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米的规则》是一部由比利·雷执导,杰夫·丹尼尔斯 / 布莱丹·格里森 / 霍利·亨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莱坞这帮白左还是对川普当选总统耿耿于怀,仅仅对邮件门的调查是不可能让希拉里败选的,而川普所谓通俄门,在2020年经过民主党鸡蛋里挑骨头且抹黑式的弹劾案调查后还是不了了之 。
民主党的白左精英在移民.反恐.拥枪.堕胎.言论.人伦.环保.福利.税收的反常识行为让很多拥有传统价值观的人深恶痛绝!粗辱且口无遮拦的政治素人川普拒绝一切政治正确,说出了很多人心里想却不敢说出的话,希拉里和民主党的失败源自于自身的虚伪和傲慢,跟这部剧所里虚构想象出的邮件门和通俄门一毛关系都没有,经过四年民主党白左在政治正确上依然一意孤行,也助力了川普2020年必将连任!
联邦调查局属于司法部,司法部属于总统,那么联邦调查局的独立性肯定会受到影响。
一般的办案可能影响不大,但是涉及选举,那就真的是考验人心而不是制度了。
科米是个职业官僚,而不是政治家,所以他处事比较简单,可说是办案专业主义,面对特朗普的效忠,只有扫地出门一条路。
但是如果他真的孝忠了,那么联邦调查局也就完蛋了,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制度失灵,会有告密者,会有吹哨人,会有媒体,议员,反对党的监督。
所以,人心不足,制度来凑,新闻制度,国会制度,如果最后都失灵了,还有弹劾制度,最高法院制度。
除非这种价值观开始撕裂,开始变成两种互相争斗的价值观,人心思变,于是制度也不可靠了,选举人制度要改,最高法院任期要改,总统辩论要改......
《科米的规则》观后感(三):现实、伪现实、虚构、多重虚构的纷乱
我能认出的华盛顿地标很可能已经超过家乡武汉,见到白宫国会山的次数比水塔黄鹤楼更多。Showtime频道刚刚播出的剧集《科米的规则》(The Comey Rule)中的场景基本上都安排在华盛顿,每一处都不陌生,但我无法摆脱困惑。这部剧根据联邦调查局FBI前局长科米的回忆录改编,扮演他的是Jeff Daniels,一位敢于在话剧《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出场、与不朽的格里高利·派克形象竞争的演员。纷乱来自剧集中新闻片段和虚构场景的结合,白宫发言人Sean Spicer和Sarah Huckbee Sanders是真人,但科米、他的老板特朗普和司法部长Sessions、副手和下级等却由演员担纲。扮演副手、紧接科米之后出任FBI代理局长的Andrew McCabe由一位极为熟悉的演员出演—《纸牌屋》中主角弗兰克忠心耿耿的助手道格·斯坦普,另外还要加上《绝命毒师》中的Jonathan Banks。观看过程中陷入经常性的挣扎,我在看新闻、《纸牌屋》、《绝命毒师》还是《科米的规则》?我身在《纸牌屋》中的华盛顿、《科米的规则》中的美国首都、还是现实中的哥伦比亚特区?
科米和McCabe的回忆录我都翻过,掌握基本剧情并不特别困难。科米具有崇高的职业感,坚信FBI在美国社会中的支柱功能,竭力保持与总统的距离以维系执法独立性,北京的公安部长不太可能具备相似的思路。同时现实中的他又追求舞台效果,集劳模与扮演劳模的演员于一身,这是看剧时无法理清的另一个纷乱。4年前科米制造的“十月惊奇”对选举结果无疑造成重大影响,但到底帮助了特朗普还是希拉里,目前最强大的电脑算法也不可能提供答案。
结尾的时候,Jeff Daniels扮演的科米与妻子走出了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餐厅“首都烧烤”(The Captal Grille),此处离我们办公室也就10来分钟步行距离。我当然不可能花50美元在那里吃一份牛排,太奢侈,但前疫情时代每年都会有“餐馆周”,20美元就可以要一份包括沙拉、牛排和甜点的套餐。问题在于,疫情爆发半年多来我极少再进城,也不知道餐厅还有没有继续营业。
《科米的规则》观后感(四):更高的忠诚
对于抨击这部片子是民主党、白左为2016年失利翻案的,我只能说得有多蠢或者多坏才会说出这样枉顾事实、指鹿为马的谎言。在片中(在现实中也是如此)科米一再强调了自己的共和党身份,包括他的副手Andrew McCabe。他们一直是忠诚的共和党人。所以用党派之争来攻击乃至否定这部片子真是小人之心。当然,对于床破的铁粉这个邪教群体来说,这正是他们最典型的特征。支持床破,可以无视一切事实,哪怕他一直以来就是个无时无刻不在说谎,做事从来不择手段,极度无耻、自私、贪婪和卑鄙的王八蛋。他们将所有对床破的批评和揭露都视为捏造事实和恶毒攻击。对于床破所犯下的一切罪恶,他们都视而不见,甚至赞赏有加,认为这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知道,床破就是自己心中的恶,自己或多或少因为碍于道德、律法和面子,不能为所欲为,当看到床破如此肆无忌惮地破坏现有的一切,他们感到莫名的快感,不能自拔。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个人在面对选择困境时的挣扎和奋斗,尤其是当现实和自己原有的信仰和原则发生冲突时,该何去何从。面临抉择的不仅仅包括FBI局长科米,也包括他的上司司法部副部长耶茨,以及接替耶茨的罗森斯坦,还有其他更多无法置身事外的普通人。科米的原著叫《更高的忠诚》(A Higher Loyalty)。我想这至少意味着不是忠于某个政党或者政客(所以这正是他反复强调床破要让他效忠的荒唐,而奥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而是忠于FBI独立自主,伸张正义和维护民主法制这一理想和原则。因此,在处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位总统候选人的丑闻时,科米力主不偏不倚,保持FBI的超然态度。但他没有想到的是,FBI是政府组成部门,必然会受到政客和政党的干预。如果是像奥黑那样爱惜羽毛的政客,FBI多少还可以拥有相对的独立和自由;但时过境迁,床破充分煽动和操控民意,让美国社会空前分裂和对立,所有的美国政府部门都无法置身事外,他们或是服从于总统的权势,或是屈从于汹汹的民意,只能选边站队。正因为如此,科米和FBI在处理希拉里邮件事件、以及床破通俄门上如履薄冰和进退失据。他以为自己做到了问心无愧,但在外人(尤其是不了解内情、容易被煽动和操控的民众)看来,他首鼠两端,两边不讨好,里外不是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以为自己坚持了原则,展现了更高的忠诚,维护了FBI的独立。但恰恰是因为他的固执和保守,不愿变通,导致床破窃取大选胜果,对美国民主和法制造成了空前的损害,同时也让科米在乎和珍惜的FBI的声誉降到了历史低点,这让科米的坚持和牺牲变得毫无价值。
科米和奥黑、乃至刚逝世不久的金斯伯格法官是同一类人,他们道德高尚、严格自律,同时也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但越是这样的人,就越容易自以为是,越容易食古不化,囿于现状。而这种所谓的道德洁癖最终演化为沽名钓誉,在乎个人的得失远远高过他本应更在乎的公平、正义等更高的价值。他以为自己是圣人,我都可以入地狱,其他人当然也可以入地狱。但事实上,他们更热衷于把别人推入地狱,而自己却置身事外 。骄傲让他们丧失了对现实和未来清醒的认识。比如,早在几年前奥黑任上,他就曾婉言规劝年迈多病的金斯伯格法官退休,好让他在任内任命她的接替者。但金斯伯格醉心于公众人物所带来的光环(她和肯尼迪法官在暮年成为最高法院最知名的两位公众明星和媒体宠儿,他们也乐此不疲、甘之如饴,结果都死在任上),断然拒绝。结果自己死在床破任上,最终导致自由派法官在最高法院再失一城,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科米、奥黑和金斯伯格都是聪明绝顶、阅人无数的人精,他们怎能看不出床破是怎样的危险人物。但他们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床破,本着they go low,we go high的陈词滥调,以为我管不了床破和共和党,至少制度可以管住他们,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趟浑水、洁身自好就行。但他们恰恰忘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床破一旦当选,他就可以对制度造成多大的破坏和伤害,同时睚眦必报的他无所不用其极地诋毁谩骂和打击报复自己曾经的对手。而面对被操控、被蒙蔽的民众,科米等人根本就无法做到清者自清,只能承受被误解、被诋毁和被侮辱的无奈结局。其实,他们本可以不至于如此狼狈不堪,只要他们能够部分牺牲自己的骄傲。远的来说,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之所以名至实归,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到无可指摘,而是他为了完成更高尚的目标,不惜牺牲自己。包括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来对付非常的敌人。就像他为了在国会通过废奴法案,不惜采取收买议员等不正当乃至非法的手段。虽然从短期来看,林肯的所作所为违背了道德准则,但从历史长河来看,他无疑又是正确和伟大的。近的来说,科米的前辈,曾经担任FBI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水门事件中大名鼎鼎的“深喉”,当他发现通过正常手段无法伸张正义时,就冒着丢官乃至入狱的风险向记者爆料,最终通过媒体的力量成功地将尼克松拉下马。当科米面对同样的困境时,他为什么不能尝试类似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民众了解真相呢?
钱钟书曾经说过:“上帝要惩罚人类, 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者战争,有时产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 看看床破上台后,一个混淆黑白、指鹿为马、不择手段,空前混乱、割裂、猜疑、敌对的美国和世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而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了谎言和欺诈的世界,科米是否会意识到他其实背叛了更高的忠诚?
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可能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不论床破和麦康奈尔、格雷厄姆、朱利安尼这些共和党败类们今天如何兴风作浪,也不论他们可能在短时间内欺骗所有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他们始终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假以时日,他们必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同样奉劝那些入魔的床粉,除了做脑残粉之外,人生还有其它更多价值,比如正直、善良、诚实、体面、同情心、责任感、尊重他人等等,这些才是你需要体现更高忠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