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紫禁城版》是一部由Hugo Käch / Ruth Käch / 张艺谋执导,Giovanna Casolla / Sergej Larin / Barbara Frittoli主演的一部戏曲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字幕,只有看服装道具了,囧!那时已经有点“黄金甲”的感觉了,古代中式服装以及演出地点故宫的元素,具有中国特色,还是不错!还有那段出现下半部分21分钟左右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
●啦啦啦。
●今夜无人入睡……
●那一吻可真惊悚啊
●小学时候跟爸妈一起看的了,没想到豆瓣还有收藏这个。刚跟基友看完MET版本,开始怀旧,居然搜到了标记一发
《图兰朵紫禁城版》观后感(一):鸟巢版<图兰朵>直感
那版没有,只有贴在紫禁城这版下面了。票钱花得实在冤枉,对这种圈钱行为我不该这样一笑置之。只按一句,我们应该无视张艺谋其人其作,不论何种形式的。
**********************************************
是感觉受骗了,我的是倒数第二等的票,根本看不清,舞台上的人都是迷你的,演员整个一张脸占满Led屏,眉目也一片模糊。
如果我是场地票估计就不会抱怨,哪怕最后举出历代帝王像,牌子翻过来是海清河晏的话。不过还是给替演员抱不平,为何幕后人员谢幕的时间比演员长?明摆着是炒作。
观众给《今夜无人入睡》鼓掌,我因为坐得太远了,未免气嘟嘟的,觉得高音不够高!其实我一点都不懂,百分百乐盲。我就是爱现场。
1 图兰朵是一防卫过当的公主,攻破她的防线过程就惊心动魄了。即使是元代,中国也出不了这样一位公主。戏剧没必要较这个真儿。
3 后面电光布景基本上都是宫城的影。舒缓时就桃红叠柳绿,紧张时紫色叠深蓝。结束前浮出吴道子的画(好像是吧)。
4 演柳儿的么红就是中国歌剧《杜十娘》的主演,这剧在我们学校礼堂上演过 ,那里舞台很小,乐队就占了大半。她竟不嫌简陋,感情非常充沛,表演十分投入,谢幕时深深致意。杜十娘的故事没那么高的戏剧强度,改编成歌剧不合适。到后面我都等的不耐烦了——杜十娘怎么还不怒沉百宝箱,怎么还不投江啊。
5 公主的服装是以唐代服饰为蓝本。电影《星球大战前传》里娜塔莉波曼饰演的女王的头饰是蒙古贵族新娘的,蒙古人给西方人留下太深印象了。那个更有气势。一架牛角顶头上。可惜我演出前后都没机会告诉张艺谋。
6 柳儿的装束倒是蒙古人的。
强烈不满鞑靼王子的造型,简直像个莽夫,让我想起《鸿门宴》里那个吃生肉的。像我这样啥也不懂的,一开始都不知道他就是
智慧、勇气、情坚、宽厚并重的王子殿下!
2009.10
《图兰朵紫禁城版》观后感(二):中国韵味不是符号的堆砌
我不想说张大导演不懂中国文化,因为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还承载着我们国人的希望。
可是,不管是太庙的《图兰朵》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的晚会,张大导演选择的文化因素,全是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的游走展列——天坛,长城,故宫,宫灯,紫荆城,兵马俑,中国武术,大鼓,腰鼓,京剧手工刺绣的中国服饰等等。当然连张大导演自己也早已被世界大上了“中国制造,制造中国”的烙印。文化历史不是一种拼贴,中国韵味更不是符号的堆砌。
张大导演选择了明清皇帝祭祖的太庙作为演出场地,舞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底层是廊桥,站有合唱和乐队,主要舞台用两个运动楼阁分层。在张大导演习惯性思维的喧天的锣鼓声中演出开始了,在舞台中央大大的一个“旨”字中蹦出一个身着鲜红衣服的武生,不是主角也不是其中的角色,他只是一个象征——没有猜出谜的人将要杀头。张导演以人海战术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歌舞和京剧,令我惊讶的是京剧配舞服装考究却没有勾脸。当三个大臣回想自己的家乡湖南时,两个楼阁以屏风的形式呈现了剪影般的荷叶舞。我想,对于歌词和音乐,我们是有感悟能力的。为了配合这明清风格的建筑,为了中国公主归家得体面圆满不被中国人笑话,张导演执著的把原有的不成体系的服装全部撤掉。舞美设计曾力带领苏州市剧装戏剧厂600名手艺精湛的艺人,奋战了数月,制成了670套古装。每套古装都仿照明朝样式,经手工刺绣缝,这样的服装式样复杂的每件要花1000多美元,就是最简单的每件也至少要花250美元。服装的最终支出惊人的达到了33万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歌剧不是戏曲,不是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歌见长,一气呵成和谐整一,大气雄浑也不失细腻。与太庙版《图兰朵》相对应且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在埃及按埃及实景搭建舞台的《阿依达》,舞美与歌剧相互映衬。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阿依达》的舞台风格是统一的,整体的,不像《图兰朵》这样琐碎,不断穿插群舞和文化元素。石像金字塔静静的呆着我们一眼就能感受到埃及的厚重和历史。而锣鼓,屏风,京剧过多的参与叙事,不免把表现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变现目的却被当成了手段,形式喧宾夺主,使得音乐淡化,演员的表演空间减少,合唱也成了一种摆设。张氏的东方舞美没有和歌剧很好的结合。
图兰朵是个中国姑娘,甚至是位中国公主,但图兰朵的根在中国吗?我想我们只能说魏明伦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的根在中国,而不能轻易的说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的根在中国。且不说图兰朵的故事来源的说法是多么的五花八门,也不说普切尼压根就没有来过中国 。究其本身的创作就完全是西方的。歌剧是一门成熟的独立的艺术,不可能轻易的变成另外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历史细节的杂糅就可以实现的。普切尼创作的时候已经加入了些许中国元素。《图兰朵》文本中描绘的三个大臣,就很有中国戏曲丑角插科打诨的味道,他们道貌岸然言语粗俗又不失善良的本质,十分可爱。他们一开始嘲笑公主是块不好吃的生肉。继而又向公主献媚。在第二幕,三大臣,面对残酷的现实、血腥的屠杀不禁对自己助封为虐的行为感到侮恨,有一段咏叹调唱到:“我们居然是杀人内阁……我在圣贤书中纹尽脑汁,把青春年华全抛弃。我多想回到齐、鲁,竹林环绕翠欲滴!”。
普切尼还特地选取了 18 世纪末英国人巴罗的《中国游记》中用五线谱所记录的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作为歌剧《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其中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但是这始终是西方人眼中的渲染过的神秘的东方古国的爱情咏叹,他以与东方情调截然不同的浪漫心态去感受和构建这种东方风格和历史环境。这些不是中国人历史上不是中国人眼中中国公主,进行了夸张和大胆的设计。
也许是因为15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也许是因为中国政府承担了庞大投资的一半,也许是因为张艺谋在国际中强加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许是中国现代文化传承的断代和迷茫中的渴求,也许是第四代导演不可改变的寻根意识,也许是我们太相信中国文化的包容意识……我们不由得把一次演出上升到了中意文化交流的高度,而且满腔热忱的把交流就替换成了融合。
艺术不是强型组合的,中国韵味也不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堆砌。让一切更纯粹一些吧。
仓促的写下这些后,很是厌倦。我的眼睛似乎蒙蔽了美好的事物。昨天h看完《沦陷》后说:“即使《沦陷》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他们带给观众的震撼感是值得尊敬的”。而我形之于文字的东西里面已经缺失了这种宽容。
《图兰朵紫禁城版》观后感(三):“中国”《Turandot》
《Turandot》是一个根本站不住脚的“中国”故事。
其内在除了映射普契尼对自己早年有染的女佣的愧疚情节外,基本是个拿任何一个国家做背景都能成立的大路货题材。其中的“爱情至上”论放在中国尤其显得格格不入。撇开歌剧的属性,《Turandot》在故事上是完全蹩脚的。
好在歌剧的意义主要还是因为它是“歌剧”,剧本究竟如何就不必要太过强求了。
但是换了张艺谋来导演就是另外一回事。
本身这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意大利人杜撰的中国故事由一位中国导演来指导一群主要来自意大利的多国部队共同演绎。
买这张碟原本纯属好奇,说实话我不期待其欣赏价值会超过我原来已经看得滚瓜烂熟的另外一个版本:1988年李文指挥纽约爱乐的多明戈版(那也是我原来手头唯一的一张《Turandot》,既然没有其他选择我就一直把自己手头一版认定为天下第一版本)。
声乐我完全是外行就不献丑妄加评论了。但对多明戈版的几位演员还是想歌颂一番:饰演TURANDO的演员EVA MARTON外形十分接近角色,美艳却冷若冰霜,确实有勾人魂魄的神秘魅力。相比之下多明戈的演唱反倒显得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柳儿,这一剧中真正的女主角的饰演者是黑人LEONA MITCHELL,全剧最动人的角色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临死前的一段如泣如诉的独唱唱得是淋漓尽致!高音部分的颤音和强弱把握都十分得当,用“催人泪下”已经不足以形容她演绎的完美了。
谢幕时她赢得了全场最为热烈的欢呼,令她感动得不能自已,两膝着地双手合十感谢观众的宠爱。场面十分煽情。
其实观众还是很难把演员和角色完全理智地分开的。
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卡拉夫会突然爱上一位冷冰冰的公主,说到底只是为了其美貌,说到底还是下半身作怪。要说到中国特色,柳儿倒真是剧中唯一一个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女性。她心甘情愿地为卡拉夫牺牲生命,虽然是很老套的爱情故事不过还是屡试不爽。至少我看的时候还是不止一次流眼泪的。歌剧的魅力在于歌和乐,双管齐下其感染力确非一般影视形式所能及。
不过张艺谋版令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演唱,而是舞美。
多明戈版本始终使用一个场景但他们启用了升降装置,Turandot第一次出场是坐在一个亭子里从舞台后方缓缓升起来的,一声未出一种腾云驾雾的威严感已经深植人心,再加上李文对音乐极富激情的演绎使这一场面只能用“惊艳四座”一词来形容。场面不需要大,观众的想象力自然会去填充这些舞台上的空白。多明戈版本的《Turandot》舞美最妙之处正是大量的场景只是运用一些象征符号比如面具,又似亭子又似轿子的道具等等,一直非常巧妙地引导着观众的想象力。
制造想象空间和限制想象空间在观众心理的区别是巨大的。可能张艺谋原来一直宣扬要上演一台原汁原味的中国《TURANDOT》,让中国京剧在外国歌剧中移花接木的缘故,舞台五光十色让人应接不暇,直看得我眼花缭乱。“辉煌灿烂基调,歌颂爱情主题”离题千里,我一直感觉象在看春节联欢晚会,说句更难听点的有点象看马戏。舞台上一派群魔乱舞的景象,大车大炮全部抬上来好象把故宫博物院的宝全翻出来了。张艺谋好象把所有的精力都投进了舞美这一块,演员表演松散生硬,互动几乎没有,祖宾.梅塔指挥的乐团声势浩大却毫无感情可言,和李文的纽约爱乐对比强烈到残酷。撇开戏剧表演,有的爱乐观众对几位主要演员的演唱技巧部分好象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用我这外行人的耳朵来听却觉得份量十分不足。技巧可以磨练,天赋也不可强求,但缺乏感情的表演就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这一点是无法弥补而且也是不可饶恕的。
歌剧是以歌唱与音乐为主的综合舞台艺术,一旦舞美部分被过于强调肯定将破坏歌剧的整体平衡。相比之下演唱部分就显得更加薄弱。这大概涉及对“歌剧”一概念的认识问题。也难怪一直有爱乐人愤愤不平地指责张根本不懂歌剧却要去碰这么一块奶酪,就这一点来看此说完全不为过。感觉这种“小生青衣文丑武丑一起上!”的举动显得很有些心虚,哪怕是拍电影也没有任何一个导演会把一件事情的所有细节通通详细地表现一番,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只会使这种“歌剧”表演蜕化成一场大型的中国京剧服装加舞蹈超级秀,类似差异大概等同于从《大红灯笼》到《英雄》,正所谓从量变到质变。
后来还听说过这个舞台在其他地区演出时候一再扩张,在韩国甚至使用了一个号称百米宽的超级舞台。浮华到脱离本质的表现只会使人显得更无知。正如普契尼可以把《TURANDOT》的背景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在许多时候所谓的“中国化”都不过是个幌子,拒绝接受这一现实进行一厢情愿的改造只会使本来就站不住脚的剧本显得更蹩脚。观看全老外版的“中国”戏远胜于中国版的中国戏说来讽刺,但问题是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中国故事,曲解了的题材到了一定程度“曲解”本身反而就成了极致,成了一道充满异域风情的美丽风景。将这样的题材强加于“中国化”自然要生水土不服病,把之交给一位坚持“中国化”而且对歌剧本质一无所知的中国导演跟让张艺谋去拍《终结者4》没区别。
因为张版的“成功”现在国内已经是一窝蜂地弄起了《TURANDOT》,张还只是把柳儿自杀的工具从战士手中的剑按照“中国特色”改成了柳儿去拔公主头上的发簪(!),类似京剧版本于是决定走远一步————干脆就把柳儿这一角色给去掉了。
去掉了这一推进全剧情节,体现全剧道德观念的核心角色我都想象不出《TURANDOT》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说张艺谋为了舞美毁了一出歌剧大概不算过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他又为后辈开了一个坏头。
《图兰朵紫禁城版》观后感(四):国家大剧院版 图兰朵
和歌剧的亲密接触于我而言是短暂而非常态的。听着各色人等用意大利语歌唱好像是一件过于高雅而遥远的事情。第一次听歌剧,确切的说是听歌剧咏叹调是在二十一世纪剧院,忘记什么原因了,我和同伴去那里等退票。赶上一个手持网球拍的小伙子,记得我们用了五十块钱买了两张票价超过千元的前排票。小伙子捶胸顿足,说要不是和别人约好了打球就自己听了总得给个打车钱吧要不是看你们是真进去听音乐的我就把票卖给黄牛了。带着一丝歉疚和扬扬得意,我们进入了剧场,发现信封里面居然还有一张价值数百元的票。我财迷的奔出场外,试图将票卖给票贩子。一个面目和蔼的票贩子对我说,演出马上就开始你还好意思和我要钱给你个十块八块的大家脸上都不好看,这样吧,你把票送我,我也进去看看。我拍着票贩子的肩膀说,快点,同去。那次演出的主角是一个冰岛男高音。唱得如何,作为外行我不好说。不过应当是值回票价(当然不是指票面的价格)。额外的收获是旁边还坐着一个歌剧韩乔生,这个陌生人一点也不见外的对我们进行了歌剧的普及工作。大谈他在维罗纳听歌剧时候的动人情景,评价男高音的卖力演出。甚至得出结论,就是帕瓦罗蒂亲自到场,以他当时的年纪,也没有这么完美的Hi-C表现。最后他还要我卖力鼓掌,鼓励男高音加演。一边听加演节目,一边说,这家伙真老实,真好。刚才么红有一个高音破音了,要不是他在旁边帮着托了一下,就露丑了(至少这点他说对了)。
后来我在某个情绪低潮期还看过一次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在保利剧院。这次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歌剧,女主角据说很有名。不过以我非专业的角度来看倒是觉得男主角的演出更适合我的胃口。不过对我来说,歌剧的故事情节还是太简单了一些。情节安排的难以令人信服,不过大家都是来听唱歌的,相信没人真正在意剧情。
言归正传,离开歌剧欣赏事业算起来已经有好几年了。突然在前几天,有人送了我两张号称国家大剧院版的“图兰朵”,又是普契尼,还是遗作。用我母亲的话说,一定要去,去看看大剧院也好,演什么都要去,把这么高雅的一项活动彻底庸俗化为免费的博物馆参观。去之前,我有两个担心,一是演出分A,B角。两个男女A角是意大利来的,B角当然是国产的,而且整个剧的其他演员都是国内的。我甚至荒谬的想,要是一台全是中国演员,该不会大家图个方便就用中文唱了吧?另外一个担心是那几天因为各种事情特别累,我非常害怕自己在看演出的时候睡着。以前我曾经有过在国外教堂听管风琴音乐会时候打盹的惨痛教训,(当时是在旅行途中,人也累坏了,音乐又那么柔和)就是那么一疏忽的功夫,一生清誉,毁于一旦。这次如果重演,必成千古遗恨
一开场,问题解决了一半,当天的演出是最后一场演出,全部A角出演。开幕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茉莉花”。“茉莉花”真是好听,无论是童声,多声部合唱,还是换上了意大利歌词。听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熟悉曲调,我的睡意问题也解决了。整个戏分三幕,两次幕间休息各十五分钟。第一幕,主要表现图兰朵公主设定的游戏规则,好像比武招亲,她是猜谜语招亲,拥有王室血统的人可以来猜迷,谜语一共三道,有点象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中了就是驸马,猜不中的杀头。那天的倒霉蛋是波斯王子,一声惨叫“图兰朵”过后,波斯王子送命。异国的匿名王子(其实就是下台王子)“卡拉夫”好容易和自己的父亲老国王在北京相遇(忘记说了,故事发生在不知朝代的首都北京),同时遇见了照料国王的柳儿,卡拉夫惊喜之余,问柳儿为什么照料自己的父亲这么多年,柳儿说,因为多年以前在王宫的花园里面,你对我笑了一次。柳儿的著名咏叹调“主人,你听我说”,如泣如诉,个人认为是当天演出里面表现最好的。其实整个第一幕里面,公主就露了一次面,就这么一小面,就让“卡拉夫”丢了魂,非要参加这个残忍的综艺节目,谁劝也不行,连老爹的话都听不进去
十五分钟休息过后,公主终于登场,这个意大利中国公主,可真是老啊(她老人家已经65岁了),从高高的台阶上下来,已经有点步履蹒跚的劲头,我一直捏一把汗,怕她摔着。公主说(唱)了,之所以让大家猜谜,是因为她是楼灵公主转世,要报复(这里面的缘由,我当时看字幕有点乱,不是很理解)。这之前,王子先登的场,大家又是一通乱劝,连皇帝都说了,小伙子,你回家吧,来送命没必要么,我们就当你没敲过参加比赛的大鼓。“卡拉夫”执迷不悟,结果是在柳儿的帮助下他猜对了三个谜语。在听谜面的时候,我也跟着猜来着,一个也没猜对。心里暗自庆幸,幸亏我没去敲鼓,不然我又是一个波斯王子第二啊。谜语猜出来了,公主却要耍赖。国王又开始和稀泥,说人家都猜出来了,不能这么干啊。“卡拉夫”得理不让人,说这么的吧,你要是在明天天亮以前,猜出我的名字,你还可以杀我的头。我当时想,公主真是笨啊,不是说参赛选手要有王室血统么,落魄王子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参赛资格。凭这一点,就可以推倒重来
第三幕,公主连夜进行调研工作,威胁说天亮以前如果查不出王子的身份,所有人(全国的人)都必须死。故事进入这个阶段,已经完全不合理了,哪里有好端端的杀死全中国人的道理。不过据说故事本来就是根据一个神话故事“一千零一日”改写的,不必当真。结果依靠发动群众和三个大臣的努力,查出柳儿和老国王曾经和“卡拉夫”一起说过话,柳儿为了保护老国王,挺身而出,接受严刑拷打,最后在表达了对“卡拉夫”的无限深情以后,当着图兰朵和众人的面自尽了。上述过程中,“卡拉夫”唱出了著名的唱段“今夜无人入睡”。可能是青年歌手大奖赛听这个段子的次数太多,我以为他唱得一般,还不如网上流传的“美国偶像”里面那个卖手机的小伙子唱得好。顺便提一句,这次我旁边没有歌剧韩乔生,但是两边的人也在不停的说话,我们左边的老哥先是拿出相机,开着闪光灯照相,被剧院工作人员制止以后,又不停的进行大小腿抽搐,打着拍子摩擦椅背。我右边的大娘,对柳儿死后天使来接她的剧情安排非常不理解,老是说她怎么两个脑袋,她怎么两个脑袋。气得我直想和她说,她有两个脑袋,那是因为你戴了一个眼罩,只露出了一只眼睛!(不是我刻薄,那天她确实戴了一个眼罩)。但是看到她可能是因为坐得太久了,脱下了鞋子,自我进行足底按摩,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冲动的想法。柳儿死后,“卡拉夫”也很生气,可是奇怪的是生了一会儿气之后,他却吻了老“图兰朵”(据说是柳儿的死更增加了他征服图兰朵的决心)。图兰朵虽然声音还不错,可是确实已经老了,做少女娇羞态已经完全没有说服力,我真担心看着还算年轻的王子和他接吻的时候,胃部是不是会产生什么不好的生理反应。还好,一切顺利,吻过之后,图兰朵突然变成了花痴,对王子爱得要死(这次官方的解释是,图兰朵也受到了柳儿的部分感化)。王子见了,骨头都软了,把自己的名字就轻易地告诉了图兰朵。看着老图兰朵在舞台上狂喜的转圈,说终于在天亮以前知道了答案,王子的小命又在自己手上了,我还是有点替王子担心。最后,天亮时分,图兰朵宣布,王子的名字叫“爱”。皆大欢喜。和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一样,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快乐的生活。我却对此结果非常鄙夷,为可怜的柳儿的死去不平,希望他们的生活和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一样,所有问题都出在“从此”以后。
在演出开始以前和幕间休息时间,我们还是抽时间看了看大剧院的建筑和装修,不管和周围的环境搭界与否,整个大剧院还是气势恢宏的。里面的装修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石材的种类之繁多和工艺处理之复杂,凭我有限的家庭装修经验根本无法理解。散场的时候听一个老哥评论,说大剧院的成本是一个座位70万,一天卖票500元,需要四年的时间回本。我暗想,你也想太美了,看这个架势,一年运营下来,大剧院不亏本就是好的了。不过,这也算是国家的脸面,就算多花几个钱,我们现在这么多外汇储备,出得起,不然怎么配合大国崛起,国际接轨的潮流呢。还是我们一个兄弟说得好,听说我去了国家大剧院,马上说,去,一定要去,别说票不花钱,就算花钱买票,没有演出,七十万一个座椅,光坐坐也值了!