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谁》是一本由[加] 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以为你是谁》精选点评:
●她是被王子砸中了,于是强迫自己接受这份幸运。没有人像门罗这样面面俱到。
●你以为你是谁
●在閱讀的過程中 會讓自己陷入沉思中 露絲在與富二代離婚的過程中 考慮的最多的是她自己本身的感受 沒有太顧慮到孩子(當時深深為孩子可惜) 正因為生活當中 有太多的無可奈何 你以為你是誰?
●按时间排序直接拼成长篇的短篇小说,很细腻,很门罗,细微到内裤上的污渍、幽会前的各种准备、种种希望陡然落空带来的幻灭。门罗深知,其实生活也就是由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变化连成的。
●十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的大半生。故事本身不错,一些微妙心理描写得到位。然而翻译令人发指,例如妈妈的姐妹译成姑姑;护士让老太太口头拼读单词那段,把原文直译成拼写;弗洛努起下唇这个俏皮可爱的动作,译成“把下嘴唇往外伸”!如此种种多不胜数,让人看着难受。校对也很粗心,错别字多,人名前后不一致…总的来说,一本好书毁在不走心的翻译和出版社手上。
●谁再说门罗只写短篇,那一定是阅读体系中缺少了这一块。这是门罗的“追忆似水年华”,当露丝和拉尔夫面面相觑,同样的无声玩笑,同样的盟友,同样的舒适,复杂多变的人生在养老院的相遇中几乎要划上一个句点,你不得不去反复推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和富二代结婚并育有一女,从家庭的布景与人物关系中发现超乎自身阶层的厚度,之后你放弃婚姻,和小提琴家搞外遇,并遭受所有浪漫多情的外遇对象惯常的警告与抛弃。爱情还是有的,会有一个男人如同被某种剧情所委派的角色,和你相爱,并最后一个得到他的死讯。你是野天鹅,是乞丐新娘,而速朽的命运会告诉你最终你什么也不是,背下一首长诗并不代表什么,年少时海蒂小姐的惩罚早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最终答案之所以是虚无主义,因为大多数人刮开涂层都只有“谢谢惠顾”四字而已。
●太过琐碎,感觉听一个人念念叨叨了一辈子,生活如此难熬,没有爱还要翻来覆去咀嚼一遍,佩服门罗书写人生本质的勇气
●你以为你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你成为不了的人,唯独不想成为你自己。最喜欢《西蒙》一篇,可能是因为我偏爱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真相。
●没有那么的爱,短篇小说组成的书籍,一开始抱着短篇小说应该篇篇引人入胜吧,但是喜欢的可能就一两个。不太懂得露丝的性格特点,可能需要再仔细阅读。感觉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不是正常人的感觉
●就像书后面写的,女性成长史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一):你以为你是谁啊
【人物列表】 露丝 -弗洛(继母) -布莱恩(弟弟) -帕特里克·布兰奇福德(丈夫) -安娜(女儿) -克里夫德-乔瑟琳(妻子) -汤姆 -西蒙 【感想】 一个个小故事串联了露丝的一生,门罗对于很多「我自己」本以为应该着重描写的片段都简单一笔带过,甚至就没有提到,只能通过后来的文字推断出来。 对一个人一生的描写,通常于那些转折点会加大笔墨,比如生子、离婚等等,但在这部作品里对露丝一生所谓重要的决定的描写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对露丝做出的决定背后心理、思想变化的刻写,对人物内心的冲突的刻写。这让我想起了《杀鹌鹑的少女》里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也许正因为此,作者才会花费大量笔墨在人物思想的冲突变化方面,当时都觉得(包括露丝)那是普通的一天,殊不知你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是当时内心思想维度的反映。 对于露丝的一生想用一句话来说一下:真正的旅途即回归。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二):女孩到女人
门罗最擅长也是写得最多的题材,女孩到女人的一生的故事。由几个片段组成,摘取露丝几个特殊的时间点,透过它们反射出其他生命时段的经历和轨迹。和门罗的很多其他主角一样,露丝也是小时候没有很多爱的女孩,背离婚姻和家庭的那个人,在职业路上不好不差,最后独自生活但不乏少许生活的变调。常常地露丝显得畏缩而怯弱,但到头来她一直是那个追寻自己内心的,虽然不是以激进的姿态,但肯定也是头也不回的那个。不满于现实的生活,但也不能具体描述想要的是什么,然而不会妥协于现状。门罗依然着力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细微地追踪那些时刻里面她的纤毫波动,让读者靠近她并理解她——如果没有同情她的话。和继母和父亲的相处及隔阂,在学校的惴惴不安,恋爱的开始,一段婚外情,独立生活的艰难等等。她真的是叙述的大师,能够以平实的故事打动人,传达一种即使没经历过但也能分享的共情,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女性才能感受到,某种隐性的压力和不安。露丝的故事一直传递着接近世事真相的冷静,任何事情最后只能以接受为结局,并且随着时间继续往前,回头无益,不管过去是养分还是毒药,组成了人生的每个片段之后它就固化在那里了,生活只会以不断发展的形式存在,直至生命终点。
门罗很吸引我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小说时间点的掌控,毫不费力地就能调度时间线,聚焦或拉远,跳脱在不同时点来使整个短篇变得完整而深邃。记得是班维尔还是谁说过,他永远没办法向门罗一样控制时间。门罗依然是我最爱的短篇作家。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三):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
艾丽丝·门罗“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在一个周日的清晨,露丝打开了收音机。这是她一个人在多伦多生活的时候。”这是艾丽丝·门罗作品《你以为你是谁》里的一段记叙。
这样的句子,似水流年的况味。学者吴晓东说,时间意识是现代小说家比较自觉的一种意识。没有自己的时间感受和体验,想在20世纪成为卓越小说家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解艾丽丝·门罗,当然必须理解她的时间观。
《你以为你是谁》是门罗的第四部小说集,初版于1978年。自从门罗以《快乐影子之舞》在1968年登上文坛以来,一直叫好不叫座,原因在于,20世纪文学流行长篇小说,短篇的接受度不高。《你以为你是谁》是门罗加盟新东家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集,出版商和门罗本人都希望能有好的业绩,因此他们共同努力,试图让这部作品展现出长篇小说的风采。这部作品和门罗的大多数小说集确实不一样。露丝作为自始至终存在于10篇文章里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她展开。然而,这部作品很难说是长篇小说,而是更接近于“系列故事”的形式。这是门罗最后一次尝试长篇小说。
在此之前,门罗在1971年有过类似实验,那就是《女孩和女人的生活》,结果和《你以为你是谁》差不多。门罗为什么写不出通常意义的长篇小说呢?同时,我们又惊讶地发现,门罗短篇小说内涵之丰富,仿佛长篇的极力压缩,毫不逊于长篇的容量。这是门罗所特有的,除了门罗,我想不出其他人有这样杰出的技法。
《你以为你是谁》的主题接近“成长小说”。这是门罗擅长的,以聪慧、敏感、不服从的年轻女性为主角,关心女性生活及女性人物之间(特别是母女之间)的相互影响。时间因素和性格变化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元素。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与他人接触逐步取得社会经验,同时获得情感和经验的升华,这是经典成长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结构,体现了进化发展的观念。但是,门罗不是这样的,门罗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的,时刻挪移的,忽然多出大片大片的空白。
《你以为你是谁》的第一篇——《庄严的鞭打》。最初三段探讨“鞭打”的主题,并且,“她爸爸可以封王”。从第四段起,讲述露丝一家的生活,接着转入回忆,“一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弗洛和露丝说好了不再吵架”,接着露丝因为讲脏话被继母弗洛告发而遭到父亲的鞭打,然后忽然转入一家人望着星空聊天的幸福场景,最后就是“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露丝一边喝咖啡,一边收听赛马,一边想起在养老院里的弗洛。野丫头露丝成了知识女性,在什么时候,她接受了自己身为女性的所谓得当的行为方式和身份符号呢?
在门罗的小说里,情节的转瞬是一种常态。她的小说不按照计时顺序,而是根据主人公的记忆,根据心理状态设计。马里奥·略萨曾经论述过虚构小说中的时间,认为它同叙述者一样,都是一种创造,“小说中的时间是一种可长、可短、可停止不动、可急速飞跑的东西”。门罗是位“时间大师”。她把露丝的人生切割成无数的镜像,10部短篇,展示了露丝在生命不同时刻的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相互间共振回鸣,随意发展为许多主题,与长篇那种一口气讲述整个人生的效果完全不同,门罗的作品随时旁逸横斜,很难猜出她接下来会写什么,这种不确定意味着动荡与流离,意味着现代人的无所适从。最日常的,最无常。
10个故事,最有名的是《乞丐新娘》。这部小说是门罗第一段婚恋的翻版。反映乡下女孩与富家子弟的阶层差异与家庭观念的分歧。“帕特里克·布兰奇福德爱上了露丝。”开篇即入正题。描摹相爱的细节,对露丝的心理刻画尤其仔细。分手那部分是高潮的爆发。然后复合。然后,时间忽然加速。接着是露丝在日后的一段内心独白。接着是他们离婚九年后在机场的邂逅。是的,最后的结局早已埋藏在起初的纷扰,平铺直叙的一览无遗只会显得多余。
像是乔伊斯的“顿悟”,也像是伍尔芙的“重要时刻”,门罗用时间打下印记,既深刻又依稀,节制的叙述充分引发读者的想象,作为叙事者的女主人公无意间会知晓某些陈年往事的蛛丝马迹,省略的事实越多,人生的偏移也越多,或许很多事实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在那些空白里寻觅生活的线索,依据我们的经验填充未说出的部分。也许完满,也许不满。
时间,会给我们以答案吗?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四):门罗:一种包豪斯风格的写作
门罗的小说有时候会让人疑惑 “我是否看过这一篇?”她的中短篇小说往往取材自加拿大几十年前不太发达的内陆地区,主角是一个女人,故事则是女人生活中的任意一个片段:少女时期,大学时代,青年,中年。这些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和门罗本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靠着这些贫乏简陋的场景,普通到面目模糊的人物,单调而常常重复的情节,她成为一个享誉国际的作家,这点似乎令人感到奇怪。那么,一个像她这样的作家优点在何处,如果想客观评价这样一个作家的小说成就,我们该怎么去读呢?
在这里我选取的是门罗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中的一篇,《西蒙的运气》。让我们来聊一聊这篇小说,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西蒙的运气》第一句话是:“到了新的地方,露丝觉得孤单。”这是典型的门罗式起笔,很简洁,人物、地点、心理状态,都有了。一块很坚实的奠基砖。
第一段主要写的是露丝对社交生活的碎片化的想象。 “露丝是个演员,她去哪儿都能待得住。”本段以这句话结束。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讲到了她所参加的一次聚会。露丝是个演员,有一点名气,但不够有钱,所以为了生计在一所社区大学教戏剧。小说里没有评判她的长相,不过从她的职业和小说中男性的态度来看,露丝是一个长得不错、颇有诱惑力的中年单身女性。
她去一个有过***的前同事家里参加聚会。这个男主人在小说里得到这样一个评价:“他只比露丝小三岁,但是瞧瞧他呀。他照料着他的老婆,有一个家,有一栋房子,未来尽管令人沮丧,但是新衣服、新家具,还有连续不断的学生情妇,就能让人过得好。男人就可以做到这样。”这仿佛是一段中性的事实描述,但并非善意的揣测和有点让人心酸的自怜,却溢满纸上。
对于女主人,“露丝觉得这女孩做作。”下面是一个冷冰冰的对露丝的剖析:“当她有这种感受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她自己没有得到,或者担心没有得到想要的那种关注,没有沉浸到这场聚会里,感觉自己可能注定要游走在事情的边缘,在指手画脚。”
露丝讲了自己的猫如何死于烘干机,这个令人不悦的故事,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也有些得意起来。可是这时,突然有个男孩过来对她说脏话。
露丝装出一副友好可爱的表情,仿佛对方是在说个笑话,大家倒也被她这套社交诡计糊弄住了,跟着笑起来,不过很快还是反应了过来。而女主人不加理会,悄悄走掉了。在这个受辱的关头,有位叫西蒙的男士走过来抓住男孩的肩膀,男主人也及时来到,抓住男孩另一边肩膀,把肇事者赶出了门。
避免了危机,露丝继续喝着酒,和许多人聊天。女主人做了面包招待大家,“光滑的、编成花儿的、表面有些装点的面包。露丝想知道这里面都包含了多少痛苦。这些面包、肉酱,这些悬挂的植物,还有小猫,都代表着那种不稳定的临时家庭生活。她希望,她常常希望自己能承受这些痛苦,能够举行这些仪式,能够强迫她自己,能够自己制作面包。”
——又是一段看似中性的话,不动声色地写出露丝对婚恋的悲观态度。
有个女人——自称在写一篇关于女性自杀的论文——尖锐地对露丝说:“你来参加聚会就是为了遇见男人的吧?”
这句话结束,下一段,小说颇为突兀地转到“西蒙十四岁的时候……”读者看完西蒙在二战时被救的惊险故事,才明白这个故事是西蒙对露丝说的,而这发生在聚会结束后,西蒙跟着露丝回了她家,她租的一栋乡村大房子。两个人在做完爱的松弛状态中讲各自的故事。露丝买了菜,西蒙做了丰盛的晚餐。他们俩说了很多话,天南地北地闲聊。“他们正在向对方敞开心扉:欢愉、故事、玩笑和坦白。”
西蒙和露丝谈起花园,露丝说自己打理不好,西蒙兴致勃勃地为她筹划。“小萝卜。莴苣叶。洋葱。土豆。你吃土豆吗?”
一个人不信任婚姻,四处留情,辗转如飘萍,不意味着他不渴望安稳的生活,不爱爱情,不会忽如其来地被田园梦想打动。西蒙先向露丝展示了一种保护,接着又展示出他的坦诚、质朴,而他对花园做的计划,又似乎意味着他想要和她一起生活——花开花落,土豆成熟,一种接地气的、真实可感的生活。
于是露丝爱上他了。她仿佛看到他们俩生活在一起,她看着他在花园里挖土。她于是喊道:“哦,西蒙,你这个傻瓜,你就是我生命中的男人啊!”
时间很快到了下一周,周五晚上,露丝买了很多昂贵的食品,还有新的漂亮的床单。她想象自己裸身趴在床单上的模样。
晚上,她坐在家里等着。到了晚上九点,酒冷了,奶酪变软了,敲门声响起。她去开门,却是杂货店的老板娘。她走后,露丝继续等。等到了午夜。又等到了一点五十。在漆黑的雨夜里,时间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她心想,到了周一,她要去上班,“用这现实世界冲冲头脑”,然后鼓起勇气,给西蒙写个纸条,谈谈花园的计划。该怎么措辞,才又能表达自己,又不会吓到对方呢?
但是,接下来呢?西蒙会给她一个爽约的理由或者说借口吗?她会不会再一次承受等待和失恋的痛苦?会不会失掉面子,毫无尊严?这个骄傲的、倔强的、悲观的女人,会怎么做呢?
“周一天刚破晓的时候,她带上了她觉得需要的东西,放到车后座,锁上门……她朝西开走了。……她给学院写了一封信,说因为一个亲密的朋友到了疾病晚期,她被叫去了多伦多。”
接下来的场景就像是一部奇怪的公路电影:车窗外下着雨,几乎是模糊的,伴随着一个女人的独白,车横穿了加拿大;她不断想要回去,幻想自己收到了西蒙的消息,但是车不断开远、开远,直至把这个人和这段生活都远远抛在后面,让物理距离扯断这突如其来的让人揪心的痛苦的爱恋。
一路上,她回忆着自己人生中多次的冒险和失败。“她想起了自己写过的很多信,她找了多少夸张的借口,都是为了某个男人要离开某个地方或者害怕离开某个地方。没有人知道她有多愚蠢,她坐过多少次飞机,这其中一半的次数,结识她二十年的朋友都是不知道的,他们还不知道她花了多少钱,冒过多少险。”
门罗的主角多半都酷肖她自己:一个努力让自己强大的女性。在职业、感情、家庭等多个方面,她或许成功,或许跌倒,不过倒是都可以用海明威的话来形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到了温哥华之后,露丝交上了好运。她得到了一部热播电视剧里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可以说是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人物了。
在《为了报仇写小说》中,作家残雪说自己写小说“完全是人类的一种计较。非常念念不忘报仇。情感上的复仇,特别是刚开始写的时候。计较得特别有味。复仇的情绪特别厉害,另一方面对人类又特别感兴趣。 ”
不仅仅是作家,读者也有这种“报仇”的需要,以虚构的故事,向坏人、向伤害自己的人、向生活的不如意报仇。所以故事里的主人公会有主角光环,会战胜坏人,扬眉吐气,让昔日爱理不理的人如今高攀不起。可以说, “报仇”这个需要,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来重视小说、电影等一切虚构的东西。
那么露丝呢?现在的她,总可以携着主角光环“报仇”了吧?
大概一年之后,露丝在一趟轮渡的甲板上拍摄一幕戏,当时很多人围观。休息的时候,有一个老熟人来跟她打招呼。是那个写女性自杀论文的女人——露丝早就不记得她了。露丝也懂得这种自命清高、实则媚俗的人来接近她是怎么回事:“她想凑到这些戏的背景甚至前景上来,这样她就能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在电视上看她。如果她给那场聚会里的人打电话,她就会告诉他们,她知道这个系列就是纯粹的垃圾,不过就是有人劝她去演,为了玩玩。”
那么,西蒙怎么样了呢?他会不会得知了露丝的现状,有些与有荣焉,有些后悔呢?他会不会赶来露丝身边,向她道歉,请求她的原谅,然后露丝再傲慢地拒绝他?
那个女人跟露丝说:“可怜的西蒙。你知道,他死了。”
“死了吗?”
“胰腺癌。……他得这病很久了。”
露丝的中场休息结束,她又回去拍戏,内心复杂而混乱,而这篇小说,就这样结束了……
……结束了?主人公那么骄傲、倔强,有过那么多的天人交战的内心戏,还干出了千里跋涉逃离原来生活这种挺大的事儿,又交了好运,可这故事却结束于无关的旁人的一句话……这是现实人生的莫名其妙的走位,而不是小说的讲究逻辑的写法。
这个结尾,亦不是小说的讲究逻辑的结尾,而是人生里一件事情告一段落的方式:不经意间,终于放下;远方的人已死去,却连悼念的时间和心情都没有。
门罗的小说是去浪漫化、反高潮的,她展示一个浪漫的可能性,仿佛正为了摧毁;当她仿佛要像传统的小说家那样“向生活复仇”了,这时生活又沿着自己的逻辑,自顾自过了下去。
这种写法,我在中年以后的张爱玲那里见过。而门罗比较古怪的一点是,她从一开始写作,就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让读者感到受伤的写法。她从来是粉红色少女幻想的绝缘体。
门罗远离了传统小说的简单的逻辑性,她的文笔克制而理性,写人的非理性和境遇的复杂多变,却以数学家写公式一般的简练和精确来写作。一种包豪斯风格的写作。
她被视为契诃夫的传人,也正是因为她通过这些小说写出了生活的混沌,写出生活既是多解的,又是走投无路的;人既是自由的,也是受限的。逻辑不是浮在小说的表面之上,而是潜伏在这浩浩汤汤的时间和无穷无尽的事情当中。
而她吸引人的地方,恐怕是在于,她让我们这些读者,铭心刻骨地明白了那一刹那,女主角在想什么——我们自己在想什么。
读着《西蒙的运气》,我最难忘的就是露丝手握方向盘,车外下着雨,她一路向西,向西;还有得知西蒙死讯的时刻,她正在演戏的空挡,骤然听闻,未及反应,便马上就要情绪饱满地投到另一幕戏里去,而渡轮外面,是茫茫的大河,浩浩汤汤而下,正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