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5-24 23: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锦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由(美)埃德加斯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精选点评

  ●小时候读过的第一部游记

  ●无论从历史,游记,纪实新闻哪个角度读都能说是趣味盎然。有一个细节开篇一个脚注里仍把孙先生称为博士事实上Dr.孙不是Phd孙啦,延续多年的可误会

  ●一本极生动,极丰富个人史,在这里我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何以是这群人,这个政党,这个路线夺得成功,这里没有历史的偶然,诗比历史更真实

  ●激萌的一本书...他们的确是可爱的人 起码那时候是真真可爱

  ●要了解为何共产党胜利,不可不读此书

  ●补记

  ●中国人民好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名著,在白色恐怖压力下潜入陕北红区,采访毛泽东朱德、徐海东等红军领导,就下了珍贵的红军影像,为世界认识中国革命打开了一扇窗。

  ●并非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挽救中国,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早期的共产党人具有时酱缸一样死气沉沉的中国少见正能量,正是这股能量发光,才照亮了旧中国仿佛已经不存在了的前途

  ●跟我以前读到的毛、彭等人的事情很多不同

  ●里面有长征时红军抢劫记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一):念的力量

  这是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荐书籍之一,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作者深入战争前线目睹了共产党人如何一步步建立红色政权发展大革命力量,通过这本书世界各国了解了红军。他们是一支由信念武装起来的队伍,面对五次围剿,被迫万里长征,几度奇袭,历经千难万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的武器装备落后,他们的后勤补给跟不上,他们的人员数量也较少,就在这种被动局面下,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他们靠的就是信仰和对人生追求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二):贺龙庭和父亲到底是什么情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版本。56页:贺龙父亲为武官;57页:贺龙出生贫苦农民家庭。这两段话怎么理解?还是我理解错了?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三):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度的政治教育已让我们对相关的宣传感到反感和排斥,对八十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也产生了怀疑。《红》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解答了当时民众对共产党的疑问,即使放在八十年后,也是值得一读的历史资料。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平均年龄二十岁,满口似懂非懂政治术语,却又时刻面带微笑的一群人。怀揣着改造社会梦想,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一群人。身处横尸满地的深山中却能挥泪启程,行至饿殍遍野的荒漠里却能砥砺前行的一群人。即使对方的屠刀上还沾满弟兄们的鲜血,却以大局为重而伸出橄榄枝的一群人。虽然当时的我党已隐约可见官僚主义的影子,现在的我党又不尽如人意,《红》能够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只有红星能够普照大地。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红军战士的理想主义,而今再也没有这样一腔热血又敢想敢为的人了。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四):致敬勇敢的新闻斗士

  《红色照耀中国》,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不难得出,它是一部反映近代史上中共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但是看到作者的名字——埃德加·斯诺,就非常引人深思了!一个国外的作家为什么会这么专注地在那个年代为中国共产党写出这么厚的一本纪实性报告文学?首先看了作者的简介和前言,才明斯诺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在中国工作的西方记者,他于1936年6月访问了我国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实地采访,将自己在中共苏区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便诞生了这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此书内,斯诺记录了大量第一手与中国领导人直接接触的采访资料,不仅如此,他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从整本书的基调中可以看出,斯诺是把中共当做中华民族的救星来看待和书写的,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斯诺无法抑制地在书中表达出对中共的钦佩和其领导下道路的信

  读完整本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特别大!虽然自己已是一名正式党员,但真正对于中共的了解也仅仅只能用冰山一角这个词语来形容。小时候,我看过一些反映中共长征历程和抗日战争的电视剧;中学阶段,我也在历史教材上读到过一些相关的内容。但是,它们所带给我的震撼远远不及这样一部纪实性报告文学!

  我们在教科书里读到过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总等闲”之类的句子,但当时的我们只想着去识记这些东西,这样的话我们高考就能够拿到更多的分数。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它的内涵,当然,这也与历史教材能带给我们内容极为有限肤浅有关。

  而在《红色照耀中国》这本书里面,在斯诺那优美而又朴实的文笔之下。中共及红军在那段时期所经历的一切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在教材里,你根本是无法深刻体会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红军到底是遭受了多么严重而残酷的迫害和打压,到底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中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更无法去理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支队伍,使他们改变了这片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历史!

  斯诺对于苏区的描述可谓是淋漓尽致,作为一名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我都不得不感叹那里真是个世外桃源!尽管在当时,那儿的条件非常艰苦,而且面对着敌人的重重包围、四面楚歌,但是在这片土地上面生活的人民确实多么地幸福啊!没有剥削与压迫,革除了陋习,分得了土地……这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可都是中共给他们带来的啊!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能够吸纳那么多的热血青年,那么多的知识分子了。这样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着想的政党在这一时期为自己奠定了强力的基础,也难怪历史最终的择是他们了!

  还有一点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斯诺对那些领导人的描写了,他记叙了自己在这一趟不同凡响的旅途中,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领导人发生的故事及其展开的一系列对话等,都非常的真实质朴,让我们感觉这些领导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踏实地生活工作着,而且与群众们打成一片。只不过,他们的确要站在群众的前面,去抗击外来侵略者,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出谋划策。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特别直接明了地感觉他们心中的抱负和英雄情怀,那种视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对于今天来说,都已经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了。

  除了赞扬伟大的中共和红军。我想我不得不佩服另一个人,他就是本书的作者斯诺。他为了心中的理想,放弃了在自己土生土长的那片土地里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独自一人漂泊到东方、到中国来。到相对条件优越的上海租界和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后,竟然义无反顾地决定深入苏区,去了解中共、了解红军、了解那里的人民。这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是风雨兼程的,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反而是舍不得离去。我想,是“新闻理想”这种伟大的信念和中共苏区的魅力吸引着他。这样一笔伟大的财富不仅给他的记者生涯留下了永不泯灭的辉煌,更为西方人在当时看中共、为后人研究中共的这段历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谢谢中共!这样一个伟大的政党当年的艰辛历程是我们无法再去想象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谢谢斯诺!你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榜样,我以后会像你一样,成为一个为正义、公平、真实而奋斗在前线的勇敢斗士!

  (此篇为个人大学本科时期书评)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五):理想主义的幼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本书客观、侧面地讲述了1921-1936年的历史。

  说来可悲,原想了解下民国时期的历史,但真不敢随便看,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瞎写的,所以很怕被“愚民”--浪费时间不说还被侮辱智商,叫人很不爽!

  于是寻找客观的书,就找到了这本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作家出版社,2012版)。作者来自新闻自由的国度,本人又真诚,富有同情心,有怀疑精神,尊重事实,还很有深度,他的话较为可信!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斯诺1936年6-10月深入苏区,调查了苏区后方及前线的生产、生活、战斗情况,采访了核心领导人、战士和老百姓,探寻为什么红军能够奇迹地存在并不可战胜?中间又穿插进他掌握的当地历史、共产国际以及他的分析等等相关资料...最终展现给我们的是1921-1936年GC党和其领导人的发展历史,他们的目标、策略和方法!

  1.民不聊生的时代

  1)贫富差距

  “李滋-罗斯爵士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中产阶级,只有赤贫和巨富。”P60

  “当大批农村人口迅速地趋于破产的时候,土地和财富就随着个体农民的总衰落而日益集中到少数地主和高利贷者的手里。”P60

  2)保甲制度

  “现在国民党在中国、日本人在'满洲国'都普遍实行保甲制度,这个控制农民的古老办法。”P30

  “这个制度规定每十户农民必须有个甲长,保证他们循规蹈矩,使当地县长满意。这是一种连保制度,一个保甲里的任何一个人如果犯了罪,整个保甲的人都要负责任。当初蒙古人和满洲人就是用这个办法统治中国的。

  用这个方法来防止农民组织反叛,几乎是无往而不胜。因为保甲长几乎总是富农、地主、开当铺或放债的,他们是最最积极的,自然不愿担保任何具有叛逆倾向的佃户或债户。无人担保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一个无人担保的人,可以用任何借口,当作嫌疑分子投入牢狱。

  实际上这就是说,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是操在乡绅阶级的手中,后者随时可以用拒绝担保的方法来毁掉一个人。”P30

  “中国的真正阶级战争,从民团和红军游击队的斗争上,可以看的最清楚,因为这一个斗争往往就是地主和他们以前的佃农债户直接的直接武装冲突。”P30

  2.蒋光蛋-腐败、残忍

  独裁的蒋光蛋,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善于平衡各军阀利益,对异党、工人、农民残酷镇压和剥削,不惜卖国给日本,一心只为自己的蒋家王朝掌权、敛财而努力,着实是个有小聪明的烂仔!

  3.GC党-理想主义的幼年1921-1936

  国民党独裁者靠恐惧控制人,红军靠希望团结人。

  毛:“我们的力量在数量上要比国民党的军队少十倍或者二十倍,他们在装备上也胜过我们。他们的经济资源超过我们好几倍,他们还得到外界物资上的援助。可是,为什么红军还能节节获胜,它不仅能够存在到今天,而且还能增加它的力量?

  答案就是,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已经在他们区域内的所有人民中,造成了一种磐石般的团结,因为苏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准备为他的政府反抗压迫者而战,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志愿的、自觉的,为着他本身的利益和他认为正确的信仰而战。第二,在苏区的斗争中,人民是由有能力、有力量和有决心的人领导的,他们对于自己在战略上、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需要,都有着深切的了解。...敌人在军事上强过我们不知多少倍,但在政治上,它却是无法动弹的。”P66

  “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P47

  “有同志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任务...有革命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们吃什么,睡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P246

  朱德:“我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能跟兄弟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总是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我以为对指战员都很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政治形势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他们才能有坚决地为主义而战的士气。此外就是经验--你仗打得越多,越能掌握局面。”P258

  4.毛自述

  毛:“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力,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P87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读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P102

  5.GC党后记:翻身的农奴比地主还狠!

  我的邻居阿G,小时候一直是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后来长大进入社会,如其他成年人一样,被权力所腐化,堕落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自私贪婪、不顾别人死活、贪财好色、操控玩手腕、独断专横、听不进意见、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

  抗日中期,几位记者从延安回来,向宋美龄赞扬GC党人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宋美龄却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这个品尝过权力滋味的娘们儿,一副过来人的嘴脸,着实恶心……可从建国至今的事实来看,全让这娘们儿说中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