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184页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4年冬季写出《穷人》,他的朋友格里高利耶夫建议他带小说去见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读了小说后欣喜万分,便携稿拜访别林斯基并向批评家高喊:“新的果戈理诞生了!” “你的果戈理像蘑菇一样多吗?”别林斯基应道。可当他接过小说读完之后,其印象与涅克拉索夫如出一辙。 别林斯基约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其所有激情全都倾注于这位年轻的小说家,他感叹:“您知道您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了吗?” 30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仍记得这一切,并称之为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文章一下子就抓住我的心,到现在为止,关于幸福的想象,都很难不受书中人物的影响。从这本书开始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篇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25岁时的处女作,“只有天才,才能在25岁时写出这样的作品”。 《穷人》属于“西伯利亚流放”前的作品,但很明显已经有了对人物心理的探寻。 读这本书会不自觉的深陷在故事中,对主人公的贫困处境和卑微的爱心感同身受,无可奈何,让人唏嘘。 贫困给人带来的,不只是物质条件的捉襟见肘,更是内心的变形和扭曲,让人变得狭促,畏畏葸葸,对世界、人生、周边的人产生猜疑和恐惧,对自身产生怀疑和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坎坷波折,历经生死,大师的经历必定是磨难丛生的,可唯一不变的是内心的理想。 现实主义者抱着黄金湮没尘埃,理想主义者的高峰却永远与人类共存!
●..读着非常难过的一篇故事..... 除去两个主角,老波克罗夫斯基塞满一身书踉踉跄跄在雨里追着儿子灵柩嚎啕大哭的样子,还有有着一双流脓眼睛的高尔什科夫终于挺到平反那日,躺下休息却直接死去了的情节,都让人印象太深刻了.... 我没有那么多别的感受,什么寄托幻想什么爱得卑微甚至什么绿茶X,只是单纯觉得活在这世间太不易,痛苦太多。 痛苦如斯的灵魂,却依旧会为其他可怜灵魂的痛苦而加倍痛苦着,说着是让人感动,可到底还是太悲哀。 有心者无力,有力者无心。 “这些拙劣的作家,无论怎么写都是一个样!穷人身上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为什么就该是老样子呢?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穷人的一切都应当暴露于外,他们不应该有任何珍藏于心的东西,也不该有任何自尊心,哪怕一丁点儿自尊心也不应该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我觉得这是一部描写绿茶婊和被绿茶婊榨干的男人之间的书信故事。
●鲁迅:世界竟是这么广大,而有这么狭窄; 穷人是这么相爱,而又不得相爱; 暮年是这么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
●“果戈里未删减版”
●读起来有点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陀氏在这篇处女座中已经开始探讨人性的问题,不愧为一代文豪。中间女主回忆买书和男主邻居打赢官司后去世的情节印象很深。
●穷人在一起报团取暖,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在关键时刻又没法互助,只好同情心泛滥,同情他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同情自己。
《穷人》读后感(一):《穷人》读后记
从体裁来看,这篇中篇小说表达形式非常新颖。初次阅读,还有些困惑。全文以信件的方式介绍了主人公的生活状况。中间穿插了孤女的生活背景,慢慢地将故事全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无疑是出彩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篇幅对主人公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描绘,将小人物心中的苦闷、绝望、获得幸运之后的欣喜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虽然无法与之有完全相同的经历,但也能给现实中的人们一些感同身受的思考。
《穷人》读后感(二):穷人
“要知道我是为了您一个人才活着,为了您才留在您身边的。而您现在却是这样!您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在倒霉的时候要坚强。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恶。我们不必绝望,因为困难都是暂时的!上帝保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您现在顶得住。”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于二十五岁的成名作,《穷人》。一些作家(首先想到的是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写贫穷,写到惊心动魄,大抵是写出了“爱”如何在“贫穷”的境遇里不知天高地厚地存在着。从深重的羞惭里绽放出的爱。
二零一七·七月·②
《穷人》读后感(三):触目惊心的小说
一些情节和意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小说中也屡屡出现
痛苦的群租房生活
老而落魄的文官
外乡人颠沛流离的生活
两人的感情也许是真挚的,但终究也是不大可能的
女主角究竟经历了什么,文中其实没有说的太清楚,但无法就是做妾做小之类的
最后可能又顺从了吧
毕竟在一个邪恶的大城市里面,生活下来其实并不轻松
最近连续看了几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就人物设定等来看,《穷人》和《罪与罚》有很多相通之处
建议读完这个再找《罪与罚》来看看,当然,先提醒一下,《穷人》里面,温情和比较纯洁的爱情占主导,而《罪与罚》里面,色调就很灰暗了,不建议涉世未深,或心理抵抗力不大强的人去看
《穷人》读后感(四):穷人对穷人有着莫名的致命诱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同情”一词常与“可怜”等同。
高人一等的俯视不会产生同情,唯一有可能产生的较好情感只会是可怜。
富二代与穷二代,最天真的联系是,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地。
穷二代不会真正理解富二代的骄奢淫逸,一如富二代搞不懂穷二代软磨硬泡只为一丁点的生存利益。
生活的重压让穷人喘不过气来,生与死不是临终醒悟的执着,它每天都在拷问着穷人的心。
奴颜婢膝是阅历对穷人的赏赐,但穷人与穷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富人的俯视中一起沉沦,一起走向灭亡,开始新一轮同样却一点也不不枯燥的猫和老鼠游戏,因为富人依旧富有,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富人;穷人虽然还是穷苦,却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穷人。
《穷人》读后感(五):读书积累
一直信奉一句话:别人怎么看你,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自己。你认为自己很贫穷,那么你就是很贫穷的人。你认为自己很low,那么别人才会觉得你low。你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很自卑,那别人也会因为你这样的自卑而看不上你。这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很多时候很多人把“正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搞混了。世上人那么多,你又不可能去认识那么多的人,去了解那么多的人,如果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先从观察某些“因素”入手,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因素与实际上的“评判”是呈正相关关系的。这就回到刚才的话,两者是呈“正相关关系”的(需要再次重申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如足够自信,这都不是问题,我们喜欢的是自信,所有狗屁“因素”都算不上因素。陀氏第一部小说《穷人》把这些认知完美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