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由mei ai de jia ·si nuo著作,Writers Publishing Hous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诺所闻,不代表真实党史。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看法,斯诺认为不能全把责任推给李德,应该看到,老蒋的德国军事顾问也不是吃素的。
●纯真年代
●再版的,小时候看过一本同名和我年龄一样大的书,那会儿还挺投入的,这次马马虎虎给看完了
●翻译的也很不错,时势造英雄。长征时期的我党战略上真是太伟大了,奇迹。
●补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一):未名湖和他的骨灰
1972 2 15,终身‘特使’于日内瓦患癌症病逝。其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二):每一个对信仰坚贞的人都值得尊敬
因为是八年级的指定读物,为了辅导孩子功课不得不看,本来对这种书是稍有抵触的,然而并不是想象中的propaganda之作。斯诺作为一位观察者是冷静客观的,文笔却又不乏幽默,能够吸引读者读下去。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许多以前不了解的细节:原来周总理不仅在法国留过学,还去过英国;贺老总竟然是哥老会中辈分很高的人物;而朱老总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已经在寻找党组织了,他真是一位自觉的革命者!书中最感人的是这些革命者,不论是党的最高领导还是人小资格老的红小鬼们,即使历经千辛万苦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来源于对革命近乎passion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又来源于他们对信仰的坚定,他们把个体把自身与国家民族血肉相融,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为这个古老国家四万万人民谋求解放和福祉的伟大事业。每一个对信仰忠贞的人都值得尊敬!真心建议党员同志们读一读这本书,有助于找回初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三):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打卡#《红星照耀中国》 计划阅读600min,实际阅读427min,完成100%
摘录:
“当中国真正获得了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从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几万万的人民,一旦获得真正的解放,把他们巨大的潜在的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文化的水准。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在过去却很少发挥;相反,它还受着本国军阀和日帝国主义的压制。”
分享:
一个美国记者,跟随着红军,记录了长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甚至“西安事变”的始末。关键在于这本书还在1938年出版了,这对于当时的各个国家甚至国民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了解红军的军情。大量的一手资料尤其珍贵,如今看来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记录当时看到的事,应该比过后再编写历史要可靠得多。
斯诺的文笔也是不错的,人物的描写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直接记录语录,有的侧面描写,有的谈感受;风景的描述也是一大亮点,在炮火中,还有一番心境,也是难得。
关于长征的那段叙述尤其得人心,看着以前语文课本上的情节再一次在眼前铺展开来,内心被触动了,那泸定桥,那大草地,那些翻山越岭天寒地冻。终于能理解建国之后,长征过的红军为何地位一直很高,那是拿命换来的。
这本书值得细读,值得反复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四):一个热情的关注中国问题的美国青年
斯洛虽然是记者,但他和现代的职业记者完全不同。现代职业记者会弱化主观色彩,尽量隐身,将自己的报道呈现为客观的事实。对思诺来说,记者只是一个方便的工作和身份,他本人对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都有高度的关切和热情,他愿意主动进行干预,愿意投身到他认为可贵的事业中去。他在书中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去采访领导人,也采访中下军官和士兵,农民,他还常常站出来进行热情的评论,很多采访性的章节前面都有他本人的一段评价。
在斯诺的讲述中,美丽的大自然直属于陕北,发福之后,在陕北心中充满希望的思路,才能感受自然之美。更难得的是失落的幽默感对国民党人士,他常常有讽刺,被共产党领袖他有赞赏的幽默。斯诺还能从中国人的眼里看自己,常常幽默自己一下,进行善意的自嘲。与常常自以为是的其他在中国的西方人相比,斯洛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这是一种当时很难得的姿态。
斯诺笔下的陕北是一个乐观,自由,平等,朝气蓬勃的红色乌托邦。他对那里的人们尊敬,仰慕,激赏。
红色中国最令人惊叹之处还不在于它的军事和政治成就,而在于他培养了一批新兴人类,一群既代表中国又与传统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新人,这些人单纯,热情,开朗,勤奋,种种品质都有斯诺见到的普通中国人不一样。
消极的满足,在中国很常见,但更高的快乐则很少见。在斯诺看来,红色中国的很多人都有孩子的品质,单纯,清新,不存在过去的负担,充满希望。
对所见所闻的经意和赞叹,也造成斯洛得忙点,他对自己听到的讲述深信不疑,看不到红色中国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一片朝气蓬勃的局面,也使他压制了自己的某些潜在的疑问。一些问题失落自己没有想出答案,他后来似乎也就将这些问题忘记搁置起来,仿佛不需要直接面对。斯骆琪实人是个典型的西方人文主义者,他相信的人是自由人权。他确信他在红色中国看到这些都有希望实现。然而革命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暴力,暴力问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似乎一直萦绕在斯诺脑海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五):《红星照耀中国》,理想点亮世界
书的简介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我的感悟:用外国人的角度去看看红星怎么开始照耀了中国?
在斯诺的努力观察以及与红区的各种认识认真地沟通下,一个奇怪、简陋、倔强、激情而神奇的红区形象在人们的眼前慢慢被描绘了出来。国共两党各霸一方,令哪方来阐述这段历史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其倾向性因而使得观点有失偏颇。而这个执着、认真,并且不得不说,挺可爱的一个外国人,从白区进入红区,与白军和红军都有过交涉,将两边的状况都比较客观的展现给了我们。
刚开始斯诺一直在国民党这边,当时的官方政府游走活动,得到的对共产党的信息也挺多,但大部分都奇怪而令人惊恐。比如共产党们都是土匪起家,红区非常危险;毛泽东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总能看到报纸的头条上报道毛泽东已死,而第二天又有另有报道说看到毛泽东健健康康在外活动。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斯诺对这个神秘的红区感到可怕,同时又感到强烈的好奇。据他自己无数次提到的“国民党政府成天用飞机到红区散发悬赏毛泽东头颅20万的传单”,他万分好奇这个神奇的人物是怎样做到依然无所顾忌的在大白天自在的活动。虽然依然持续听到传来的关于“共匪”的信息,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共产党真实面目揭幕的自我给与的责任感使得斯诺下定了决心前往红区,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深入调查;从开始的惧怕,到后来的吃住与共,让他对这个组织愈发的有好感,并且感到被他们的那种激情和坚韧而深深的感染。
看这本书常常会不自觉的感到好玩。斯诺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一个一边被国民党那边妖魔化了的,一边在实际交流中又表现的热情爽朗的共产党组织,常常感到略微害怕以及不知所措。印象很深的一处,斯诺刚见到第一个“共匪”,对方穿着简陋,皮肤黝黑,有着高高的个子。那汉子爽朗,也完全不介意俩人沟通不太顺,操着一口方言热情的跟斯诺说着什么。同时斯诺觉得那汉子时常去看自己的脚上的皮鞋,这让他非常紧张,不知道这对共匪意味着什么,自己会不会遭到不好的对待。然而往后的交流和共处却证明了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穿草鞋或者没鞋子的共产党员们的小小羡慕而以。在斯诺的笔下,我们以前所“熟知”却“实际不熟”的一些著名党员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就像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大镜头去看他们,去看看他们的说方言的样子,看看他们的食品,他们的生活,都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斯诺也是个既严肃又有意思的人,红区的人都没有恶意的习惯性把他称作“洋鬼子”,于是他也总是把自己叫洋鬼子。听完大家表演红歌的歌剧,他被起哄上去唱歌,方才想到自己除了圣诞歌和哈雷路亚以外什么都不会唱。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唱了首哈雷路亚,台下的男女老少们反正也没搞清状况,最后好歹放了他。
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红区童军的情形。那些孩子们坚持地认为自己要被叫做“同志”才是一种对自己革命身份的认可。于是当斯诺将他们叫做“小鬼时”,他们连凉开水都不愿给他拿。一叫“同志”,立马浑身精神抖擞。真是可爱。
斯诺的文笔也是比较优美的,常能见到从简单现状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句子。比如在描述道那些少年和妇女无所要求,热情奉献,执着理想时写道:
“这是中国无产者中我见过的少有的由衷而感到快乐的人了。被动的知足在那时的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更高级的幸福蕴含这一种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感觉。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作为一名美国战地记者,斯诺的态度严谨、客观、真实,这一点上就已经很令人敬佩。
同时又因为他将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的现状,客观详细而深入分析地传播给了西方,(即众所周知的《Red Star Over China》)让当时已被严重恶化和扭曲的中国革命形象在西方人的脑海中有了新的感知,因此他也尽到了报道在深层度上那份引导价值取向功能的作用。令人敬佩。
《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这本书的命运比较坎坷,在国民党统治的时期,很长时间内都是禁书,这也就是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西行漫记≫的由来。文革期间,天下大乱,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但这还算是好的,运气差的干脆付之一炬。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去看。
Vicky. 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