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沉默了半小时》是一本由王书亚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精选点评:
●最深刻的影评人,原来他原名叫王怡。。。汗。
●烧脑,信息量真大
●王怡的文字有了另一种深度,这与信仰有关。
●: J905.1/1151
●不仅仅是影评,更是作者的宗教领悟。但是其中有些论述过于牵强,反而削弱了电影本身的精彩之处
●电影之外,宗教以上
●我就喜欢你扒!扒得越离题才越够味!
●看了我要给满分。。。
●还在报社做实习生时,扎扎实实地看完了这本书,但发现已经毫无印象了。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读后感(一):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王怡著·江西人民版2008年4月第一版)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地上喧哗了两千年。诗意的文字加上信仰的理性,让这本书显得与众不同。“电光倒影中,记录悲欢离合,震惊与感动都不会离我们太远。一面是人心中的罪孽、苦毒与盼望,一面是国家和历史中的偶像、主权与恩典。”《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乃《南方人物周刊》影评专栏的结集出版,与其说这是一部影评集,不如说是作者个人传道的一种自言自语。在文字泛滥的季节里,有这种充满灵魂的声音存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想,倘若能够自由说话,作者就无须借电影来说事了。正因为言论的不自由,才使作者拐弯抹角地借用电影为道具。这种写法,须看文字背后的意义,或是作者未曾言说的隐含价值。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因缘。但愿那些被监禁的人能够获得释放,但愿那些在黑暗中的人能够获得自由。没有永远的沉默,爱的声音一直存在。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读后感(二):不是天堂沉默了,是上帝无语了
健忘如果不是一种病症,就是一种习惯。无论哪一年发生了多么震撼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过似乎只剩下一些记忆的碎片。准确地说,事件与准确的时间线索会越来越脱钩。时间从确切的每一秒,每一分变成了宏大的叙事背景。如若问我记得2001或2005年……发生了什么事,我一定思索良久也不能给出答案。电影却会帮助我们记起许多事情,电影是没有时效性的,可却是获取最准确时间记忆的渠道。电影评论似乎又将电影的叙事与计时作用清晰地从影片中剥离出来,像人身上一条条蹦起的青筋。
“天堂沉默半小时”,天堂会因为什么而沉默!天堂里的半小时是多长的时间!
电影史就是人生,无声的有声的,黑白的,彩色的!从不会说话到喋喋不休,我们学会的说谎;从白皙的面庞到布满皱纹和色斑的脸孔,我们学会了修饰。看电影吧,看别人修饰过的故事,体味自己的人生。读影评吧,别人体味到的总有与你不同之处。《天堂沉默了半小时》与其说是影视中的信仰与人生,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用电影诠释的圣经故事。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读后感(三):本书目录
上部
第一辑 罪
在敌人面前,为我摆设筵席/电影《夜宴》
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电影《黄金甲》
诺斯替主义的创世记/《骇客帝国》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V字仇杀队》
无所待的逍遥/电影《任逍遥》
国家只能是一条狗/电影《300》
我们头顶干净的天空/电影《窃听风暴》
离开黑格尔走向约伯吧/电影《巴别塔》
第二辑 义
我的年华在幸福和忘怀中/电影《三峡好人》
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电影《风吹麦浪》
绿蚂蚁做梦的地方/电影《末代独裁》
如今梦中只剩下狮子/电影《父辈的旗帜》
我们不是医生,是疾病/电影《地下》
有人打你的右脸/电影《总统之死》
第三辑 审判
天塌下来怕不怕/电影《判我有罪》
摩西的帕子和蒙眼女神/《佐罗传奇》
一个世界的阴谋论/电视剧《越狱》
残酷的罗曼史/动画片《国王与小鸟》
集中营、疯人院或宗教裁判所/电影《戈雅之灵》
下部
第一辑 信
这世界并非都是埃及/电影《新大陆》
成长就是一场逃亡/电影《我是大卫》
每个夜晚都是平安夜/四部圣诞电影
信心穿越宫墙/电影《与王一夜》
第二辑 望
一百只羊,有九十九/电影《救赎》和《该隐的记号》
这婴孩是谁/电影《被遗忘的天使》
风随着意思吹/纪录片《迷途之家:鲍勃•迪伦传》
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电影《王的男人》
球场上的奔跑和荣耀/电影《一球成名》
你是谁的眼中瞳人/电视剧集《迷失》
第三辑 爱
我们一生都在模仿幸福/电影《芳香之旅》
霍乱时期的恩典/电影《面纱》
母腹中的微笑/纪录片《子宫日记》
连公义也追不上我们/电影《猎犬》
代后记: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附录:与信仰有关的220部电影列表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读后感(四):天堂之上、日光之下
他还是个大学老师,教法律,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并不熟悉王书亚,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标签,其他一无所知。但我喜欢看他的影评,醍醐灌顶,佳作频出。
前些年,他给《南方人物周刊》撰写专栏,名为“电光倒影”,每周一篇,畅叙倒带在电影中的时光。他推荐的影片,成了我观看电影的清单和指南。
当然,被他的影评倾倒的又何止我一个,据说,当时在更“电光倒影”专栏的时候,有人因为他的影评,每期杂志都不落下,仅仅是想看看他的影评,受宠如此,实在令人羡慕。
不过,读者为他而来,被他的影评所魅惑,自然有他的魔力。王书亚的影评,在我仅有的阅读视域内,他最广泛,最深刻,兼具文字美感与思想深度,写影评能够如此,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功力和积累。
电影视为娱乐的一种,影评的诞生似乎天然带着娱乐的气息,所以你会发现,一些影评和影评人天然也带着娱乐的气质,影评多半深度不够。还有一些,对电影的制作本身有涉猎,大都会从电影的制作、调度去写,凡此种种,写出来的影评,多半难以称得上精品,或者多半容易落入寻常窠臼,不足为更多人道。
此时,你会怀疑,到底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还是作为观众的你太肤浅?
娴熟的法律和哲学做背景,让他的文字,耐读,有感染力,金句频出,大都可能我已经忘记,但只要见到,一定能够迅速回到过去,回到那些阅读他影评的日子。但有一句我常常拿来引用,“可怜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里,爱从未占据过显赫位置。”何其有洞见。
像这样的洞见与哲理,他的影评随处可见。备受追捧的影评,后来,他将这些作品集结了两本书《天堂沉默了半小时》、《我有平安如江河》,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让我沉醉的影评集。
看完后,更多的是,再出找出那些看过或没看过的片子,重新温故一遍,然后感慨下,无论是天堂之上还是在日光之下,哪里能逃过王书亚的笔和眼睛?
天堂之上的悲悯,日光之下的庸常琐碎,不正是我们一直在经历的吗?
读完他的书,你会恍然大悟,从他的文字和文字里的影片得到洗礼,一切恍如如梦初醒,他的文字有这样的魅力和魔力!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读后感(五):蚱蜢或成重担——生命剧场中的救赎与信仰
好影评难写。
多数人,常规写,不出意外,十之八九会写成故事会或思想教学。看得懂电影,不代表懂电影,行业需要行业知识,以获得存在的尊严,古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春口,门外人,看不透。
举一例,江湖话——给我关公赤兔马,猜猜意思?
现代了,不再时兴旧时规矩,壁垒隐约透明化了。快速消费的时代,每个人都惰于思考。门外人见门内事,简单,以为懂,随口就说了,无知遂成为常态。点评评不到点子上,还洋洋得意,令行内人愤恨,姜文说,影评人都是太监,话糙点,但可以理解。
好影评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懂行,通透,开眼界。
达到此要求的影评人不多,徐师是一位,头把交椅。次一点,以其他行业的知识体系解,别开生面,多些。国外有齐泽克,用心理学解释电影情节。国内是王书亚,用圣经道义解释电影,同样有意思。
我妈就属后者,农忙闲时,每周五骑车去一公里外的教堂,听听解闷儿,算,半个教徒吧……
因为,人生来有罪,唯有神能救赎。
王书亚说,之所以促使他悔改信主的,是经文里的一句——“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
他说,那时,他已经写了几百万字了,自得。看到这句话,突然感到惭愧,觉得自己误导了他人,罪不可赦。
他讲冯小刚的《夜宴》,徒有哈姆雷特的故事,无原圣经奥义的内核,浮华之下无重量,罪的场面被夸大了,罪本身却不再令人气喘吁吁。
悲剧成了惨剧。
电影不是真实的,大家都知道。人们在两个小时里体验别人的一生,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结束了,回到正常轨道,照样喜怒哀乐。再入戏,也不会被剧情影响现实生活。
他说,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轻松出戏,不受眼前“剧情”所累。触着即转,自然亦能更好地入戏。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