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一罗汉》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07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一罗汉》观后感100字

  《十一罗汉》是一部由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弗兰克·辛纳特拉 / 雪莉·麦克雷恩 / 安吉·迪金森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罗汉》精选点评

  ●节奏太慢,前戏拖沓,略觉冗长。翻拍的反而更好一些。

  ●老片在今天高科技泛滥的年代来真的略显过时,但是1960年啊,那个时候我们的电影业在拍啥?完全可比性的。时代造就经典绝对不假。

  ●前戏太冗长了,一半时间都在招兵买马,略无聊后半段行动开始渐入佳境。不过结尾好好笑啊,真是尘归尘,土归土了……

  ●看名字以为是国片,于是一直放在电脑里,并没有欲望去看,谁知竟然是外语片,更想不到的是竟然是十一个神偷,太赞了。

  ●在这之前已经看过翻拍版,抱着那种娱乐性期待来看这一部,实在也有些失望,前期铺垫几乎就占了一半的片长,太拖沓了,塞的结尾同样让人大为扫兴

  ●接着偷, 看你能拍多少集

  ●大同小异

  ●还是觉得除了两个男主角和一个女主角外另外8个都不是那么的养眼

  ●一场空 宝刀未老

  ●...

  《十一罗汉》观后感(一):为什么你们都说逻辑性很强,事实上我并不觉得

  电影开始的时候,主角四处找其余的人加入的时候,我总觉得非常的不合理,都是陌生人不是吗?且不论他是怎么知道那些人的。单单是直接找上门去,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说服别人去做这个事儿,而且一直到聚齐,都没有具体告诉别人详细计划在哪里?最大的疑问是,他就那么去找人家,哪来的信任感,觉得那些人不会去本尼迪克特那儿告密然后揭发他呢?究竟是那里来的自呢?

  最后一个疑问,本尼迪克特最后知道是那是那十一个人偷得么?如果知道的话,那么就会有一场大追捕不是吗?如果不知道的话,索尔不是乔装成军火商寄存了一个黑色箱子么?那他不用去善后么?寄存了贵重物品之后消失了岂不是更容易引起怀疑

  《十一罗汉》观后感(二):电影将退伍军人问题遮掩

  好莱坞60年代的大片群星云集,也是以犯罪为题材轻喜剧,后来,在2000年前后,陆续被拍成了《十一》、《十二》、《十三》,成了一个系列,但是套路殊归同途,导演非常注重细节,因为出场人物太多,为避免观众混乱,便一一介绍,每个人个性鲜明,且成了事后发展关键环节,这本是值得称道的,但随之而来不足,就是前期介绍篇幅太大,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有一个半小时都是在铺垫,太平的叙事,观众很容易厌倦,好在60年代的观众,比现在要从容生活节奏下是可以慢慢欣赏的,特别是如此多的偶像……电影是非常好莱坞式的,出场人物众多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场面调度的要求,电影的构图是十分标准的,构图的层次感也很清晰,基本用的深景深和全景别,因为本来电影就是要宣传拉斯维加斯,自然夜景是必须的,白天的风光也要一览无遗,而人物多,也不好厚此薄彼,还好,导演的场面调度比较和合理,快速剪辑增加了冗赘故事的进度,也使得画面不再拥挤……在高潮的偷盗部分,电影采用了五个场所的交叉蒙太奇,用一个红色气球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曲过渡,说实话是中规中矩的安排,并无新意,这就错过了一次展示创意的最好机会……电影的叙事算是比较大胆的,因为最后的偷盗行为的主体并未受到法律或者人为的惩罚,而是酿成了黑吃黑的博弈,这样不仅提高了高潮的故事延续,也避免了警察和盗贼的二元对立,由此道德没有进行审判,相反,最后收益的是那个寡妇,这样,便成了福利,似乎罗汉的行为成了劫富济贫,当然,最终的美钞葬身火海,这是好莱坞范式必须执行的主流回归,但对行为者的偏爱,已然是很有创新的脚本设计,毕竟,此前的盗贼大都是要接受死亡的宣判……电影的名字翻译很赞,罗汉,很有佛学的味道,毕竟,他们的身份是退伍军人,而最终教堂叫的一些帮手也是退伍军人,于是,这个潜藏在电影背后的话题面跃入眼帘,在二战后的10年,大量军人退伍了,他们面临着的棘手问题,就是如何融入社会,而社会也要对待如何处理他们的归途,毕竟是正当年的汉子,这本身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在电影的裹挟下,稍纵即逝,成了一个噱头,人们的关注点稍纵即逝……

  《十一罗汉》观后感(三):略欠饱满的老派风格片

  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收的为数不多的DVD之一,没有想到国内会引进这个版本,可见制作方品位颇为独到。

  因为索德伯格2001版本的作品被广泛赞誉为超越前作(IMDb分数也较为领先),因为仅是当做一个老片来看。

  确实,1959年拍摄的这部作品渲染了较多油画色彩,而且话剧性质较浓,这体现在人物之间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对话上,现在乍一看还以为某几个老演员还没有完全从舞台转向屏幕。而且影片中安排了多个solo演唱桥段,与同期作品风格保持一致,说这些可不是为了批评,这些桥段的设计保证了影片的好看性,至少不会睡着。

  Ocean是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早已洞察一切。但不得不说,60年版本的故事对人物的刻画还是流于表面,并不够饱满,神马金钱、女人,短短的几句话就为瞒天过海找到借口,就要顺水推舟走下一幕。为啥Frank的Ocean不会比克鲁尼的更深刻,是因为其无法让你找到共鸣点,对妻子的爱是真是假,抢钱的目的是神马,剧中都说的不清不楚的,不如2001版本“抢回女人、报复情敌加大把赚钱”这种直白的导火索。

  影片被归为喜剧类,但是从Tony摇曳着身体倒下猝死时,就知道了最终不会是Happy Ending。果不其然,最后影片竟然这么戛然而止,黑色幽默狠狠的比划了一下,不免显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这似乎符合米国当时的愚民政策吧——大安心工作,不要贪图非分之财。

  所以,从最初Tony去医院检查时,我甚至以为这一切都是Ocean安排好的,我以为他已经买通了狱内狱外两个医生,说出假结果以骗取Tony入伙。这种假设是源于2001版本给我留下的“天衣无缝”的印象,没想到60版中的这个绝症居然是真的,而且这直接导致最终Tony与儿子相约隔周六再见的承诺没有兑现,影片居然也没有表述,这要是现在固然要大打童星牌了。

  影片的主题曲灰常不错。。。Google了半天没找到名字,忘大家帮忙。

  期间台词对白也很给力,印象最深的就是James的妈妈以为儿子不会参加自己的第五次婚礼,两人很不分长幼的一段对话。

  Mother:So you'll not come to my wedding?

  Jimmy:Mum, have I missed any of your weddings?

  Mother: Yes, the first one.

  《十一罗汉》观后感(四):大洋的十一

  这两日又挑了一部老片来看,1960年版的《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

  片中饰演Danny Ocean的是大名鼎鼎的Frank Sinatra(弗兰克.辛纳屈)。

  Frank Sinatra是几代美国人的偶像,他9夺格莱美,3夺奥斯卡,并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早知道他是在高中时抱着收音机听FM音乐电台的日子里,那时节目中经常介绍爵士乐的经典岁月,Frank Sinatra、Bing Crosby和Nat King Cole等人的名字都被反复提及。

  后来又在不同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看到他的名字,人们提到Frank Sinatra,无不是赞颂他的义薄云天(似乎是关二爷一般的存在......),而有趣的是,在2007年拍摄的续作《十三罗汉》中,罗本就提到过,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赌场老板威利.班克和他本人都是“和Frank Sinatra握过手的人”,意思是既然握过了Frank Sinatra的手,就一定会信守诺言;结果罗本还是被威利•班克摆了一道。

  说回电影本身,如果把1960年版的《十一罗汉》和2001年版的重拍作品两相比较,轻易就能发现两者在风格上的巨大差异。

  如果按照时下的观影口味,叙事缓慢、台词罗嗦、特效手法简单(简单到一眼就能发现是模型的程度)的1960年版影片显然不能被现在的观众所接受。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种缓慢的节奏、罗嗦的台词,以及和当下美语截然不同的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塑造了一种经典的”优雅“风格。

  这种源自于20、30年代黄金时期的优雅气质,彼时尚未在越战的硝烟炮火和嬉皮士们的大麻烟雾中消散殆尽,是美国经典岁月在电影文化中的最后投影。

  当华纳兄弟在2001年重拍这部经典影片时,乔治.克鲁尼接过了Frank Sinatra的衣钵,成为了新一代的”Ocean“,他依旧英俊潇洒、行为散漫,依旧和前妻有着剪不断,理还的纠葛。

  残留在乔治.克鲁尼身上的优雅感觉成为了这部重拍片和原版作品之间为数不多的纽带之一,而在看过了1960年版原作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别的”罗汉“们都要忙前忙后,而乔治.克鲁尼扮演的”Ocean“只需要在老虎机和酒吧台前面摆摆pose就可以了,因为在40年前,他就是这么干的。

  但除了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彼得的几个pose之外,源自于经典岁月的优雅风格还是像夕阳下被拉长了的影子一般,渐渐的模糊,最终在银幕上,消失了踪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一罗汉》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