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黄石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14 15:1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黄石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黄石的孩子》是一本由(英)詹姆斯·迈克马努斯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石的孩子》精选点评:

  ●跟我想像的不一样!

  ●看了电影儿才看的书,还好吧

  ●外国人写的旧中国故事,比较新颖,还可以,故事性并不太强,但还是有一丝感动存在的

  ●本该是个感人的好故事,结果写的像本历史书

  ●和想象中的不同 对背景环境的铺陈太多 个人内心的展现略显不足

  ●书名ocean devil不知道是不是洋鬼子的意思,感觉翻译成黄石的孩子并不妥,书里描写更多的是主人公在中国的前几年,看到的不是中国的辛德勒,而更多的从他的故事看到那个时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看看了豆瓣上对这个电影的影评,还蛮一般的。看了看剧照再看书,觉得剧照里面的霍格还是满符合书里的形象的,笑。书写的,真的很一般,虽然作者貌似很牛掰,但觉得整个书很乱,时间跳来跳去。霍格的整个故事当然很让人感动,看到他去世时30岁,心里堵堵的很难过。还有很多很多外国人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中国,献出了生命,恩,感动。

  ● 我承认,看了《黄石的孩子》之后就看不下《稻草人手记》了,这是两种不同的旅行。每个人都有权利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果可能,还是让我牺牲在滚烫的黄土地里吧,而不是像一个稻草人一样守着海洋与沙漠,虽然那也看起来很美。

  ●一位充满希望的外记者。从他身上发出人性的光辉。

  ●像报告文学了,不生动,但那个年代不为大众熟知的外国人群体也足够吸引人一窥其中。看来战争也不是一个民族的"狂欢",伟大这词只是个体的,事实还有太多太多。

  《黄石的孩子》读后感(一):还行

  看了电影才看的书,像历史传记!我始终怀有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敬畏每一位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屠杀的无辜民众以及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而做出过努力甚至牺牲的每一位国际友人。我们知道白求恩,我们还知道拉贝,知道魏瑟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乔治·何克。 感谢这书,让我了解了二战时中国发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何克。

  《黄石的孩子》读后感(二):很佩服霍格

  整部书我觉得翻译的还不错。不会有很多夹生的地方。从书的结构来说,我觉得介绍霍格在来到学校之前的篇幅太长了。也许作者是为了霍格最终来到学校做出铺垫和解释。不过整本书中最感人的就是霍格在学校的这部分。从他建立秩序到给老师们定下规矩,这些细节更能了解霍格的人格。我来学校之前的部分太长,还夹杂了解释中国背景的知识,我估计是作者害怕英国读者不明白这个历史而做的说明。对于中国读者,这个不但显得没有必要,还有点显得拖沓了。

  《黄石的孩子》读后感(三):有些东西不应该被遗忘

  没有看电影,先看了书。因为觉得好莱坞的电影多少会歪曲书本原意。虽然Johnason是很fan的。他其实还是非常典型落拓不羁的爱尔兰人,不太符合霍格的英国绅士形象。

  60年前的年轻人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对二战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我们又了解多少?很多历史都被有意无意的湮没了,大家只知道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却忘了一些不是自己一个战线的,平凡的普通人,脚踏实地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们来到中国,为战时的中国做实事,面对的是更多的困难,质疑,甚至是恶意的刁难和阻挠。且不论他们有多少救世主情结作祟,就结果来看,至少对他们影响范围内的人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想我们欠他们一份感谢,虽然中国人本来就不是很擅长表达谢意,但我们至少要知道纪念。

  除此之外,当然这本书也很励志。霍格是个成功的人,有理想,肯实践,不退缩不畏惧不怕吃苦。虽说战时造英雄,在和平年代,也不应该放弃这些美好的品质。时常看看这些励志的书籍,给心灵充电,让人在浮躁的现实中找到一些可以抓住可以相信的东西。

  《黄石的孩子》读后感(四):洋秘书和他的60个孩子

  “洋”这个字在中国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含义,既夹杂了陌生、恐惧又带着抑制不住的好奇和崇拜。清末的“洋鬼子”意味着侵略、践踏,生活中的“洋火”“洋表”却象征着贵族的社会地位。舶来品对中国人来说总是有特别的魅力。然而,在那个时代,你的亲人或者朋友是个“洋鬼子”,将会是什么感受呢?

  《黄石的孩子》中的主人公乔治。霍格就是一位战争年代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洋人”,对于这个称号,“他自己感到很自豪”。和几乎所有的西方人一样,霍格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从不惧怕眼前的困难灾祸,经历了种种之后,他依然保持着自己质朴善良的本色,并且始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什么,他没有什么城府,也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想环游世界的时候就出发上路,想要报道最新战地新闻一投入就是八年,想要追求一个心爱的女人绝不吝惜赞美之词……即使是在与病魔一次又一次的纠缠之后,他依然认为不过是一些“躲过的好玩的事情”。天生的幽默感照亮了那个黑暗无边的战土上的一角。快乐和希望在那个时代比生存更加可贵。

  小说的结构更像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传奇性的纪录片。作者采用写实的手法完整的记录了乔治。霍格从出生、考入牛津、远赴中国、建立学校、不幸病逝的全部过程。

  作者詹姆斯.迈克马努斯。现任英国新闻集团国际公司董事,从事记者工作多年。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工作是得知了乔治.霍格的事迹,经过多年搜集整理,将乔治.霍格的故事编写成书。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细节描写,平铺直叙中却饱含深深的敬意和温情。

  其间穿插大量珍贵的亲笔书信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让我们感受到霍格的心路历程、思想内涵,和周围人对他的看法评价,也看到他如何从一个敏感细腻的大男孩成为一个勇敢自强的男人。

  他是记者,整整八年,战胜疾病、穿过枪林弹雨,转战于中国西部的平山大川;他是校长,两次建立学校,战胜了重重困难把学校转移到了偏远的戈壁滩上,让60多个孩子有了安全的栖身之所;他是父亲,收养了四个战争孤儿,培养他们懂得爱与信任;他是兄弟,是朋友,是勇士,是仁者。

  其中作为校长带领六十个孩子穿山越岭建立避难之所的经历最为传奇也最具意义。这六十个孩子每个人身上又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故事:房子遭到轰炸,被迫逃亡,饥荒,贫穷,失去亲人和朋友。霍格所做的就是,使来自于富裕家庭的沿海城市孩子和来自于内地的贫困孩子真正融合到了一起,从抵触排斥到最后的理解彼此关爱彼此,甚至相依为命,霍格总是同他们在一起,一起唱歌、一起游泳、一起露营。孩子们尊敬这个“洋校长”,而更多的是爱他。霍格让孩子们尊重自我也尊重别人、重拾信任、懂得爱与信仰,褪去他们已经封死的精神世界的黑暗,并且将这样的信念和对人类普遍怀有的悲悯情怀一直传递下去。这是跨越政治立场的和宗教信仰的大爱。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男孩如今都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在跟他们亲爱的校长和父亲说话时,仍然止不住泪流满面。聂广涵,——聚会上最棒的男高音说:“霍格救了我们的命,我想如果当年没有他带领我们穿山越岭,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早已经不再这个世界上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以及为了的几代人都会记住他,如果没有他,我们今天就不会团聚在这里。”

  在中国的这几年最黑暗最动荡最具历史意义的时代里,霍格所做的不仅仅是挽救了六十多个孩子以及他们子孙的生命,更具意义的是,他让学校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桃花源,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丧失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战争总会过去,接下来要学会如何生活。乔治。霍格传递给人们的就是积极乐观、充满爱和同情心的精神世界。他的高尚精神像金子一样,越是在黑暗之处越是闪闪发光。

  如果你有幸到中国西北部偏远的山丹镇,别忘了去看一看这位老朋友。即使未曾远足,也不妨看一看,“人们如何能够在野蛮的战争中抛下平日的冷漠,显示出自己的尊严,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黄石的孩子》读后感(五):人是要有些理想的

  1937年夏天,Hogg牛津大学毕业,把家里的一些古董卖掉,换了些钱准备完成自己的毕业旅行,目的地是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可能还有印度。这样的选择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阿穆尔阿姨——“一个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决定要穿越美国去往日本、中国和印度来宣扬她的和平主义思想。而Hogg一直与阿穆尔阿姨关系最为要好,但Hogg却对阿穆尔阿姨倡导的和平主义表示强烈地怀疑。不管怎样,他们出发了。Hogg向他的朋友保证,他一年后就回来,然后.......像其他的牛津毕业生一样,去政府部门当公务员或者在商界从事体面的白领工作。

  没有什么特别,Hogg坐着卡车穿越美国,为日本的绝对民族主义所震撼,这可能就成为一些学生毕业旅行的全部。1938年2月,Hogg抵达中国上海,两个星期后,Hogg将离开中国,前往印度。但是,故事总是起源于但是。当时的上海,中日厮杀正憨,蒋介石把所有的赌注——也就是他的所有精锐部队都押在了上海,希望战事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国际社会没有被引起兴趣,却引起了Hogg的极大兴趣,Hogg决定留下来看看。

  我想,我有必要描述一下Hogg当时眼中的上海。“上海不过是一座座准摩天大楼堆积而成的不健康的水泥存储地,在这个城市风光的背后所隐藏的,是肮脏、破旧、矮小的房屋;到处都是林荫大道、宽敞的公园、壮丽的中央广场,却没有一丝城市味道。上海的一切都可以被拿来变卖,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能拿出来卖,只要能想到的。人们可以观看赛马、棒球和足球比赛;可以欣赏到最新的美国电影。如果想找女孩儿或男孩儿,只要出价钱,就可以在公共浴室或者是妓院拥有他们。上等白酒比较难找,但是这儿有很多杜松子酒和威士忌。最后,如果你做了坏事后悔了,这儿还有很多教堂和礼拜堂供你忏悔。”虽然上海有很多让人厌恶的地方,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吸引他们的东西。这也是Hogg决定留下的理由。让人惊奇的是,整整70年过去了,上海还是保持了其原来的风貌,甚至连人们的心态都没有一丝的变化。

  但是,看看,又是但是。上海不是一个能发生故事的城市,随着战争的发展,Hogg的足迹逐渐向中国内陆延伸,上海只是一个窗口,Hogg钻了进来之后,发现了许多和从窗外看极其不同的景象,或者上海本不属于中国。汉口,西安,北平,洛阳,重庆,兰州,甚至还有延安,Hogg就像圣火一样在中国传递,最后在双石铺点燃他的生命。一路上,Hogg从事了不同的工作,在外媒当过撰稿人,为NGO打过工,做过老师。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靠着他的英国护照寻求救济。当他1941年初,到达双石铺——离成都32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或者村落后,他变身了,变身成这里学校(小学兼中学)的校长,这个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他来到这里的第一件工作是抓虱子,他第一周在一件衬衫上掐死96只虱子,最后他只能烧掉这件衬衫,而到他去世的时候他所有200多个学生身上在一周时间内只抓到2只虱子,这被Hogg看做是伟大的胜利。显然,他的敌人不只是虱子,还有跳蚤,老鼠,疟疾,主张体罚的学校老师——他们都被Hogg开除了,学生之间的宗派斗争,奸诈的当地商人,经常来抓壮丁的国民党驻军,以及缺衣少粮。Hogg应用他在牛津学得的学校管理方法来治理这个学校,最基本的,由学生成立的学生委员会来决定学校的重要事项,这些学生是幸运的。1944年冬天,为了躲避日军的铁蹄,Hogg带领学生们完成了一次红领巾式的长征,带着他们所有的家什——铣床,龙门刨床,车床,缝纫机,柴油机.......徒步西行700多公里,来到兰州附近的一个破庙,开始他们了新的生活。但极为艰苦的生活让Hogg病倒了,最终于1945年——他到达中国的第8个年头,作为校长的第5个年头7月22日——离抗战胜利还有23天逝世。终年30岁。

  理想不是灌输的,不是习得的,是天生就有的。换句话说,有些人生来就带着理想,有些人则忘了携带。没有的人称拥有理想的人幼稚。

  为对作为英国友人的Hogg表示尊敬,文中他的名字都用他本来的英文名,未翻译,他的中文名叫做霍格,这个词很难发音,孩子们都叫他“何克”。

  “生活是光,是热,是色彩。让人为之奋斗,不曾倦怠。死去的人已不再战斗;而会有更多的人为战斗献出生命。”Hogg墓志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黄石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