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品读《沉思录》》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精选点评:
●怎么说呢,毕竟是加上了读书笔记,肯定是带有个人思想倾向的,肯定也有失偏驳之处,个人认为,这种书多看几个版本的,自然就有自己的一套感悟了。内容有些深,不太读这种书的人不建议一开始就读这种深度。
●有时感到欣慰释怀 有时受到启发和鼓舞 不仅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勤勉而沉静的心 最可贵在知行合一
●伟大的皇帝哲学家,身处高位,还能有沉思人生的胸怀实在令人钦佩
●当看《沉思录》,却不知道如何读懂《沉思录》的时候,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还不错。
●温总理推荐过,其实看这样的书,可以让你学会思考,其实,人有的时候需要这样提高自己的严肃而认真的时刻。
●饱含哲学的一本书,一本好书!
●刚看 应该 不错吧
●适合有兴趣的时候翻着看。奥勒留一生的思想结晶,记录得比较散。
●拙朴恢弘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读后感(一):居然发现何老师(《沉思录》译者)这样一本书,不错
何怀宏老师是我非常熟悉和尊敬的老师。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老师,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做事情,这在当下的学术圈是非常少见的。
其次,他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富,却又非常谦虚的人。从很早的时候,何老师就开始写书翻译教课。在哲学课堂上,他从来都是和蔼对人,从来不摆学者架子,因此深得学生喜爱。
再次,他本来就是《沉思录》译者,20年来一直倒没有太在意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当我和同学对此向他提问时,他也都沉稳回答,从来都那么有气度。记得他说,现代人的浮躁让他有时很苦恼,希望这本书给人们浇一盆冷水……当时我体会不到,现在开始了解了。
何老师这本书值得推荐给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想读《沉思录》更深层次的人哦:)
赞一个,讨一个签名本去!!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读后感(二):温总理才是最好的荐书人(ZT)
第一本是中英文都有的《沉思录》,搞得好像是原著译作打包出版似的。我看了后挺纳闷的,作者是罗马皇帝啊,原著应该是罗马语或者拉丁语,怎么也扯不到英文啊。这和我多少次看到旧书摊上雨果司汤达等人的名作封皮上的“英文原作”一样可笑。大家都是从几乎灭绝的古老枯朽的罗马语翻译的,怎么英文的还比中文的要权威啊?
另一本兄弟版的封皮让我看了大笑“温总理看这本书不下百遍,但你知道是哪个版本吗?”,不忿之情很明显。原来这是凤凰文化的一个版本,译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实秋,梁实秋在中国内地的官方文学体系里没有立足之地,这和他当年和国民党走的太近有关。或许就像韩寒说的,文学成了政治的妓女。而梁实秋没有排好队,所以调查一个高中生不知道梁实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比巴金矛盾们认可度差的太多。话说过来,这本梁实秋版的《沉思录》封皮被塑料包了,就在我们禁止使用食品袋的今天,所以无从得知内容怎么样。但是不管怎样,这书肯定会大卖,即便超越不了何怀宏版本的。
:还有一本,就是这本了,哈:)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读后感(三):化腐朽为神奇的《沉思录》译本(ZT)
文/启钧
本人由于长期心浮气躁,比较喜欢看小段小段的话,当了解到《沉思录》正是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
然而拿到手后却大失所望——小段小段倒是不假,但翻译文本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既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不顺畅自如气韵流淌。该书不必要绕弯的长句式很多——据说这样的长句式对人体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锻炼人的肺活量,因为你在看这句子的时候必须憋着看完而不能呼吸,否则看到一半,你就得把前面的给忘记了——不必要的繁复用词也很多,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从英文里面生硬翻译过来的。
《沉思录》原文是希腊文,目前的中文版系译者从英文版转译而来。转译并非不可,清末民初大译者林琴南就是一个不懂英文的人,他所译外国名著全系别人译成粗糙中文后再行润饰,虽说他的译文与原著多有出入,但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等于将作品进行了一次精到的“国产化”,受到国内读者的广泛欢迎。但是这本转译英文版的《沉思录》居然标榜“权威译本”,这是非常可疑的,牛皮再大,也只能说是“英文版权威译本”吧。
据各大网站统一的口径介绍,这本何先生翻译的《沉思录》“译文准确简练,优雅凝神”。我仅以一句话举例,看看是否有“准确简练、优雅凝神”之境界,附带说一句,这句话是同样对翻译持怀疑态度的网友艾艾-湄在其豆瓣评论中所用例子,我没有把书带到办公室,也记不住那些句子,故此借用:
那在我们心中的支配部分,当它合乎本性时是如此爱好那发生的事情,以致它总是容易使自己适应于那可能发生和呈现于它的东西。
类似上面这样晦涩生硬不知所云的句子在书中很多,相信读者心中自有公论。虽说精彩段落为数不少,但瑜不掩瑕,大家想必都明白一粒老鼠屎能坏了一锅粥,何况是很多粒老鼠屎。
和所有热炒的畅销书一样,《沉思录》的封面封底上有一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该书的话,有些是无法考证,有些是确有其话。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外国的名人喜欢的不在少数,连温总理每天都要看。但我想,喜欢《沉思录》是一回事,喜欢《沉思录》中文版又是一回事。至少我相信,那些外国名人喜欢的不是中文版。
读这样一本书,让人脑袋绕弯,舌头打结,表情呆滞,哈喇子从嘴角沉默地淌出——毫无疑问,这样的感觉很糟糕。是故,我衷心希望有心有力的译者,在外语精进的同时,把中文能学得好一些。要求不高,信达雅这个标准暂且按下不提,做到语句通顺直白自然些就好了,千万别再干那些化神奇为腐朽的活,免得读者误以为洋人的东西不过如此。果真如此,不啻是我等不懂外语之辈的莫大福气。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读后感(四):帝王的沉思
哲学家皇帝的沉思
文:王佩
你想获得帝王一样尊贵的享受吗?不必奢望独中亿元大奖,或者住进花园洋房,只要花费20元或更少的钱买一本《沉思录》就够了。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180年)。跟古今中外荒淫的暴君不同,他没有三宫六院,酒池肉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马背和篝火边度过。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他写了一本给自己看的书,一共十二卷,就是这本《沉思录》,也翻译成《马上沉思录》。
这是很多国家的领袖们的案头书,据说克林顿就喜欢读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里面说过——“那么,尽情快乐地生活吧。”且不去管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又像喝下了一杯苦咖啡。原来,两千年前的烦恼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强大帝国的皇帝跟今天的上班族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奥勒留好像伸手拍着我们的肩膀,目光灼灼,对我们说:好自为之吧,你并不能改变世界。生活像一锅烂白菜汤,谁不得一仰脖一闭眼喝下去。付出你最好的努力,但要始终认清你的局限所在。
简单归纳一下,《沉思录》说了下面这些道理:把你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接受命运,不要抱怨;不要为身边有讨厌的人而大惊小怪;接受变化,死亡也是变化的一部分;万事都是重复的,人活四十跟千岁也没区别;趁活着的时候,追求简朴、美德与快乐;压力是正常的,是宇宙的一部分,忍耐也是正义的一种;我们生来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伟大,我们为他人而生;既然平静与快乐在我们内心,为什么要向身外去求呢?
当然,如果奥勒留像我这样的行文的话,那就不是“马上沉思录”,而是“的士咏叹调”了,也许还要加上“无病呻吟”几个字。像无数先哲一样,奥勒留的文笔优美舒扬,擅用比喻,充满了诗意。比如他说——
“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决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遭到污染。那么作为拥有一种永恒的泉水而不仅仅是一口井的你将怎样呢?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
不过,这本《沉思录》的中文译本可能并不适合朗读,它是根据乔治·朗的英文译本转译的。而朗译存在一个问题:风雅有余,信达不足。中文译本喜欢用绵长的句子直译,偶尔有叠床架屋、不知所云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诚如译者何怀宏所说:期待将来有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本子问世,让现有的这个译本完成其历史使命。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读后感(五):幸福使用说明书(转自黄集伟)
多月来,社科类畅销书上榜书单里,《沉思录》一直是个销售热点。这一“热”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至今。最多时,世面上至少有七八种不同译者的同题书一并热卖,热闹非凡。“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引发中国读者的持续而广泛兴趣,解释起来颇为不易。从出版方面说,该书已过版权保护,相对成本较低,算是原因之一;总理将其置放案头、百读不厌,算是另一层原因。不过,相对于其持续被关注、被接纳,这些理由至少并不更关键。总理无形中成为一本书的形象代言人当然极具广告效应,可说到底,还是文本本身在起决定性作用。把石子儿们凝结到一起的是水泥,不是水。文本即水泥。水泥需要水,可水不是水泥。
比较而言,作为一断想类文本,把《沉思录》放在今天的阅读市场看,相对罕见。译者何怀宏说:“《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词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集中注意于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何的这段话并不负责揣测当下某读者个体阅读《沉思录》的内驱力,但何所谓“写给自己”的清晰定位以及它不时髦、不流行、并不具备一个完整体系的判断,却刚好将其多年后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持续热卖的动因揭示得至少接近清晰。具体说,其内驱力在于,温饱之后,那种普遍精神失重感就开始光顾我们的生活。在日益无序、日益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信仰真空的精神语境中,对于幸福的寻找已约等于对于一种精神依托的寻找。以此类推,很多畅销书——无论是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约翰-格瑞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更多时候是被当作一种“幸福指南”误读的。
作者当然未必如此,可读者则未必不如此。“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这是何关于《沉思录》的另外一句评语。这句评语所指,摸约也就是大部分社科畅销书的共有属性。在这桌畅销书的筵席上,要素一是败火,如蒜泥苦瓜;一是抚慰,如清炖鸡汤:幸福是金钱吗?是。所以,柯里尔的《秘密》持续热销。该书封底上,一位名叫沙里·M·兰萨姆的读者说,《秘密》一书已成为他们家的传家宝,他的父亲虽没念过大学,却靠这本书从5000美金起步,最终发家致富;幸福是心态吗?是。所以,那本出自泰勒博士之手的《幸福的方法》将“幸福”升级为“积极心理学”,并就此将一个完整幸福愿景结结实实卖给你;幸福是年龄吗?是。于是,韩国女人南仁淑用《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谆谆告诫女性读者多去书店,少去主妇进修班,多用高级的品味去挑选廉价的东西,少将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污水里。
这样说,这张畅销书榜单已宛如一本轻便、简单、可快速查阅、点击、畅想并以此勉强维系梦幻之绳的“幸福使用说明书”。很难说这些书中的道理是错的,可仔细想,也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很难说它们有体系、有哲学、有历史依据或现实根基,可相对我等芸芸众生而言,东倒西歪的心理结构、信仰结构本身决定了我等难免拿着个鸡毛当令箭、抄着根儿打狗棒当冷兵器。面对如此尴尬,最好的遮羞布是梭罗说过的下面这段“名人名言”:“一个人的智慧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智慧,无知也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无知。请注意,最伟大的头脑也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屈服于他所处时代的迷信”……谢谢梭罗。你至少帮我们将无知与盲从的一部分推诿给了时代。
“今天的社会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了,但是,我们学没学到真东西呢?很多时候,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前面这段疑虑出自于丹畅销书《于丹<论语>感悟》。我发现,将于教授的这段话移来描述众多“幸福使用说明书”片面的深刻、辽阔的肤浅乃至普遍的误读,也合适。浅薄或误读当然不是罪,不过,在真正完备的自我价值体系建立起来前,误打误撞式的左奔右突实属难免。“我们的梦想朝着巨大的神秘感一头撞去,就像黄蜂一头撞向玻璃窗”……在读到这句出自法国作家勒纳尔之笔的妙论后,我忽明白,真正的幸福其实完全没有标准格式。当试图用一本又一本“使用说明书”去规矩它、标定它时,从一开始我们就已搞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