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穷人》是一本由[美] 欧文•肖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6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富人,穷人》读后感(一):一个美国平民家庭的奋斗史、生活史
前段时间,我从微博上偶尔见到出版社的编辑推荐了这本书,从书友的转发及评论情况来看,这是一本再版的书,因为有书友说是十多年前上大学时读过的,而且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因为多年后读它的人仍记忆犹新。我上大学时读过的美国文学作品仅涉及海明威、福克纳的小说作品,读得最多的是法国、英国作家的作品为多,比如巴尔扎克,比如左拉,比如哈代,还有卢梭、萨冈等。这部《富人 穷人》之前并不知晓,更没有读到。
假期前收到这本书,没有想到竟是一部大部头,有六百多页,译文五十七万字。看到译者时,心便安下,我读过施咸荣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过董衡巽、冯亦代译的海明威小说,由他们翻译,译文质量应该是由保证的。
“五一”假期开始读这部小说,书前有我非常喜欢的翻译家、作家黑马老师撰写的序言兼导读。已读近三分之一,就已读部分的文字来评说的话,我可以给出四星半。做为一部描写美国社会现实的社会小说,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有巴尔扎克的遗风,还有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的描写,颇有史诗气度。语言平易近人、叙述流畅,所涉及的主人翁及其他各色人等的人物形态、心理描写看来欧文·肖都是稔熟于胸的。对于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生活及美国富人及贫民的生存状况很有帮助。
《富人,穷人》读后感(二):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欧文肖最大的魅力即对俗世的精准刻画,他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在真实生活里找到对照,也许是社会新闻版面上的八卦新闻主角,也许是村里几年不见咸鱼翻身的二狗子。可以说读欧文肖就是读人性,读你自己暴露给他人的真善和伪善以及见不得人的欲望和盘算。主角们想过的问题你都曾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想过,他们得出的结论你都曾在某个时刻顿悟过,他们做出的决定未必不是你曾经或现在正在践行的原则。因而欧文肖的故事就变得很可怕了,看完的每一页你都看见曾经的自己和你熟识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你不得不慎之又慎地翻过还没读的这一页,心底盘桓着一个巨大的恐惧——既然你和他们如此相似、故事里的人的结局会不会是你的结局?生活中你以为熟知的人是否也做着跟书中一样的事?
《富人 穷人》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无非是现实里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问题:几十年人生、如何度过?没投胎成王思聪、怎么翻盘?原生家庭父母皆祸害兄弟都奇葩、还能好吗?如果要给这本书起个副标题,或许可以叫做《美国凤凰男的崛起之路》或《我的老公是妈宝》或《被包养少女如何迈入好莱坞》又或《从小镇斗殴青年到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些故事跟现在这个时代似乎格外呼应,每个人都隐隐地嗅到危机的味道和潜藏的机会的腥甜气味,如同暴风雨前的蚊蚋惶惶不安地四处乱撞,又如刀口舔血,成败在此一举,要么飞黄腾达要么为人鱼肉。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本质的区别,你不是奴隶主我不是奴隶,你不再能主宰我的命运,然而漫天飞扬的自由和平等、闪着圣母光辉的教育和精神财富、却又如肥皂泡一般,在物质财富积累的玻璃天花板上撞得粉碎:“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生于这样的时代到底是幸或是不幸呢?人人似乎都有那么几个富得流油且致富手段令人起疑的亲戚,一条街的老街坊不知不觉之间就积累起你一生难以望其项背的财富。资讯发达,富人酒池肉林的现场报道被送到你鼻子尖上、戳在你眼前,不看都不行,看了又不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羡慕嫉妒恨,肚子里如瘴气翻滚、翻出无穷无尽的“如果”,如果你老子当初……如果自己那时……,只可惜黄粱一梦,意淫归意淫,醒了还得照样搬砖。就算你是上帝的子民,凯撒的还是得归凯撒。
然而欧文肖还是给了我们一点安慰的,虽然这安慰里也五味杂陈。既然孙悟空再怎么样也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那不如就大闹个天宫,放开手脚折腾一番,反正终归,凯撒的还是要归凯撒,上帝的也还是要归上帝,并没有什么是你我能带来或带去的,只有这好春光不负人,过去了就过去了。
《富人,穷人》读后感(三):富人和穷人的年代 | 重读欧文肖
一
这件事出于偶然。
在一家网络书店的五折特卖活动中,我随意翻页,一下子看见了这本厚厚的《富人穷人》,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5月新版。
如果你了解在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多么狂热地搜罗过欧文•肖的作品,你才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因为感情会被时间磨蚀,女孩会被岁月摧残,在深梦里抚慰你的思念可能被现实击得粉碎。
而书不会。她总是在那,带着她的故事和你当年的心。
我毫不犹豫下了单,收到书后立刻开始阅读。这是一段重温过去的感情和检视后来心路的旅程。
翻阅了几十页以后我知道,书没有变,感情还在那里,一如往昔。
二
这本600多页的小说写的是小镇上的一个贫穷的德国移民家庭里三个儿女不同的生活之路。
父亲是面包师,年轻时杀了人逃来美国,在每一个别人都熟睡了的凌晨独自在闷热的地下室烤面包,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母亲是孤儿,结婚后变成了神经质的女人,认为丈夫毁了自己而憎恨他。
这个家唯一的希望在二儿子鲁道夫身上。
鲁道夫聪明,但又聪明的足以理解聪明不能提供人和保证。“他明白,自己如果要逃避在厨房吃饭,倾听他父亲胡说八道,擦盘子的生活,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因此在学校他的考试成绩门门最优秀。”
他近乎严苛地控制自己,远离放纵的诱惑,长远打算,周密计划,30多岁就跻身于富人行列。
大女儿格丽卿为情欲驱使,先是做了镇上富人的情妇,然后到纽约去追寻她想要的浪漫生活,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结婚,生子,离婚,结婚……
最小的儿子托马斯遗传了父亲身上的暴力基因,混迹于底层角斗场,伤人,被伤,一直飘荡到欧洲,最终在一艘船上找到了安宁。虽然这安宁并没长久。
在某些艰难时刻,格丽卿和托马斯都接受了鲁道夫的帮助,但在心里,他们往往不把他当作自己人,他是富人,因此他们蔑视他,又离不开他。
《富人穷人》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命运背后,处处是波诡云谲的时代痕迹。
三
我曾经有过一套《富人穷人》,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两册,译者有六个人,冯亦代、施咸荣、董衡巽等,全是大家。
那是在九十年代初买的。听说这本小说还有续篇,叫做《乞丐窃贼》,后来遍寻不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有一波欧文肖小说的出版热,有的小说甚至同时出了两个译本。
有一段时期,我狂迷欧文肖,如同之前迷海明威和雷马克一样,到处找他的书。
搜罗到手的除了《富人穷人》,还有《幼狮》,《夜工》,《拜占庭的黄昏》,《保守隐秘的罪人》(原名《水上面包》),《一个影星的罗马之行》这几本。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找书只能靠运气。后来,这种狂热也像爱情一样,渐渐淡去,就放下了找寻的心思。
可惜的是老版的《富人穷人》在这些年的辗转中不知去向。
而值得高兴的是,买了新版《穷人富人》之后,居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多年寻觅不得的续篇《乞丐窃贼》,立刻下了单。还有几本以前未曾听闻的欧文肖作品,也打算逐一收进囊中。
这样我又重新开始一本接一本看欧文•肖,再次体味年轻时的快乐和这么多年过去后在百转千回的生活中尚未磨蚀殆尽的初心。
四
欧文•肖属于上个世纪,1913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84年逝于瑞士。
他既是作家,也是编剧,一生写过十余部长篇,十余部短篇集,近三十部戏剧和电视剧本。
肖的长篇几乎部部畅销。
《富人穷人》1970年出版,平装本卖出650万册,1976年改编成电视剧,获艾美奖。1977年续篇《乞丐窃贼》出版,依然大卖。1979年《纽约时报》统计美国七十年代十大畅销书,《富人穷人》名列前茅。
大概是因为这个,他常常被看做写浅薄的通俗小说的畅销作家。肖本人对此心怀耿耿,常年旅居欧洲。
1983年,欧文•肖七十大寿。在瑞士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他说:
“我并没有改变。在我为《纽约客》写短篇小说的时代,人们把我目为崇拜对象。如今我只被当作流行作家。其实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甚至老在我们背后启示我们的精灵——莎士比亚都曾是流行作家。我想我比以前写得较为紧凑,多了智慧,少了虚荣。如今我有广阔的视野。我仍要写得清晰有趣,不想有丝毫矫揉造作。“
欧文•肖确实做到了他所说的清晰有趣。
他的长篇可算作“社会小说”,风格介于狄更斯和海明威之间,既是狄更斯般的故事高手,文字又如海明威般朴素简洁,因而特别好看,一扎进去,就会不由自主为之吸引,不得不一气读完。
他在小说中以人物的命运为经纬编织故事的情节,其中融合了欲望、智慧、暴力、虚荣、爱情与亲情。那些人物的挣扎浮沉,那些人性的弱点与矛盾,阅读时常常让我扼腕叹息。
在我看来,肖书写的那个穷与富的时代,正像我们当下的倒影。
而国内号称描绘当下现实的那些作品,诸如《欢乐颂》之流,既不好看,也不深刻,而且非常粗俗。
也不能说全无道理。我想主要是因为阅读感太流畅太舒服了,你就只顾着这么顺风顺水地一路向前,就少了慢下来停下来思考咀嚼的时间。
那些特别深刻的小说总是不会让读者好过的。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如福克纳,比如乔伊斯。
我看过一些,确实深刻。
五
除了好故事,欧文肖最让我喜欢的还有他行云流水的叙述里时时流露的悲悯、嘲讽和感伤。
《富人穷人》中,当格丽卿和前夫威利一起把儿子比利送进学校后——
“……他把车停在一棵树下。威利不能自制地抽泣着,现在她也不再能自持了,抱住他,两人的手臂围着对方,他们哭了又哭,为了比利和他前面的生活,为了小罗伯特•西利托,为了他们自己,为了爱情,为了艾伯特太太,为了伯克太太,为了所有的威士忌酒,为了他们的一切过失,为了他们生活过来的千差万错。”
在这个时代,要么是富人,要么是穷人,要么在中间摆荡,位置会置换,各有其烦恼。
“当受苦受难的人们喁喁而过时,他站在等待着去笑的行列里。五千万人死了,电影院照旧开门。”
欧文肖笔下,穷和富自有其根源。富有他合理的一面,如鲁道夫;也有颓废腐朽的一面,如格丽卿的情人博伊兰。
但穷人也有自己的礼物,如果没白白受苦,或者会得到安宁,如小弟托马斯。但也许这安宁也可能落入富人的陷阱,即便这陷阱更像命运。
上帝爱穷人,也爱富人,但更爱富人。虽然圣经里不是这么说的。
《富人穷人》这样结尾——
“德怀尔迎着微风站立在船头,瞧着在灿烂的朝霞中的海岸、白色的大厦、古老的城堡、苍翠的松树愈来愈近。
德怀尔这时才想起来,这是富人的天气。”
《富人,穷人》读后感(四):奋斗与亲情
19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剧《富人,穷人》家喻户晓,获得“艾美”大奖,这部片子正是由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跌宕起伏,代表着美国不同阶层的奋斗历程,同时又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作者欧文•肖,美国著名作家,拥有犹太血统,擅于场面细节地描写,他的作品多围绕着战争、政治等社会现实为题材,著有《幼狮》、《埋葬死者》等,《富人,穷人》是他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厚达600多页。本书主要讲述了乔达虚家不同阶层别的不同人生,三姐弟分别代表这美国生活中的上流社会、中产阶级以及社会底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奋斗,让人们看到了二战结束后1945年—1967年之间美国人民的奋斗。
在内容上,与一些犹太裔作家如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相比,更加突出了一家人的关系,贝娄写出的美国人一段时间的精神危机,而本文描述出的是美国人积极地奋斗;在人物的刻画上,作为上流社会的鲁道夫却不同于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于连性格敏感、自私、冷漠,而他具有责任感,有亲情,是一位善良、有良心的富人。鲁道夫的形象,让生活在美国底层的孩子们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乔达虚一家诠释了不同阶层的奋斗历程。父亲阿克塞尔作为这家人的“始”者,他是地下室的面包师,二战之后,移居美国与身为孤儿的母亲玛丽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在阿克塞尔的身上有梦想,善良,同时也有着生活的放荡不羁,爱打架等等,他的孩子—格丽卿、鲁道夫、托马斯也继承着他的优缺点。格丽卿本是善良、羞涩的护士却因为失去贞洁选择了放纵之路,弟弟托马斯从小就爱闹事、打架,他因为纵火被迫离开家,过着社会底层生活。唯有鲁道夫成为了上层人,拥有财富,他也是父母的希望。家里给予他的爱与众不同,他努力着,学习着,踏踏实实地走到了上流社会,大学生、集团股东、市长。对于鲁道夫来说,他彻底摆脱了穷人,打破了穷人一定是穷人的魔咒;对于乔达虚的家族来说,父母终于达成了梦想,鲁道夫出人头地;对于美国社会来说,他给了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希望,未来只要奋斗,就有机会成功。格丽卿虽然不再是天真无邪的少女,但是她也为成为演员的梦想而前进,她走进了好莱坞,通过学习成为评论作家,剪辑员等。而托马斯出狱之后,走上了拳坛,后来拥有一搜“克洛西德号”船。每一个人都在积极地面对生活。
众多人物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博伊兰,他是菲利普港的大财主。他的出现促成了三姐弟不同的人生,格丽卿说道,我们三个人的人生都是拜博伊兰所赐。正如格丽卿所说,博伊兰以八百元的代价换取了她的贞操,而托马斯烧了博伊兰的花园,鲁道夫因为他的诱导而选择,博伊兰代表着美国社会中另一种富人,庸俗、孤独,又玩弄他人。
同时我看到了三姐弟之间的亲情。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却不影响他们的感情。出狱后托马斯十多年了无音讯,当他们再次相聚时是在拳击比赛上,格丽卿和鲁道夫为托马斯感到心疼。当他们坐在车里时,格丽卿挽着鲁道夫,流出了痛苦的眼泪。鲁道夫在托马斯困难时及时帮助他,而托马斯为了救嫂子琼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三人的亲情让人感动,无论在哪里三人都挂念着对方,表现着美国社会的人情味。
富人还是穷人,要看怎么做人,要看怎么样去奋斗,只有用心,只有奋斗才会有希望,才会成功。
《富人,穷人》读后感(五):美国梦,抑或美国噩梦
关于作者
在当今获奖作家热的氛围下,能挖掘并再版美国小说家、剧作家欧文·肖(Irwin Shaw)的《富人,穷人》(Rich man, poor man)编辑也是下了一番苦心。要知道国内外大大小小各类文学奖众多,作家作为职业更是相当普通,人们追捧的重点自然是那些经历大小奖项筛过一轮的作品了。但话说回来,真正的大家作品又获过什么奖呢?一言以蔽之,奖项只代表着当时的世俗审美,但它并不代表世代流芳的价值取向。
欧文·肖确实没有什么重大文学奖项,这或许和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有关。欧文·肖191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推销员家庭,1934年从布鲁克林学院毕业后旋即任一家电台的撰稿人,也兼剧本创作。二战期间,欧文·肖服役于美国陆军通信部队。战争题材是他作品的一个大类,在1935年就发表过独幕剧《埋葬死者》,讲述遇难的战士拒绝被埋葬的故事。很明显,这是一部反战剧,引起注目,欧文·肖也因此成名。在1949年,从前线归来的他创作了描述美、德两军对垒的长篇小说《幼狮》,这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尽管结构略显粗糙,但因其严肃的现实主义手法,颇为畅销。欧文·肖一生写了14部剧本(包括5部戏剧和7部电影)、12部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集、3部文学论著等大量作品。作品具左翼倾向,被评论者以政治意味浓厚所诟病,晚年的作品更因其畅销,竟被误认为通俗作家。1951年,欧文·肖因发表小说《不安的空气》而遭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到瑞士克洛斯特斯定居,直至1984年5月16日逝世,享年71岁。
关于译本与译者
欧文·肖的作品最早译介到大陆可能就是这部《富人,穷人》,或许也是最早进入我国的作品。我见到过台版译本,应该出版于1979年,只是未阅。后来得知大陆有施咸荣等人翻译的本子,共2册,1980年出版,可惜从未见过。
这本书共4部,篇幅不小,而且如新版推荐者黑马先生(毕冰宾)所言“只感到是看了一部绵长的电影大片,心中留下了无数个性爱、拳击、豪华游艇、酗酒、斗殴、家庭暴力、豪宅生活的镜头”,该书能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译介过来确实值得庆幸,恐怕与作者背景不无关系吧?译本是由多位译者合力完成的,新版仅在版权页列出了全部译者,也未交待分工,不知初版是否也如此?在此仅据正文所署,详列如下,一窥阵容:
第1部1-7章,施咸荣 译;
第1部8-11章,董衡巽 译;
第2部1-4章,范于中 译;
第2部5-7章,第3部1-3章,冯亦代 译;
第3部4-7章,第4部1-2章,任吉生 译;
第4部3-7章,石永礼 译。
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样,也读过他们中的其他大量译作。本书新版还应该是采用旧译,而未重订,因为如施先生、冯先生已先后驾鹤西去矣。现在能有幸重温36年前的名家旧译,还是要感谢一下出版方的。
这里再多啰嗦两句欧文·肖我所知的其他中译本,如《幼狮》、《一个家庭的悲欢》、《一个影星的罗马之行》、《拜占庭的黄昏》、《乞丐,窃贼》、《夜工》、《水上面包》等,已是小有规模。
关于本书
前面说了,篇幅不小,我无意于梗概其要,最好还是自己读读看。作者长于剧作,所以这部小说的故事性是非常强的。从侧面可以提供个力证,本书曾为好莱坞环球影片公司改编为连续剧,并获四项“艾美奖”及四项“金球奖”,其中包括最佳电视剧,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若不是原著的故事坯子和人物刻画,很难想象能将如此多的奖项集中在一部剧中。
本书描绘的是二战前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近三十年间的故事。德国移民乔达虚一家侨居美国之后,开了个面包房,清苦度日。家中的三姐弟:大姐格丽卿从灰姑娘上升为中产阶级妇女,但在灵与肉的挣扎中付出了惨痛代价;长子鲁道夫从穷人变为富人,最终却是一场虚空;弟弟托马斯则始终是个穷光蛋,有着刚毅、正直的品质,然与哥哥姐姐的和解而沦为牺牲品。小说展现着形形色色的穷人与富人。我相信,不同的人读这部小说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黑马先生看到了不同世代的塔尖人物老布什、克林顿。我更直接的感受是小说在讲述“美国梦”的旧话题。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美国梦”激励着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价值,然而,果然存在吗?小说展现着穷富各色人等的“美国梦”神话——有美国梦,也有美国噩梦(呵呵)——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近后半生移居到了另一国家。
新版的装帧、排印、纸张都还不错。不过,要是能出精装本就更好了。
《富人,穷人》读后感(六):在富人与穷人之间——译者施咸荣之子施亮谈《富人,穷人》
欧文•肖被美国文坛看成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往往介于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很难区别界限。但是,欧文•肖一直关心社会问题,主张为人生而写作,他的小说若在畅销书分类中可算是“社会小说”或“问题小说”。《富人,穷人》就是此类小说。该书描写了美国一个小城镇中贫穷的德裔移民家庭——乔达虚一家三个姐弟的经历。……(剧透情节略)这部小说感人至深。
父亲的朋友、美籍华裔著名学者董鼎山先生评论欧文•肖时认为,他的小说“有三个特点:文字简练,塑造人物性格明快,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这是欧文•肖作品艺术上的特点,我以为其作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批判精神。欧文•肖的家庭穷苦,父亲曾经是一个售货员,他自己年轻时也在化妆品工厂、百货商店和家具公司工作过,还给电台写过广播稿。他曾经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美国思潮的主流》,借某学者专著的书名来讽刺美国文化市场的庸俗与粗制滥造。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在国际上加剧冷战局势,在国内镇压民主进步力量,虽然美国在战后发了横财,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人数激增,大多数人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和苦闷。欧文•肖看到了这一点,并且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那三个主人公形象虽然属于富人和穷人的不同阶层,却有着共通的苦闷。
《富人,穷人》在1970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受到美国广大读者欢迎。《纽约时报》在1979年12月30日公布美国70年代十本最畅销的小说,《富人,穷人》名列前茅,那时精装本已经销出了99610册,平装本已销出六百五十五万册。
董鼎山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说他的女儿才十多岁,不喜欢读书,尤其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有一次,她无意中翻看了《富人,穷人》,竟被吸引住,很快将一部厚厚的书读完,而且甘愿花自己看顾婴孩所赚的钱,去买了一本《富人,穷人》的平装本。《富人,穷人》一书还曾经在美国改编为电视剧上演,极受观众欢迎。
《富人,穷人》的中译本是先父施咸荣与冯亦代先生、董衡巽先生等6人合译的,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在1980年9月出版,第一版就印了19万册,仍然是供不应求。
冯亦代先生是译者之一,他很喜欢这部小说。他当时刚解脱了政治桎梏,正是身心舒畅之时,很想做一些事情。他与父亲合作还翻译了一些其他作品。他的夫人郑安娜是母亲的同事和好友,英文的造诣很深,本来也有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想法,以后由于身体条件欠佳未能如愿,这真是很遗憾的事情。那时两家时常来往,一次聚餐时,冯老说他很喜欢欧文•肖的作品,问还有没有好的小说可以翻译?父亲笑道,“我猜你会喜欢的!欧文•肖是散文风格,文笔优美,很对你的胃口。”他还说冯老的译笔优美,也给《富人,穷人》中译本添了光彩。冯老说,他也很尊敬欧文•肖的社会批判精神,还奇怪为何美国文坛的评论界不看重他的作品?父亲简单地向他解释一番,说自己认为欧文•肖的作品应该属于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他们当时商议再翻译一些欧文•肖的作品,掰着手指头算还可以翻译哪些?似乎提起了《幼狮》等。但遗憾得很,以后冯老很快就去三联书店担任《读书》杂志主编,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非常忙碌。父亲也调入美国研究所,更多的精力放到学术研究上面,翻译工作就相对地减少了。这个计划竟未能完成。
施亮
《富人,穷人》读后感(七):穷与富的爱恨纠葛
论江湖地位,评论界将欧文•肖与海明威相提并论,称之为“20世纪美国文坛双子座”,这可真不是盖的。他的行文叙事,简洁利落,多为人称道,而对于关乎人类和个人终极意义的小说体裁,肖大师更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
欧文•肖无疑是艺术化的大师,富和穷显然构成了形式上的对比,虽然书名不叫《富人与穷人》,但自然地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有类似特征名字的经典名著。《战争与和平》《红与黑》《月亮与六便士》《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罪与罚》,貌似很多大作家都喜欢这种命名。或许文学作品也具有中医所谓的“以形补形”,外部的相似性预示着内在的关联性,即可能让人从外窥内之一斑。确实,肖大师的这部旷世杰作和这些著作真还具有或明或暗的“基因特征”。
类似《战争与和平》,它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广泛社会生活图景,美国20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社会各阶层的状态和变迁都勾勒在这部宏大画卷中。类似《红与黑》,它充满了对企图从社会底层进入上层奋斗者的同情和悲悯。类似《老人与海》,它迸发着为达目标、愈战愈勇的拼搏和斗志。类似《罪与罚》,它深挖了社会、人性内层根深蒂固的顽疾与复杂。类似《月亮与六便士》,它也不乏机智的幽默和热辣的嘲讽。当然,它还具有《傲慢与偏见》那种的细腻和传神。
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的是爵士时代美国梦的崩溃和破灭,是菲茨杰拉德为理想主义送上的挽歌。那么,《富人,穷人》则呈现了更冷静,更全景式的美国梦,是欧文•肖为时代洪流刻录的现实影像。
梦想每个人都有,不管是美国梦还是中国梦,殊途同归,想要的结果大同小异。先抛开高尚与情怀不说(毕竟梦想是神圣的词汇,不能以钱论价)。就是那“万恶的金钱”,谁不想发财,谁不想腰缠万贯,哪个男人不想香车美女,哪个女人不想珠玉满身。当然,对于那些人品爆棚,心向佛门,有志归隐,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甘于奉献,耽于平庸等或其他不爱钱,粪土之,鄙夷之者另论。这本书不是他们的菜,下不了酒,建议另寻他店。
自古以来,贫与富都是人类具有永恒性与刺激性的话题,它涉及我们生存的基本现实:温饱与发展;又关乎生命的终极理想:公平与正义。上帝是公平的,这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心灵鸡汤,更是那些身居高位、坐享特权的“精英”,和那些贩卖麻醉剂、精神补品的“传道者”最喜欢的兜售的。然而现实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却是赤裸裸的贫与富分化和对立。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比尔•盖茨不是也说了吗:世界是不公平的。灯红酒绿的繁华大都市,低矮破漏的贫民窟和高耸辉煌的高楼大厦遥相辉映,西服革履的金融大亨和衣衫褴褛的流浪乞丐彼此擦肩。《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的书不是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吗?
这个世界,本来就分为穷与富两个阶层,如此的泾渭分明,如此的灼目刺眼。有人生来就坐拥金山银山,而有人则奋斗一辈子都抵不过他们不经意的随手挥霍。而即便是在同样的起跑线,有人轻车裘马,有人却落魄街头。社会底层的穷人如何拼搏才能成为中层或者上层的富人,屌丝如何才能完成华丽的逆袭?
在欧文•肖的笔下,人物角色的性格、命运是多样的,他着眼的并非一类人,一种群体,他囊括的社会人群非常广泛,美国梦的呈现样式也多种多样。弟弟托马斯则始终摆脱不掉穷困的枷锁,甚至还搭上了性命。作者对托马斯的同情与怜悯自然流露笔端,他正代表成千上万的徘徊于富人阶层之外的底层弱势群体。而哥哥鲁道夫最终逆袭成功,进身上流,成为追逐美国梦的成功典型。手足亲兄弟,天地两命运,不能不让人唏嘘。
当然,将富人与穷人的关系模式化、脸谱化,完全不能概括肖大师纵横挥洒的野心,对终极命题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以简单化处理的。既然上帝允许贫与富的存在,那就绝不能用非黑即白的二元眼光看待。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使合理。”只是愤怒,鞭笞不公,讨伐为富不仁,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深入内在的实质,才能揭开穷与富的对立根源。欧文•肖不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剖析,更以它浸入骨髓、刀刀见血的叙述功力,将穷与富的爱恨纠葛演绎的惊天泣鬼、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