没有攻克北美。
派往北美的将军理查德.豪,本身就对北美人民有着相当大程度的同情,在占据有利形式下多次选择了谈判而非剿灭,在客观上也给华盛顿领导的北美军队有了喘息的余地。另外一个比较致命的原因,正如本书作者提到的,英国政府没有很好的利用新英格兰地区——这块土地的人民主要是清教徒(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如果将新英格兰与北美南方保守的各州区别开来,集中火力攻坚下来,很有可能从内部瓦解北美的反叛。
其次法国。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七年战争之后,法国在美洲的势力遭到了大英帝国的遏制,长期的蛰伏使得法国对北美独立有着天然好感。所以,1778年2月,法美签订了联盟协议,法国舰队跨越大西洋,前往北美予以支援。尽管从客观来看,法国的军事支援并不十分成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大英帝国的气焰,给予了独木难支的北美人民舆论上的声援,促使了更多的欧洲国家进入这场战争来帮助北美独立,虽然欧洲列强的支援都心怀鬼胎。
最后加入战争的是西班牙和荷兰,作为最早开始航海的国家的西班牙和有着海上马车夫美誉的荷兰都是欧洲的海上强国,对能够削弱大英帝国实力的战争跃跃欲试。尤其是看到法国参战之后,紧接着西班牙和荷兰也都加入了战争。在这里要说明的,西班牙与荷兰的参战,并不是直接派兵到北美大陆的直接参战,而是全球性的“围魏救赵”。在印度、在北非、在欧洲,都给大英帝国造成了相当头疼的麻烦,常常顾此失彼。
尽管从实际的战争结果来看,大英帝国并非完全处于劣势,甚至有好几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现代的战争归根结底是一场金钱的较量,被拖入战争泥淖的大英帝国无法进入加时赛,这势必会消耗掉它的精力,为了保住帝国其他地方的殖民地,放弃北美成为它们最坏却是唯一的选择。
1783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巴黎和约》。1784年5月,英荷签署和平协议,战争正式拉下帷幕。
失掉北美十三州这块肥肉,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丢了面子的问题。但是,从里子来看,似乎加入独立战争的其他几个国家损失更为惨重。美国独立战争带来的历史结果也需要放置在全球化视野中来看。
美国在历史教科书中,似乎在取得独立之后,就平步青云。可实际上,美国革命对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乐土的形象造成了损害。美国本土的奴隶问题也被拿出来鞭挞,美国各个州之间权利的不平衡给国家的管理带来了麻烦,《邦联条例》的出台,几乎将各州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显露出来。
即使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也未能够彻底解决美国一盘散沙的状况。但以华盛顿为首的美国国家缔造者,还是显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高瞻远瞩,没有效仿欧洲各个国家的君主制,抑或是君主立宪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国家制度,就是总统共和制,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又防止了总统的独裁。华盛顿等美国的前五位总统又以身作则,践行了这种制度。为美国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定下了基调。
大英帝国在经济上的损失并非他们自己想象的不可弥合,因为官方的战争并没有给民间的贸易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移民潮、宗教往来,在战争一结束就恢复了往日的盛况,并且由于经济处于大航海时代的上升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经济很快超过了战前水平。大英帝国被迫放弃了北美,却在亚洲,尤其是印度建立了自己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而帮助美国独立的其他几个国家,日子却是举步维艰。
最惨要属法国。从短期来看,法国似乎赢得了不过的成果。不但羞辱了老对手大英帝国,还扬威国内外。可从长期来看,法国革命的火种也正是由美国独立战争点燃的。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是美国革命的巨大产物,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借由一场独立战争传播开来。不过,法国波旁王朝的致命伤,还是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借债导致法国财政危机。财政的灾难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1789年7月14日,不满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可以说,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正是美国独立战争。
荷兰也失去了原本对亚洲的统治地位,影响力远不如日不落帝国。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荷兰共和国的秩序也遭到了挑战,实际上失去了对新建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的统治权(今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其实没有受到太多的反叛,只是在自己老房子着火之后(王室瓦解),西属美洲地区和阿根廷也步上了独立潮流。
借用康威在书中的总结作为结尾,“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通常的武装冲突中一方失败而另一方胜利的简单刻板的故事。……英国的更大范围的帝国海远远没有开始一场缓慢但不可避免的衰落;相反,几年之后它变得比以前还更为庞大了。而那些表面上赢得胜利的国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所经历的后续发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特别是,法国和荷兰的旧体制都崩溃了,而这至少部分是由于它们介入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所导致的。即使是美国也一直没有获得与其政治独立相匹配的经济和文化的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五):飞在空中看美国独立战争
你是大家族里一个偏远的旁支,捡来的那种,过得还行,一直被放养,与掌权者有日积月累矛盾,突然有一天,你辛苦挣来的家业要分给家族,你和家人也一直都被视为下等人,你是选择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还是搏命抗争,自立门户,誓死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答案。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这本书把北美独立战争放入全球大视野进行了全新解读,以战争发展的时间为明线,以英国和美国复杂关系的变化为暗线,全面呈现了这场为了自由、独立源于北美,最终引发法国,西班牙,荷兰参战的帝国之战。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康威,斯蒂芬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在伦敦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多年来痴迷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研究,已出版多部关于独立战争的著作,《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是斯蒂芬厚积爆发的新作,是斯蒂芬经年累月研究过程中,对独立战争的重新审视。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视角有三个,一是英国人的角度(全球化就是以英国人角度);其次是欧洲大陆列强的视角,如法国、西班牙等;当然还有美国视角,最熟悉也是最广为传颂的美国精神。斯蒂芬独特的大框架,赋予了本书解构这场战争的通识及多维度魅力。历史,哪怕是记录在册的史书,也多是记录者视角(或成功者视角),斯蒂芬这种大局观,对于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甚至于理解独立战争时期全球政治经济,都有助益。 先说说英国视角,在英属美洲形成早期,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殖民地事务,只是在殖民地变得有利可图时,美洲才被关注,随着《岁入法案》、《印花法案》等一系列引起殖民地强烈反对的法案颁布,英国和殖民地矛盾逐渐升级。英国在全球到处圈地,北美、西非、南亚、南美,体量变大的英国政府,在考虑新责任及政策时,下意识地降低了美洲殖民地人的重要性,这和美国人期望自己被看做是同等的英国人民,完全偏离。 斯蒂芬把英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看的透彻,先是强硬,中间几度想和解,政府内部也分两派,随着英国老对手—法国、西班牙的加入,战争的性质越来越复杂,英格兰本土都受到了威胁,英国一度想退出美洲战场,令人惊奇的是,英国后来竟然又对荷兰宣战。 斯蒂芬从英国视角展开的这幅美国独立战争史图,让读者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为什么英国会输掉本来胜券在握的战争?为什么后来英国和美国之间冷若冰霜?斯蒂芬不仅给出了其个人观点,还推荐了一些他人的著作已备读者阅读思考。 再来说说欧洲列强在这场战争扮演的角色,法国怎么会支援美国,当然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支持殖民地叛军所带来的削弱英国强权的机会,超出了这种做法所带来的风险。法国海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如何?法美联盟配合得如何?这场战争对于法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西班牙一开始拒绝了与法国一起携手作战的机会,西班牙虽然想联盟法国攻打英国,夺回在之前七年战争中丧失的土地和荣誉,但西班牙担心帮助反叛的美国,会给它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也引起反抗。那么,西班牙为何最终又参加了战争?它有没有得到被英国占领的直布罗陀等殖民地? 如果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斯蒂芬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思考过,或者忽略的历史现象,而这些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次社会政治经济,有待我们发掘。 最后看看独立战争最大赢家--美国(个人认为),美国大陆会议一开始只是想争取应得权利,只是走着走着找到了抗争真正的出路和意义。在这漫长的八年斗争里,从散漫的业余民兵、锻炼成不逊于英国皇家部队的专业军队,艰苦的生存环境,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却始终坚持,为了自由独立而反抗。 只要提到独立战争,就绕不过华盛顿。时至今日,人们对华盛顿的崇拜甚至神化远远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华盛顿正确的战争策略,例如游击战,使美国军队力量得以保存,虽然他在多次战役中都失败了,但他在特轮顿战役中大胆的反攻,挽救了美国革命事业。斯蒂芬认为,华盛顿代表了美国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继续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军队成了美国反抗精神的象征。 为什么独立战争在世界具有永恒魅力?这场战争见证了美国这个国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是如何诞生并存续下来的,从多个风俗各异的殖民地融合凝聚为今天的全球霸主。斯蒂芬对美国人,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全球社会百态的描述研究,对独立战争结果及后期各国情况的解析,也许对研究现在全球政治经济会有启发。 斯蒂芬在书中多视角并进,按照战争发展随时切换,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风貌。这本书好比一架空中摄像机,飞在空中摄制了战争全貌。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其实,《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这本通识著作,还给我们一个提示,看问题,要多方位切换角度,从全局思考,这样做出的选择或答案更合适。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六):喧嚣与辉煌的独立战争
房龙在《犹太人和圣经史话序言》中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自己以为的历史,同时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到死都信。但是你若翻开邻国的历史书,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故事与说法。”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著名的邦克山战役,美国武器不足,军服都不齐而英军军容雄壮,给养充足,纪律严明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也称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伦敦大学学院历史教授斯蒂芬·康威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一书却告诉我们,这场战争与美国独立革命不是一回事,这场战争的影响几乎遍及全世界。最重要的是,单从战争结果看,胜负并不那么简单。
中学讲世界历史,讲到这一段一般是从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讲起,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标志。但康威教授告诉读者,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实际上自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居住点起,殖民地与英国母国的磨合与对抗就开始了。美国主流历史学家一般将美国独立战争称为“革命战争”(Revolutionary War),要么将它当做是一场争取独立的战争,因此战争不过是这场革命的附属部分而已;要么将它当做是一种变革体验,作为革命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除了极少数例外,都认为这场冲突基本上就是在美国、为美国而发生的。在本书中,康威教授试图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场战争:这是一场为美国未来而战的战争,但同样也是一场具有全球意义的战争。
美国人民是因为对英国严苛统治越来越不满,所以十三个州团结起来,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国之战吗?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发现,其实十八世纪的美国十三个州联系并不紧密,反倒是各个州与母国英国的联系,比州与州之间的联系密切许多。而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也并不严苛,其实英国一直在研究,如何能保证北美殖民地征收的税收能满足殖民地本身行政部门支出的问题。是什么导致美国人民反抗呢?
回到18世纪前几十年,最肥沃的殖民土地逐渐被瓜分完毕,经济活动更为商业化,早期殖民地的社会流动性与丰富机遇,逐步退化成了更为僵化的阶层社会。研究者们还提到了城市中心的紧张态势,尤其是波士顿、纽约和费城这几个北部港口。发财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逐渐规整,然而“美国梦”已经传遍整个欧洲,冒险家源源不断来到美国,对尚处于薄弱阶段的美国社会冲击之大可想而知。研究者认为,社会阶层中不断郁积的不满情绪导致美国人民起来反抗社会等级制度和政治等级制度,并在这个过程中推翻了英国统治。换言之,英国统治被推翻是美国社会动荡的连带结果,而不是美国革命的根本目的。
早期的北美移民绝大多数是英国人,这毫无疑问。但18世纪开始有了变化,非英格兰移民逐渐增多,有爱尔兰新教徒和苏格兰高地人,还有德国人,到革命爆发前夜,大约有十分之一的白人移民是德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德国人占到总人口三分之一。这些新移民,给殖民地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宗教多元化,同时也让殖民地与英国母国之间情感纽带越来越薄弱。这就为独特的美利坚民族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争取独立打下心理基础。
除了上诉原因,康威教授认为,殖民地拒绝英国统治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恰恰相反,殖民地人民固守17世纪英国的政治文化。17世纪的英国政治文化,核心是高度社会自治。18世纪的英国本土,议会对社会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强,当议会试图控制殖民地时,激起了坚守社会自治原则的北美殖民地人民非常大的反抗,出乎英国议会之所料。殖民地虽然乐于承认自己对英国国王的效忠:“我们共同的首脑和父王”,但从始至终坚决不承认议会对自己享有主权。话句话说,英国本土政治环境已经变了,可是北美殖民地却不欢迎这种变化,极力维持现状。
另外,在席卷了整个欧洲的“七年战争”(1754——1763)期间,英美军队虽然并肩而战,但也因此,英国本土与殖民地人之间的交恶更明显了。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七年之战,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七年战争总共造成了各国参战军人90万——140万人死亡。美军抱怨英国军官对自己的贡献不屑一顾,但英国军官则抱怨美国人冲向战场的速度像蜗牛一样慢。尤其令英军不满的是一下两个原因:一是战争刚开始时征兵工作的延误,让英军在战场屡次陷入被动,导致英国整个军界对美国人极为不满。二是战争期间美国人一直没停止与敌对各国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当然,美国人这一特点一直保持到现在,并非仅仅针对英国)。查询当时英国报纸,会发现当时英国整体认为殖民地不但没有和英国军队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反而帮助法兰西坚持了本来无法坚持的更久时间。当时绝大多数英国评论家都将七年战争看做是英国的胜利:尽管有美国人掣肘,英国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并且大度的让殖民地人民分享了英国浴血奋战的成果!可是,美国人却认为自己的贡献被大大低估,美国军队的浴血牺牲被无视,这绝不能容忍!
经过七年之战,大英帝国体量大大增加。从前,北美殖民地是英国最主要的海外殖民地,到了1763年, 英王在北美的土地扩大了,包括了法属加拿大、西属佛罗里达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广大内陆地区。两年之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国王,将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利萨执行司法和征税的权利授予了东印度公司。这样,北美殖民地人逐渐发现,自己并非大英帝国直系子民,地位不过是和孟加拉、印度等地一样的殖民地人而已。而这是经济逐渐发达,社会逐渐成熟的北美殖民地人越来越难以接受的状况。
总之,七年战争后,英国和美国两边的预期发生了极为危险的偏离。英国精英阶层认为应该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而美国精英阶层则自认为是大英帝国子民身份,希望母国将他们看做是完全同等的英国人。所以,冲突不可避免。
英国认为美国应该感恩,进而觉得对美国增加赋税理所当然。当时英国首相格伦威尔认为英国纳税人压力很重,殖民地人应该对英国感激:“我们在美国已经投入巨大,”他对议员说,“让我们收入这种投入所带来的果实吧。”但是,美国认为议会没有权利对他们征税,因为殖民地在议会中没有议员,而殖民地自己的议会,是可在美国征税的唯一立法机构——这一看法的来源是一系列古老的英国宪法,尤其是1215年的《大宪章》。
当1765年《印花税法案》(Stamp Act)发布后,美国的抗议达到高潮。双方的争执不仅仅停留在以往彬彬有礼的辩论层面,波士顿在这一年发生了大规模暴乱,暴乱分子攻击力关税官员住所,毁坏了马萨诸塞副总督的房子。这次暴乱不仅仅在抗议《印花税法案》,而且走向了对既有秩序的攻击。
在辩论、暴乱之后,美国商人也开始抵制英国货物。这最终导致了《印花税法案》被撤销。因为,如果不能把货物销售到巨大的美国市场,肯定会让七年战争后已经非常困难的英国财政雪上加霜。
此后几年,英国屡次试图增加对美国的赋税,美国一如既往抵抗,双方互有胜负。情况在1772年改变,英国东印度公司面临一场严重的现金流问题。东印度公司积攒了大量无法及时出售的茶叶,于是英国征服出台一系列措施,在美国低价销售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但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英国政府规定只有投标成功的经销商才能代理这些茶叶,这就导致没有代理权的经销商利益受到很大破坏。加之以前双方积累的恶感,终于爆发了著名的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倾茶事件中,一部分暴动者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样,据说是为了凸显本土性。据历史记载,冲突爆发前期其实双方相当克制,或者说试图克制。美国这一方面,13个州远未达成一致,上层多半跟英国站在一起,诉求仅仅是减轻英国对本州的束缚。而英国只希望打压波士顿叛乱。
事件的转折点在于,时任英国首相诺斯为了制裁波士顿所在的马塞诸塞州,通过了《马塞诸塞州法案》,旨在强化总督的权力,削弱公众的参与,增加驻军人数,强化政府行政权力。这个法案一出,在英国美国都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人彻底失望!原本一盘散沙似的13个州开始联合。原因很简单:如果英国政府开始改造马萨诸塞政府,那么怎么保证它不对其它州这么做呢?
英国朝野震惊的原因是,大家非常担心诺斯从此走上威权主义道路。尤其是当1774年诺斯政府通过《魁北克法案》后,英国反对党的担心更是与日俱增——诺斯政府在殖民地设计的威权主义政府模式,会不会很快在英国本土实施呢?担心之下,英国反对党实际上默许了美国人对英国的反抗。
到了1774年底,北美除了马萨诸塞州之外的其它州也开始为战争做准备。诺斯政府在这时犯了最后一个大错:在对美国采取怀柔政策的同时,依然认为13个州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坚持对马萨诸塞州的反抗采取暴力镇压的方式。这成了推动战争开始的重要一步。
英美之间大规模军事冲突从1774年马萨诸塞州开始,这次战斗,英军阵亡人数达到273人之多。6月,邦克山战役爆发,一直到7月,美国大陆会议依然在寻求与英国和解,向乔治三世送交了橄榄枝请愿书。这很有趣,大陆议会没有向英国议会递交请愿书,而是直接递交给国王,其实是希望国王能够以超然身份调和英美之间关系。大家还记得两年前北爱尔兰独立公投吧?在最危险的时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出面发言,挽留北爱尔兰,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乔治三世明显没有把握住这次重要机会,他宣布殖民地处于造反状态,对北美亲英派来说,这简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法国开始派代表与大陆会议接触。
我们今天再读那段历史,可能会有两个感触:一是英国政府当时几乎错过了每一个留住美国的机会,二是在后代备受推崇的华盛顿将军其实没那么神,起码战争刚开始时犯了很多错误,也打了很多败仗。例如,1775年,美国想要占领魁北克就惨遭失败。美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令人担忧。
如果仅仅是英美两国对战,美国胜数并不大,但很快这场战争就扩大到全欧洲。法国决定派兵援助美国,并在1778年跟美国签订联盟协议。1779年,法国与西班牙结盟,法西联合舰队在普利茅斯港停泊。爱尔兰负责给美国军队提供肉和黄油。在英国那边,德国决定派兵参战。
到了1776年,所有和解的可能性彻底破灭,7月4日,著名的《独立宣言》发布,大陆会议宣布北美殖民地成立独立国家。但是,崭新的美国依然前途未卜,8月华盛顿的大陆军就在长岛彻底失利。
《独立宣言》签订时,战争前景还远未明朗。但从1777年开始,战争形势开始变化,美军胜利次数逐渐增加。英军长途跋涉作战,战线过长的问题开始暴露,英国的豪将军曾经抱怨,即便英军在一次胜利中消灭一千美军,只需一夜功夫,美军就能补充被消灭的士兵。而英军,想增多一个人都不容易。
同时,法国和西班牙加入美国战队,对英国来说真是当头一棒,这意味着英国在海上要分出力量对抗法国和西班牙的强大舰队,无疑也削减了原本应该投入到美国战场的力量。尤其致命的是,这大大增加了英国军费开支,美国军费只能增加税收,这又让原本就抱怨税负沉重的英国人愤怒不已,对政府的抗议一浪高过一浪。
内焦外困之下,英国诺斯内阁发生严重危机,约克郡的地主组成联合会,要求压减公共开支,谋求下议员更具独立性,以便对内阁形成制衡。接下来几个月,英格兰几乎所有郡县都效仿约克郡,许多城市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
1780年,形势对英国更加不利,12月英国对荷兰共和国开战。至此,英国同时与4国作战: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应该说,英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即便数条战线同时作战,英国依然在1781年在吉尔福德法院战役中,对美国取得胜利,占领荷兰的圣尤斯特歇斯岛,在弗吉尼亚的绿泉打败法军。1782年1月,占领荷兰在亭可马里的基地。
但是,在一系列战役中,英国朝野逐步认识到,英国战线过长,殖民地过多,英国本土已经不堪重负,再执着于通过战斗把北美殖民地留在帝国之内已经没有意义。于是当1781年10月,康华里在约克镇投降之后,英国内部已经对放弃北美殖民地做了心理准备。
康华里约克镇投降后,战争大局已定1782年3月,诺斯勋爵内阁终于倒台,反对党领袖罗金汉侯爵内阁就职,马上开始同美法谈判。11月,美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黎巴嫩达成了初步和平协议。1783年1月,英荷停战。9月,美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签订了正式和平条约《巴黎合约》。
所以,这不是一场仅仅发生在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它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强国,影响遍及全世界。战争的结果,貌似英国失败了,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建立。
真的吗?
法国属于胜利的一方,但由于英军在桑特海峡战役中的胜利以及直布罗陀英国守军英雄般的长久坚持,打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信心,更严重的是,对英国作战,几乎拖垮了法国的财政,最终成了导致波旁王朝覆灭,法国大革命发生。
荷兰,在与英国宣战后,战场不仅仅在欧洲,也在亚洲的印度,曾经不可一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彻底败给英国,之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荷兰共和国自己也因为战争陷入政治混乱,随后演变为一场内战。
西班牙,表面上看通过这场战争收获颇大,完全挽回了七年战争的损失。但长远看,它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导致西班牙帝国的南美殖民地蠢蠢欲动,这些地区以美国独立为偶像,掀起一波又一波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
即便是美国,建立了独立国家,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依旧同战前一样仰仗大英帝国,伟大的美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英国,失去北美殖民地当然对自尊是个沉重打击,但同时保住了帝国其余大部分殖民地,并且在亚洲实际控制了印度。战后,英国认真思考进行宪法改革。所以,如果说独立战争终结了第一个大英帝国,那么它也开启了第二个大英帝国。
美国国家都有自己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这是我看完康威教授《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最大感受!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七):另一个视角的美国独立战争
在现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近几年市面上“简史”、“极简”的书籍层出不穷,《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虽叫简史,但并不简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它并不在于讲述编年史,作者斯蒂芬·康威更希望从大历史观和社会学方面,另辟蹊径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也让人们更多的思考发生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源。
全书分为导言和六个章节,导言前有1607—1784年的大事件年表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简介,对于非历史学研究的一般读者而言,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认识,当然如果想把它当成一部史学专著来看,还是要多做一些功课。
导言中作者非常清晰打表达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和思路,以全球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场对美国而言意义非凡的战争,他更愿意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阶级这些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基础、经过、结果以及对英国、美国、欧洲乃是世界的一系列短期和长期影响。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作者在第一章中着力铺垫导致发生这一事件的内外因素。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大历史观和美国人反抗的根源。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北美是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德国等欧洲人移民而来,而这漫长的移民时光,这些人复杂的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利坚民族,他们所崇尚的高度自治的精神。而随着七年战争结束,英国越来越重视北美殖民地的管理,越来越希望殖民地成为其财政收入的巨大来源,其通过总督管理的政治制度和不断推出的税制变化的经济手段,也越来越与美国的独立精神相左,最终爆发了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
其后的两章,主要是对战争的记述。第二章讲得是1775年春到1777年末纯粹发生的美国本土的战争,包括英国在北方、南方的军事行动,华盛顿等领导的美军的抵抗和进攻,《独立宣言》的发表等。第三章则讲述了1778法美结盟后,一场单纯美国独立战争逐渐演变为欧洲强国间,涉及北美、欧洲、加勒比地区、西非、印度等地区的世界性战争。作者通过这两章的讲述,力图为一些问题找到一些论据,比如为何战争初期英军占据优势而未把叛军消灭;《独立宣言》的发表到底有何意义;孤立无援的大不列颠为何还能在战争结束时保全最大的利益等等。
第四章主要讲“平民”,这是一般历史中所不会关注的点,但作者把他单独成章。残酷的战争对统治阶级而言,其利益影响甚微,甚至还可能大发战争之财,而对普通百姓而言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影响。这一章通过对直接卷入战争的人、战争边缘的人以及远离战区的人进行了着重分析。获利的总是少数人,对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苦难,甚至更深远的影响,这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情怀。
第五章记录的是战争的结局,其中有两个大的观点。第一个就是英国虽然在北美失败了,最终承认美国独立,但他是怎样保全了除此之外的最大的利益,前面的第四章提供了一些论据,第五章做了深入的分析,而这些对战后的世界秩序,尤其是其他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二个就是作者解析了英国为何会在美国战场失败,除了士兵、距离、供给、外国参与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作者直指英国政治、经济体制,也为最后一张讲述战后的影响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纵观全书,作者小处着手,而其落眼于全球视角,对每一个细节的描述都是来支撑自己的大历史观,一部“简史”写出了新的味道,值得对历史学和社会学感兴趣的朋友飨读。
最后要说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悦读名品”系列,采用精装帧,纸张、印刷质量极佳,字体大小适中,部分有画作插图,应该会使爱阅读的你会爱不释手。要说不足的话,个人觉得编辑可以把战争中的部分简略地图附在相关章节,有利于读者直观认识,是为小建议。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八):全新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
我在阅读这本由悦客名品出版发行的斯蒂芬.康威著作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之前,一直认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仅仅是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北美人民的抗争仅仅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独立,争取自己的利益。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到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声,我始终以为这仅仅是北美人民想要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但是通过阅读斯蒂芬.康威这本著作我却对这次的美国独立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斯蒂芬.康威仅仅用了短短两百多页的篇幅,运用全球化视野,却全面崭新地呈现了我们之前所不熟悉的美国独立战争全貌!这本书非常清晰地给我们讲述了这场所谓的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主要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西班牙及荷兰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之外。同时,许多印地安人为双方打仗。所以说这场战争并不仅仅是北美人民保卫自己利益的一场抗争,而是一场全球化的涉及欧洲、非洲、加勒比地区、地中海地区以及印度。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斯蒂芬.康威将这场战争视为一场政治和文化的冲突,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地将这场搏击全球的战争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读者重新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并对这场从1775年到1783年进行了八年的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和影响阐述得简单明了。
其实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早就有了根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识日趋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1770年的波士顿惨案,到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再到1774年颁布的不可容忍的法令,到1775年殖民地爱国者终于忍无可忍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声反抗的枪声,从此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
本书对这场战争的叙述不仅仅限于北美殖民民众对于英帝国的反抗和争取独立的斗争,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崭新的视角,从强权的欧洲政权之间地帝国之争,以更大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让无论是研究欧洲历史的学者还是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都可以将这本书读懂,这本书看起来浅显易懂。让读者真正了解到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一场局部冲突的战争,而是一场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波及全球的一场战争,帝国之间的利益之争。
可以说这是一本全面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书籍,无论是书前面的大事年表和主要人物介绍,还是每一章节后面的注释,都很温馨地给予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地去解读美国独立战争,所以说这是一本全新独特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的书。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九):莱克星顿的枪声,响彻全球
美国独立战争,一个响彻世界史的名字,无论对那段历史是否有过了解,这个词组都清晰明朗地刻在全球人的记忆里。
望文生义,一直是人们理解一个并不熟悉的事物的首要途径,随后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美国独立战争,始于莱克星顿振聋发聩的枪响,终于英美和平条约的签订,这一整个过程,都是美国人追求独立的事儿,似乎不再涉及其他东西。最多,加上当时的帝国主义列强英国。
包括这本《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封面上,也打上了一行字:“1775~1783,一场造就了美国的战争”。
诚然,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影响最大的必然是美国战内战外的人民,因此美国历史学家倾向于将它称作“革命战争”,“他们要么将它当做是一场争取独立的战争,因此,战争不过是这场革命的一个附属部分而已;或者,将它当做是一种变革体验,作为革命本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学者们,除了极少数例外,都认为这场冲突基本上就是在美国、为美国而发生的”。但事实上,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并强调这场战争的全球化视角,则能够让全世界的人们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接触并了解这场不仅仅造就了美国,也改变了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历史事件。
而骑墙观望,对于已经离那段历史非常遥远的现代人而言,可以说是最好的回顾手段。
在一开篇,斯蒂芬·康威就明确了自己撰写这本简史的目的和角度,他所关注的不再是“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起草”和“和平条约”,而是纵观全局,从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关系最终破裂的原因写起,细数整场战争的多个阶段,包括在1775~1777年末法国、荷兰等国家尚未卷入战争的第一阶段中,英美双方为表明自己事业的正当性而竭力获取他国支持的举措,剖析后期战争规模急剧扩大促使多国外交手段的变化,最后着眼于美国独立战争对各地人民造成的影响,探究这场战争给不同的参展国家留下的遗产。
在此前已经出版过关于独立战争的著名书籍的前提下,斯蒂芬·康威在这一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地位,也因此,他所能获取的资料、所站的角度、所汇集的众多学者视角,是其他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短短200页的简史,虽然无法完整地将美国独立战争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在读者眼前,但却开启了一扇琉璃打造的窗户,让读者得以一窥震撼人心的历史面貌。
更为有趣的一点是,斯蒂芬的文风非常诙谐,整部作品并不是学究做出的原始材料的堆叠,更像是历史小说家撰写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就好像给胜利的蛋糕再加上一层甜蜜的糖衣一样,12月13日,英俊的青龙骑兵发动了突袭并抓住了查尔斯·李(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副司令、少将)”“但英俊所抱的那将是一个‘安静的冬天’的期望,不久就破灭了”,类似的句子在作品中并不少见。有时,你甚至能从这些措辞中,看到斯蒂芬对于这场战争不自觉流露出的看法。
在趣味和夯实的历史信息共存的情况,莱克星顿的枪声,在今天仍将响彻全球。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十):一场造就了美国的战争
悦读名品出版公司、化学工业出版社新出版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是讲述大英帝国与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的历史。这场战争主要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之外。
由于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同时由于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北美人民的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这是一本有着新的历史观点的优秀著作,书中大胆出色地呈现了一场残酷的美国革命战争,展现了这场发展为更大范围的全球战争视角之下的史诗般、宏大的战争画卷。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关于地方自治的战争,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美国革命,而且,这场独立战争在历史上的许许多多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康威在这本书中揭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深层原因,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反对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战争,也是一场为美国未来而战的战争,发展形成为世界性的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场战争同时也为了日后加拿大的建立做准备。
美国独立战争到了现代来看,这一话题还是具有着永恒的魅力。因为,这场战争见证了美国这个国家在艰苦卓绝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诞生并存续下来的。而因为在过去一个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美国在重塑世界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世界范围以及美国国内的很多人对这场著名战争也充满了好奇心。
这场武装冲突在书中是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这是一场为美国未来而战的战争,也是一场具有着全球意义的战争。一些历史学家在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着这场战争,强调这场战争是以全球化意义的视角来书写这一段历史。作者大胆地提倡这种全球化的视角,显著地改变了这场战争的面貌,对于用传统观念来看待历史的是一种挑战,提出了不能简简单单的看成这只是一场英国失败而美国取得独立胜利的战争。其中战争的一幕是1781年10月在弗吉尼亚的约克镇上演的,当时,康华里勋爵率领的英国军队投降了,北美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了。许多英国历史学家的思路同样如此,尽管通常他们更能理解,英国军事指挥官要在离国家这么远的一片地方赢得一场武装斗争是多么困难重重。
从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宣告了美国的诞生。1782年11月30日.英国新政府与美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回顾美国独立战争历史,这是一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胜利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立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地区的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近现代政治体制,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并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既是民族独立战争,又是民主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联邦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旧制度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美国独立战争虽然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的南北战争的爆发。
作者斯蒂芬·康威,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教授。他主要研究方向为18世纪的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尤其是他们在全球的领地问题。斯蒂芬出版著作涉及英国战争与社会,爱尔兰和北美,以及英国和爱尔兰与欧洲大陆的关系问题。目前他正致力于大英帝国在18世纪对欧洲大陆所作贡献以及欧洲18世纪帝国合作的研究项目。他的主要的作品:《美国独立战争》《不列颠群岛和美国独立战争》《英国18世纪中叶的战争、国家与社会动态》
这本书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作者运用全球化视野,全面展现了美国独立战争全貌!写作风格通俗易懂,如行云流水般叙述历史,让你很容易就能读懂这场背景复杂的独立战争,并且讲述了数百年的殖民史,以及全球国际局势演变工程。美国独立战争研究方面的优秀学者斯蒂芬·康威写成的这本卓越的通及性的历史典籍,无论是历史研究的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适合阅读。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封面设计新颖,豪华的硬皮精装,开本大,用纸考究,是一本非常难得的西方历史典籍,值得我们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