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北》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南水北》精选点评:
●越来越喜欢少功了。
●国庆要去大别山野营三天,也希望有些不一样的收获
●看到书名的时候,很惊喜,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知己感油然而生——山南水北,必是个干净的、纯粹的、灵秀的地方,那是每个人心底的世外桃源,在那方天地,连呼吸都变得更加顺畅··· 乡村世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鳞次栉比的繁华大厦,没有熙熙攘攘的如潮人流,时间,似乎都悠下来了,闲适地晃着,不紧不慢,让你得空与日月星辰打声招呼,自由地畅爽地,日子就这样行云流水般度过。 累了,就背起行囊,于山南水北处歇脚,,管它天下大势,我自乐得逍遥···
●重读,对生活的接近和叩问,这样的文字,让人平静。
●世外桃源
●田园派,富有乡土的气息,让人惊讶中国尚存如此宁静朴素的文字和地方。
●好看 为何生活那么简单 思想却四面八方了
●朴实的生活非常生动
●喜欢这种感觉
●以古典笔记体写现代乡村生活,禽畜野物、闲花野草、村夫野老、笑谈野趣,并非避世隐居,而是以更大更清晰的视角观察世界。不遮掩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倒显得真诚。传说中的神秘事件都很亮,语言更是漂亮得让人心痒。
《山南水北》读后感(一):山南水北
有这样情怀的作家越来越少了,很多见解很入味,力荐。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拿捏的度过了就带着讽刺了,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就算连续数年每年花六个月的时间呆在山野亲历农活又如何,你始终怀有你自己的优越感,哪怕你自己尚无从感知。不是批判,只是有的话入味太深显得刺耳不敢苟同。
《山南水北》读后感(二):并非退隐
用韩少功的话来说,“作者只是阶段性下乡,而且有电话和宽带同世界相联,能‘隐’到哪里去”,“与其说出世,不如说入世。与其说退避,不如说进发”。
文明,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总和。作为人类的个体,又如何能够逃避现代文明呢?与其说对现代文明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探索,在现代大城市之外寻找一种与社会主流相左的文明生活。
韩少功用他的眼睛,用他的耳朵,用他手下的笔,展开了一个现代社会中都市人所未曾想过的真实的乡村图景。
这是一个用灵魂叩通文字的作家。他曾这样描述夜晚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南水北》读后感(四):生活让人感动
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总是不想太快地看完。毕竟现在有了DVD,有了视频点播,你想看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去看都可以,毕竟,这个世界上,用钱买不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中国翻开,从《卫星佬》看起,一直不敢按顺序看,怕顺着一直翻下去就知道看完了,就是来回地乱看,看到看过了就重温一遍,发现还有没看到过的就像在陈年的衣服里捡到钱一样惊喜。
中国当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但是也没有差到那么离谱的程度,就算是经济上差别很大吧,但也没那么悲苦,看看电视上宣传的,包括央视晚会上对农民的描述,简直就是作贱农民,如果不是拍戏他们可以一辈子也不会去农村了,虽然很多人也以农村来的自栩。他们只是把农村当成一个工具而已。还有人也去农村,那不过是浮光掠影的观光,为了写一些做作的抒情文字。还有的人去个地方就要感慨一翻,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就有那么多心事,去个地方都想着中国文化,好像中国就靠他撑着。
文字方面,有个刘亮程,这个人吧,一心怀念乡村,却一直住在城里,这就叫言行不一,在城市公园里看到牛粪居然去摸摸去闻闻,当时我看到书中这一节的时候顿时觉得他这本书比牛屎还臭,一个人矫情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说的呢。
韩少功是真正的去了农村,地地道道地在做农活,虽然跟其他农民相比他有稿费,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有点文化,有些事情看得开一些,但是他去了那里就把自已当成一个农民了,当地人也没把他当外人。
因为他真正把自已融入进去了,才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真正的农村,没那些矫情的人说的那样好,也没有那么苦,反正对大多数人都是一样,日子一天一天过,谁也别自我感觉太好了,也别在羡慕谁。在他笔下,也能看出农村的现状,还保有一些中国传统的发风,人与人之间少有现代人的隔阂,但是封建宗族制度没了,人们只是靠惯性还维持着一些传统的东西,而新的现代文明又没有很好地贯彻下来,这里有腐败有时候有些愚,也有坏人,有时候还有恶人,还恶得可怕,里面关于恶的事情也是听说而来,但是想想沈从文在他散文中写过的那些杀头的经历也不会觉得一些事情在这里就不会发生过,都说文化人虚伪吧,但至少有一果虚伪的心好多事就不好意思做出来了。乡村有乡村的问题,但大家都在用自已的眼光和思想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而且有时候解决得还不错。
文中也有一些太过离奇的事情,这些事有的可信度高,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有的太过夸张,就有害整本书的基调了,但阅读中只觉得这是白璧里面微微的瑕。
《山南水北》读后感(五):山南水北
(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8.5.5
如果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有一天突然离开都市,回归田园,总会让我有这样的判断:这是一个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的高超之选。
所以,像韩少功这样的名作家,在子女自立、二老归天、温饱不愁之后,回到山村种地劳动,我看远不能叫归隐。身边依旧有电话、宽带、卫星电视,也没有停止写作,并且成书后依然能出版,出版后还大受欢迎。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隐士是不会出版作品自我暴露的,所以,与其说是出世,不如说是入世,与其说是退避,不如说是进发。
这本记录了他湖南山村生活见闻和感悟的长卷散文集《山南水北》,让我爱不释手。我想他的稿费收入也不会比他务农的收益要小吧。
兼得城与乡的益处,在主流和边缘之间自由过渡,这不正是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内)所想往的生活吗?
《山南水北》吸引我的是它传奇般的情节、诗般的文笔、哲人般的思辨。是下面这段话让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
读这样的作品,我有时常会生出许多难以摆脱的疑问。
作家的知识和素养让同样的山村生活在他眼中的意义(幸福感、趣味性,等等)远别于一位普通老农。这是一种主观上的提升,这种提升的能力源于自身受过的教育、多年的积累。我想,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可以靠自身的力量来找到某种想要的感觉,而不一定非要身处某一个特定的环境。
比如,就算是身在喧闹浮躁的城市,我们依然能打造田园般的心情。同样,如今的农村也并不是世外桃源。在韩少功的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了阴暗面,看到了一些和城市里大同小异的世态万象。
那么,为什么大家总还是想着要回归自然?那种纯朴的、对任何人都会带来同样感受的“标准化”的自然真的存在吗?我看没有。
我无法将这样的自问自答进行下去。有点累。我倒是觉得韩少功用“进发”这两个字可谓恰到好处。没有哪一种目标明确的变化不需要付出努力,包括“归隐”。抱怨外在不如修炼自身。
见我看《山南水北》,爱妻拿出Peter Meyle的《普罗旺斯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一中一西,放在一起阅读会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